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这是正宗分,释迦牟尼佛宣说菩萨戒,叙说戒的原因,正说明世尊初成道果,最初结戒,把戒作为当务之急。“尔时”,是指“释迦牟尼佛”从天上来到人间,于阎浮提示现出家,最“初坐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成无上正觉已”。是指佛示现所证得的最高境界佛果菩提,如三乘虽已觉悟,但还未证得无上菩提,只叫偏觉。三贤十圣虽已证得等觉,但还未达到无上觉位,叫随分觉。佛成妙觉,圆明独尊,所以叫无上正觉。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是简别说明不是声闻的戒法,而是大乘菩萨戒法。佛成道不久,立即制戒,是说明戒的重要。菩萨戒不同于声闻戒,声闻戒是随犯随制;菩萨戒则顿制五十八戒。只有大乘菩萨,才可以禀持佛戒。
波罗提木叉是梵语,是指戒法的含义广大无量无边,但能孝顺父母,自然梵行具足。所以“孝名为戒”,这孝顺的深因,是趣向无上菩提的至道法门,不同于世间的孝道,只得人天小果。如《兰盆疏》中说:“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就是大孝。如果作为子女不顺孝道,将会招感极重的苦果。所以世出世间,善恶果报,皆在一念之间。戒就是孝,戒杀、盗、淫、妄等,对一切众生起慈悲心。因为佛观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诸佛。所以不杀、不盗,不淫等,就是守戒行孝。孝顺“亦名制止”,制是戒法,止是止恶行善。孝顺不造恶业,而与制戒止恶的意义相同,可见一个孝字,已包含了所有的戒法。
2.放光表瑞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佛放光是为了表瑞相,表瑞相是为了让众生起信,号召有缘的众生同来听戒。戒在一切善法中,是最殊胜,能灭恶生善。其本身就是一大吉祥瑞相,所以“佛”将诵戒之前,“即”先放光表瑞。“口放无量光明”,有二义:(1)表示世尊今天要说大乘菩萨戒法。(2)表示此戒法,菩萨听受了以后决定能成佛。
3.大众愿闻
是时百千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乙三、佛自叙说
1.举自诵劝人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
这一段是说明世尊结戒诵持的原因。“佛告诸菩萨言”,是指佛以自己的行动来勉励人天大众,谓“我今”是已经成佛。现在还“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何况你们初发心的菩萨?半月半月是指每月二次诵戒。因为初一至十五是白半月;十六至三十是黑半月。在半月之中,佛自诵十重四十八轻戒。戒是一切诸佛菩萨,修证菩提涅槃的根本正因,也是释迦如来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所传的心地戒法,万古弘传,谁都不敢违背。
“汝等一切发心菩萨”,是指发大心的十信位菩萨。在佛法中起一念信心,便发菩提心。其人略行十心:1.信心、2.念心、3.精进心、4.慧心、5.定心、6.不退心、7.慈悲心、8.回向心、9.戒心、10.愿心,行这十心的叫发心菩萨。初发心的菩萨,应当如我诵戒。不但初发心的要诵戒,就是“乃至”入理证真的十住(发趣)、十行(长养)、十回向(金刚)。十地诸位菩萨,戒心坚固,戒行已圆,这些菩萨亦应诵戒。“十发趣”就是十住,从初信位以后,在佛法中不退心,发起趣向的有十心。依梵网经所列名称:1.舍、2.戒、3.忍、4.精进、5.定、6.慧、7.愿、8.护、9.喜、10.顶心。
“十长养”是指十行位的菩萨,为了利乐有情,以此长养圣胎。有十心:1慈心、2悲心、3喜心、4捨心、5施心、6好说心、7益心、8同心、9定心、10慧心。
“十金刚”,即十回向位。菩萨回自功德,向于众生。回因向果,同时把能修所修的功德,回向于法界,如金刚不可破坏。十金刚心:1.信心、2.念心、3.回向心、4.通达心、5.圆满心、6.不退心、7.大乘心、8.无相心、9.慧心、10.不坏心。以上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所谓三十心,皆是指贤位菩萨。
“十地”是以喻立名,地能出生万物,比喻菩萨能出生无量功德无量法门。十地菩萨在《华严经》、《仁王护国般若经》等皆是指十种圣位的菩萨。十地: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极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以上菩萨,从初发心至四十位大士,乃至等觉、妙觉菩萨,都要诵戒。因此这心地戒法,人人本具,从凡夫地乃至圣贤位“诸菩萨亦”都应当半月半月“诵”戒布萨。
2.放光因缘
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这一段是承上段佛口放无量光明而说的。“是故戒光从口出”,是指现在佛口放戒光是缘。“有缘非无因”,是指有缘一定有因。这无作的戒体,以性德为本因。所以说非无因,因缘和合“故光”。光能表示菩萨戒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因此也叫本源心地。“光非青黄赤白黑”,指菩萨戒不落虚妄境界,所以不是青黄赤白黑等色。“非色非心”指不落妄念情识,所以是非色非心。“非有非无”指戒不堕断常二边,所以是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指戒不落权乘的有修有证,故非世间因果法,实际上就是正因正果。“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因此心地戒是诸佛的本源,也是行菩萨道的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一切大众诸佛子当来成佛,亦以此心地戒为根本。
3.劝大众学习
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这一段是劝大众学习心地戒法,因为心地戒法是诸佛菩萨的根本。“故是大众诸佛子”,“应”当“受持”,“应”当“读诵”。领纳戒体在心的叫受,受持不忘的名持,演说戒相为读诵。世尊劝大众诸佛子等应当读诵,“应”当“善学”。是因为此戒是本源心地大戒,一切众生所本具,非染污,亦非清净。所以不简择贵贱、人非人等,但能领会授戒法师的语言尽得受戒。因此心地戒,还是从自心得,不同于比丘戒等。
乙四、正说戒相
丙一、总标十重戒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这一段经文是世尊宣诵佛戒,又名菩萨戒。首先列出十重戒。所以“佛”又“告诸佛子言”,你们应当知道有“十重波罗提木叉”。十重戒又名十波罗提木叉,犯了戒则永弃于佛法以外,持戒则保证你取得解脱。既已受戒,必须要诵戒,因诵戒则知持犯与重轻戒相。“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日久遗忘,则不懂开遮持犯,所以过失与犯罪由此产生。因为受戒而不诵戒,即是违法之人,故“非菩萨”,并且会失去将来成佛的机会,所以名“非佛种子”。佛又说不但你们要诵持,“我”自己“亦”是半月半月“如是”,诵持菩萨戒。“一切菩萨已”受戒的也应当“学”习诵戒。所以过去一切菩萨求大菩提的已于佛法中修学,受持读诵菩萨戒。未来的“一切菩萨当”要修“学”诵戒,现在的“一切菩萨今学”诵戒。三世一切菩萨,已诵、当诵、今诵,何况我们新学的人,就更要诵戒。现在我“已”经“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菩萨波罗提木叉的戒体,它是本无形相。戒虽然无形无相,但是有持守的事相存在,就是说持戒的人,得持戒的相貌;而毁戒的人,则获得毁戒的相貌。佛现在列出十重戒相,开示一切佛子,希望佛子“应当”修“学”,以虔诚心奉持菩萨戒,将来决定成佛。
丙二、别说戒相
丁一、说重戒相
戊一、分别解说十重戒
第一、杀戒
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这是菩萨十重戒中的第一戒。在声闻乘中,比丘戒的四根本,是以淫戒为第一戒。因为淫是生死的根本,声闻的志愿是出离三界,只是为了生死,所以列淫戒为第一戒。菩萨以慈悲为本,利益众生,深知众生贪生怕死,若断众生命,便失去了慈悲心,将来还要受报,所以菩萨戒把杀生戒列于第一戒。《楞严经》中,佛告:“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因此菩萨把戒杀作为第一要务。
佛言:“佛子”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住佛威仪,就如佛所生,将来绍隆佛种,具有子弟的意义,故称佛子。“若自杀”,是自己亲自动手行杀,也是身心所造的业。“教人杀”,是派使他人行杀,也是心口所造的杀业。或不自杀,亦不教人杀,是借用种种方法,以便令他人致死,叫“方便杀”。这是意识所造的杀业。“赞叹杀”,是赞叹他人起杀意。教他人愉快地去行杀,亦是属于心口所造的杀业,这在现代法律上叫教唆杀人犯,或叫教唆他人自杀犯。“见作随喜”,是见他人行杀时,虽不教亦不赞叹,但其内心随其杀生而生欢喜,这是属意业。“乃至咒杀”,是说明杀生的方法很多,不胜枚举,所以用乃至二字包括一切杀法。印度用恶咒,咒人死,咒杀也是心口所造的杀业。
“杀因”:最初生起杀心为因,欲令他人命断。
“杀缘”:杀心相续,遇缘方便助成所杀的人畜等命。
“杀法”:用刀杖网坑,毒药恶咒等方法,致被害者于死地。
“杀业”:以上杀因,杀缘,杀法三种和合,被杀害者命根不能相续,则成杀业,招感将来互相杀害的果报。
菩萨绍隆佛种,上弘佛法,下化众生,为了解脱生死必须以慈悲心为根本,戒杀是第一件大事。不但人与一切的众生不能杀,“乃至一切”凡“有”生“命者”的如草木等,但有生长意义的都不能无故加以折损。“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慈悲心是菩萨的根本,菩萨以慈悲心应常恒的安住而不忘失;孝顺心亦应当时时刻刻的常住而不忘失。以慈悲心爱护众生如自己的子女,给予快乐,拔其痛苦。以孝顺心尊敬众生如自己的父母,而常常奉事,恭敬供养。具有慈悲心与孝顺心的菩萨就不会去杀害众生。而且还会“方便救护一切众生”不但不杀生,还去放生。这就是用善巧方便的慈悲心,孝顺心去救护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安乐,永离苦恼。
“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这是说明菩萨不应杀害众生,如没有慈悲心,反而去杀害众生,是犯菩萨戒。自恣心是指无拘无束的放逸心,由贪心引起,不知制止。快意杀生是指为自己的意念愉快去杀,消其怨恨。正所谓断大慈悲心,所以要结菩萨波罗夷罪。波罗夷罪是梵语,又名重罪,因含义多,故不翻译,其义有五:
(1)弃罪:犯此戒者,弃于佛法之外,一切功德尽皆捐弃,无道果之分。
(2)堕罪:犯此戒者,死堕三途诸不如意处。
(3)他胜处法:受菩萨戒,本欲破烦恼魔军,今犯戒反被烦恼魔军所胜。
(4)断头:如人犯极恶罪,宣判死刑,断头而不可复活。
(5)不共住:犯四根本戒之人,不能入僧团共住。戒海清净,如大海不纳死尸。
1、杀戒具五缘犯
(1)是众生;
(2)众生想;
(3)有杀心;
(4)起加行;
(5)被害人命断,犯。
杀生有三品犯:
(1)上品:杀诸佛圣人父母师僧,犯重罪即属于五逆之罪。
(2)中品:杀一切人天皆犯重罪。
(3)下品:杀四趣的众生,如杀解语受戒者犯重罪,杀其余的犯轻罪。
2、拣别七众:杀戒七众同制,如犯杀戒,皆如上面所说的结罪。
3、善识开遮:如强盗为财物故,欲杀害很多众生,菩萨见已为利益众生故,即发怜悯之心杀死盗贼,宁自堕于地狱,不令众生受无间苦,此为大悲增上可以开缘。如无此因缘,一味贪图利益藉口杀生者,则结重罪。
4、异熟果报有三:
(1)异时而熟,如今生造业,有今生受报、来生受报和无量生后受报。
(2)异性而熟,在造业的时候,有善恶无记三性,在受果报体的时候,惟无记性。
(3)异处而熟,在人间造业,到六道之中受报。
杀生的果报令众生堕三恶道,若从恶道出,生为人道得十种报:1.短命、2.多病、3.贫穷、4.心常苦恼、5.多冤家、6.多瞋习气、7.多恶梦、8.常受鬼神扰乱、9.多横死、10.常堕三途。
《十善业道经》中说: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1.于诸众生普施无畏;2.常于众生起大慈心;3.永断一切瞋恚习气;4.身常无病;5.寿命长远;6.常受非人守护;7.常无恶梦;8.灭除怨结;9.不落恶道;10.命终生天。若能回向菩提正觉,则成佛时得随心自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