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
一些研究家庭的学者认为人格障碍会遗传,如果父母有人格障碍,那么他们的孩子也很有可能被遗传。但是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明。
2、脑病理学。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脑结构功能不良。研究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海马体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减低。
3、社会心理因素。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患病原因可能与其成长的环境有关。比如:童年时期心灵上遭遇到创伤,如:受到性侵未得到很好的处理、父母的虐待、重要亲人的死亡等,都有可能会增加患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几率。
具体表现:
人际关系模式紧张且不稳定,可能会因朋友的一些不经意间的行为而产生一些不好的联想。对自我形象和价值的认同感不稳定,因而他们生活中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有自我伤害的冲动心理,如:自残,自杀。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暴躁易怒,情绪根本无法控制,属于情绪失控的状态。精神上长期感到空虚和出现妄想意念。
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种心理疾病很容易被忽视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正确认识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和表现是有重要意义的。
“你有人格障碍”,听起来真的很像是骂人。那么,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格障碍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人格障碍
其实,人格障碍,是指一个人主观的、内在的、“自我认同”方面的问题,以及在人际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是持续的、一以贯之的;而不是阶段性的。他们的这种表现是他们人格“风格”的一部分。他们对于自己的这种人格“风格”是无法灵活调节的,同时这种僵化的风格给他们自己带来了麻烦。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BPD),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BPD是儿童和青少年时形成的固定人格结构,在紧急处境不良时发生的一种短暂的病态现象。
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头脑中有一系列矛盾的、对于自我的看法。但是,每一个看法都代表了一种他们对于自己的真实体验。而这一系列矛盾的自我体验,会让他们觉得困惑、焦虑、抑郁、空虚因为他们缺乏一个核心的、稳定的、关于“我是谁”的感受。
在科学的谈论它之前,你可以先想想你自己,或者你身边人有没有类似以下的行为:
总是担心自己被抛弃,往往因而做出很多冲动极端的行为有时候会过于理想化一个人或者自己和ta的关系,有时候又忽然对对方或彼此的关系非常不认同、贬低、甚至厌恶易怒,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有攻击性
在这些非常显著的行为之外,你有没有类似以下的感觉:
不太清楚自己是谁,是什么样的人,对这一点的认识经常摇摆;总是有一种持续的、无法摆脱的空虚感
你可以把这些看作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一种很感性的认识当然,并不是所有有上述行为和感受的人都真的患有BPD。
边缘人格障碍病人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的人在愤怒表现方面更显著,有的人则在空虚感、自杀想法方面表现更严重,有的人在“时而理想化他人,时而无比贬低他人”的方面表现更严重。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最新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九项诊断标准中的五项(或以上):
1.为避免真实的或想象中的被遗弃而做出疯狂的努力
2.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并具有将关系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来回交替的特点
3.身份认同紊乱:显著而持久的不稳定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
BPD人群可能会突然地、戏剧化地转变自我形象。他们还可能会突然改变职业方面的规划和想法、性取向、价值观和交友类型。他们通常认为自己骨子里是坏人、或是邪恶的,他们还可能时不时地感觉自己根本就不存在,尤其是当他们感到缺乏有意义的关系、缺少关爱或支持的时候。
4.在至少两个方面具有冲动性,这些方面可导致潜在的自我伤害(例如:消费、性、药物滥用、危险驾驶、暴食)
5.反复发生的自杀式的行为、姿态或威胁,或自残行为
在BPD人群中,完成自杀的发生率约为8%-10%,且自残行为(例如:划伤自己,烧伤自己)、自杀威胁及自杀企图非常常见,最早可见于青春期。当有分离或被拒绝的威胁时,或当BPD患者被期待负起不愿担负的责任时,自毁的行为亦会加剧。通常这样的行为会使患者重新确立自己有去感觉的能力,或是洗刷自己的邪恶感,从而带来解脱。
6.由于明显的情绪反应引起的情感不稳(例如:强烈的阶段性不安、易怒、或焦虑,这种焦虑通常持续几小时,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持续多于数天)
7.长期的空虚感(emptiness)
8.不合时宜的、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的难以控制(例如:经常发脾气、一直生气、反复打架斗殴)。
BPD人群可能会表现出极端的讽刺,持续的尖酸,或是言语方面的爆发。这种愤怒的诱发,往往是在他们认为身边的人怠慢他们,和他们保持距离,对他们漠不关心,或是要遗弃他们的时候。而当这样激烈表达过他们的愤怒之后,BPD患者通常又会感到羞愧或有罪责感,这也使得他们更觉得自己是邪恶的。
9.短暂的、与压力有关的偏执意念或严重的解离症状
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常见误解
他们擅于操控别人
BPD人群会让人感觉他们好像一直要操控别人。其实他们恰恰在操控他人方面并不高明。真正有技巧的的、擅于操控他人的人,会在他人无法觉察自己被操控的前提下,从他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而BPD人群这么做时,会被他人觉察到。
他们在试图自杀的时候其实是不想死的
根据目前的研究以及BPD本身的严重性,8%-11%的BPD患者死于自杀。他们活得生不如死,且时常想要逃离生命中的痛苦。有时他们试图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这种痛苦,而另一些情况下,他们会以其他方式获得暂时的缓解,例如:割伤自己,烧伤自己,药物滥用,暴食/清空,入店行窃。
他们只是不想改变自己(否则他们早就会改了)
没有一个BPD患者是自己想要在情绪及行为方面失控的。想想所有你失败的时刻。你失败是因为你不想改么还是因为你改不掉
他们不关心别人,只考虑自己
BPD是由童年遭受性侵害发展来的
不是所有遭受过童年性侵害的人都会发展成BPD,也不是所有BPD患者都在童年遭受过性侵害。根据研究,28%-40%的BPD人群在童年时遭受过性侵害。
BPD是由父母养育失败而发展来的
有些BPD患者确实家庭有问题。但是,也有些BPD患者来自完全“正常”的家庭。BPD人群生来就有先天的、有生物基础的情绪敏感,例如,他们有暴躁的、强烈的、反应激烈的情绪。这些孩子需要获得特殊的养育。有时候,发展出BPD的人的父母并不像他们一样情绪化,所以这些父母无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调节激烈的情绪。
边缘型人格障碍能得到控制么
研究表明,BPD人群可以有相当好的出路,特别是在他们接受治疗之后。经过专门的治疗,大多数BPD患者发现自己症状减轻,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尽管可能不是所有的症状都会缓解,问题行为及痛苦都能够大幅度减少。当处于压力之下时,一些症状也许会复发。当这种情况发生时,BPD人群应当回归治疗及其他形式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