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2.24云南
#冬日生活打卡季#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回族人忌食猪肉,满族人忌食狗肉?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中国民族分布地图
实际上,“忌食猪肉”的习惯,不仅不是伊斯兰教的“首创”,而且还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1)“忌食猪肉”的理论源头
历史学家们研究后发现,古埃及人似乎对猪肉一直都不怎么感冒。
首先,在古埃及的墓室壁画中,猪肉一共只出现过9次;其次,猪肉几乎缺席了所有的重要宗教仪式;第三,古埃及人认为,猪与“混乱之神”赛特有联系;第四,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认为,“古埃及人忌讳吃猪肉”。
希罗多德(约前480年─前425年),古希腊作家、历史学家,因著成《历史》一书,被尊称为“历史之父”
但需要指出的是,希罗多德所说的“忌讳吃猪肉”,与严格意义上的“忌食猪肉”存在着一定区别。
实际上,考古学家在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的遗址中就挖掘出了不少猪骨。这就意味着,古埃及人至少在5000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养猪技术。
但可以肯定的是,“猪肉也成为了一种得不到尊重的、低贱的肉类食材”。
古埃及壁画中的诸
学界普遍认为,古埃及文明对后世的古希腊、古罗马、犹太等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这种“猪肉歧视”的心态也大概率流传了下来。
该书的原始版本由修撰于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100年的“律法书”、“先知书”和“圣文集”等三类著作汇编而成。其中,“律法书”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先知书”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圣文集”大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末。
关于“忌食猪肉”的记录,主要出自“律法书”中的“利未记”。实际上,直到今天,一些犹太人依然遵循“古训”拒绝食用猪肉。
《旧约圣经》目录
2)伊斯兰教中的“猪肉禁忌”
学界普遍认为,阿拉伯人的源流可以追溯至居于西亚、距今约5000年前的闪米特人。
据史料记载,他们的“禁忌食物”在数量上非常庞大。其中,“自死动物”与猪被统统视为“不可食,不可摸,不可用之祭神的秽物”。
实际上,正是得益于伊斯兰教的兴起,才使得阿拉伯人的“禁忌食物”的数量显著减少了。
可即便如此,基于“重视人的性灵纯洁与身体安全”的双重考虑,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还是将“因为打、摔、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流出的血、非诵安拉之名宰杀的动物、猪肉与酒”视为禁忌。
7—9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穆斯林“禁食猪肉”?对此,《古兰经》给出了“猪形态不佳,不择食物,性情懒惰”等三种“不可吃”的理由。
由此可见,《古兰经》中的“猪肉禁忌”,本质上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
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商人
3)中国回族的“猪肉禁忌”
我国学界普遍认为,作为我国56个民族之一的回族,本质上是从唐宋以来定居于我国境内的中亚人、阿拉伯人以及西域的畏兀儿和蒙古、汉等民族的一部分人互相通婚与融合而成的新生民族。
明朝《贡狮图》中的回回人形象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回回人的“中国化”进程中,伊斯兰教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比如“尽管明朝回回人的相貌、鼻子、眼、胡须和面孔,几乎与中国人完全相同”,但依然保持着“禁食猪肉”的习惯。
比如葡萄牙教士曾德昭(1585—1658)在讨论回回人的“宰牛产业”时,就提到了其“禁食猪肉”的习惯法:
“总的来说,他们居住的地方都有屠牛场。因为他们不吃猪肉,所以不论他们住在哪里,都杀牛出售牛肉。但在我看来,中国因为有了他们才得到这好处,如无他们,牛肉就难得有卖的了。”
曾德昭与《大中国志》
一言概之,回族的部分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可视为是“伊斯兰化”的产物。只不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原本带有强制约束性的教规内容,逐渐演变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组成部分。”
说到这儿,或许有人会问了,既然回族的饮食禁忌这么多,为什么偏偏对猪肉这么敏感?
晚清时期满目疮痍的甘州城
展开来说,解放以前的国民党当局以及个别御用文人,大肆利用“穆斯林不吃猪肉”的风俗习惯,恶意编造了很多侮辱以回族为代表的十余个西北少数民族同胞的谣言,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感情。
1941年,西北,墙上的标语是“努力开发大西北”
满族忌食狗肉,几乎成为今天人们区别“是否是满族”的唯一标志。
虽然这一标志也正因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呈现着被淡化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围绕这一习惯法的讨论,一直都是满族研究中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1)对于满族忌食狗肉的解释
首先是“满族先人风俗习惯说”。
12世纪的女真士兵形象
范成大(1126—1193),南宋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实际上,截至15世纪末,居于东北的女真人依然保持着食用狗肉的习惯。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中的记载,“燕山君时,仅咸境道五镇城赏赐给女真人的物品中,包括鸡、犬、豕三百余口,大口鱼千余尾,烧酒四百余瓶以及盐百余硕。”
由此可见,“满族先人风俗习惯说”的观点并不靠谱。
《李朝实录》太白山史库本封面
其次是“努尔哈赤报恩说”,其梗概大致如下:
青年努尔哈赤被李成梁追杀,因极度困乏而熟睡。追兵搜不到其踪迹,欲将其放火他烧死。努尔哈赤驯养的狗拼命救主,用自己的身体沾水打湿了主人身体四周的茅草。努尔哈赤最终免于劫难,但狗却被累死了。努尔哈赤颇为感动,下令禁止杀狗并禁食狗肉。
不过,对于这样一个影响到清朝开国皇帝一生的重要事件,在《满洲八旗源流考》《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清史稿》等文献中均不见记载。
由此可见,这一观点是民间对于英雄人物的一种美化。
努尔哈赤“义犬救主”主题作品
实际上,根据《满文老档》中的记载,努尔哈赤本人并不反感食用狗肉。
比如他的大军在攻克抚顺之后,不仅给予城内居民牛、马、奴仆、衣服、被褥、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又给牛一千头,以供食用。每户分给大母猪二头、犬四条、鸭五只、鸡十只,以供饲养,并给与器皿等一应物件。”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这里的“犬”极有可能是作为食材进行分配的。
《满文老档》插图:努尔哈赤攻克抚顺
另外,根据晚明史学家谈迁(1594—1658)《北游录》中记载,“英王在时,尝宴诸将,可二百席。豚鸡鹅各一器。徹去,进犬豕俱尽,始行酒。”
简单地说,身为努尔哈赤十二子的阿济格,不仅“违抗父命”公开食用狗肉,甚至还将之视为上品。由此可见,“努尔哈赤报恩说”同样不合理。
“改良版本”的“满洲巴图鲁”?
第三种是“图腾说”,主要见于孙文良主编的《满族大辞典》一书。该书认为,“狗是满族氏族制时期图腾崇拜之动物,故部人不得服其皮,食其肉。”
满族人非常喜爱与尊崇海东青
2)皇太极与“禁狗令”
那么问题来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满族人不吃狗肉了?对此,一种观点认为,“满族忌食狗肉”是皇太极在1632年颁布的“禁狗令”有着很大关系。
天聪六年(1632)正月初九,高士俊谨陈末议奏:“谏新政。昨奉旨传谕,养狗者拿去城外。然一家少有两三条,多有五六条,是以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臣恐盗贼生心。因见皮肉满街,恳乞敕赐每家只存一条,姑俟升平日,或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即不用亦可。”
皇太极画像
不过,皇太极本人并未被其说服。原因很简单,入驻沈阳的八旗人丁已经进入到了城市化的生活阶段。大量养狗,不仅容易造成城市夜晚的不安静,并且容易造成社会性恐慌。另外,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内,数量庞大的狗还容易引发民事案件的发生。
实际上,早在颁布“禁狗令”之前,皇太极就规定“如犬咬牲畜至死者,以肉归畜犬之主,令其赔偿。”
雪后的沈阳故宫
但作为对比,狗不仅在满洲贵族子弟的狩猎活动中刷足了存在感,还频繁地以“政治礼物”的身份用于馈赠和接纳。比如在《满文老档》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天聪九年(1635)正月十二日,因为耿总兵官(耿仲明)有病,派遣罗硕、詹霸去看望。去看望时,汗(皇太极)令带给元帅(孔有德)一条鳍鳇,总兵官一条鳍鳇,使汗的坤虾陪同,送给元帅二只好狗,送给总兵官二只好狗。
派遣的罗硕、詹霸和送狗的坤虾回来,报告对送来的狗非常高兴。所以,汗又给元帅一只狗、耿总兵官一只狗、尚总兵官(尚可喜)三只狗,命狗的主人陪同坤虾送去。
十骏犬图之五“蓦空鹊”,郎世宁绘
八旗入关后,为了彰显与中原汉族的差异性,清朝的统治者们刻意将“禁食狗肉”视为自己的“文化符号”。
我们有理由推测,为了论证“禁食狗肉”的合法性,不排除清朝的统治阶层会刻意编撰以“义犬救主”为代表的传奇故事,旨在将这一饮食习惯传承并保持下去。
清朝的西安满城示意图
民族和宗教将是长期存在的,表现在不同民族之间信仰和生活习惯面的差异也将是长期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