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哈尔滨市养犬管理条例》新闻发布会(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新华网哈尔滨4月24日专电题:“禁狗令”能否唤起城市养犬文明?——哈尔滨管理养犬风波调查
中国网事记者高增双、王子辰、辛林霞
日前,哈尔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社会上关于哈尔滨“满城打狗”的不实流言,同时表示将对《哈尔滨市养犬管理条例》认真执行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满城打狗”的流言至此划上了句号,但“禁狗令”引发的波澜尚未平息。“满城打狗”的流言缘何大行其道?城市管理如何更好地兼顾各方利益?“禁狗令”能否唤起城市养犬文明?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对这一风波进行了深入调查。
“满城打狗”流言大行其道
今年4月1日起,哈尔滨施行《哈尔滨市养犬管理条例》。《条例》规定:在哈尔滨建成区内禁止饲养烈性犬、大型犬,包括藏獒、阿根廷杜高犬、金毛犬、松狮(大体)等49种烈性犬、大型犬被禁养,肩高超过50厘米,体长超过70厘米的纯种犬及杂交犬均在个人禁养范围内。
实施细则一出引起轩然大波。禁养争议出现不久,网络上满城打狗的传言大行其道,有人还配上屠杀狗的图片,惨不忍睹,引发了众多网民的声讨。
然而,一些生活在哈尔滨的网友表示,“根本没有见到‘满城打狗’的景象”。哈尔滨市公安局副局长韩峙表示,到目前为止,哈尔滨没有一只居民饲养的犬只被公安机关强行留置或者处理。“网上一些所谓打狗、杀狗的图片均不是哈尔滨的。”
记者了解到,今年11月起,哈尔滨警方将对市区内禁养的犬类进行集中安置和饲养,“绝不会采取随意虐杀的处理方式。”韩峙说。
网友“搬砖匹夫”说:各种“爱狗组织”、“社会名流”粉墨登场,出发点却是基于“满城打狗”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弥天大谎,“盲目、跟风、不理性可见一斑”。
天涯网友“莲花绕座”说,“流言止于智者”,“不能奢求所有的网友都拥有火眼金睛,但希望网络上能够多一点理智和清醒,认清流言与真实”。
养犬话题牵动市民神经
支持与反对声音激烈对立
记者采访中发现,支持和反对《哈尔滨市养犬管理条例》的声音激烈对立,爱狗人士倾诉人与狗的真挚感情,而一部分市民则对日常所见的不文明养狗行为非常愤慨。
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市民也围了上来诉说养狗的弊端。市民伊素云说:“路两边狗屎可多了,也没见谁拿纸清理的,把小区环境搞得特别脏。”一位环卫工人说,“草坪和人行道简直就是狗的厕所”。市民张郁忱说,他住二楼,三、四、七、八层楼的住户都养狗,狗在楼道里撒尿,味道很呛人,“在路上碰到大狗也不知道咬不咬人,只能躲着走”。
韩峙告诉记者,目前哈尔滨饲养宠物犬数量在十万只以上,每年公安机关处理犬只伤人和引发的治安案件达500余起,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犬患”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出台《养犬管理条例》。
立法“最后一公里”应慎重
哈尔滨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法学研究所所长王元庆说,《哈尔滨市养犬管理条例》经过网站公开、报纸全文刊登、专家论证、问卷调查人大代表、热线来信搜集市民意见等多道程序,做到了民主立法、开门立法。
有关人士建议:行政干预之外更需社区居民自律
总部设在香港的动物福利慈善公益组织“亚洲动物基金”表示,犬只出行是否对外界造成安全隐患以及破坏周边环境卫生,这完全取决于养犬人是否做到文明养犬,建议加强“文明养犬”宣传教育和监督工作,对违反文明养犬行为的养犬人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罚,规范养犬人文明养犬行为。
“亚洲动物基金”建议以推广“负责任宠物主人”的理念代替对限养犬种的限制,对每户限养一只犬规定变通执行、照顾现有饲养不止一只犬只的家庭,开展“文明养犬”宣传教育,科学人道地管理城市流浪犬只等。
“随着养犬的兴起,人们的责任意识并未同步,政府立法对养狗行为做出规范,但执行面临难题”,上海市社科联党组书记沈国明说,“目前较为有效的做法有小区规则、居民公约,由小区内居民共同制定规则,进行自我约束,同时发动志愿者组织及宣传的力量,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非只是警力参与其中。”
“法律不是儿戏,得有它的权威性,我们作为执法部门将按照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哈尔滨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犬类管理大队教导员尤龙说,“如果养犬人不在人群聚集地遛狗,遛狗避开老人、孩子,自觉清理犬只粪便,也许就用不着什么条例了。”(编辑:李清芬)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