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云栖大会上,阿里“小蛮驴”亮相。它是阿里第一款可大规模量产的物流机器人,阿里巴巴达摩院院长张建锋介绍,小蛮驴“蛮聪明、蛮能干、蛮安全”。与此同时,阿里发布了第一个机器人平台,未来能像拼乐高一样针对不同场景快速开发移动机器人。
阿里与机器人,看似不搭界的两个词,第一次被组合在一起。此前,阿里并未对外展现全面进军机器人赛道的野心。值得注意的是,研发“小蛮驴”机器人的背后主体,是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
以电商为主营业务的阿里,靠着自动驾驶技术,入局机器人赛道,意欲何为?
蛮驴上路
同样有个动物名,比起靠gif图就让科技圈高潮的“波士顿狗”,“小蛮驴”看起来似乎稍微朴素了点。阿里的这只“驴”,不能翻山越岭,不能徒手拉卡车,不会十八般杂耍,目前只会老老实实干一件事——送快递。甚至,小蛮驴造型更像“无人车”,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
不过,小蛮驴背后集成的技术,未必输波士顿狗很多。
“小蛮驴仍然是机器人,只不过不是长着两只脚,而是长着四个轮子,刚好长得像辆车。”张建锋接受采访时强调,“本质上我们做了一个新的平台,与各个产业进行融合,这个平台利用了目前最好的自动驾驶技术和其他技术。”
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王刚介绍,小蛮驴实现了达摩院最前沿的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虽然设置的速度不超过20公里每小时,但阿里小蛮驴投产应用的末端物流人机混合场景,从复杂度来说超越高速公路等结构化道路。
相比波士顿狗,小蛮驴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真正拥有了量产能力。
“小蛮驴很快将大规模量产,实现‘千’级别的出货量,全球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做到这个规模。”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资深算法专家陈俊波告诉虎嗅,小蛮驴很快将出现在日常场景中。
随着未来社区面向智能机器人进行改造或布局,小蛮驴将可以上电梯,直接将快递送至用户手中。
必然的冒险
“社会有需求,场景有需要,技术有积累。”解释为什么做物流机器人时,王刚概括道。
事实上,对阿里来说,从物流场景切入、结合自动驾驶技术、一步步进军机器人赛道,这条看似拧巴的路线,几乎是基因决定的必然路径。
阿里巴巴2021财年Q2财报显示,核心商业仍是阿里最重要的营收支柱。以阿里云为代表的高科技业务单元,成为带动第二增长曲线的飞轮。整体看阿里经济体,平均每天赚4.5亿元的核心商业“现金牛”,仍在“一拖多”养活其他业务。
从营收占比来看,近几年,核心商业对阿里的重要性在上升,而这些板块背后都有看不见的技术引擎在支撑、带动,比如个性化推荐算法之于手淘。
由电商、批发、菜鸟、本地生活四大板块组成的核心商业,是阿里绝不会退让的战场。这四大业务全都离不开物流配送场景,而标准化程度与效率双低的末端物流,向来是其中成本最高的环节。
2018年,阿里成立自动驾驶实验室,主攻最前沿的自动驾驶技术,搞算法出身的达摩院科学家、MITTR35人才王刚坐镇。结果,从基础技术能力出发,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首先选择了最接地气的末端物流场景。其中一项重要工程,是做出真正可量产的物流机器人。稳定表现、降低成本是实现量产的关键,但也是世界难题。
据了解,小蛮驴制造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主要源自三个环节的技术创新。
一是改进了包含激光雷达等昂贵传感器在内的感知体系,比如,达摩院自研的感知算法,实现了对低线束激光雷达的高线束模拟;
二是自研嵌入式计算平台,定制了高性能、低成本和低功耗的计算单元;
三是深度定制了包括运动底盘在内的硬件设备,实现了软硬件高度一体化。
从对外传递的信息来看,阿里对机器人业务的规划,与过去砸重金投入云计算、AI等高科技业务时的清晰打法一致:
一是对内支持核心业务。目前菜鸟是小蛮驴最大的客户,可以想象,饿了么、天猫超市、盒马鲜生等本地生活业务未来很可能也会派小蛮驴上岗。
二是对外创造新业务。通过软硬件一体化机器人平台,阿里可以基于小蛮驴中应用的通用技术和能力模块,快速做出其他种类的机器人,比如用于救火救灾、防疫消杀、机场服务、景区导览、安全巡防等场景。
战局后半场
除了受到内部业务需求驱使,外部环境趋势也让阿里造机器人的进度不得不加速。
在本次云栖大会发布现场,张建锋判断,“不久的将来,中国每天将产生10亿个配送订单。”如今,中国每天产生的包裹数量约为2亿单。陡增的需求,一方面来自电商业务的持续增长,一方面也来自本地生活需求的爆发。
但在供给侧,自2012年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连续8年下降,到2018年跌破了9亿。劳动力供需失衡,已成为遏住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对阿里这样以电商和本地生活业务为生命线的公司,如何在人力没有大规模增长的前提下,将配送效率提升5倍以上,成为悬在头顶的难题。最后3公里的竞争,除了抢人,造机器人也成必选项。
靠互联网起家的公司,本不懂制造业。但近几年,随着计算机视觉、5G、自动驾驶、机器学习等技术逐渐成熟,原本以四大家族等传统制造业厂商为主导者的机器人行业变天了。拥有算法和人才优势的科技新贵们有了切入口,Google在2013年一口气收购了9家机器人公司,Facebook在2018年开始研究六足机器人,但如果论意愿和能力,最渴望早日推动变革发生的,可能是亚马逊和阿里这类不仅拥有算法,而且拥有刚需场景的电商巨头。
在亚马逊和阿里正部署的自动化物流系统中,已经包含了轮式机器人、机械臂、3D相机、交叉分拣带、AGV等硬件层,也包含了感知算法、智能规划、决策大脑、控制系统等软件层。
机器人行业迎百年变革,进入战局下半场,对智能软硬件能力的乐高式组装,可能将是科技巨头颠覆行业的方式。
再获“中国芯”优秀技术创新产品奖,一微半导体全面推进“机器人+AI”战略
清川智能获数千万A轮融资,系机器人核心部件企业
斥资30亿!发那科机器人部分股权将被装入上海电气
格力在上海成立汽车科技公司经营范围含机器人制造、销售
马斯克的“机器人梦”
升级!“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高通钱堃:聚合生态力量,推动行业和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未来
5小时前
2024年临港化合物半导体论坛成功举办,引领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新趋
7小时前
模拟感知完成新一轮数千万融资,用于持续的研发投入
爱芯元智与紫光展锐达成战略合作,全面加速边端侧人工智能生态建设
8小时前
xMEMS推出Sycamore:全球首款1毫米超薄近场全频MEMS微型扬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