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族古典寓言小说作为藏族古典文学的一部分,它继承民间文学固有的美学传统上,采用了各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但是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由高僧大德所撰写,因此其核心内容都属于佛教思想的范畴。本论文对藏族古典寓言小说的佛教思想加以评析,从而论述佛教思想对藏族文学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藏族,古典文学,寓言小说,佛法思想
一、“诸法无常”之无常思想
除此之外,古典寓言小说《牦牛、绵羊、山羊和猪的故事》里,牦牛荣擦若布、绵羊央尕巴巴、山羊则热索噶、猪罗罗觉等肥壮的牲畜,在主人家过着休闲安逸的日子,突然有一天,主人把它们三个拴在后院里,它们哪知主人家为了供养上师和咒师,已经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宰杀它们,当主人家佣人,先把猪罗罗觉拖去宰杀的时候,它们才感到人生无常,死亡像个不客气的远方亲人,说来就来。于是苦苦求助,最后路过此地的修行者,说服主人家,它们才有幸获得放生。不过《出家人和牦牛、绵羊、山羊的故事》里的牦牛、绵羊、山羊等三个没有那么幸运了,它们自己在虚伪的出家人邀请屠夫宰杀它们时苦苦哀求,甚至引经据典说服出家人放下屠刀,可是出家人不曾答应,无奈命丧黄泉。这些小说中,作者并没有故意渲染无常思想,而是在客观冷静、不紧不慢的叙述过程中,演绎了诸法无常思想在生活当中的“真实写照”。
二、“因果报应”之果报思想
现代许多学者,尤其是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学者已证明、或者接受了佛法的业力缘起、因果报应的思想,故而知识界中学习佛典、信奉佛法的人越来越多。现代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Gustavjuny)一生致力研究《西藏生死书》,他认为该书内容深入人心,书中所揭示的生死因果确实存在。他在对此书的书评中写道:“这部著作一直是我的忠实友伴,我不仅要把许多令人兴奋的观点和我的发现归功于它,而且还要把许多洞见归功于它。”16他曾热情地把此书介绍给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及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等学术巨匠。随着人们对自身与自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佛陀早年揭示的真理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发挥其指导生活、利益社会的应有功能。诚如早年的英国心灵研究协会会长曾感叹:“一个经过科学证实的事实,直至现在还让人议论纷纷,实在是可耻的事。”17因果报应思想,作为一种人类普遍接受的观念,或者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普遍存在,然而,对于佛教徒而言,其包含的寓意非常具体,也很宽泛。
正如慧海法师说的:“善良和贤明的人于来生找到幸福。罪恶的、没有头脑的人永受轮回之苦。天堂是为好人准备的一个幸福极乐的世界,在这儿,一个过着真诚明智生活的人准会得到他的报酬。”22藏传佛教,不仅成为藏族信教群众来世的依托,更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因果报应思想无处不在,而且它深刻地影响着藏人的言谈举止和思维方式。同样小说《比丘和乌鸦》也是一篇反应因果报应思想的作品。小说里讲的是,古时,在多麦藏区躲日之域,有个叫去拉央曲的静地,在这个附近的寺庙里有个比丘,他叫良智。正好附近的林子里有个狡猾恶毒的乌鸦,起初乌鸦靠吃比丘布施的食子,他们俩睦邻友好,关系算是不错,可是有天乌鸦偷吃了比丘的干牛肉,于是他们之间发生纷争。比丘一气之下,拿起弓箭追杀乌鸦,乌鸦不得不带着家眷,远走他乡避难。乌鸦夫妇在他乡漂泊的过程中,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磨难。有人说“所谓报应,通常不在今生而在来世。人或其他任何个体今生之境遇,无非是其前世活动所至。今生所思所为,预决来世之祸福。”23然而乌鸦为了自己的贪婪带着家眷,四处漂泊,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它遭到的报复,何尝不是现世现报。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任何事物的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原因,任何行为或迟或早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没有一定的业因,也不会得相应的结果。这是因果报应观的内涵所在。”24因此,尽管《禅师与老鼠》里的禅师对两只老鼠做了适当的惩罚,《比丘和乌鸦》里的比丘把乌鸦夫妇赶出他乡,从而表现了因果报应思想的具体内容,但是两篇小说的结尾,作者笔下的禅师和比丘却逆来顺受,化敌为友,让老鼠和乌鸦得到教化后,皈入佛门,从此闭关修行度日,使得原本具有批评精神的作品落入宣教的俗套,并且小说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受到了严重削弱,从而导致后来的许多作家对现实不是采取正视的态度,而是用消极厌世、诸法无常的观念去看待。不过,我们要必须知道“事物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是自然科学和佛教共同承认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世俗分别智和直觉经验可以认识到的因果规律。”25而有情生命的生灭流转的因果关系,是佛教独有的缘起因果观,是现观直觉智和逻辑思辨所达到的认识对象,但是事涉隔世,世俗经验很难证明。
三、“六道轮回”之轮回思想
六道轮回思想及其哲学基础在藏民族的精神世界,乃至日常生活当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承认物质的存在,承认世界万物是在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的普遍因缘关系中进行的……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构成了这个事物的存在,反之,就没有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了。”30轮回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对藏人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都有决定性的影响。通常寺院大经堂门口的壁画当中绘制了六道轮回的图案,这样广大信教群众,借助生动形象的图案,可以直观了解因果辩证的关系及其轮回思想的内容。
四、“利益众生”之利他思想
总而言之,藏族古典寓言小说作为藏族古典文学的一部分,它继承民间文学固有的美学传统上,采用了各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但是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由高僧大德所撰写,因此其核心内容都属于佛教思想的范畴。研究和评析藏族古典寓言小说中的佛教思想,不仅可以揭示佛教对藏族的深远影响,而且对藏族文学本身而言,也有着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克珠群佩:《佛教四圣谛和藏族古代文学》[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第31页。
2.克珠群佩:《佛教四圣谛与藏族古代文学》[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第31页。
3.多识仁波切:《爱心中爆发的智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第182页。
4.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第117页。
5.巴珠仁波切:《莲苑歌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6.巴珠仁波切:《莲苑歌舞》[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7.热杂仁波切:《黄莺的故事》[M],康定:甘孜州编译局,1980,内部资料,第10页。
8.热杂仁波切:《黄莺的故事》[M],康定:甘孜州编译局,1980,内部资料,第11页。
9.热杂仁波切:《黄莺的故事》[M],康定:甘孜州编译局,1980,内部资料,第22页。
10.伶锦华:《藏族古代作家文学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兼论编写藏族文学史应注意的基本原则》[J],《中国藏学》,1990年02期第44页。
11.谢佐:《佛家思想与藏族古典文学》[J],《青海社会科学》,1983年1期,第79页。
12.达普巴·罗桑登白坚赞:《青颈鸟传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3页。
13.[英]J.G.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上),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298页。
14.达普巴·罗桑登白坚赞:《青颈鸟传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4页。
15.宗萨蒋扬钦哲仁布切:《正见》[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1年,第31页。
18.永增中则仓·洛桑次仲:《禅师和老鼠》,收录于《动物故事集萃》[G],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42页。
19.永增中则仓·洛桑次仲:《禅师和老鼠》,收录于《动物故事集萃》[G],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42页。
20.永增中则仓·洛桑次仲:《禅师和老鼠》,收录于《动物故事集萃》[G],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42页。
21.黄亚娟:《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J],《科技信息》,2009年第1期,第143页。
22.慧海:《智者说:宗教圣贤箴言精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79页。
23.卫彦雄:《论佛教因果报应观对老挝文学作品的影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3期,第120页。
24.卫彦雄:《论佛教因果报应观对老挝文学作品的影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3期,第120页。
25.黄亚娟:《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J],《科技信息》,2009年第1期,第143页。
26.李根亮.《〈红楼梦〉中的鬼神观念与鬼神描写》[J],《长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31页。
27.达普巴·罗桑登白坚赞:《青颈鸟传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8-169页。
28.喀尔喀堪布·昂旺洛桑克珠:《出家人和山羊、绵羊、牦牛的故事》,收录于《对话集》[G],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6-127页。
29.喀尔喀堪布·昂旺洛桑克珠:《出家人,山羊、绵羊和牦牛》,收录于《动物故事集萃》[G],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136页。
30.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97页。
31.格西·贡却嘉措:《牦牛、绵羊、山羊和猪的故事》,收录于《动物故事集萃》[G],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页。
32.东华尔丹:《藏传佛教“六道轮回”思想论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36页。
33.永增中则仓·洛桑次仲:《禅师和老鼠》,收录于《动物故事集萃》[G],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49页。
34.永增中则仓·洛桑次仲:《禅师和老鼠》,收录于《动物故事集萃》[G],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51页。
35.永增中则仓·洛桑次仲:《禅师和老鼠》,收录于《动物故事集萃》[G],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52页。
36.热杂仁波切:《黄莺的故事》[M],康定:甘孜州编译局,内部资料,1980年,第17页。
37.热杂仁波切:《黄莺的故事》[M],康定:甘孜州编译局,内部资料,1980年,第21页。
38.达普巴·罗桑登白坚赞:《青颈鸟传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7页。
39.达普巴·罗桑登白坚赞:《青颈鸟传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页。
41.《大正藏》第12册,《大般涅槃经》经卷,第28页。
42.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281-282页。
44.克珠群佩:《西藏佛教文学与佛教对藏族文学的影响》[J],《西藏文学》,2004年第4期,第92页。
45.喀尔喀堪布·昂旺洛桑克珠:《出家人,山羊、绵羊和牦牛的故事》,收录于《对话集》[G],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0页。
46.隆钦·饶绛巴尊者著:《智兔和出家人对话》[M],合作:甘南州政府编译室,1984年,第98页。
47.班班多杰:《试论藏传佛教的修道次第》[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10页。
48.伶锦华:《藏族古代作家文学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兼论编写藏族文学史应注意的基本原则》[J],《中国藏学》,1990年2期,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