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昆明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著
导师杨兆麟(云南民族博物馆研究馆员)
第一章傣族与织锦工艺
1.1傣族的源流与分布
傣族历史悠久,从族源上追溯属于古代越人族属,越人是我国古代南方最大的族系。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地区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公元69年,增设永昌郡,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当时,傣族先民的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带着音乐师和魔术家来到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奉献乐章,表演新颖的技艺。博得了东汉王朝的赞赏与欢迎,被赐予金印、紫绶,其首领还被封为“汉大都尉”,从而和东汉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公元8世纪至13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于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云南南诏蒙氏政权和大理段氏政权。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于云南行省。元代在云南西部傣族地区建立的主要政治机构是金齿宣抚司所属的六路一赕,其辖区超过了今德宏州全境。在西双版纳则设彻里军民总管府。明代,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土官继续实行元制。清初,在云南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分别在傣族的聚居地设立了流官,建立了流官政权。[1]
1.6本章小结织锦是傣族妇女毕生相伴的技艺,云南少数民族织锦的历史有3000多年。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滇国纺织贮备器上,就有傣族先民纺织的身影。傣族的棉织锦已颇具水平。由于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对滇西傣族的影响,使云南傣族织锦出现两大流派,滇西以几何图案丰富传承了汉锦的许多风格;西双版纳的织锦最经典是服务于南川上座部佛教的佛幡,具象造型象、马、狮、孔雀等形象,打造了佛像和寺塔纹样,吸收了东南亚文化的诸多特点,产生了个性十足的织锦图案。
2.1.2.2四方连续四方连续是以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有规律地反复排列,并可无限扩展、延续的面状图案,云南少数民族太阳纹样四方连续的构成有散点排列、连缀排列等形式。在傣族织锦图案的四方连续形式都为连缀排列,也称几何加花式,即在特定的几何形框架内填加纹样,通过几何形框架的无限延展,形成整个纹样的连绵不断[1]。如图3-6德宏傣族丧葬用织锦,在菱形的网格框架中填加钱币纹,变化中流露严谨骨格框架。
第四章傣族织锦图案与云南部分民族织锦图案的比较研究4.1傣族织锦图案与壮族织锦图案比较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很早就居住在今广西等广大地区。全国壮族1200多万人。云南省的壮族有83万余人。其中有70多万聚居在文山壮族苗族自
治州的八个县;此外,昭通、曲靖、红河、楚雄、大理等地的少数地区亦有分布。壮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壮族居住的文山州,位于云南
省东南部,西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连曲靖地区,南界越南。地形西北广阔,东南狭长,属亚热带气候壮。[1]手工业生产在壮族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壮族地区有自己的铁匠、银匠、木匠和泥水匠等。能自己建造穿梁凿柱的房屋。纺织业也比较发达。壮族女子擅长织布和刺绣,所织壮布和壮锦,花样翻新,名目繁多。壮族织锦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宋代《桂海虞衡志》载,出产于广西左右江州峒的“緂布”就是指壮锦,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
参考文献
社,1999[42]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至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43]West,Shearer.TheBullfinchGuidetoArt.BloomsburyPublishing,UK,1996:43[44]Alexander,Charles,ed.(1995)TalkingtheBoundlessBook:Art,Language,andtheBookArts[45]WilliamWilletts.FoundationsOfChineseArt:[M]NewYork,1984:31[46]LessonsinDecorativeDesing:[M]NewYork,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