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物质主义的世界观念,指构成世界的终极元素都是物质性的东西,认为在人和社会的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中,物质终究是根本的、决定性的方面。这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肉身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仅仅是人的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人的生存延续,仅仅是为了人的肉体生命的存在,由此形成了人对待物质世界采取消耗的态度的消费主义、人对待肉身世界采取贪欲态度的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形成实利主义与现世主义的认识论。
基督徒拒绝接受这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认识论。但是,中国的基督徒并不否认物质世界的价值而是要把它看成上帝之言的承受者,不否认肉体生命的意义而是要将其操练为保守上帝之言的圣殿,不仅仅把他人当作自己利益的创造者和现世人生生存的供应者,而且将其视为同受生命之恩的共在者,在同他人的共在中参与上帝吁请人类管理他所维系的世界的事业。
艺术作品《我的东西》(2005)系列,是北京一位职业艺术家洪浩用扫描仪扫描实物的方法创作而成的。画面上充斥着艺术家本人使用的日常物品、消费品、遗弃物,以及他收藏的票据、证件。他如此描述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我每天的工作是把这些经常被触摸的东西一件件地放进扫描器里,像商店的盘点将它们做逐个的登记,然后经过电脑的合成,使其保持原物的原大尺寸后制成照片或装饰物,我想让它们成为一个对今日生活的还原和具有现场感的展示。”不过,对于人文学者而言,该作品的意义在于:它从画面效果到制作过程,都充满了物质主义的世界观念:饭盒、药品盒、烟盒,户口簿、护照、存折,扳手、剪刀、磁带等等。凡是一个现代人日常生活所用的物品,在这里都能够见到。
这件作品,赋予我们一种物质主义的想象,仿佛人的全部生活都由生产、交换、消费这些物质自然体与人造物的活动构成;甚至艺术家的精神性创作活动,也不过是对它们的机械般的扫描记录而已。
1.物质主义与肉身主义的世界观
1.1什么是物质主义?
从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看,即使把人的一般本性理解为社会性,即使把人理解为社会存在物,而“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政治的、思想的等等多方面的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发生的。人在生产关系中所获得的规定性构成人的最基本的社会规定性,构成人性的基础。”换言之,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以生产关系为内容的经济关系,人就不可能在根本上获得社会性。人与人的经济交往,成为衡量人一切社会活动的价值向度。人的经济活动的目的,虽然在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满足后有满足人的社会需要的功能,但在根本上还是为了肉身的现世生存延续。因此,物质主义的世界观,在否定上帝本身存在的同时悄悄地将物质推上被崇拜的神圣宝座。这种无神论的实质是以物为神的“物神论”,必然带来对人的肉身主义的理解。
1.2什么是肉身主义?
其实,在汉族的集体无意识里,物质崇拜(以天地阴阳气为元素来理解物理世界)与肉身崇拜(肉体生命的长生不朽),乃是汉人对世界的物质化与对人的肉身化的理解的现实写照。它们都“使人离开人的存在地平线,让人在远离自身中退化为肉体生命。”
当然,物质主义者看到了人与物质世界的关联,但由于在根本上仅仅从物质方面理解人的全部属性,因而忽视了人与物质对象的质的差别的规定性,导致对人的意识现象、文化现象、精神现象的单一化的物质性理解。同样,肉身主义者也发现了人的肉身对于人的存在的价值,其不足在于把人的肉体生命的生存延续看成了人的全部存在,并且以此否定人的意识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独立存在的可能性。面对这种物质主义与肉身主义的世界观,中国大陆的基督徒应当做出什么样的回应呢
1.3基督教的回应
物质世界源于上帝之言的创造,同样,历史上的耶稣基督的肉身是承载上帝之言的肉身。在约翰神学那里,肉身一词并没有贬义的涵义。历史上的耶稣基督的肉身,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他生成为信仰的基督,生成为上帝之言。约翰使用的“肉身”这个词,在保罗那里相当于“身体”。在保罗看来,身体是和心灵相对应的一组中性范畴,而人的肉体是和圣灵对立的,身体只不过是它们相互争战的场所。所以,保罗说:“操练身体,益处还少;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提摩太前书》4:8)。
在今天中国的城市人群中,儒家传统延续肉体生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逐渐淡薄了。不过,对于城市人口的大多数而言,肉体生命的生存即使已经不再是根本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就会自然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意味着人的物质生活的富有就会使其转向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更不意味着像某些海外基督徒所期待的那样中国人会转向对基督福音的渴望,换言之,使肉身成为荣耀上帝之圣言的殿。一个富人不一定会成为基督徒,正如日本这样的富国没有成为基督的国度一样。我们不能忘记耶稣说的话:富人进上帝的国,比骆驼穿越针眼还难(《马太福音》19:24)。事实上,要向以崇拜自我努力、自我奋斗的中国富人宣教,比向穷人传讲福音更难。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教会今天所面临的独特挑战。
2.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在一部分中国富人选择宗教信仰之前,他们更多地倾向于选择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即使在中国政府公开承认的五大宗教之间,商人阶层却更愿意选择信仰佛教而不是超越世俗化的基督教。他们在信仰世俗化的中国佛教中,渴望得到的并不是佛教高深的智慧,而是增长积累更多财富的目的。事实上,部分基督徒在信仰基督的初期,也难免将上帝俗世化,随己意支配上帝、使其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佣人,成为满足自己的肉体生命生存的对象。
2.1何为消费主义的人生观?
2.2何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年轻艺术家陈秋林的《我存在、我消费、我快乐》(2003),将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念结合起来。“漂亮的新娘,悠闲自如地坐在超市购物筐内,八位青年男士,把自己的脖子套在犬套链的一端,另一端系在购物筐,各自从相反的方向竞争性地拉动链子,并以品尝到前方的蛋糕为胜利的标志。出乎意料的是,得胜者,竟然是八位中个子最小的那一位。不过,当新娘的存在成为被消费的对象时,她的快乐也异化为欣赏动物般的弱肉强食者之间争斗的快乐。争夺者手段的动物化,使被争夺的对象也难逃动物化的劫运。”消费主义者把自己理解为肉体生命的生存者,因而在根本上丧失了自己作为人的神圣尊严,使自己在不断的肉身化中走向动物化、物化。其人生哲学为:我消费故我在。
今天,中国大陆普遍流行的享乐主义人生观,更多带有心理学享乐主义而不是伦理享乐主义的特征。在哲学上,伦理享乐主义(源于希腊语hedone,意为“快乐”)认为:“我们在行动时应该从道德上追求自己(也许还有他人)的纯粹快乐与幸福。心理学享乐主义则认为,事实上行为主体仅仅是追求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这些学说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种学说陈述快乐或幸福是惟一的善;这种理论是关于我们应该如何行动,而不是关于我们怎样行动的。与伦理享乐主义一致,人们有时也实在地行动,以追求快乐之外的目标,人们有时也实在地把别人的快乐放到自己的快乐前面。二者都不符合心理学享乐主义。而且从行为主体现实上只追求快乐和幸福这一假想的事实,根本无法推出行为主体只应该追求快乐与幸福。
2.3基督教的回应
同样,中国基督徒不以消费主义的态度对待物质世界而是把自己看成是物质世界的管理者,更不以享乐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肉身而是将其当作承受永生上帝的殿。他以仆人的心为上帝的荣耀管理外在的物质世界与内在的肉体生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基督徒作为仆人的忠心而不是贪心。“在信徒仍作为少数‘信仰群体’的中国现代社会中,其使命首先……应以‘仆人’身份去服务于社会,即以服务精神来发挥光和盐的作用,体现基督徒的人生质量和意义。”同样,基督徒作为仆人的忠心,还包括对自己的肉体生命的管理,使肉体生命的生存在彰显和动物的差别的意义上显明其创造者的荣耀。
3.实利主义与现世主义的认识论
3.1什么是实利主义?
只强调当事人的现实的权力的获取与利益的占有,这就是实利主义。至于获取这种权力的手段是否具有正当性,至于这种利益是否侵害了他人,是否关涉到大多数人的幸福,这已经不重要。在实利主义者看来,凡是能够给自己带来肉体生命的今生荣华、物质财富的增长积累的人就是好人、公义的人,相反就是恶人、不义的人;凡是对自己有益处的事情就是正当的事情。他从唯我中心的立场评价世界以及人生。在宪法带有钦定性质的地方,在其没有承诺私权神圣性的国度,怎么能够在根本上使人遵从依据这种宪法制定的各种法律怎么能够保证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不越出界限互不干犯呢实际的情况是:在强权正义的社会逻辑支配下,在权利无界线的地方,强权就代表着公义,强权即是权利的边界,强权的持有人才是最后的法官。
实利主义把现实权力的拥有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当作人看待世界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根源上,实利主义和极权主义、物质主义存在内在的关联。事实上,在享有权力的集团内部,实利主义乃是有权者用来衡量人的基本价值尺度。而物质财富的多少,不过是这种尺度上的刻度与工具。无权者可以没有权力,但是,不能没有财富,不能没有对物质的占有,否则就只有沦为社会边缘中的边缘群体。实利主义者为什么追求现实的权利,因为一切权力与利益都处于人治的分配状态,而宪法没有在根本上承诺它们自身以合法性及绝对有效性。
3.2什么是现世主义?
认识论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性质、限度等问题,努力分析知识与信念、知识与真理、知识与证实之间的关系。当我们说实利主义与现世主义的认识论的时候,是在认识论一词引申的意义上,即指人们认识世界与看待人生价值的方法论。现世主义是从肉身主义的世界观自然演绎出来的人生认识论,主张在看待人生价值的时候现世具有绝对优先性,历史的过去和未来都服从于历史的现在,服从于历史中的当下的个人。对于未来,人们不相信其真实的盼望;对于过去,人们不愿意展开苦难的反思。反正,只要当下的肉体生命在短短几十年的今生能够享乐就够了。现世主义者忙于为今生筹划,筹划今生对于物质财富的消耗和今生在医疗、保险方面的保障。他们津津乐道于彼此获取工资报酬的多少,埋怨社会保障的不足。
3.3基督教的回应
总之,按照言成肉身与肉身成言的生存观,基督徒并不否定人的肉身及其所依存的肉身世界即物质世界、生命世界、生理世界的独立存在与价值,它们都是上帝之言创造的结果,即是广义的言成肉身的世界;基督徒要使自己的肉身承受上帝之圣言、使肉身所在的世界荣耀上帝的创造,即是广义的肉身成言的理想。基督徒拒绝接受世界仅仅是物质的物质主义、人生仅仅是肉身的肉身主义的世界观,更不认为以消费物质为人生中心、以享用肉身为人生目的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有其合理性,基督徒的眼睛也不应当有实利主义、现世主义的色彩。在实际的教会生活中,中国的基督徒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信徒,需要避免以衣着的华贵、住房的宽窄、收入的高低这些外在的经济指标作为选择传讲福音的对象、接纳信徒的标准。在耶稣看来,即使是贫穷的人,也有追求拯救的权利;即使是穷人,也有追求蒙爱的权利。耶稣降临世间,就是要“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路加福音》4:18),“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上帝的国是你们的”(《路加福音》6:20)。
中国的基督徒并不否认物质世界的价值而是要把它看成上帝之言的承受者,不否认肉体生命的意义而是要将其操练为保守上帝之言的圣殿,不仅仅把他人当作自己利益的创造者和现世人生生存的供应者,而且将其视为同受生命之恩的共在者,在同他人的共在中参与上帝吁请人类管理他所维系的世界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