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是讲业的种类跟果报的种类。
(一)善不善无记业。
业的体性有三种,善业、不善业、无记业。看佛法当中是怎么定义的?什么是善业?什么是不善业?
什么是无记业?善业-谓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业。你这样的一个行为,你内心的状态是跟无贪,就是一个布施的心。无瞋,就是一个慈悲的心。或者无痴,是一个智慧的深信因果的心。依止这三种善的心所,所发动的任何业都是善。可能你今天是骂他,或打他,但是你内心的状态是完全利益他人的一种角度,虽然你的行为是如此的粗暴,但是这个业还是善业。你内心当中,念念之间完全是慈悲心、布施的心、是智慧的心相应。以善心所引生的业,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定义作善业。
什么是不善业?我们讲恶业招感不可乐果报。什么是恶业?
不善业-谓贪瞋痴为因缘业。你内心当中跟贪爱的心、跟瞋恚的心、跟愚痴的心相应,这个业就是罪业。可能表面上你把东西送给他,但是你对它是有所企图的。这样子定义为恶业。你依止贪瞋痴的心,所发动任何的业,都定义为恶业。这个恶业都会让你产生不可乐果报。
无记业-谓非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亦非贪瞋痴为因缘。你造这个业的时候,不是无贪无瞋无痴的善心,但是可也不是贪瞋痴的恶心。一个非善、非恶状态。譬如说,我去散步,我内心当中,没有起贪心,也没有起恶心。也没有起善,也没有起恶。心中是非善非恶。或者剪指甲、理头发,这个都叫作无记业。他不是善心也不是恶心,一个无记的状态。
「以上三者,正招异熟果报者,乃善不善二业;无记但招别报,不招三界六道之总报。」
这三个,正式招感异熟总报的是善业跟恶业,无记招感别报。不招感三界六道的总报。譬如说,今天你在散步的时候,不小心脚踏死了一只虫,或者你在挖土的时候,挖死了一个蚯蚓。但是你对这个蚯蚓、对这个虫完全没有任何的杀心,你完全不知道。这样子的业,不会使令到三恶道去,因为你内心没有烦恼,自性没有迷,不能到三恶道去。但是你跟他会有问题,他以后要做人的时候,你也做人相遇的时候,他看到你就不欢喜。恶因缘。你今天无心的去伤害他,你不会到三恶道去,但是你跟他结一个恶因缘,这件事情是别报会有的。但是不会影响总报,因为你没有贪瞋痴的烦恼,你不能到三恶道去。有烦恼跟善心,这个影响总报。但是没有烦恼情况之下所造的业,只是影响别报。
从这个定义来看,我们讲这个业是身口意的造作,实际上还是以心为主。前面说,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这个意业,他是一个主导者。心为业主。
西藏有这么一个说法,有一个西藏喇嘛,在山中闭关修行。闭关几年以后,他有一个师兄弟带着几个信徒,想要去那个地方跟他供养。就写了一封信给他。他听到以后,也是很高兴,把这个房子整理的很干净,佛堂也擦了很干净。这个时候,他想,我为什么要把佛堂整理很干净?回光返照我的动机是在干什么?我当初是起了一念心,把佛堂整理干净是为了让信徒看到他能多供养我。起名利心。以名利心来整理佛堂,以名利心来整理庭院。这个时候,他就拿了一把泥土,丢在佛堂上。后来一个喇嘛就解释,这把泥土他不是洒在佛堂上,是洒在他的名利心上。为了要对治他的名利心,把泥土是洒在他名利心的烦恼上,为了对治。他为了让自己深深的以为借镜,虽然他扫干净,他认为自己因地不对。事实上他不是要去破坏佛堂,而是要去对治那名利的心。看得出来,这个比丘明白什么是业?他对这个业有明白,他能够回光返照。
这个地方是讲善恶的定义。前面讲到业的体性,乃至于业果决定,善业招感可乐果报,恶业招感不可乐果报。我们进一步要知道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恶业?我们要能够做一个判断。
问:?
答:畜生道的业是很薄弱的。畜生道跟人不太一样。你看寮房打开电灯,有壁虎去吃蚊虫。【唯识学】,畜生道造的业是很薄弱的。因为他的痴心所很重,因为他的行动是一种果报体。猫就是要吃老鼠的,壁虎就是要吃虫的。如果他的业是决定的话,那壁虎应该到地狱去了。他得到畜生的果报体后,他又到地狱去,那他永远就不能超脱了。所以【唯识学】上说,畜生他造业,不管造善、造恶,他的业都是很轻、很轻。因为他的心很暗钝。人的造业是很厉害。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三恶道的众生,其实大部分都在受果报,他没什么造业的力量。因为他的心太暗钝。只有人跟天,尤其是人,一般我们会造很大的善业跟很大的恶业的时候,都是在人道的时候完成。因为人道的第六意识,心很明了,他的头脑很清楚。所以畜生道造的业,跟我们造的业不一样,因为他的内心很暗钝,所以他造那个业的果报几乎是无记业。【宗镜论】就摆明了,老虎去吃鹿,他说这个是无记业。要不然任何一只老虎都一定要到地狱去了。一只老虎一年当中可以吃六十头鹿,那还得了。一年杀六十头鹿,那还得了。所以畜生道造的业,多分来说都是无记业,多分。因为他的第六意识的心是暗钝,他造善造恶都没有多大的作用。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上周所说蕅祖云: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弟子看印祖文钞,复高邵麟居士有云:年龄之命来日无多,而亦泛泛然,研究则经奥,亦典籍,试谓之净土法门之所以然者。弟子未将文钞全集阅过,只看选读,所以不知此事个案,亦或印祖与蕅祖对教人方法有所不同,如何汇通?
答:这个人是应机说法,如果我们遇到一个年纪很大的人,当然应该鼓励他好好念佛。你要明白极乐世界的道理,你能够相信名号的功德,他在皈依的时候,会更有力量。尽可能的告诉他,名号的功德,弥陀本愿的功德。还是要让他知道一些简要的道理。可以选择性的告诉他。
问:小乘的学者说,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故空。由无常切入我空。这与舍利弗见到马胜比丘,所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两者之间的见地,修证有何差异?
答: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观念比较开阔,因为因缘生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一切法因缘生。但是这个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只是在因缘当中的一个真谛这一部份。但是因缘生也有俗谛,就是因缘果报。这种差别相貌,善业创造可乐果报,恶业创造不可乐果报。所以一切法因缘生,这个范围比较广,包括真谛,也包括俗谛。因缘所生法有真谛跟俗谛。智者大师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是真谛。因缘所生法,亦名为假名。这个讲俗谛。因缘所生法,亦名中道义。这是空有无碍。因缘所生法。这是个总相。但是空性是别相,是一个真谛的道理。因果是俗谛的道理。
答:因缘所生法,他也是从因缘生,无自性,悟入空性也是有可能。
问:佛七开示,观这句佛号剎那剎那不住,但却又历历分明。历历分明又剎那剎那不住,法师说这含摄空假中,弟子百思不解,如何为中谛,如何为即空即假即中?
答:这个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你在念的时候,能念所念性空即。能念的心是剎那剎那生灭,所念的佛号也剎那剎那生灭。这个时候你的内心状态就跟空相应。这是一切法无自性,没有一个恒常不变异的自性。虽然没有自性,从作用上来说,你还是在念佛,你的心还是在造业,这个就是即假。空性跟假是同时在运转的,就是即中。这个即中就是即空即假的同时就是即中。中道,他不偏离空也不偏离假。我们一般总是认为有空就不能有有,有有就不能有空,这是错的。空有是同时存在的,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答:中道的正念不容易提起来,不容易。所以净土宗,他强调假,强调名号的功德,强调这一点。还不是很强调你明白空性,不是很强调。因为他是感应道交的。
答:净土宗是从有相下手。我们很难空有双照。要到五地菩萨,初地菩萨都不能真除双照,五地菩萨才能真除双照。所以在净土宗会强调有相。强调你对弥陀的皈依。
(二)增长不增长业。
这一科讲到戊三、业果种类。第一科讲业的种类。第二科讲果报的种类。业的种类分成三段。第一段讲善不善无记业。这是第二段增长不增长业。
「起造诸业,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若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增长业定受异熟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
什么是增长业?起造诸业。我们身口意的活动,在整个业的造作当中,业的势力很强大,能够使令我们阿赖耶识善恶种子的势力增长,这个叫做增长业。这个势力强大,它能够增加我们善业或恶业的力量,这种业力叫增长业。
若虽起身语意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另外一种情况是说,我们身体虽然有活动,或者嘴巴也讲话,意业也是有起心动念。但是这个业的势力非常的薄弱,它不足以使我们善恶业的种子增长,这样子叫不增长业。它没有增长善恶业的功能。
增长业定受异熟果。假设我们造的业力是属于增长业,这个业力一定会影响我们三界的果报。它是「定」,决定。
假若它不属于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不决定,可能是会,可能是不会。这个地方的不定,多分来说是不会受果报。这个不增长业如果你不再去增长它,这个业力,它不足以去得果报。
「不增长业依【瑜伽师地论】列有十种:『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之力量,名为增长业。」
根据【瑜伽师地论】列出十种不增长业的情况。
二、无知所作业。第二种不增长业是你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可能你被催眠了。被魔术师所催眠、或者被鬼神所迷惑,或者是药物,特别的药物所迷惑,使另你失去正常的知觉。这种情况所造的善恶业都是不增长业。无知,在没有知觉情况下所造的业。
三、无故思所作业。「思」是一个心所有法,就是令心造作。我们这一念心在所缘境当中,一次一次的去观察分别,一种造作叫作「思」。「思」有三种次第,一个是审虑思,对所缘境的一种考虑,这件事是对的呢?错的呢?要不要做呢?是一种审虑的阶段。这个心是不决定的。第二个决定思。经过审虑以后,思心所变成一个决定的情况,叫决定思。第三个动发胜思。到动发胜思的时候,思的势力就决定了,一定要造作了。而到了动发胜思带动的业力就是很强大的业力,一定是增长业。这种情况是你没有经过思心所的范围就去做了,讲一句白话来说,不是故意的。这件事情在事前没有经过你的分别、没有经过你的观察。举一个例子,我去散步,踩到地上的昆虫,我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换句话说,我踩死它的整个行为,没有思心所的成分在里面,完全不是故意的。这种情况不能使令你到三恶道去,只会影响到你跟他的一个别报。因为这个是无故思。无故思的情况下业力是很薄弱的,它不足以影响你的三界总报。
四、不利及不数所作业。不利跟不数中间要加一个及,两个都要具足。你造这个业的情况之下,你的心不是很猛力。不是故意的,也不是主动的。在这个环境之下,在那个因缘之下,透过别人的劝说,勉强去做。做了以后,马上忏悔,一生中只造了一次,不是去数数的造作。你造的时候也不是有心去造的,是在这个环境之下逼不得已,造了以后,你深重的忏悔,下定决心永远不在造作了,一生只造一次。在一种不利的情况,在一个不是数数造业的情况下,这种业也是落入不增长业。它也不足以影响你的三界总报。
五、狂乱所作业。精神错乱,已经不能够分别这个人是谁?那个人是谁?在律宗说,精神错乱,看到火以为是黄金,会去抓这个火。这种情况所造的善恶业,都是不增长业。在律宗,精神错乱所造的罪是不结罪的。
孔夫子很多作为,譬如说,祭祀的时候要杀羊。有人就说,杀羊有伤慈悲心。孔夫子说:你爱这只羊,但是我爱这个礼。因为古时候的人,道统的维持,有一定的制度。
非乐欲所作业,这个业的行为,虽然你做了,但是不是出自你心中的意愿,这个业的力量不足以影响你的总报。
八、自性无记业。非善非恶。去散步、剪指甲、剪头发,这种业也不是善也不是恶,这种业,我们一生做很多很多。这种业不能影响我们整个果报的。不能影响三界果报的。这八个都是属于不增长业,九到十是修行的事情。
忏悔法门能够折损我们的业力,使令这个业力变成不能够得果报的不增长业。忏悔是很重要的,普贤菩萨、等觉菩萨尚且要忏悔业障,经常要拜佛修忏,忏除我们无始劫曾经所造成的罪业。
「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之力量,名为增长业。」这个地方根据【瑜伽师地论】提出十种不增长样。基本上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说,它本身就是不增长业。换句话说,你在造这个业的时候,第一个你的心是暗钝的,頛弱的。第二个,你的次数只有一次两次,不是经常造做的。心頛弱、次数也少,它本身就是不增长业。譬如说,你在一种无知的情况,精神错乱的情况,失念的情况,偶而犯一两次。这一两次都不是一种故意的,不是在一个很明了的情况造的,本身就是不增长业。这是一到八的情况。其次,它本身是增长业,这个业在造的时候,你很清楚,而且造的次数还不是一次两次,数数现形,都无惭愧。它本身是一个强大的增长业,但是你学习佛法以后,透过你的忏悔,透过你的对治,转成不增长业。经过修行,改造业的势力,这种情况也落入不增长业的两种情况。看【瑜伽师地论】是分成两大类,第一个是本身是不增长业。第二个是经由修持的过程,忏悔对治而转成不增长业的情况。
答:审虑思,决定时,这个时候心决定了,我一定要造做了。动发胜思就是驱动你的身口去做。动发胜思的时候,这个事情已经不能够停下来。到动发胜思的时候就一定要带动身业口业去做,这件事一定要做了。审虑思的时候,还不决定,别人在劝他的时候,还会改变。动发胜思就一定要做了。
答:鬼神引生的精神错乱也有可能,本身四大不调也有可能。脑神经衰弱,精神耗损太多,也可能。过去的业障也可能,三种情况都可能。第一个业障,过去造了重大的罪业。第二个、不是罪业,冤亲债主找上门,鬼神障。第三个四大不调的障。
答:四大不调也有可能。譬如说,这个人胡思乱想,修行时不修止,整天动、动、动,那也是有问题。所以止很重要,经常让它安住。无分别,不动。不要让精神一直在那里分别,不要,让它停下来。这个止很重要。
(三)定不定业
第一段解释标题。第二段解释内容。
「定不定者,为定受异熟果与不定受异熟果之业。」
定业是业的势力一定要使令你受异熟果报,这种业力势力很强大,一定要得果报。不定业是说,业的势力馁弱,不一定要受果报。以下列出四种:
「此有四种之别」前面三种属于定业,第四种是不定业。「一、顺现法受业-以猛力之意乐方便所作,现生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及今世作业,今世受报。」
顺现法受业,今世作业,今世受报。他在造业的时候,以猛利,心非常的猛利坚固,不管造善造恶。主动积极,内心猛利坚固。猛利坚固的心所引生的种种的方便,种种的方法所造作的善恶业,不要等来生,现生就会有果报出现,就是异熟果。这种业力就是顺现法受业。今生造作,今生受报。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大部分是业要很强,不管是造恶业,不管是修持,今生就要马上有果报出现。今世作业,今世受报。可以分成两种情况来说明。
一、他今生的果报还是一个花报,结果之前的一个开花而已。譬如说,阿阇世王,他受提婆达多的怂恿。提婆达多说:我现在要作新佛,你要作新国王。你把你父亲害死,你作国王。我们好好合作,好好的住持这个天下。阿阇世王就相信提婆达多的话,把他父亲频婆娑罗关起来,把他活活饿死。犯了杀父的忤逆罪。阿阇世王作了国王以后,晚上就睡不着觉。经常睡觉就起恐怖心。经常不睡觉是不得了的,睡眠是最好的补药。经常没睡好觉,火气上升,全身长满了毒疮。后来他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耆婆带他去跟佛陀忏悔。阿阇世王杀了父亲,现生就出现毒疮的果报。这还不是正式的果报,没那么简单。正式的果报在无间地狱。这个毒疮只是一个花报,就是得果报之前的一个开花,还不是正式的果报。所以今生造业,今生受报可能是个花报。
二、【楞严经】,宝莲香比丘尼犯了邪淫罪,犯了邪淫罪以后,她起邪见。说这个淫欲的行为,非杀非盗,又没有伤害别人,有什么过失呢?邪见造的业就不得了了,没有惭愧心。现生就出火,把他色身烧死,就直堕地狱去。现生堕地狱,这种情况不是很多,但是【楞严经】就提到,佛在世的时候,宝莲香比丘尼犯淫欲,谤法,毁谤戒律,毁谤正法。这种情况今生造业,今生就得果报。
【净土圣贤录】就有这种情况,有人念佛,念了一年、两年、或者三年,净业成就了,他就往生净土去了。事实上,他今生的果报可能都还没有受完,他可能应该活到七十岁、八十岁,但是他放弃不要。因为他净业成就,他的业力,强者先牵。他净土的业力,把他的业力先抢过来,递夺过来。就是今生造业,今生就得果报,不必等到死掉。这种情况都是业要很强大,才可以。这是第一种定业的情况,今生造业,今生受报。叫顺现法。现生的法就去受业。
「二、顺生受业-谓由今世造业,次生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
这种情况就比较一般性,说我今生造业。我今生是带业修行,通身的业障。修行的时候,腰也痛、头也痛,多病。但是没关系,深信因果,皈依三宝,每天不断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一辈子死掉了,死了以后到极乐世界去,或者到天上去,享受健康庄严安乐的色身。就是今生积集善业,但是今生果报没有现前。什么时候现前呢?次生。来生的时候去受你今生所造业的果报。这种情况是很多很多的。今生造业,来生得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牵涉到临终的关怀,临终的开导。有两种人不必临终开导,开导也没有用。一个是大善人,他净业成就了。别人怎么去干扰他,对他没有影响。树,它整天往西方开,往西方长过去,不管从那一个方向砍掉,它一定往西方倒下去。这是决定的,净业成就。他就算发生车祸死掉,他也往生阿弥陀佛国。这种大善人不太需要临终关怀,助念,不太需要。大恶人也是很难,这个人也是一天到晚造罪业,那个树往东边开展,你怎么样去砍他,他一定往东边倒的。大善、大恶人,临终关怀意义不大。但是普通的人,一生当中造了善业,可也造了恶业。临终的时候,真妄交攻,不晓得是善业起现形,还是恶业起现形,还不是决定的时候,这个时候临终开导就非常重要。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什么叫临终助念呢?就是帮助他生起正念。我们现在临终助念搞错了,这个人躺在床上不能讲话了,搞不好眼耳鼻舌身,败坏到一定程度了,声音都听不很清楚。这时请法师去,怎么开示?临终助念是这个人住进医院的时候,身体还能够听得到声音,病痛还不会很严重,这个时候就该是要给他开导,心理建设,劝他万缘放下,一心归命极乐世界。所以临终助念要早一点作。第二个,假设他非佛教徒,这个时候,要让他生起善念。【瑜伽师地论】说,要让他回忆今生曾所作过的善事。你说:某某人,你记得吗?你在过去某一个时候,什么处所,你去做过什么善事,你记得吗?对对。然后你不断的想这件事情,他忆念这个善事,至少能够生到人天去。忆念善业往生善处,这是起码的。让他忆念他的善事,但是这个善事是要他曾经作过的。如果他是佛教徒,那最好,直接念佛。生起正念,不是善业而以。不要忆念善业,善业可以忆念,要紧的忆念弥陀。你要告诉他,阿弥陀佛的功德,弥陀在你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能救拔你。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在临命终的时候,透过善知识的开导,能够把他一生中的善念调动起来,让他先起现形。这个就是今生造业,来生得果报的情况。
「三、顺后受业-为由今世造业,第三生以后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
今生造业,但是业的势力很薄弱,来生还是不能得果报,或者第三生、第四生、或者第几生得果报,但是这种情况一定会得果报的,这个业都是要得果报的,叫定业。决定要得果报。
「四、不定受业者-谓由今世造业,而受报之时分不定之善不善业。」
第一个是你的心力很馁弱,次数也不多。
第二个是因缘不具足。特别是别报来说。
这个叫定业与不定业的情况,定业有三种,不定业有一种。
答:【楞严经】上说,冤冤相报不会刚好的,你今天杀他,他下辈子来讨回去,可能会讨多了。讨多了以后,你以后去找他。所以叫作业果相续。【楞严经】上说,你今天吃我的肉,下辈子我吃你的肉,不会刚好的。你可能会多吃,你那个时候只是一个小动物,我吃你几斤。我现在是个大动物,吃那么多斤,下次还要讨回来。【楞严经】说,为什么生命会相续?是我们跟众生的业太复杂。生命的相续,有三种相续,第一个是业的相续。第二个果报相续。最重要是无明的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