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排除了美国文化要素对独居选择的引导。引用历史学家大卫·波特的描述:“美国文学著作中,任何关于从人群中被孤立而独立生活的故事,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被认为实际上是一个恐怖的故事。”“美国史上的著作包括《孤独的人群》、《追求孤独》、《自恋的文明》等加剧人们对个人主义盛行的恐惧”。历史文学的记述排除了历史时期上美国人对孤独个人生活的推崇。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急剧增长的独居人口数量,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独居?
克里南伯格用四个方面解释独居现象的存在,这四个原因基于但并不限于美国。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保障
自主经济独立,若无,则是外界包括政府福利提供生存的基础支持,无疑是独居的一个前提。比如在斯德哥摩尔,2/3以上家庭为独居人口,慷慨的政府补贴,市中心区域丰富、遍布城市各地的独居生活社区,令市民独居变得经济上可负担,且保证生活质量。
下文中提及的女性就职比率上升、选择独居增多,也与此处经济基础对应。
个体宗教崇拜
18世纪下半叶始的三个社会变革
十九世纪下半叶始,女性地位的提升(经济)、通讯变革(社交联系)与人类寿命的延长四个社会因素推进了独居选择。
女性地位的提升,是基于其就业比例的上升。“美国劳动局统计数字显示,1950年到2000年间,美国职业妇女在整体女性人口占比从33%上升到60%。今天,女性与男性参与高等教育及就业比例达到前所未有的平衡状态。”工作赋予女性财政自主权,打破了家庭对她们的束缚。2012年,美国女性选择独居的人数为1700万,比男性选择独居人数1400多300万。
大规模的城市化:容易聚集的外界人群和独立空间的平衡
大规模的城市化,为人们提供包括健身房、咖啡馆、酒吧、住宅区到各种服务与聚集的部落。多种亚文化包括单身亚文化的形成,丰富了城市生活的密集多样性。城市生活使外界人群可以便捷汇集、共享多样化文化,与独居时保持的自我独立空间,两者之间独居人士容易找到自己的平衡节奏。“现在仅在纽约市,就有100万独居人口,在曼哈顿,一半以上居住人口选择独居。”
“一个人可以同时过着高度社交化的生活,而又保留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这一曾被认为古怪而难以理解的现象,如今变得确实可行而诱人。”
除了克里南伯格提及的四点原因,此处还要补充两点,如下:
婚姻离婚率的上升
上世纪60年代,39万对美国夫妇离婚,70年代70万对美国夫妇离婚,到80年代已经达到120万。2008年9300万已婚美国人口中,2500万离婚,500万分居。这意味着,每31对美国夫妇中有10对夫妇是以主动分离结束的。离婚率的上升,对应着婚姻背后共处时幸福感的下降。
人们成长阶段独处空间的习惯形成与个人自由的需求
1950-2000,典型美国家庭居住面积翻了一倍,从不到百平方米,到超过200平方米。许多中产阶级家长会为每个孩子准备一间单独的卧室。
毕业进入社会后,独自居住被认为是成家立业前的重要过渡,“超过25岁,人们通俗会认为,你要么与配偶生活在一起,要么有一个自己的住处独自生活。”这种无配偶则保持独自生活的选择,不限于新一代年轻人,他们的长辈——老年人们也有一致的态度,“这是现在超过1100万美国老年人还有超过7200万欧洲老年人都选择独自居住的关键原因。”
三、独居的弊端
人们在获得独立经济支持的前提下,将独居作为自己的选择,实现社会范式下推崇的个人主义,获得社交与独立个人空间的自由平衡,延续自成长阶段形成的独处模式,规避婚姻(共居)可能产生的不幸福感,这些是人们选择独居的原因,原因之中,是人们期望的利端。但无可忽略的还有弊端。针对青年独居者,包括但不限于:
缺乏个人职业规划与投资的相互关照。
社交、个人需求之间的为难。比如个人生活与亲密关系之间的矛盾,前者不需要对后者的担心顾虑。后者提供固定的陪伴同时伴有一些可能的负担。“周末就变得格外辛苦,就像你周日早上醒来,不知道如何安排,孤单一人。”“一个人生活简单一点,不用因为另一个人的存在而紧张不安。”
“单身社会面临的最危险和最令人不安的现象:对于孤独地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这是独居者在年迈时无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
关于独居的弊端不是本文的重点,在此不展开详述,仅做一个基本涉及面描述,供参考。
四、独居者推动新商业产品落地:部分实例
面对社会中有大量的独居人口时,我们的核心问题不是独自生活的人数有多少,而是这些数字之下独居者的生活将变得如何。在解答这个问题上,本文以面向独居者的新商业产品为视角,梳理独居者在食住行、娱乐社交方面对新商业产品发展的推动。
单身住宅商业体兴起
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建筑商们越来越多的将出租楼宇改造成一房或两房的公寓,为独居者提供选择。20世纪30年代,一群现代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女权主义者专门为单身女性提供私人空间的新式住宅建筑,同时提供各种烹饪、清扫等服务。“东京、巴黎、悉尼、伦敦也建立起越来越多的小型住宅单位,其中不乏转为单身社会中增长最快的人口——年轻专业人士所打造的出租单位和单身公寓。”
除了面向年轻人,还有为老年人提供的辅助生活中心。辅助生活中心区别于机构式养老院,中心提供社交联系所需的资源、服务和设施。约有100万美国人生活在这些地方。通常情况下,辅助生活重心都位于大型公寓建筑中,其中有很大空间被规划为社区活动空间:共享餐点的餐厅、健身房、教室或者花园。更生活化,而不是机构化,为独居老年人提供独立生活和社交的尊严。
单人个性化餐饮增加
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上第一家专为“一个人”设计的餐厅Eenmaal
独自旅行产品
美国国内旅游市场中,独居人士占比达27%,休闲旅行中大概有1/10的旅客是独自旅行的。“以往为夫妻情侣、团体设计的游轮配置,现在为单人设计的配置正在加大比例,以匹配消费需求。”
陪伴需求
引导与建议:如何保持独居的生活方式
比如SingularCity,为独居者提供单身生活方式、保持单身的方法指导。包括如何应对日常挑战的建议,如何单独用餐时控制食物分量,如何找到合适独自生活的家具用品。对重大问题的讨论,从职业生涯的管理、财务规划咨询,到如何面对纠缠你不结婚的父母。还有健身、法律、时尚、营养以及约会等。
单身消费品
社交:独居年轻人与老年人
---------
文中选择独居的原因/起源,是基于社会学家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一书的梳理,主要集中在美国社会独居起源。从梳理中,其实不难发现,包括经济独立、个人主义范式推崇、通讯社交与婚姻幸福率等要素,并不以国别文化作为分界点——当其他国家的人们有同样的基础与考量点时,独居也可能成为他们的选择。比如文中提及的瑞典、挪威、日本以及变迁中的中国。
新商业产品部分,是我比较感兴趣:独居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覆盖的人群数量与年龄跨度都在增大,部分发达国家独居者更是达到40%。面向这一标签下人们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社交等领域,应该有不少有意思的新型消费产品以及它们的市场可能性。鉴于本文篇幅设置没有更细梳理的部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交流下。Wechat:Danbch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