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谈佛教养生妙方:学佛人应如何养生?佛教频道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指2013年全球人口平均寿命为71岁,女性73岁、男性68岁。与1990年相比,男女的寿命均延长了6岁。

其中日本人平均寿命为84岁,蝉联全球第一,女性平均寿命为87岁,在194个成员国中居首位;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80岁,与挪威、新西兰、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看齐,不过冰岛(81岁)、瑞士(81岁)、新加坡(81岁)的男性平均寿命比日本男性更长。

至于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为75岁,男性74岁,女性77岁。

全球平均寿命最低的是西非国家塞拉利昂,仅46岁;其他非洲国家平均寿命亦偏低,只有50岁左右。

一、古今养生之道

(1)养生概说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特别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但是怎样才能健康又如何能达到天年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努力学习和实行养生之道。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非常明确地写道:“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半百而衰”,就是由于不懂得或不实行养生之道;而“尽终其天年”,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就是由于认真实行了养生之道的结果。这段论述指出了能否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乃在于人们是否懂得和实行养生之法。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是否又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保健呢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以说,追求健康长寿的理想,古今皆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升斗市民,人人都希望生活得快乐健康,家庭幸福,眷属和解,共享天年。其中有不少的真实事例值得我们参考、借镜。

(2)内养治心.外练形体

综合地说,“养生”其实不外是“内养治心,外练形体”,以达到心身健康的目的。养生必须从饮食起居、情志涵养各个方面锻炼,以达到身体强健,益寿延年的目的。由于各人的爱好情趣、环境条件的不同,故其侧重点亦各异。如清代名将左宗棠就是以读书养性来调整情志,以达到养生之效。

左宗棠青年时代屡试不中,就只好去做幕僚,相当于现代的秘书工作。因读书而做幕僚,做幕僚又需要再读书;这样不但知道读书的重要,又能体味到读书的乐趣与内在的奥妙。不但把读书与情趣涵养、心智的康健、体格的强弱联系在一起,进而把读书当作养生健体的一种途径。这样的情况,若细想起来,也是很有道理的,因中医认为心脑相通,读书必用脑,用脑则思考,大脑就不断生出新的脑细胞,以保持良好的记忆力,推迟老年痴呆症的出现。心理健康,情志坚强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好书可陶冶情志,开启智慧,保持心旷神怡,欢愉乐观,自然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因此左宗棠在谈及其读书养生的心得时说到,他非常重视“寡言,养静”,尊重“涵养须用敬”的古训;他时常以读书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说自己年轻时也曾犯过“举止轻脱,疏放自喜”的“名士气”(相当于现在的名人脾气),后来就是在读书的实践中将之克服。

我们可以看到,他说的确实是真话。自古以来,许多哲人圣贤,都是通过读书养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理想;试看孔子、孟子时代,所谓“人生70古来稀”,一般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而这位圣人和亚圣,一个活到73岁,一个活到84岁。还有,科举时代100岁的考生也有的是,谁能说清是读书使人健康长寿还是健康长寿才使他们仍有精力去读书应考应该是两者兼有、相辅相成的结果。

可见《黄帝内经》上说“聚精会神乃养生大法”,实在不无道理。

晋朝时弃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文学家陶渊明,如何能做到“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身处闹市而心静如水的境界这正是左宗棠所说的“寡言、养静”的境界;左宗棠身居高位,权高势重,朝庭重臣,封疆大吏,确实很难做到“而无车马喧”,可是他到了古稀之年还帅军出关,冒风沙、顶寒暑,唯有健康强壮的体格才能应付自如。这也是和平时重视读书养生分不开的,读书才能“养静”,才生“养生”,才能长寿。他每每对人讲起自己读书养生的经验时,就会说:“读书能令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盖义理悦心之效也。”

像他这样军务匆匆,政事缠身的人要在读书里求静,就得把住一个“恒”字,“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生命才会得以滋养,才能益寿延年。所以左宗棠的读书,不是体力的消耗,而是通过读书达到老子所说的“万物将自化”的意境,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的超越。现代医学证明:不好的情绪,心理失衡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健康、加快衰老、易生疾病。是故“节欲之道,万物不害”,左宗棠的读书养生法,实在值得现代人参考。

二、佛教养生妙方

(1)全国第五届世纪健康老人

在佛教界中,从古至今自然不乏高寿的高僧大德,在此就不列举了。不过,现在代的妙智和尚以116岁高龄成就肉身,成为福建省唯一一尊“肉身和尚”,确实是全省乃至全国佛教界的盛事。这位跨越了三个世纪的老寿星,于二零零零年被评为“全国第五届世纪健康老人”,并名列榜首。

妙智和尚于二零零三年农历正月廿八在香光念佛堂圆寂,弟子遵照其生前保护真身的嘱咐,请来九华山法师,将其跏趺坐缸。缸中配以木炭、檀香木、石灰等原料,再密封缸体及砌砖封护。二零零六年农历正月廿八开缸,其肉身完好,颜面如生。令人称奇的是肉身竟新长出了指甲和头发。省佛教协会知情后非常重视,要求市佛教协会及香光念佛堂保护好妙智老和尚的不坏之身,供海峡两岸信众瞻礼。

据悉,妙智和尚长年食素,注重修炼,持久坐禅,必然气脉贯通,筋骨相连,体内脂肪极少,这为圆寂后坐缸形成肉身菩萨打下了基础。而且,他深谙医术,一旦感觉不适,就自己调养。妙智和尚一生修持“药师法门”,提倡佛教养生之道——“三勤”,即脑勤、手勤、脚勤;“三静”,即静心、静气、静行;“三淡”,即看淡权力、看淡金钱、看淡年龄;“三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其中不仅内涵养生要道,更富有佛教慈悲济世的真理,堪称最佳的养生之法,值得当今世人借鉴。

(2)学佛人应如何养生

一般来说,对于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若多加注意,身体生病的问题自然会减少。但是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若不健康,无论用什么药物、补品、饮食,可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个道理,学佛之人必须懂得,并且深信不疑。

将个人的欲望舍弃,对世间种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弃得干干净净,内心就会清净自在;心地清净自在,身体就不不容易生病。经上说:“依报随着正报转。”心是正报,身是依报。身体健康与否,往往都是随心而转,所以心理健康,身体一定就健康。迷惑、颠倒、妄想、烦恼等等,都是心理的毛病,能将这些毛病统统放下、舍弃,身体无需任何刻意的保养,自然就能健康。也就是说,顺乎自然,身体就健康。这些道理与事实,都摆在我们眼前,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身心健康、自在幸福,就要听从佛陀的教诲,断烦恼、转换念头,也就是转换观念。

佛家讲的“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行为;而“修观”就是修正错误的观念、思想,这才是真修行;研究教理是修观,参禅还是修观,念佛亦不例外。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其实都是修正错误思想与观念的方法门径。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净宗法门,此法门包含念佛与研教,研教是解门,念佛是行门,解行相应,才可能成就。所以,修行学佛不能偏在一边,偏在一边就无法成就;偏在教理,废弃修行,固然不能成就;偏在修行,不研学教理,也会遇到许多障碍与困难。

学佛首先要明白道理,然后了解事实真相,懂得如何调心、调身,让自己身心轻安自在,功夫才能得力,才能真正得到无限法喜。世出世间一切法,其实都在目前,若能真的完全放下。三餐温饱,衣可保暖,局可安身,就已经足够了。多余的都是累赘。

至于饮食方面,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早晨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饱,晚上要吃得少,这是养生之道。晚上少吃的原因,是睡眠时,所有器官的运动都缓慢下来,消化系统缓慢了,吸收能力也缓慢,所以晚上少吃,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所以佛家“日中一食”,非常之有道理。

现在很多人,晚上也不吃,但身体并不好,其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烦恼、妄想未断。饮食是能量的补充,而每个人能量消耗的状况不同,有人消耗能量多,有人消耗能量少。而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是消耗在妄想上。若妄念少,消耗就少。古代的修行人妄念少,没有欲求,心地清净,所以每天一点饮食,就足够补充能源,体力的需要就足够了。可是妄想多的人不行,若是补充得不够的话,体力就支持不了,就会生病。这些都是心理上的问题,心杂心乱,身体就需要大能量的补充;心清净、妄念少,补充的能量也就少,一天正常的三餐就足够了。

结语

养生是一门大学问,而讲得最圆满的是佛法。要维持健康的身心,归根到底,最重要的就是消除一切欲念,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虚假的、都不是真的,正如《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时时刻刻提起正念,在顺境中就不会起贪爱之心,处逆境时也不会生烦恼。一切境缘之中,能够保持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是道”,是菩提大道。我们更要深信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能深信不疑,自然就会放下,就肯放下。有些人不敢放下,就是因为害怕放下了之后“一无所有”,明天不知怎么办总是想前想后,不能彻底破除烦恼。这就是因为事理不明,没有生起信心,殊不知放下愈多,获得的愈多。依佛法来说,一个人的财富从哪里而来是从“财布施”得来的,布施是因,富贵是果;“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而“无畏布施”的果报,则是健康长寿。所以,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个因果的道理,自然会愈施愈多。

THE END
1.佛说:狗与主人的缘分,是千年修来的福分!宠物犬科中华田园犬驯养...2024-02-21 18:01:24傻萌小师妹湖南 0:00/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傻萌小师妹 4粉丝资深宠物狂热爱好者分享有趣有用宠物知识,关注我不迷路,不定期更新福利。 04:13你对宠物好,没见你对父母这么好?不好意思,我对我父母更好! https://www.163.com/v/video/VMQICGIQ0.html
2.古今杀猫虐猫者的果报十六则那年家中养的一只大母猫,一窝竟然下了七个崽。那时农村家家有猫,猫崽一时过剩,没人要,妈妈不忍心抛弃它们,就都养着。偏偏又来了一只小黄猫,赖在我家不走。我几次把它扔到山野之中,它都找到回家的路,又回来了。邻居戏言我家开了猫厂。 这些小猫性习黑暗,大白天藏到柜底、缸后打闹,不愿意出来见天光。这...http://text.xuefo.net/show1.asp?id=544568
3.学佛八要宗舜法师先生他出版了一本《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遗教经》的这样一个漫画合集,邀请我为《四十二章经》和《八大人觉经》写前面的导读,所以正好手上有蔡先生的漫画,可以拿来做ppt,而其中偏偏没有《四十二章经》的漫画,于是我来的时候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微博,写道:明天要给大家做讲座,题目叫《学佛八要...http://www.bailinsi.net/index.php/Home/Xly/xlyyjxqs/id/434.html
4.妄语及其果报的公案说明妄语及其果报的公案说明学佛基础一、妄语业的增长广大:离越阿罗汉前世在一昼夜中,诬谤过辟支佛偷牛,结果这个业力,不是一次就能报尽,而是会一连串地成熟果报,就象一颗种子成熟起来,以那股势力,会不断地往上生长一样。一天的诬谤,使他在三恶趣中感受无量痛苦,转为人身证了阿罗汉果,还要被人诬谤入狱,以十二年喂马除粪才得以消尽。所以我们决...http://www.fjzjg.com/files/article/html/1/1057/1913.html
5.悲智愿行(佛学基础)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如何选择明师? 《大智度论》告诉我们四个妙招 2017-11-28 韩愈曾经说过:术业有专攻,因此,学习任何法门都应该选择有专精独到功力的明师,不论做学问、学艺和学佛,其道理都是相...皈依后一定要做的三件事,你做到了吗? 2024-10-25 皈依,其实并不神秘是...http://www.pudusi.com/h-nr.html?groupId=31
1.佛说养宠物佛说养宠物养死的果报,佛说狗狗和主人的因果宠物的出现让很多的生活变得丰富和多彩了,长时间饲养宠物就会将其当做自己的家人,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在其中,但宠物寿命相对比较短一点,所以可能几年之后就会出现死亡,那佛说养宠物养死的果报都是什么啦,一起来通过文章了解吧。 养宠物养死就相当于是自己制造了杀业,是因为自己对其照顾不好才导致的死亡,从而也成为了自...https://www.haoyunbb.com/baike/tlist-124587.html
2.杀畜生要超度吗(杀家畜会不会造成杀业)是的。果报很重。如果可以。不建议你做这个行业。 我觉得不是,很多人养了宠物是当家人一样,不能接受伤害,何况是吃。 而是买的死的回来。就没有关系。你信佛,家里人不信佛,因果轮回,这不是你的错。鸡鸭鱼肉被烹宰,是他们的因果,你只要不杀害生灵就可以了。家里人怎么做你无能为力只能诚心求佛念经超度。不...https://shenjunfengshui.com/zhouyisuanming/76a8f243.html
3.第66号签,第六十三签解签全解那时已经开始相信布施得财富得财富,另一方面也是想让父母不反对我学佛我学佛,一狠心就把手头流动资金的一半——3000元,包了三个红包个红包,给家里父母和外婆一人一个人一个,当时都在家都在家,就一起给的起给的。 哈哈,当时他们都是很一喜(知道孝养家里了),然后一惊(感觉数目比较大),非说不要不要要不要,然...http://www.90doys.com/video/?49960-0-230.html
4....印光大师宣化上人果卿居士开示:各种蛋类,不因为因果错综复杂,每个人的福德因缘不同,虽然都在吃蛋,但每个人受的果报不尽相同。你想要孩子,必须断除一切荤腥,当然包括一切蛋类,多放生,并念《地藏经》回向被你吃过的众生。” 我说完这一席话,再看小林,感觉她没有完全信受。她本想听到关于她不孕的因果故事,但被道破实相后,自认为是稀松平常之事,所以有...http://www.sjxfw.net/show1.asp?id=27370
5.学佛者的信念(下)相反的,要你面对你的冤家仇敌,你最痛恨的人;还有那些十分讨厌的众生,如像老鼠、蟑螂之类的动物时,你对待他们,是否能像对待你的父母和你的小宝宝一样呢?甚至把他们的命运跟自己联系在一起,把他们视为同自己一体,对他们产生同体大悲的心,对于一个学佛行菩萨道的人来说,就要学习普贤菩萨这种同体大悲的精神! 我...http://www.ntfjw.com/nd.jsp?id=68
6.佛猫绝育给猫咪做绝育手术会背因果吗宽见法师:学佛人可否给流浪猫做绝育 阿弥陀佛不行,有报应的问:为猫做绝YU,,请问这会不会为自己种下不好之因?净空法师答:很有可能,这种什么因,他有什么样的果报。 信仰***的人能把家猫送去做绝育手术吗? 笑死了,这干***徒何事?当然不能。令外我到你的相册看了你的像片,顺便劝你一句,要多去放生啊...http://m.boqii.com/article/353654.html
7.学佛人,不要再迷信!5.对这个人喜欢,给他;对那个人不喜欢,不给他,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中国对于神明有一个定义,正直称之为神。正直,哪有不公平的道理! 6.不懂得什么叫佛法,神佛不分,认为自己常常到庙里面去烧香、去许愿、去供养,这就叫学佛,这个错了!佛法是师道,这要清楚,你把佛菩萨当作神明去膜拜,那就是迷信。 https://www.suhanbao.com/cms/6764.html
8.诽谤修行人的果报及其惨烈目前有太多的学佛人不持五戒,随意妄语,对一些高僧大德和法师乱加评论和诽谤,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这个规则可以给那些不懂佛法而不加考虑就去胡乱诽谤别人的人打个预防针,不要造口业,因为是要自己来承受业果的,会非常痛苦。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记得当年佛陀正在讲法,有个人来到佛陀面前大骂佛陀。佛陀当着众弟子的面什...https://www.jianshu.com/p/2ebd9d7a128c
9.半路出家的典故出自哪里?对于半路学佛的年轻人,修学次第怎样...文章《半路出家的典故出自哪里?对于半路学佛的年轻人,修学次第怎样?》整理和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只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与分享传播,文中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请自行甄别真伪! 文章标签: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1897442.html
10.十善业十恶业的详细等流果报常做不予取的人,今生就会很贫穷,不管他多么努力,所得到的福德只有一点点。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富贵,其实真正属于自己的很少,因为舍不得吃用。有人很辛苦的工作,所得到的一切财物,自己无法享用,甚至累积一辈子,在一刹那就遭受意外而消失。诸如此类,都是因为不予取,或吝啬不布施所造成的果报。 https://www.hrxfw.com/fxrm/fxcs/336575.html
11.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4. 人天生平等,果报行为却有差别 在现实中,每个人的起点都不一样:出身不同,外貌、天资、机遇也因人而异,由于社会分工造成的差异更是不可避免。那么,佛教所说的人人平等的依据何在呢?这主要是就因缘、因果的规律而言。 人生离不开因果的发展规律,而因果又要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分析。有情生命所呈现的不平...https://www.jiqun.com/index.php?app=@article&ac=show&id=9
12.学佛人负债累累,学佛人负债累累:信与财务困境的冲突4. 在学佛的人欠网贷的疑惑上咱们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因为他们欠债就否定他们的修行成果。学佛与个人的经济疑问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一个人是不是好的学佛者,不应该仅仅按照他是不是欠网贷来判断。因为人们选择学佛的起因是多种多样的,学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修行过程,人们在修行的进展中也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https://www.hezegd.com/lawnews/zixun/846692.html
13.学佛人十大碍行学佛人十大碍行 佛祖圣贤,慧眼早观我们末法众生,福德不足,定力不够,所发空坐念佛,心口难以合一。念佛放下,放下什么?不出一个“求”字。如只求往生净土,不信因果,到头来,亦不出苦海,当知佛说:“一切有相,皆为虚妄”,在净土念佛中也同样是指路明灯。十大碍行<节录>元妙叶禅师《宝王三味念佛直指》云:详夫...https://www.dengfeng.gov.cn/slwh/5273425.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