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经济

前旺疃三面环岭,属丘陵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资料大部分掌握在地主、富农手中,生产力得不到解放,加之农业技术落后,生产条件差,全年粮食产量极低,大灾之年往往颗粒无收。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村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业生产逐步发展。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积极改革耕作制度,推广优良品种,进行科学种田,同时发挥集体化的优势,兴修农田水利,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粮食产量逐步提高。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国家不再对农业单独征税,在中国存在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同时,国家还对种粮的农户,按照播种亩数予以一定的经济补贴,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到2016年,因招商引资土地逐年减少,从此结束了农村农业生产的旧式基本状况。截至2020年,随着基础建设传统农业退出历史舞台。

第一章农业体制

第一节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节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4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前旺疃村开始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通过试办表明,初级社比互助组具有更大的优势。初级社抗灾能力强,增产效果显著,社员收入增加,对个体农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195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精神,全村共建初级社4处。初级社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入社后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所有权仍归个人,牲畜及大型农具折价入社记于《社员往来手册》,社员参加集体劳动,评工记分,年终决算,按地四劳六分配。

第三节集体土地所有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学习大寨经验,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并取得一定效果。1973年后,农业生产仍推行小段包工,生产效率立即好转。

第四节土地承包责任制

1982年冬开始改革农村经济体制。1983年1月,前旺疃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域内所有土地的使用权归承包人所有,由社员自主经营,产权归生产大队,城阳镇政府对土地实行统一管理。生产大队另留有适当的机动地,机动地为基本建设用地和口粮田调整预留,未利用前由农民承包,各生产队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前旺疃生产大队时有人口1429人,可耕地1492亩,按照人均0.3亩将土地分配到户作为人口地,由社员自主经营,生产队留有部分机动地,作为添减人口调整用地。剩余的土地按劳力承包给农户经营。人口地每亩上交承包费5元。承包的经济地每亩上交承包费60元,承包的菜地必须按大队的统一计划种植,产品由大队统一交售,每亩上交承包费40元。1998年,村集体与411户村民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承包期延长至30年。

1983年取消生产队,改成村民小组。村委将土地全部收回重新分配,每个小组划归一个地片,重新调整土地,将人口地按人均0.5亩好地、0.1亩中等地、0.15亩丘陵地的办法,搭配分配到户。1992年,村委将原有8个村民小组按居住区域重新划分8个小组。

1994年区划调整,前旺疃村划归城阳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及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民宅占地、企业占地、道路占地及非生产性占地越来越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末,前旺疃村农业经济收入比重减少,不再是支柱产业,出现部分弃种、撂荒现象。

第五节土地租赁

1951年,前旺疃土地总面积2361.5亩。随着人民生活日趋稳定,人口不断增多,村庄不断扩大,饲养院、幼儿园、敬老院、窑场、道路建设、广场等公益事业发展壮大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因招商引资使部分土地被转作他用,集体耕地越来越少,到2016年已无可耕地。

2004年前旺疃社区租赁土地统计

1950—2020年前旺疃生产大队(村、居)重点年份土地占用

第二章农业管理

第一节经营管理

个体经营农业合作化前,域内农业生产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农民根据自己的所求种植农作物,无生产计划,随意种植。

农业生产互助组1949年土地改革后,农民有了土地,但因劳力、生产工具、牲畜等生产资料不足而制约了生产的发展。1951年,前旺疃就出现了临时性的互助组。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组合作的决议(草案)》后,在政府的指导下,组织农户按照自愿互利、自由结合的原则,组成农业互助组,或为临时性的,或为季节性的,或为长年性的,互助组成员不固定,多在农忙时组合,分配方法多是“找工找粮”“找畜找草”等。土地、牲畜、农具仍归农户私有。1953年,前旺疃村组织动员五六户农民,在自愿互利的情况下,成立了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至1954年后前旺疃村共成立8个互助组,5-8户人家自愿结合成一个互助组,互相帮着整地、下种、田间管理、晾晒粮食,互助组实行劳动互助,帮种帮收,有力地促进生产的发展。组织形式有三种:一是临时性互助组,农忙时临时搭配劳动互助;二是季节性互助组,按春耕、夏播、秋收三大农时季节,以工换工互助生产;三是常年互助组,长年互助组成员固定,劳动有计划、有分工、有制度,有的农副业结合,增置公共资产,组长分别是曹瑞茂、李修卓、李洪勋、曹克海、曹允仁、臧延茂、张克诚、臧泽东。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在上级的领导下,前旺疃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建立了生产合作社。1955年,由党员和干部带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四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根据上级统一安排前旺疃下辖4个社,分别是四社社长李洪彦、五社社长臧延良、九社社长李洪仙、十二社社长臧延秀。初级社执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政策,土地使用权归个人所有,村民以土地入股,年终参加分配,农民将土地、果树、大牲畜、生产工具入股由初级社统一经营管理,其中牛12头、马2匹、驴19头、骡子2头,犁28个、耙28个、播种耧16个,胶轮小推车58辆,农业合作化以前,比例一般为“地六劳四”“地五劳五”或“地四劳六”。牲畜、较大型农具折价归合作社或租给合作社,社员计工分,按收入季节分配,年终决算。

高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6月,前旺疃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臧延良,全村280户,人口840人,土地为集体所有,牲畜、农具折价归合作社集体所有,劳动力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实行评工计分,按工计酬,取消土地分红。粮食分配时扣除征购和留足种子、饲料、储备粮外,按“人七劳三”或“人六劳四”比例预分,年终进行决算。生产劳动由生产队组织。生产队设队长、会计和记工员。大牲畜大农具等生产资料都归集体所有,由农业社统一调配使用。

生产大队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奉行“一大二公”(指经营规模大、生产资料归公社所有、实现集体公有制),并实行二级核算,是月,高级农业社撤销,建立前旺疃生产大队。社员实行粮食供给制,实行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劳动战斗化、行动革命化,组织上按军事编制,将男女劳力编为团、营、连、排、班,统一调动,统一行动,出勤不计工分,劳动不计报酬。与东、西旺疃成立耕作区,打破村界、地界,划片耕作,大搞整地、淘铁沙、大炼钢铁等运动,搞“大兵团作战”。市、县、社等上级部门可随时调用生产大队的劳动力、资金、牲畜、粮食,甚至可随便征用群众的家具和住房。由于管理过于集中,经济核算制度不健全,造成管理混乱,多劳不多得,丰产不多分,“吃大锅饭”不要钱,浪费粮食难以计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业生产受到重大损失。

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精神,实行公社、生产大队两级管理,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1962年1月开始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核算,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即“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生产小队可以独立地进行生产计划安排和收益分配。生产队解体,这种管理形式一直延续到1982年底。

在畜牧和积肥方面坚持公私并举的原则,帮助社员解决养猪资金和饲料上的困难,对于大牲畜生产队建立饲养院,集体合槽喂养,并选择思想好、热爱集体、有饲养管理经验的人担任饲养员。生产队规定社员积肥任务,并以质论价,折记工分参加分配,做到肥料集体管理。

在多种经营方面,坚持“以农为主,以副(业)养农,综合经营”方针,发展加工、编织等社员家庭副业,对有利于集体经营的一律纳入集体,有大队统一经营。劳动力外出务工(时称搞副业)一律由大队统一组织,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一律归生产队集体所有,生产队为务工人员记同等劳力工分,并按月发给适当生活补助。

第二节劳动管理

以工换工20世纪50年代初农业生产互助组成立。互助组内部有初步的技术分工。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劳动力或劳动工具,互助组根据各户农作物种植情况安排劳力耕作或收获,但物质或货币不作为劳动力和劳动工具交换的主要条件。

工分制1955年初级社期间下设生产队,劳力由生产队调配,根据劳动力的强弱和技术能力安排农活,以工分形式计劳动力报酬,工分标准是:男整劳力每天10分,半劳力和体弱劳力每天6分;农忙季节或重体力劳动,每日工分适当增加,男女劳力同工同酬。社员凭工分参加生产队的粮食、柴草、现金或其他物品的分配,年终统一决算。

1961年以后,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精神,实行基本劳动日制度,对劳动力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更加完善,并将劳动力分为男整劳力、半劳力女整劳力、半劳力和辅助劳力(年龄小、身体弱、不能干重活者)5种。同时制定出劳动力每月出工天数,男整劳力出勤26天以上、女整劳力出勤24天以上,男女半劳力出勤20天以上。劳动日的工分标准是男整劳力一般为10分,女整劳力为8分,并使用“社员劳动手册”将工分记录在册,日清月结,年终核算,参加收益分配。

小包工1961年开始实行“三包(包产量、包工分、包成本),一奖(超产奖励),四固定(固定农具、固定耕畜、固定劳力、固定土地)”制度。社员按家庭劳动力情况承包一定数量的耕地,负责农田管理、收获,按规定上缴承包的粮食给集体,超产的80%归个人所有。小包工政策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增加了社员的收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大寨式记工法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全国北方农村工作会议后,强调“政治挂帅”突出政治,批判工分挂帅,推行大寨大队记工分办法。实行“按季评思想,年终评工分”“自己要工分”、自报公议等形式,结果造成劳动与收益脱节,严重挫伤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1983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制度,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期为15年,同时把原来生产队的所有财产全部折价分给农民,实行联产承包,克服长期吃大锅饭的弊病,村办的工副业等也实行承包制,承包人自主经营,自己管理。按合同向国家和集体上交粮食或承包费。联产承包的核心是“联产”,就是要把劳动者的责任、权利和经济利益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营形式存在,可以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产到队(专业队、副业队)、包产到组、包产到劳、包产到户,根据产量计算报酬,实行“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鼓励村民勤劳致富。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所谓的大包干或单干,耕地按人分到户,完成了农业经济从大集体经营转向个体经营的改革,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大队干部在村民中开展指导性工作,落实农业政策,为村民提供信息,鼓励村民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1984年10月,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撤销,成立村民委员会,农村经营管理的范围和形式未变。

第三节生产管理

计划管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鼓励发展生产,对农业生产无硬性规定,种植品种、面积等由农户自行安排。初级生产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政府制定计划安排生产。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公社按国家下达生产计划分配到生产大队,大队再按不同品种及亩数分给生产队,逐级落实生产计划。“大跃进”时,一度发生“瞎指挥”的现象,造成生产慌乱。

“四小”管理1964年,农业生产实行“小段计划、小段包工、小组作业、小段检查”的“四小”管理方式,调动了社员劳动积极性。集体统一播种、追肥、分片、分块、分农作物种类,劳力搭配,分两三个小组,由组长安排管理,并定期组织各小组长进行检查评估,避免了出工不出力、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集体劳动日有生产队记工员记工,小组劳动时由各小组报给生产队记工员。1970年,在劳动管理上,强调“政治挂帅”,把合理报酬批判为“工分挂帅”,推行“平时看劳动、按季评思想、年终评工分”的“大寨式”劳动评工法,结果造成劳动与收益脱节,从而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但后期仍然用“四小”管理的一些方式,如小组作业、小段包工等。

考勤制度1977年规定,月均出工男不低于26天、女不低于22天,有事必须向生产队请假,便于生产安排。在麦收季节,每个社员必须出勤30天,缺一天罚一天,限制农忙时缺勤。

第四节收益分配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年终全社经济收入扣除生产费用和公积金后,按“土地四成、劳力六成”分配给社员。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夏、秋季预分,年终决算。

1966年生产队仿行“大寨式记工法”,每晚评工分,自报公议,并将劳动与政治表现绑在一起评定。评定结果,记入统一印制发放的“记工手册”。

1977年,统一制定劳动工分及收益分配标准,技术全面的男劳力日工记10分;女劳力日工记8分。生产队记工员日清月结,月底集体向劳动者公布,所记工分每年夏、冬结算两次,夏季结算一次作出预分方案;秋季结算一次作出总分配方案,补齐全年余缺。

粮食分配又称实物分配。实物分配主要是小麦、玉米、地瓜、地瓜干、谷物及其他杂粮和蔬菜、水果、柴草等。粮食分配分为夏季和秋季分配,夏季分配主要粮食是小麦及豌豆;秋季分配主要粮食是春秋玉米、春秋地瓜、地瓜干、大豆、花生及其他杂粮;蔬菜、果品按季节分配,粮食秸秆随农作物收割后分配。

初级社时,农民将土地交给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耕种,农民参加合作社,劳动计工分,年底从总收益中留足种子、集体提留、上缴国家部分,按照“地四劳六”的比例进行分配。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社员分配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粮”(指工分部分)。农业社(生产队)从收获的粮食中按需留足种子、饲料、储备量和按政策规定缴足征购粮外,其余部分作为口粮分给社员。分配标准是实行“人六劳四”,即60%按人口平均分配;40%按工分分配,其后亦按“人七劳三”的标准分配过。

1983年,前旺疃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承包土地,农村粮食不再分配,村民上缴农业税(农民称“公粮”)或承包粮以后,其余的粮食全部归承包户所有。2003年青岛地区提前2年,国家定为2005年不再向农民征收农业税,所产粮食全部归个人所有。

现金分配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合作社的总收入中扣除生产费、管理费、再生产资金和上缴税款外,一般采用“地四劳(工分)六”或“地三劳七”的比例分配。高级社成立后,取消了土地分红制,改为现金完全按劳动工分分配。1958年,大刮“共产风”,吃“大锅饭”,实行粮食供应制,没有现金分配。

1962年,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的经济收入扣除生产费、管理费、税费,由于再生产的需要按比例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外,剩余的在年底决算中按工分多少分给社员。社员所分得的部分还要扣除全年在生产队中分得的粮食、柴草等实物折价款部分,剩余部分用现金发给社员。农业社(生产队)为每户社员建立“社员往来”账,社员的收益分配和年终的余差额都详细地记录在“社员往来”账中。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1982年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

1978-1992年前旺疃大队(村)部分年份粮食收益分配情况

1979-2012年前旺疃大队(村居)历年收益分配情况

1999-2012年前旺疃村(居)历年收益分配情况

2013-2020年前旺疃社区历年收支情况

1978-2000年前旺疃生产大队(村居)社会经济主要指标

第五节资金统筹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中的各项费用均按全村人口、劳力平均摊派,统一筹集,统称“三提五统”(简称“集资”)。三提:按人均年收入的0.75%提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经费的公积金;提取0.75%用于“五保户”供养和集体福利事业支出的公益金;提取1%用于管理费,即农村干部和服务人员的劳动报酬和办公经费。五统:教育费附加,按人均年收入的2%筹集;民兵训练经费,按人均年收入的0.04%筹集;计划生育经费,按人均年收入的0.13%筹集;优抚经费按人均年收入的0.18%筹集;镇村道路建设按人均年收入的0.15%筹集。“三提五统”的款项,村中要限期筹集,上交街道财政,统一支配。

前旺疃村是从1985年开始筹集“三提五统”的。在收缴时,按照城阳镇政府对收入在平均水平线以下的革命烈属、军属、伤残军人、失去劳动能力的复员退伍军人和特困户,实行减缴或免缴。

由于全村各户的经济状况不同、人均收入就不同,加上有关原因,在筹集“三提五统”时,出现了欠缴现象。

为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2002年6月27日,城阳街道党委、办事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和《青岛市城阳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城阳街道和前旺疃村的实际情况,取消“三提五统”实行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农村党群关系,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按照中央对农民要“多给予,少索取”的要求,大力清理整顿涉及农民的所有收费项目,取消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给农民更多实惠,让农民休养生息。

第三章作物种植

第一节良种推广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号召科学种田,广泛发动群众,选育粮食优良品种进行推广。20世纪50年代初,前旺疃村先后选育了小麦优良品种,如“扁穗”“齐大一九五”“枣园杏”“红半芒”等。通过田间穗选的金皇后、大粒红等玉米品种和谷子、高粱等优良品种得到广泛推广,取得良好的成效。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前旺疃生产大队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小组和良种实验田。1966年成立了农业技术队,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进行农业技术研究和良种繁育与推广,到20世纪90年代,共引进并推广优良品种20多个,全村粮食播种实现了良种化。

小麦

小麦俗称“麦子”,属前旺疃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新中国成立初主要品种有“红小麦”“大洋麦”“白麦”等。1950年引种“红扁穗”“齐大一九五”“红半芒”等,1956~1957年推广“碧玛4号”和“辉县红”。1968~1978年,先后推广了“济南8号”“济南9号”“泰山1号”“泰山2号”“鲁麦3号”“鲁麦5号”。1982~1988年,先后推广了“济南13号”“山农副63”“鲁麦7号”“鲁麦11号”“鲁麦12号”“豫麦2号”和“秦麦3号”。1990~2000年,主要推广了“莱州137”“莱州953”“山农886059”“中国辐188”“中国2149”“中国95201”“菜农8834”等。

玉米

玉米建国初期,主要品种为“小粒红”和“大粒红”。1962年,引种“金皇后”“大马牙”。1962年始,引种“黄县2马牙”“双跃4号”,1971年,开始种秋玉米,引种“群单105号”“烟单14号”“丹玉6号”。1980年后,引种“鲁玉3号”“鲁原丹4号”“中丹2号”“菜农2号”“烟丹17号”,1990年后,引种“掖平2号”“掖丹20号”“登海1号”等。

大豆大豆分春豆、秋豆。新中国成立初,主要品种有“紫花”“平顶黄”“小白豆”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引进推广了“爬蔓青”“大黄豆”“丰收黄”“高密杈豆”等。20世纪70—90年代,引进推广了“青豆”“鲁豆4号”“鲁豆5号”和“鲁豆11号”。1983年后,秋豆种植面积扩大,引进品种有“大青茬”“大黄豆”“M-5”“鲁豆4号”“鲁豆11号”等。大豆产量低,新中国成立前亩产约50千克左右,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良种的选用,产量逐渐提高。大豆易管理,经济价值高。

谷子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域内主要农作物之一,谷雨前后播种(后称春谷),主要品种有“沙里白”“三变黄”“小红谷”“气死驴”等。20世纪50—60年代,引种推广了“燕大811”“六十日还家”“金钱子”等。20世纪60年代末,推广河套公社孙哥庄西大队种植秋谷的经验,并获得丰收。秋谷于麦收后抢墒种植,秋分后收获,20世纪80年代后期少有种植。

地瓜又称甘薯、红薯,匍匐茎、块根,是前旺疃村传统的高产作物。甘薯原产于拉丁美洲,后传到吕宋岛(菲律宾),华侨陈振龙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将薯蔓带回福建栽培,后传往北方,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地瓜被广泛种植。新中国成立初,主要品种为“胜利百号”。20世纪50—60年代,先后引种“夏8斤”“553”“5245”“一窝红”等。1966年春从城阳公社小寨子农科所引进春农2号进行栽培实验,获得较高产量。20世纪70~90年代,引种推广了“青农2号”遗字138”“青农11号”“丰收白”“青农12号”“济薯5号”“烟薯1号”“72-123”“75-898”等。

居民曹丰连刨地瓜居民李修梓刨地瓜

大麦耐碱、早熟,生长期短,如遇春荒,可提前收获。20世纪60年代前多有种植,是村民的主要食物之一,因其产量低质量也不如小麦,后已少有种植。

高粱俗称胡秫。高粱抗旱耐碱,建国前后是农民的主要口粮之一。20世纪70年代,引进秋高粱品种,曾被大量种植,其产量高,但质量差,一般供作家畜饲料,后被淘汰。

豌豆新中国成立前后有种植,产量稍高于大豆,在秋季或春季播种。20世纪60年代以前种植面积较大,其后逐渐减少,后已少有种植。

绿豆属经济作物,生长条件要求低,种植历史较长,但种植面积少。20世纪70年代以前,沿岭坡沟边有所种植,后少有种植。

花生俗称“长生果”简称“长果”,也叫“落花生”,地下果实。产量不高,亩产100~150千克(皮果)。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品种有“大花生”“半箩花生”“一窝猴”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推广早熟耐旱的“伏果”“油果”等。20世纪70年代引进“杂育4号”“白沙1016”“花27”等品种。之后还引进“花28”“白沙131”“海花1号”“双征2号”“花育16-17”等良种被先后引进,但域内花生种植面积不大,形不成规模,后已无种植。

1978-1999年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统计

第二节农作物栽培

小麦新中国成立前,冬小麦以春播作物为前茬,实行点肥、墩播,少数条播,多在播种前,将肥粪耙细,下种后,人工用肥粪覆盖麦种后耙平。20世纪70年代,多使用基肥,一般将肥粪均匀地撒在地面,深耕后播种,亩播种3.5~5千克。

1958年,曾推广畦种条播,将行距1市尺改为6市寸。且亩播种量高达数十斤,因过密导致减产。1962年改为5~7市寸,适当密植。小麦播种时要求深耕细作,可适当深种,有“麦种黄泉”的谚语。墒情适宜能使小麦苗全苗旺,保证丰收高产。崂山一带种植小麦一般在秋分前后,于立冬前分蘖,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下种正适宜”和“立冬不分(蘖),不如种土儿趴”(土儿趴是指因墒情差,迟至年底前下种,来年春发芽)的农谚。

小麦喜大肥水,分蘖后尤其需水。小麦的生长期在农历的八月、十月和来年3月,这三个阶段如能分别降透雨,对小麦生长特别重要,有“八十三场雨”的农谚。

玉米春玉米地的前茬为晚秋作物,秋收后深耕晒垄,早春施肥浅耙,于清明前后播种。秋玉米于麦收后抓紧抢墒,越早越好,一般在夏至前播种完毕,再晚就影响生长。秋玉米应适当密植,每亩为4500株左右,秋玉米生长期正值酷暑。须及时划锄除草。20世纪70年代后,一般在玉米抽穗前追施肥料。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扩大复种指数,少种或不种春玉米,多种秋玉米。玉米抽穗前期划锄宜浅不宜深,过深易伤根,为保证玉米籽粒饱满,玉米抽穗后实行人工授粉。20世纪90年代末,多在播种后喷洒除草剂,遏制杂草萌芽,减少除草的工作量。

地瓜地瓜有春瓜、秋瓜之分。春瓜又称芽瓜,一般是惊蛰后,开始在室内火炕育苗,后改为回龙火炕育苗。立夏前后提(方言音“di”)芽移栽到大田,移栽前扶土起垄,垄距0.5~0.6米,株距0.3米左右,移栽时将秧苗根部顺垄方向弯曲插入垄中,浇水培实,成活后注意划锄保墒、锄草翻蔓(后改为提蔓),防止瓜蔓扎根分散养分。秋瓜俗称“麦瓜”或蔓瓜,一般在夏至到小暑期间,从春瓜蔓上取蔓截段插扦栽培,其垄距和株距均略小于春瓜。春瓜和秋瓜一般亩栽2800~3500株。育苗前要进行温汤浸种,改晚栽为适时早栽,春瓜最晚应在5月10日前栽完。秋瓜应在7月10日前栽完。20世纪60年代后期推行栽窝瓜。即将选好的过冬小秋地瓜为种瓜,直接植入地瓜垄窝内,让其生根结瓜(俗称下蛋)。窝瓜产量高,有“窝瓜下蛋,不是八千,就是一万”的农谚。后因施种量大和易传播黑斑病而被淘汰。

大豆春豆于清明后播种,秋豆于麦收后抢墒播种,均为刨窝或开沟墩播。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合理密植,逐渐提高下种量,同时改变以前种豆不施肥的习惯,适当加大施肥量,产量大大提高,大豆在罩阴前,须多次划锄、除草。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民多在播种后直接喷洒灭草剂。减少划锄次数,秋大豆夏至播种寒露收获,生长期110天左右。玉米地套种大豆,单产214千克,大豆除榨油外,也是制造酱油、豆酱、豆腐、豆汁的主要原料。豆粕(也叫豆饼、麻糁),可作养殖业的合成饲料,或用来作为其他农作物肥料。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种植农作物因地制宜,优胜劣汰,80年代末不再种植。

花生俗称长生果,花生原产于巴西,16~17世纪传入中国,是域内村民较早种植的油料作物,多种于岭地。新中国成立前,主要种植“大花生”“一窝猴”等品种。合作化后开始种植耐旱的“伏果”“油果”“海花1号”“白沙1016”“花28”“白沙131”“鲁花9”“鲁花10”“鲁花22”等品种,其特点是成熟期短,耐旱、产量高。花生种植过程中无须追肥和除虫,一般在谷雨时节播种,经整地、起垄、施基肥、锄草、秋分时可收获,生长期120天左右。具有产量高、适用性强、耐旱等特点。

种植花生主要是用来换花生油或到油坊榨油,花生油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主要的生活用油。另外,花生果晒干储存,年节或来客人炒熟作为招待佳肴。

域内种植花生的传统从新中国成立,一直沿袭至20世纪90年代末。

芝麻油料作物的佳品。人们种植芝麻,一般利用地头、地边或在花生垅间套种,春种秋收,将芝麻晒干储存。芝麻仁可炒熟碾细作为凉拌菜的调味品,另外,将芝麻轧出油来,名曰香油。用作菜肴的调料,起增香味、引食欲作用。

因芝麻轧的油主要用于调味,以凉拌菜用的多点,日常生活中用量很少,所以芝麻种植在域内并不普及,种植者少,种植量也小。新中国成立后,有部分村民种植,大集体之后该作物基本不种植,人们到集市或商场购点成品香油用作调料。

第三节耕作制度

新中国成立前,前旺疃村人少地多。加之生产工具落后、肥料不足,因而只能广种薄收,大多是一年一作,少数肥沃地片两年三作。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口的繁衍和粮食需求量的增加,两年三作的面积逐年扩大。一年两作制逐渐推行。

间种套作新中国成立前,前旺疃村就有谷子间种高粱、大豆间种玉米的做法,一般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小麦与秋季作物(一般是地瓜和大豆)为两年三熟。春播作物为一年一熟。因水肥跟不上,农民有计划地安排地块轮作,秋收后留有一定数量的土地,用于来年种植春玉米、春大豆、春地瓜等,称作“调茬子”。农业合作化后,政府号召选育良种,提倡科学种田,并引进良种进行间作套种,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的比例增加。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域内曾春玉米套种春大豆,春地瓜套种春玉米。70年代后期,小麦套种秋玉米,以提高秋玉米产量。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夏播(秋玉米、秋谷子、秋大豆)面积逐年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达到一年两熟,四季无闲田的耕作水准。

第四节田间管理

20世纪70年代学习外地经验,推广特殊管理方法,如改地瓜翻蔓为提蔓、玉米进行人工授粉、玉米去雄穗等技术。玉米去雄穗是在玉米授粉完全结束后,将雄穗去掉,以减少养分分散。去雄穗地块亩产量明显提高。20世纪70年代末,生产大队将多菌灵、赤霉素、矮壮素等激素药用于大田,主要为防治庄稼病害,防治秸秆倒伏、促使庄稼加快生长成熟。这一时期还进行了小麦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实验,在小麦开花到灌浆期,喷1~2次,亩喷0.25千克,实验结果,喷洒地块每亩可增产5千克。20世纪80年代后期,灭草剂逐渐得到推广使用,这一时期虽然已是个体经营,但初春麦田喷洒可抑制麦蒿生长,夏播作物喷洒可抑制杂草萌发,减轻了农民除草划锄等劳动强度,既节约了劳动力,又能增产增收。

第五节病虫害防治

虫害防治域内危害农作物的主要虫害有蛴螬、蝼蛄、地老虎、绵虫、蝗虫、红蜘蛛、豆虫、大豆造桥虫、玉米蚜虫、金龟子、金针虫等。防治的主要方法是人工捕杀、中药防治和化学药物防治。防治虫害使用较多的农药是砷(俗称辛石,又名白面、砒霜)制剂;20世纪50年代中期,“六六六”“滴滴涕”开始使用,以后“敌百虫”“敌敌畏、敌杀死”等农药先后用于防治虫害。20世纪70年代后期,菊酯类高效、低毒农药逐渐推广,虫害得到控制。

病害防治域内农作物的病害,小麦主要有锈条病、白粉病;大豆主要有孢囊线虫病和菟丝子病;地瓜是黑斑病。

小麦锈病有叶锈、条锈、秆锈三种,是域内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染病地块产量大大下降,严重的几乎绝产。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在叶片、叶鞘或茎秆上产生鲜黄色或红褐色较小粉疱,成虚线状排列于株体表面。叶锈粉疱较小,散生于叶面。条锈和秆锈粉疱较大,散生于茎秆及叶鞘上。三种锈病都是寄生菌,通过夏孢子借气流传播。秋季早播麦苗以叶锈为主,来年春季4、5月份降水多,湿度大,有利于锈病的发生蔓延。叶锈常年于4月下旬出现,5月中旬进入流行盛期。条锈常于5月上旬发病,5月中下旬进入流行盛期;秆锈病一般于小麦抽穗后开始发病。防治方法:选用抗菌品种,淘汰感病的品种,适期精量播种,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播种时,用20%粉锈宁乳剂按0.1%比例拌种,可兼治小麦苗期白粉病、全蚀病和纹枯病。

地瓜黑斑病是地瓜上长黑斑,染病的地瓜味极苦,误食的人畜可中毒。旧时老百姓不舍得将染病的地瓜丢弃,只将黑斑部分削掉再食用,往往引发头晕、恶心等症状。地瓜黑斑病的发生导致地瓜产量降低。20世纪60年代后期,通过实验,前旺疃大队组织各生产队采取温烫浸种和药物处理的办法,使黑斑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温烫浸种将地瓜放入53℃温水中浸泡50分钟左右,取出后入畦育苗。此方法多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使用。

药物浸种401、402等药液浸种,可杀死黑斑病病毒。此法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使用。

剪去芽苗根部,地瓜芽在移栽前,将根部2~4厘米剪除,也可有效地防治黑斑病。

玉米病主要有叶斑病、黑粉病等,防治的主要措施是及时淘汰感病品种,更换抗病品种。

大豆病害主要是孢囊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大豆结荚前后染病较重,染病植株短小、变黄,重者枯萎而死。主要解决方法:一是调换地块,实行轮作;二是用甲基异硫磷处理土壤(播种前开沟施入),然后播种。用农药喷洒植物叶面也有一定效果。

农药的大量使用,虽使农作物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但也毒杀了害虫的天敌、污染了环境。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重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平衡。进入21世纪,一些有污染的农药严禁使用。

第六节肥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田肥料主要是有机肥(农家肥),人民公社成立后,化肥以便捷、高效逐步代替了有机肥的主体地位。

有机肥新中国成立初期,域内农民种地施用的肥料全部是有机肥,有畜禽粪、人粪尿、草木灰、炕土等。当时,肥料不足便发动社员养猪,全村养猪达720头,养猪都为了积攒肥料,有的贫下中农还发扬苦干的精神,从十几岁的小娃娃和青年姑娘都背起了粪筐,几个人组成一组,推起小车到即墨、城阳、李村等远路去拾粪,从当天的早上六点出发到深夜十多点推着满车的大粪回家,这样一来,解决了肥料不足的困难。年长者拿起铁锨撅起粪篓子到路旁、地边、山脚下拾粪。由于当时肥源缺乏,肥料不足,一般每亩地施基肥在10手推车以内,施用方法:根据农作物种植需求,采用撒施、穴施、沟施等。

农业合作化以后,为增加有机肥,生产队发动社员多养猪,多积肥,并给养猪户一定的现金和工分补贴,安排劳力为养猪户推土、垫圈、定时抬粪。同时组织社员割草堆积在一起,沤制绿肥;用人粪尿、炕土等和其他杂物搅拌组成土杂肥;在开展卫生运动时,生产队安排劳动力,清除街边路沟杂草,挖掘水沟内长年沉淀的污泥,剔出石头瓦块,将其推到粪场同其他土杂肥混合,成为有一定效力的有机肥。由于多方面广开肥源,肥料增加,施肥量一般每亩15~20手推车。施用方法:小麦、玉米一般用撒施,地瓜、花生等垄栽植物用沟施,其他作物根据其种植特点采用撒施或沟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土地分户经营,村民将种粮改为种果种菜,在家庭肥料不足时,多从养鸡场、养猪场购买鸡粪和猪粪,再补充一定数量的绿肥。

化肥人民公社成立后,化学肥料开始应用。生产队按照分配的计划数到城阳镇生产资料公司购进尿素、钾镁磷(俗称肥田粉)。这些化肥因肥效快,生产队主要用于农作物追肥施用,用量为5~10千克左右。20世纪70年代后,化肥种类不断增多,先后施用氨水、磷肥、碳酸氢铵、复合肥、过磷酸钙、二铵等。其中氨水具有价格低、效力快、既可做基肥,又可做追肥的优越性,深受生产队欢迎,并建氨水池储存。由于化肥品种增多,供应量加大,亩施化肥增加到40~50千克。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氨水用量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使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田主要施用各种农家肥,一般亩施2500~3000公斤。20世纪60年代,用农家肥做基肥。以液态氮肥氨水做追肥。70年代,多使用液态氮肥氨水。80年代后,各种复合肥料和固体氮肥交替使用。

第四章林果业

第一节植树造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域内树木多为自然生长,村民仅在房前屋后或路边地头栽植一些零星树木,如杨树、梧桐、刺槐、国槐(又称“家槐”)、榆树、楸树、桑葚树、柳树等,由于过去农村经济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栽植的树木不多。

20世纪70年代,崂山县政府发布《山林管理办法》《护林公约》。1970年7月2日,城阳公社制定《关于加强树木保护的办法(讨论稿)》并成立护林防火领导小组,大力宣传林木保护,强化人们的爱林有责、毁林可耻的意识。学校以校、班为单位,纷纷制定《护林公约》,每棵树木责任到人,挂牌护理,并向社会进行护林宣传。1979年2月17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后,前旺疃生产大队党支部每年春季组织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和教师学生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村内外和相应地方栽植了梧桐树、杨树、刺槐、榆树、柳树等,在村东大荒水库和村西四清水库堤坝上和水库河沿岸栽了棉槐和部分桑葚树共有3500余株,既保护堤坝,又增加了造林面积。

1992年3月11日,村贯彻执行《青岛市全民义务植树办法》并成立绿化领导小组,组长有曹香文,副组长:李洪云,组员有蓝正桂、李修臻、曹聚文、臧崇俊,对村庄中心街两旁栽植的冬青和法桐树进行修剪造型和管理,鼓励和动员村民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5棵。村民掀起植树热潮,在自家田间地头栽植梧桐树、柳树、杨树、香椿树、花椒树等。

党员、居民代表村东公园植树

1996年,前旺疃村按照城阳镇党委、政府关于《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奋战三年,全面绿化城阳》的决定,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抓好路域林带建设和村庄绿化,先后在村南204国道两侧栽植杨树57棵、火炬树540棵,在村南好兄弟招待所南侧和西侧栽植杨树和雪松120多棵。1997年前旺疃村荣获城阳镇植树绿化先进单位称号。1998年,城阳镇人民政府下达造林绿化重点工程任务书,前旺疃村委又在村南204国道两侧补植胸径2.5厘米以上、苗高2米以上的火炬树100株。2000年以后,前旺疃社区又陆续在村西田旺路东侧、爱斯帝箱包厂西侧栽植了柳树、洋槐共80多棵,在村西各主要道路两侧栽植杨树、法桐、芙蓉树等共230余棵,营造了更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南小区大门内上百年银杏树

四清水库26#楼前北小区14#楼东步行道

2016年3月12日,社区在村东老杏杭北栽植杨树120余棵,陆续又在社区新办公楼西中心街两侧和田旺路东侧栽植竹子、银杏树、樱花、金叶女贞、红叶石楠、花叶冬青、小叶黄杨、金边黄杨、五角枫、紫薇、菩提树、黄葛榕、金钱松、龙柏、桂花、黄金槐等300余棵。

2017年3月,社区东花卉基地改建成占地60余亩的公园(现称“青特公园”),里面又栽植了杨树、柳树、银杏树、迎春、石榴树、黑松、雪松、樱花、黄杨、红叶小檗、丁香、花叶冬青、红叶石楠、法桐、竹子、杜仲、广玉兰、黄金槐、洋槐、刺槐、小龙柏、塔松、紫荆、紫薇、白蜡、蜡肠树、榆树、冬青、黑樱桃树、柿子树、小苹果树、杏树、李子树、紫叶李树、紫藤、金钱松、黄山栾、女贞树、榕树、珍珠梅、火棘、木本绣球、大叶黄杨、粉玉兰、白玉兰、龙爪槐、小叶黄杨、大叶黄杨、五角枫、红叶树、桂花、罗汉松、构树、马尾松、五针松、玻璃海棠等60余种5000多株。在社区新办公楼前和社区中心街北侧栽植桂花树9棵、石榴树2棵、竹子200多棵、法桐树27棵、以及月季花、马挂树等。

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2018年3月以来,社区又陆续在村东春阳路北、有轨电车总站西区域栽植了樱花、紫叶李、银杏、法桐、杨树、冬青、黄杨、红叶石楠、石榴树、洋槐、塔松、雪松、竹子、柳树、桑葚树等20多种1000多棵,在青特公园北侧空地区域栽植了樱花、海棠、红叶石楠、山楂树、小苹果树、雪松、塔松、龙柏、杨树、银杏、紫叶李等共约300余棵。

截止2020年底,社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社区2010年、2011年、2012年、2015年先后被城阳街道评为“森林城阳”工作先进社区,2018年12月被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授予“山东省森林村居”荣誉称号。社区内外花团锦簇、郁郁葱葱,走进社区,满目青翠、生机盎然,宛如置身花园之中。

第二节古树名木

20世纪70年代前,在现驯虎山路西侧(原村东、南侧牛王庙前)有一棵古老柏树,树干周长约2.3米,树高约25米。据老者回忆,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树龄已有400多年,由于当时对古树不够重视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1967年时此树逐渐枯干后被砍伐。

银杏树杜仲

另有名贵药材杜仲树1株,由村民臧明德栽种在自家院内。2013年因旧村改造,移栽至村东花卉基地(现青特公园)内,长势茂盛,树干周长约1.5米,树高10多米,2020年树龄已有48年。

第三节果树

寒露蜜杏葡萄

1956年3月17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3次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同年6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并颁布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章程规定社员私有的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土地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入社后社员的大部分果树被砍伐,仅保留部分果树,果树地变为种粮、种菜地。

1964年春季开始,前旺疃生产大队根据崂山县委和城阳公社党委的安排,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秋后,前旺疃生产大队组织全村各生产队部分男劳力,在村东南岭地块经过一个冬季的大干苦干,整治出30多亩良田。1965年春,前旺疃生产大队在东南岭地块栽植了400多棵桃树占地16亩。品种有“黄金蜜”“白杨”“红罗斯”“五月红”等。随后成立桃树管理队,臧延茂任负责人、李修湖任技术员、焦泽旁任看护员、李洪柱、蓝文全、曹允华、臧延志、曹相贵、张秋美、臧崇灼、臧崇格、臧延胜、张启竹、曹胜文等人负责锄草、打药、浇灌、修剪、施肥。每年桃子收入在1600元左右。

1970年春,曹瑞萱、曹丰岭从外地购回杏树种子,在村东育苗成功。翌年春,将160多棵杏树苗嫁接定植在村东地片,后由第一生产队负责管理,杏树长势良好。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杏树先后被曹瑞茂、曹瑞芬、曹瑞周个人承包管理经营,后因村庄统一规划和青特置业开发,土地被逐渐占用,杏树也随之被砍伐。

1972年春,前旺疃生产大队为发展多种经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统一购进苹果树苗分配给8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均在相应地块各栽植20多亩500余棵。品种有“金帅”“红星”“国光”“八月酥”等,还有部分梨树,品种有“香水梨”“黄山长把”“大洋梨”,各生产队选出1名技术员负责果树的修剪和管理。第一生产队曹瑞茂、第二生产队李洪卫、第三生产队纪丰尚、第四生产队曹克志、第五生产队曹尚文、第六生产队臧延明、第七生产队张启绩、第八生产队臧进德,果实成熟后运往青岛市区出售,增加了集体的经济收入。

1982年11月,农村体制改革开始,前旺疃生产大队土地按人口平均承包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个生产队撤销,果树也因退林还耕被砍伐。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前旺疃村民又陆续在自家人口地或承包地里栽植上了果树。

据村档案记载:在村东地段有曹瑞茂、刘成山、曹允忠、曹相浩、曹相存、曹丰陈、曹相训、曹佳胜、曹瑞玉、曹丰勤、曹丰臻、曹瑞萱、李洪臣、宋多敬、兰立贤、蓝正竹、李宝林、曹相坤、曹相云、曹佳书、曹克林、李洪来、曹佳林、李宝锡、李洪志、李修良、李修沧、曹瑞周、曹克信、李洪云、李宝胜、曹丰财、李洪宝、李洪胜、曹其友、曹其法、李洪松、李洪青、李洪柱、曹相坤、曹瑞诰、蓝立军、李洪信、曹胜文、纪云尚、曹丰玉、曹丰文、曹丰雷、李洪德、李宝合、李洪总、李洪意等90多户栽种桃树、枣树、杏树、葡萄、山楂树、苹果树共计40余亩。

在东南岭地段,曹相进栽植桃树、杏树、枣树约5亩。

在东沟底地段,有曹克礼、蓝立军、蓝正竹、李洪志、曹瑞财、李修志等10多户栽种桃树、枣树、杏树等2亩多。

在东南沟地段,有李洪开、李洪民、曹克信等6户栽种桃树、葡萄1亩多地。

在东南崖地段,有曹瑞存、曹丰瑶、李洪积、曹相云、曹允连、李修全、李洪松、曹丰雪、曹其法、曹其友、李修志等10多户栽种桃树、杏树、山楂树、葡萄共计15亩多。

在村南地段,有李洪胜、李洪良、李洪柱、臧延周、张启先、曹延强、曹允忠、纪成尚、曹克修、臧清德、李洪德、曹刚文、李洪季、李洪竹、曹允芬、李洪四、李洪平、李洪安、李洪福、李洪大、李洪军、李修梓、李洪发、李修安、李修全、李修春、李洪民、李洪春、李洪展、张克尚、纪云尚、曹克海、曹克杰、曹克周、曹克显、曹克响、臧延秀、臧延池、张克盛、臧延浦、臧文德、臧延明、臧刚德、臧崇保、臧延文、臧崇俊等70多户栽种桃树、杏树、苹果树、柿子树、葡萄、山楂树、梨树、枣树、花椒树共有80余亩。

在村西地段,有李修三、李修兵、蓝正祥、蓝正禄、曹允平、纪丰尚、纪秋玲、臧崇保、江崇海、纪国玲、臧延茂、李洪忠、张维尧、曹宣文、曹玉文、臧延桥、臧崇其、臧延炳、臧崇信、臧崇许、臧崇礼、臧崇坤、曹允进、臧崇仕、臧进德、曹克存、臧崇善、臧崇熙、臧延石、曹允芬、曹克君、曹克宣、臧崇忠、蓝正志、臧延沼、臧延文、李洪生、曹克进、李洪勋、曹相德、臧全德等60多户栽种桃树、杏树、山楂、葡萄、苹果树、枣树、桑葚树等约50亩地。

在村北地段,有蓝正禄、李修三、李洪秀、李洪恂、曹丰玉、李瑞菊、李洪国、李洪茂、曹丰仪、李宝锡、曹克礼、曹克宣、曹相坤、臧有珊、曹允平、曹芳文、臧崇俊、臧崇池、臧崇知、曹克准、兰正璋、蓝正林、蓝正琢、蓝正琛、李洪意、李洪总、臧崇宣、臧崇传、李修兵、李新军、臧崇兵、曹玉文、曹克珊、曹克忠、曹克连、张启民、臧延志、臧春德、曹克治、臧林德、臧崇炬等50多户栽种桃树、杏树、枣树、苹果树、梨树、山楂树、柿子树、桑葚树、葡萄、李子树、石榴树等共约35亩。村民对种植的果树悉心管理,自行锄草、浇灌、打药、修剪、追肥,待果实成熟时采摘装筐、用摩托车或三轮车运至邻村集市或城阳批发市场出售,村民果树年均收入100万余元。2000年以后,随着招商引资的深入和旧村改造,土地被逐渐占用,果树也随之消失。

第五章蔬菜

第一节蔬菜种植

解放前,前旺疃村仅有二口老井,水利条件差,历史上多数土地用来种粮果腹,只是在房前屋后或靠近有水源的地方种植少量蔬菜自食。主要品种有扁豆、拉瓜、南瓜、芸豆、芋头、葱、茼蒿、韭菜、茄子、小白菜、黄瓜、萝卜、油菜、菠菜、芥菜、土豆、冬瓜、大白菜等。

1949—1979年又引进了西红柿、芹菜、大头菜、青椒、天津绿、花心菜、莴苣等品种。经多年栽培选育,一些具有城阳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种逐渐被引进,并扩大种植面积,城阳青大白菜、桃林青芸豆、皂户菠菜等。

人民公社成立后,按照《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精神,分给社员每人3厘自留地,作为种菜用地,家家户户用来种植大白菜、萝卜、土豆、大葱和其他蔬菜。

1967年,在村西修建四清水库一座、扩大水浇面积,前旺疃大队被划为青岛市粮菜混合队(半蔬菜区),规定每年必须保证200亩地种菜,并按市政府规定的蔬菜品种种植,所产蔬菜一律交当地蔬菜公司收购点供应市区。市政府按照大队交蔬菜的数量,给予化肥、粮食、食油、煤炭等物资供应。其中口粮供应标准按每人每年360斤计算,扣除在本大队分配的口粮外,不足部分国家供应。另外,每人每月供应食油1两,煤炭每人每季度60斤。1986年,所产蔬菜自行处理,上述补助也全部停止。

大白菜、大葱、芹菜和部分瓜,茄果类蔬菜实行育苗移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使用塑料薄膜作为覆盖材料进行育苗。夏、秋季育苗多采用遮阳棚下做高畦的方法。蔬菜的栽培以垄、畦为主,垄栽蔬菜主要有大白菜、土豆、萝卜、胡萝卜、大葱等,畦栽蔬菜主要有菠菜、芹菜、韭菜、黄瓜、西红柿、芸豆、大头菜、油菜、香菜等。

大白菜青萝卜胡萝卜

1984年前后,前旺疃部分村民建起大棚,主要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芹菜、芸豆、豆角、茼蒿、大头菜、青椒等,所产蔬菜自己销售,每个大棚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招商引资的推进,土地逐渐占用,种植蔬菜的也越来越少了。

前旺疃生产大队(村)部分年份蔬菜产量统计

第二节甜瓜

前旺瞳村因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水土关系,种甜瓜的历史悠久,因瓜甜好吃在城阳地域有“西城的萝卜旺曈的瓜(甜瓜、西瓜)”之美誉。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部分村民在自己地里就有种甜瓜的传统。六七十年代,为了增加集体收入各生产队都大面积的种植,是当地农贸市场的畅销产品。八十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还有部分村民种植。九十年代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大部分土地被占用,从此不再种植。

第三节蔬菜病虫害防治

蔬菜害虫主要有蚜虫、菜青虫、蜗牛、棉铃虫、红蜘蛛、截虫、韭蛆、蝼蛄等。病害主要有:白菜有麻黄病、霜霉病、软腐病,黄瓜有霜霉病、炭疽病、枯萎病。瓜类有白粉病、枯萎病等。新中国成立前,蔬菜害虫多用人工捕捉,土法防治,化学药物很少,病虫害虽屡有发生却无良策。1950年后,开始使用“敌杀死”“敌敌畏”等农药杀灭性强,收效十分明显。1964年生产队拥有喷雾器9台。1970年后,防治蚜虫的“氧化乐果”及烈性杀虫剂“5245”“1605”“1069”等的使用,替代了对虫类抗药性的“滴滴涕”“敌敌畏”“六六六”等药物。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农药的引进更加广泛,杀虫灭菌药物也陆续产生,如“速灭杀丁”“乙磷铝”“托布津”“百菌清”“多菌灵”“敌杀死”“杀灭菊酯”等,对蔬菜病虫害均起到了显著的防治作用。20世纪90年代强调环保,提倡绿色食品。剧毒或毒性较高的农药逐渐淘汰,新农药基本属于低毒、无毒、无残留,既能达到病虫害的防治,又消除了农作物的药害。

第六章畜牧业

前旺疃村传统的畜禽饲养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鸡、鸭、鹅等。牛、马、骡、驴等役畜用来拉犁耕地、拉车运输;猪、羊用以换钱或积攒农家肥使用;鸡、鸭、鹅喂养大后产蛋自食或销售。

羊驴牛马

第一节役畜饲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内仅较富裕的农户能饲养大牲畜,主要为使役,且以驴为多,牛、马、骡少。驴因形体小,喂养方便,拉犁、耕地、播种、运输、推磨、拉碾等使用广泛,故饲养驴的农户较多。农业合作化后,饲养的牲畜都作价归了集体,并分配到各生产队饲养使用。每个生产队建1处饲养院,选派1名热爱集体、责任心强、勤劳热心、有经验的中老年社员任饲养员。前旺疃第一生产队饲养员是曹相志;第二生产队饲养员是李延祝;第三生产队饲养员是李修汉;第四生产队饲养员是曹炳文;第五生产队饲养员是曹进文;第六生产队饲养员是曹瑞球;第七生产队饲养员张维敬;第八生产队饲养员是臧崇本。后来各个生产队又分别购买了2~3头耕牛,大大提升了耕作效率。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农村电力和农业机械的发展,逐步替代了役畜的使用,耕牛数量逐年减少。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耕牛作价分给农户使用。后又有农户在自家院内养牛赚钱。

第二节猪羊饲养

新中国成立前因缺少饲料,农户养猪的很少,只有富裕户养得起猪。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为农田增加肥料,多打粮食,政府号召农民多养猪。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产量,鼓励社员多养猪,生产队按养猪多少记劳动工分,并分给一定的饲料地,积攒的猪粪按数量给予工分补助,有“养猪图攒粪,挣钱是枉然”之说。由于受到鼓励,社员养猪的热情很高,基本达到家家养猪,有的社员家每年存养量3~4头。20世纪70年代后,养猪不再是单纯的攒粪,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收入。到80年代末,村民逐渐不再养猪。

前旺疃村有养羊的习惯,但数量不多,仅有个别农户饲养1~2只,多的3~5只。改革开放以来,有的农户养羊数量增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曹华文在村西养羊,村内有臧崇善、臧崇智、曹江文、臧崇锡等养殖户在自家圈养,臧崇锡还兼养奶羊卖奶,年收入达2万多元。

第三节家禽饲养

改革开放之前,农民养鸡以散养为主,虽家家养鸡,但数量极少,产蛋不多,最多的每户饲养7~8只,所产鸡蛋积攒出售,以支付油、盐、酱、醋日常生活之需。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个体养鸡专业户发展起来,全村有20多户在自家炕上和庭院饲养蛋鸡和肉食鸡,每户年均净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还有的农户饲养了水貂、貉子、兔子等,都不同程度增加了经济收入。

鸡鸭鹅水貂

从1987年开始,全村由集体养鸡场发展到庭院养鸡,当年的养鸡户达到55户,其中养肉食鸡的有37户,存养80000多只,平均每户年存养量达2000多只,除去成本获纯收入约120000元,全村平均每人得85元;养蛋鸡50只以上的户有18户,共养蛋鸡3000余只,每只纯收入10元,利润30000元。全村仅养鸡一项,人均收入可达100余元。

到1988年,全村养猪四头以上的养殖户10户,养20头猪的1户,养水貂7户,前旺疃村为了发展养殖业,党支部、村委会还成立了养殖协会,由村委委员宋多敬任会长,从各方面抓好养殖业,并努力为养殖业户做好服务工作。进入21世纪初,域内不再提倡个体养殖。

前旺疃生产大队(村)部分年份畜禽饲养情况

第四节疫病防治

畜禽危害较大的疫病,主要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气喘,牛肺疫、牛流感;羊肺疫、羊肠毒血症,鸡瘟、鸡马立克氏、鸡喉气管炎,马脑脊髓炎等。农业合作化之前,农村没有专设的兽医机构,上述畜禽疫病,只能靠民间偏方凭经验治疗。1958年,城阳公社成立兽医站,对畜禽疫病防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着重对猪瘟、鸡瘟、猪丹毒等疫病加强防治。在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中,前旺疃大队选派臧顺德参加公社兽医站举办的学习班,学习畜禽防疫知识,并每年春季在村中开展畜禽疾病普查与防治,臧顺德任村兽医员,负责诊治猪生病和为猪打防疫针等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由城阳镇兽医站推广技术,开始对鸡群体检疫,多数养鸡户学会自行注射防疫。由于加强了疫病防治工作,村内未发生畜禽大的疫情,鸡瘟、鸡喉气管炎等疫病发病率也大为减少。

第七章农机具

第一节旧式农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前旺疃的农业生产工具比较原始,主要依靠人力和牲畜的劳动工具。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木犁、扛犁、木耙、镢头、抓钩、铁锨等。农业运输工具初期用扣子、扁担、提仗,全部靠肩挑人抬,后来有了独轮(木轮)推车和两轮拉车,用牛马牵引,域内山岭地带,路窄不适合二轮车,大部分用木轮车、手推车为主(当地人叫土车子)使用笨重,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新了胶轮手推车、二轮地排车,木轮车全部淘汰。播种工具有木制耧,木制耧有两腿(也称二八耧)和三腿之分,另有播化肥的独腿耧。田间管理工具主要是锄头、小铲、耘锄等,用于田间松土灭草。收割、打轧庄稼的工具主要有镰刀、铡刀、钎子、石滚、碌碡、杈把、扫帚、扬场锨。粮食储备容器主要有囤、缸围梭子。运转粮食的用具为布袋、麻袋、笸箩、簸箕等。衡量粮食重量的有斗、升、秤。加工棉花的主要工具有:弹花弓、纺棉车、织布机等。

扬扬掀、木杈、铁叉、链枷、搂场耙、篓子(1980年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胶轮车,胶轮车比木轮车轻便很多,深受群众喜爱。浇地用辘轳水车,用人力推拉。后来,就利用牲畜配套,人力劳动强度逐渐减轻。60年代先后使用七寸步犁、双轮双铧犁耕地。灭虫灭蝗开始使用喷粉器、喷雾器,后走向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时代。

斗、升、纺棉车

传统农具域内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工具,大都是世代相传的简陋、笨拙的传统工具,随科技进步,再加上土地逐渐减少,许多传统农具退出历史舞台。

以前木犁又称“犁具”,系传统耕、种地的主要农具。为比较坚实的木料做成,由犁辕、犁把、犁肩、木铲、犁底、犁托、铲头,附件有横担、辕拱、撇绳、跑绳、锁头、拉板等组成,以人、畜为动力,翻土耕种,其中畜力日耕土地2~3亩。20世纪90年代初,个别农户仍有使用。

耙系平整土地农具。硬木做成长5尺、宽2尺许的长方形框架,框架上装有铁制耙齿17个,其中前7个、后8个,左、右两端各1个。平整土地时,牵动绳索,借畜力或人力拉动,将耕地中的坷垃破碎,使耕地平整。

扛犁

抬犁(又称扛犁)系播种开沟农具。主体木制横、竖两木杆相接,底部横木前端做有木铲,安装铁铲头,竖杆顶端开一榫眼装一横杆。使用时一人托住竖杆,一人在前扛住横杆拉动犁沟、耠地,主要用于狭小地块耕作,使用率较高。农业合作化后,少有使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户分包的狭小地块不便机械耕作,仍然使用。

1953年,引进新式七步犁。1954年,引进双轮单铧犁和双轮双铧犁,这两种犁可深耕25厘米之多,但犁体笨重,需有强壮役畜牵引,未能普遍推广。后又引进短小、灵活的山地犁,深受农民欢迎。

耧系条播农具。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分一脚耧和两脚耧两种,畜力或人工牵引播种小麦、谷子、高粱等。

犁具耧碌碡

磙子、碌碡均是山石或较硬的石头打磨而成。磙子表面光滑,为圆台形。碌碡呈圆柱形,整体凿成带垄状沟槽。磙子、碌碡两端均留有一榫眼,使用时将栝榫又称碌砫挂按入两端榫眼内,用绳索牵引,畜力或人力拉动。磙子既可用来压平、压实场院,以便小麦、谷子、大豆等庄稼收获上场晾晒,晒干后,用人力或牲畜拉动石磙,碾轧脱粒,又可用于冬、春镇压麦田保墒。碌碡则适合碾压不十分成熟或干度不够的谷物。

压地磙子系压实土壤保墒所用的石造农具,为光滑圆柱形,两端呈半纺锤状,中间凸出。谷子、高粱、玉米春播后2~3天,用人力或畜力拉动沿播沟镇压,用于保墒。

驮子20世纪60年代初之前的收运工具。庄稼收割后,用马、驴、骡等牲畜驮运,亦可用于货物运输。使用时先把牲畜鞍子固定在牲畜脊背上,叫“备鞍子”,再将捆绑庄稼的梯形架子抬放鞍子上,合称为“驮子”。农业合作化后,这种笨重的收运工具不再使用。

辘轳

辘轳、戽斗皆为汲水工具。辘轳是在井上设一支架,上装可用手柄摇动的转轴,转轴上缠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斗起落从井中汲水。戽斗是将铁桶或粪斗用绳索固定,两人分立两边牵动绳索从池塘、沟湾中汲水。这些农具现已弃用。

锄为耕、除草农具,有大锄、小锄之分。锄由锄刀、锄钩和锄柄三部分组成,锄刀、锄钩铁制而成,两者相连,锄钩后端装有细圆木做成的长柄。大锄用于中耕、除草,小锄用于除草、间苗。部分农具仍在使用。

锨用来掘土或铲物,锨头铁制较方阔,按在1米余的长柄上。

镢是多用途农具,有大镢和梢镢之分。大镢头为铁制,前宽后窄呈斜长形,镢头后端打制一铁圈,在铁圈上固定1米余镢柄,是一种至今用来翻地、刨沟、扶垄和收获地下茎、果类农作物的农具。梢镢头也是铁制,前端呈扇形,后端也有一铁圈,铁圈上固定60厘米的镢柄,主要用来收获玉米、高粱,是广为使用的农具。

锄、镰、锨、镢

镰为用于收割的农具。木柄尺许,前头安一铁制月牙形长25厘米的镰刀,左手握物,右手握镰刀柄,靠拉力将农作物或杂草割断。此农具使用至今。

石碾石磨

石碾是在大型石制碾盘上,用框架固定住一重达千斤的圆柱体石磙,靠人力或畜力牵拉滚动,或用于谷物脱皮,或碾压地瓜干、丝等粮食。石碾全村共有5盘,分别位于村东曹瑞存房屋西面、村东李家湾南沿一盘、村中曹玉文房屋东面一盘、村中臧崇智房屋对面、村西臧延秀房屋前面一盘,1984年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后废弃。

石磨是农家日常粉碎、加工粮食的专用工具。大多数家庭拥有,最多时全村有200盘之多,石磨分上、下两层称之为“磨盘”,均为圆台体,上下磨盘对合处的磨合面开有条状沟槽,底层磨盘中心凿有一圆形榫眼安上一木榫柱,上层磨盘中心也凿有一个圆型榫眼上层磨盘放置在下层磨盘木榫桎上,上层磨盘凿有两个10厘米左右磨眼,地瓜擦板用于粮食灌入。用时将粮食放置磨顶,把磨绳挂于磨拐之上,畜力拉动或人力推动,使磨盘转动靠挤压、摩擦加工粮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人力推磨、畜力拉磨这些笨重的活基本被淘汰。1968年,购置了磨面机,电力加工粮食后,石磨弃之不用。

地瓜擦板擦冲

擦冲(擦丝)擦冲大小不同,可根据加工的事物用途选择,一般用长约35~40厘米、宽10厘米左右的长方形木板,把中段中间去掉,留出长7~10厘米,宽5~7厘米的空间,后嵌上铜制多空的专用擦冲片。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食物擦成丝加工后方可食用。

擦地瓜干板擦。其特点是小巧轻便、宜携带。擦板由框架、填充板、刀片组成。将框架做好后,将填充板嵌在里边,下半部留出10厘米左右空隙镶上刀片,使切的瓜干可从刀片下空隙中漏出,刀片以上用木板铺平。切地瓜干时,左手握住擦板,右手拿地瓜,在刀刃处上下摩擦,可将地瓜切片。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80年代后因不种地瓜而弃用。

粪斗子

粪斗是追施土杂肥用具。用桑条或红柳条剥去皮,选用均匀的枝条,用结实的粗线或麻绳,使粗针将条串成底尖口阔(口直径45厘米左右)的圆斗。开口处,用竹条夹住内外边,固定成形,也防止枝条开裂。两侧套绳至底部,绳上系一宽带,施肥时,将带子套在两肩,装上粪,将粪斗搭在胸前偏右处,一边走,一边用手扒出肥料施于地面的沟或窝中。

铡刀主要用于切牲口草料、麦根麦穗。用高15厘米、宽25厘米、长1.5米的坚硬独木,前留20厘米、后留15厘米,中间开出2厘米左右的透底沟槽,底部两侧开出直径约15厘米的斜面,顶部沟槽两边镶2~3厘米的铁条护住,防止铡刀啃木头。再装上带有木柄的铡刀片。使用时,根据需要切长或切短,此农具至今仍有赶马车人在使用。

第二节农业机械

随着时代和科技进步,以电力和机械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取代了传统农具,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两角耧

耕作机具20世纪50年代,耕作用镢,人工刨地,耙头拉平,或用牲畜拉木犁耕地。1954年,前旺疃引进双轮双铧犁、双轮单铧犁,深耕土地25厘米以上,但因犁重翻土面积大,牲畜拉犁太吃力,后逐渐被淘汰。1963年,引进新式步犁1部。新式步犁轻便,牲畜拉起来省力,耕作效率较高。1973年,前旺疃大队购东风牌12马力拖拉机一台,耕地时挂上机引犁,耕地面积幅宽,速度快,效率高。

播种机具20世纪50年代初,播种仍沿用手撒或使用、点葫芦、两角耧等旧时工具。70年代中期,引进圆盘播种机和2BLX-P型播种机,用小型拖拉机和中型拖拉机牵引播种,提高了播种质量和效率。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不再使用。

驴打场

脱粒工具20世纪60年代前,小麦脱粒仍沿用旧时的石磙、木锨、杈、扫帚、连枷等工具。脱粒前先将闲地或收获完的作物地整平、泼水,等半湿润时,用石磙压实,做成场园。把收割的小麦拉到场园,用铡刀把麦穗铡下来,在场院里暴晒1~2个晌午。然后,套上牲口拉着碌碡转着圈压麦穗,叫作打场。把麦穗压碎后,用木杈将麦草挑出去,把麦粒和麦糠集中到一起。一人把带麦糠的麦粒用木锨一锨一锨抛向空中,借风势把麦糠吹到远处,麦粒落下,另一个人头戴草帽用扫帚将没有飘走的麦糠扫出去,只剩下干净的麦粒。1966年,引进小型滚筒脱粒机(此机只能脱粒,不能洒糠,需要人工去糠)。上世纪70年代初,引进半净粮小麦脱粒机,提高了脱粒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玉米脱粒基本上是靠锥子剜、手搓,或用自制擦床:将一根60厘米长,直径8厘米宽的圆木,在一侧挖出大于玉米棒半径的弧形,中间挖一孔,孔上钉一扁头铁钉,将玉米棒放在槽内,手推玉米棒上下摩擦,使玉米脱粒。1954年,引进家庭用手摇玉米脱粒机,增加了脱粒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灌溉机具20世纪50年代末,大队购置汽油机一台,专用于灌溉土地。1956年,陆续人工开挖了十几口机井,用于浇灌土地和农田。1967年,修建了四清水库一个,扬水站一处(现社区南侧临近春阳路),水道暗渠900多米,增加了水浇面积。此后逐年修建了西河平塘(现白云山党群服务中心西侧),东大荒水库(原喜盈门新材料厂北侧),村东南、北水库(现社区东公园南北侧)等水利,为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2002年以后,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原有水利设施和灌溉机具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

施肥机具20世纪50年代,农田施肥多撒施、沟施、窝施,基本工具是锨、粪斗等。60年代,使用氨水,用人工犁沟,水壶下氨水,操作费工,效率低。后引进氨水追肥钩和氨水耧。1981年,引进氨水追肥机,配泰山12型拖拉机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986年后,全部使用固体化肥,播种时种肥同播,省工省力,氨水追肥机具废弃。

收割机具20世纪80年代前,农户收割主要用镰刀。80年代后,村民开始陆续用外地流动作业的小型收割机收割小麦。对零星地块,村民仍用镰刀收割。

粮食加工机械20世纪60年代前,社员磨面用“石磨”,去壳或粉碎用“石碾”,两者均用牲畜拉动或人工推动。1967年动力电进村,1968年,前旺疃大队建磨坊1个购钢磨1台、粉碎机1台,石磨、石碾逐渐被淘汰。

运输机械20世纪60年代前,农业运输多用杠子、扁担、担仗等肩挑人抬,后发明木轮手推车,需用牲畜牵引,或一推一拉。60年代后,普及胶轮手推车,木轮手推车被淘汰了。70年代开始用拖拉机,前旺疃生产大队有12马力拖拉机7部、24马力拖拉机1部。自90年代始,村民自制或购买铁架平盘小胶轮手推车,使用方便,普及迅速,成为农用主要运输工具。至2000年前后,胶轮手推车逐渐被淘汰。

胶轮手推车木轮手推车

第八章农田水利

第一节农田治理

1963年,前旺疃生产大队各生产队利用冬闲时,对农田进行挑堰护坡、平整土地,以备来年耕种。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寨之路》的报道和《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的社论,号召农业学大寨。此后,全国农村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是年,域内各生产队在秋收结束后,根据本队具体情况,对个别地块进行深翻整平、小块并大块的整地活动。而后,开展了由生产大队统一指挥的整地改土活动。此次活动,不管男女老幼,人们都自觉地参加,体现了当时社员群众对有粮吃、吃好粮、过好日子的期盼。

从1964年开始,前旺疃生产大队根据崂山县委和城阳公社党委的安排,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是年秋后,前旺疃生产大队在曹瑞周、李洪云、曹忠文带领下,号召组织全村各生产队男女劳力:一队社员曹瑞茂、曹相桂、曹相坤、曹瑞财、曹瑞仙、曹瑞祥,二队社员李洪积、李洪臣、李洪发、李洪喜、李修忠、李洪柱,三队社员李修三、纪丰尚、蓝正禄、蓝正祥、李洪勋、李洪光,原四队社员曹克海、曹其发、曹允平、曹胜文、曹坤文、曹其端,五队社员曹允仁、曹玉文、蓝正桂、臧崇理、臧崇智、曹安文,原六队社员臧延财、曹允峰、曹克治、臧延茂、臧延明、贾云合,七队社员臧延会、臧延池、张克诚、张维尧、张启纯、臧延君、臧延炳,八队社员臧崇保、臧相德、臧延信、臧崇善、臧崇杜、臧崇祥、臧顺德等约60多人,在村东南岭地块深翻平整土地,经过一个冬季的大干苦干,整出了30多亩良田,为来年春季栽种桃树打下了基础。

1976年初,前旺疃生产大队提出了“学大寨、赶昔阳,苦干三年,改变前旺疃村贫穷落后的自然面貌”的口号,在臧明德、蓝正祥、曹华文、李修臻、曹忠文、臧延秀等人带领下,组织动员全村各生产队男女劳力:一队社员曹瑞茂、曹相桂、曹相坤、曹瑞萱、曹瑞存、曹瑞杭,二队社员李洪积、李洪臣、李洪发、李洪胜、李修卓、李洪喜,三队社员李修三、纪丰尚、蓝正禄、李修兵、李洪仙、李洪业,四队社员曹克海、曹其发、曹其端、曹胜文、曹允平、曹坤文,五队社员曹允仁、曹玉文、蓝正桂、曹允芬、曹允陈、臧崇理,六队社员臧延财、曹克治、臧延茂、曹香文、臧崇春、臧林德、贾立丰、臧延石,七队社员臧延会、臧延池、张克诚、张克盛、张维尧、臧延炳,八队社员臧崇保、臧相德、臧延信、臧崇儒、臧崇坤、臧崇俊等约70多人,在村西岭地块(现虹字河水库东南侧)经过一个冬季的大干苦干,开挖沟渠、捡拾乱石整平了40多亩土地,为来年耕种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水利建设

农业合作化以前,前旺疃没有水库、机井或其他水利设施,殷实人家打过深井,村民土地零星分散,沿河边地势低的土地上挖有浅水井、水深不过2米,或在河床挖“水窝子”取水,使用的都是地表水。大旱年水井、地表水干涸,直接影响农作物播种或生长期内的浇灌,只能靠天等雨,常误农时,造成粮食减产或绝收。1956年,中央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利可以极大地降低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证。是年,即墨县人民政府实行丘陵建塘坝、平原接平塘的兴修水利建设方针。截至1978年前旺疃建有4个水库、10个机井、2处塘坝,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承包到户,许多水利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逐渐坍塌或废弃。

东南岭塘坝1958年在东南岭修建塘坝1处,深7米、直径30米,负责人臧延泮、曹沛文、李修源、曹瑞仙、曹化珍等人及各生产队青壮劳力参加了修建。届时东南岭灌溉面积68亩,现位于喜盈门工业园内。

机井1956—2001年打机井10眼,其中西杭外1眼、水沟子1眼、朱盖子1眼、黄家营1眼、东南岭1眼、西南岭1眼、双眼井1眼、鳖盖子1眼、东沟底1眼、东大湾1眼,直径和深度不同,发挥作用也不同。

四清水库

四清水库967年在前旺疃村西河底修建,全村8个生产队派出劳动力,深4米,直径150米,依靠集体力量,凭借原始的农业生产工具,用铁锨、镢、镐挖土,用人工抬筐和用小推车运土,人工夯土筑坝,动用男女劳动力110余人,1969年建成,负责人臧明德、臧延泮。灌溉地片及面积:西杭外灌溉面积33亩、油草沟子灌溉面积7亩、波士洞灌溉面积21亩、朱盖子灌溉面积48亩、乱岗葬灌溉面积19亩、西南河灌溉面积29亩,灌溉总面积157亩。

东水库(1)1975年在村东南侧始建,坐落在原李洪云房屋东、凤凰山路东侧(原华卉基地南侧),全村各生产队出劳动力,深3米、直径80米,负责人曹忠文,于1976年建成。

村东2号水库

东水库(2)1975年在村东李洪君厂以南凤凰山路东侧,深3米,直径100米,全村各生产队出劳动力,负责人曹忠文,原花卉基地北侧,现青特公园北。

东大荒水库1978年在东大荒建成,深3米、直径100米,负责人臧明德、臧延泮。参与人员臧延茂、臧延桥、曹相浩、李洪忠等全村各生产队出劳动力,原喜盈门新材料厂北。

西南河塘坝1977年在西南河建塘坝1处,深9米、直径15米,负责人李洪云、蓝正林,有臧崇坤、臧崇伟、曹克庭等全村各个队参与修建,灌溉地片及亩数,西南河灌溉29亩、纪家营灌溉23亩,黄家营21亩,现位于西河平塘。

石棚水库1959年11月开工建设,臧延茂带队负责,参与修建人员有曹瑞茂、曹丰金、李洪喜、李洪柱、蓝正瑞、李修三、曹允平、臧延举、曹允芬、张维其、臧延秀、臧崇保、臧崇祥等。

书院水库1972年10月26日开工建设,崂山县委组织城阳、惜福镇、夏庄3个公社劳力完成,前旺疃的由蓝正林、李洪云、臧延茂带队,参与修建人员有曹丰玉、曹丰敬、曹瑞英、曹丰庆、李洪喜、李洪柱、李修兵、李修海、李修三、曹竹文、曹克花、曹克珍、江崇州、张淑云、曹爱珍、臧秋英、兰正璋、曹佳财、张维林、张维连、曹相炬、李宝忠、臧花英、李保芳、曹尧文、臧延财、臧崇善等。该水库工程于1980年年底完成,其他配套工程一直干到1993年。

虹字河水库虹字河水库1978年10月26日开工建设,由城阳人民公社组织修建,1979年5月竣工,前旺疃由臧延泮、曹忠文、李洪云带队负责。参与修建人员有曹瑞仙、曹瑞茂、李洪集、李洪柱、曹丰金、蓝正瑞、曹丰国、李修三、曹允平、曹允芬、臧延举、臧延财、张克诚、臧延池、臧延炳、张启森、张克洪、臧崇保、臧崇祥、臧崇仪、臧崇坤、臧延堤、臧崇儒等。

虹字河水库

域内兴修水利工程情况

第九章工副业

第一节集体工副业

20世纪60年代,国家提倡以副养农的政策,前旺疃生产大队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1962年办起了“棉花加工厂”由臧泽东负责,曹丰山任会计,臧延春负责运输(二轮地排车),给青岛四方织棉厂加工再生棉花,社员纺棉线加工费0.30元/斤,此项增加了集体和个人收入。

纺棉车

1965-1980年生产大队组织剩余劳动力40余人由李修平负责去青岛建筑公司务工。工资集体与个人五、五分成,年增加集体收入2万余元。

另外还有16人到城阳火车站从事装卸工作,每年可为集体增加收入2万余元。

1968年生产大队又投资在集体老房子办起了“前旺疃磨坊”购置了钢磨一台,粉碎机一台,给社员加工粮食及饲料,增加了集体收入。

1972年为增加集体收入,大力发展养殖业,4月,“两委”决定成立集体“养鸡场”,由曹克治带领6名社员到红寨公社西果园大队学习养鸡技术和管理,由大队委员臧延茂负责改建鸡舍、筹备养鸡设施等。6月养鸡场接进了第一批肉食雏鸡1000只。到1973年鸡场年存养量达1万余只,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

1973年11月生产大队购买了一台“泰山12马力”的小型拖拉机,由臧崇海、曹克治驾驶及管理。鱼讯期间给城阳供销社水产门市部拉水产品,农忙时给社员干农活,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万余元。

1974年为方便社员生活及种地需求,大队决定成立了“前旺疃大队铁业组”给社员加工和维修小农具,成员有曹宝文、曹坤文、臧延堤。

1978年大队两委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将原来的“铁业组”变更为“前旺疃农具修理厂”同年将厂址迁于村西西杭外地片建起了新厂房,由臧延池负责,职工增加到十人,主要给城阳供销社生产资料站加工各种小农具,年收入可达近万元。

1982年大队“农机修理厂”变更为“崂山标准件厂”厂址迁于中心街北新厂,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由曹丰敬任厂长,职工增到16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原来的基础上又给流亭脱谷机厂加工配件,年产值达10万条元,实现利税3万余元。

崂山县前旺疃标准件厂职工合影

1984年3月,变更为崂山第六标准厂,由曹丰财任厂长,大队又投资购置了冲床、车床、滚丝机等各种设备,职工也增加到40余人,产品的种类也不断更新,年产值达40余万元,实现利税6万余元。

1987年村投资18.1万元。在204国道北侧,建起占地8.72亩,建筑面积为3188平方米新的标准件厂,曹丰财任厂长,职工达94人,各种设备更新增加到33台,随着场地,设备及人员的增加,生产规模产品种类也逐步增加,年产值达72万元实现利税6.6万元。

曹秀芳

1995年11月改制为个体私营企业。厂名变更“青岛金泰锻造有限公司”。

1984年5月,村“两委”为进一步的增加集体收入,决定成立“前旺疃被服厂”,集体投资2000元,组织9名职工,自带家用缝纫机7台,厂方购买了剪刀、尺子、划粉等简易工具,借用标准件厂27平方米的车间,由曹秀芳负责管理。给城阳颗粒厂及其他单位加工劳保服装,当年完成产值2万元,获得了较好的效益。

1985年5月,村两委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在村西投资建起了占地面积2.1亩,建筑面积为780平方米的新厂——青岛城阳振兴劳保服装厂,并又增添了部分缝纫设备,员工增加到26人,曹秀芳任厂长。除对外加工外,还增添了自产自销的产品,产值利税也不断提高。到1998年改制为个体私营企业。

1986年3月前旺疃村成立了副业办公室,由曹丰敬任主任,曹丰财、曹瑞杭任副主任,李洪臣、宋多敬任委员,主抓村办集体企业的经济发展。

曹爱菊

1986年经村两委和副业办公室研究决定,在青岛城阳振兴劳保服装厂路东投资建起了占地4.1亩,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青岛城阳永兴靴鞋服装厂”,由曹爱菊任厂长,职工36人。主要生产皮鞋和服装加工,当年获得了效好的经济效益。1998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改制为个体私营企业。

1993年8月投资50万元建“南建材厂”(南砖场)计划年产量1200万块、产值达100万元,利税20万元,可按排就业人员100余人,时年8月3日砖场试机成功。因管理不善,后期承包给李洪云经营。

1995年村又投资80万元建“前旺疃第二建材厂”(北砖场)计划年收入30万元,后因经营不善而停产。

1999年11月25日,村“两委”决定投资240万元在田旺路东侧修建占地面积10665平方米(16亩)、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的厂房一处,2000年5月竣工,租赁给韩商禹道培(SDC株式会社)使用,5月15日起合同生效,年限为20年,每年租赁费为31万元。根据厂方要求又增建了车间500平方米,每年每平方米75元,每年增加了租金3.75万元,共计每年租金34.75万元。从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为集体经济增效增收200多万元。2006年5月终止合同。

2006年8月,前旺疃村将原厂房租赁给“青岛允利来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法定人韩商郑再范。前三年每年租金35万元,共105万元。2009年8月—2010年8月共两年,因全球经济危机原因,调为每年租金为26万元,两年共计52万元。

2011年8月—2013年8月,因厂房拆迁给韩方造成经济损失,经双方协商交租金25万元,到2013年10月份终止合同。2006—2013年给村增加经济收入182万元。

2013年,前旺疃社区旧村改造引进“青特置业有限公司”位于驯虎山路以西、田旺路以东,出让金136万/亩,共计出让金26317万元,扣除征地补偿2133.24万元,剩余部分用于支付旧村改造拆迁补偿。

2014年8月22日,城阳街道办事处引进“天安数码城”项目,总占地上千亩,其中占用前旺疃社区面积177.1亩,位于春阳路以南、田旺路以西。出让金146万元/亩,共计出让金25858.1万元,扣除各项基金剩余11086.1万元,支付拆迁补偿5462万元。前旺疃社区实际共收益5624.3万元,回购网点房4422平方米,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50万元。

2015年,出租网点37个,租赁面积为7120平方米,年收租金25.2万元。

2015年12月4日,引进“新鸿基房地产有限公司”占地110亩,位于田旺路以西、春阳路以南,出让金114.3万元/亩,共计出让金12573.47万元。扣除征地补偿7458.56万元,剩余5114.9万元,回购商业网点4000平方米,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20万元左右。

2016年,出租网点房9506平方米共38户,年收租金136.2万元。

2016年6月22日,引进“青特置业有限公司”占地309亩,位于春阳路以南204国道以北,出让金109.8万元/亩,共计出让金38431.03万元。扣除征地补偿21689.9万元,剩余16741.13万元,回购商业网点1万平方米,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00多万元。

2017年,出租网点10538平方米共45户,年收租金182.7万元。

2018年7月26日,引进“海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占地155亩,位于春阳路以北,田旺路以西、虹子河水库以南,出让金209.68万元/亩,共计出让金32500万元。扣除征地补偿9743.99万元。另外还有支付拆迁补偿回购商业网点1万平方米,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00多万元。

2018年12月,出租网点15266.7平方米共69户,年收租金226.9万元。

2019年,出租网点房20785平方米共78户,年租金798.15万元。

2020年,出租网点房21785平方米共99户,年租金2674.13万元,其中内有土地租赁1848.46万元。

第二节个体私营企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村民经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到2000年村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70多户,其中:私营企业36家、个体商户35家,根据有关档案统计内有服装加工2户、制造业2户、餐饮业9户、批发零售业17户、劳务服务1户、建筑工程1户、工程安装4户、金属加工5户、箱包加工1户、维修服务6户、文体传播1户、酱菜腌制1户、理发3户、教育信息1户、刺绣1户、住宿1户、健康养生3户、日用百货4户、蔬菜水产品销售3户、茶叶销售2户、汽车配件1户、食品加工2户、机械工程2户、电子安装2户等。占地总面积455亩、总投资3660万元,员工总数达1650多人,年销售收入2600多万元、实现利税360多万元。

臧崇平

城阳酱菜场1988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臧崇平投资7万余元,在村东岭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5.4亩)建起“城阳酱菜厂”,臧崇平任厂长,主要产品为腌制“芥疙瘩”。1991年销售收入16万元左右,实现利润4万多元。

1994年产品供不应求,该厂在城阳批发市场设立了办事机构,产品销往山东各地,年销售收入达160万元,实现利润30多万元。

1995年为了保障市场需求,该厂与莱西专业种植芥菜基地签订产供销合同,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在此基础上为了扩大销售渠道,又在青岛抚顺路农贸市场设立了办事处,当年销售收入增加到180余万元,实现利润达40多万元,

2000年招商引资腾地,将厂址迁至村前田旺路东侧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6.3亩),投资80余万元,建起了新厂房,随着厂房规模的扩大,产品销售、效益也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总值达400万余元。

2006年酱菜市场逐步下滑。2007年开始转产,将厂房改建网点1000多平方,饭店800余平方,滑冰场400平方米,练歌房200平方米等多种经营,生意非常红火。

李宝堂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深入,村“两委”决定取消原来的小企业。2015年引进了青特置业有限公司,将小型企业全部拆除。

青岛山林机械有限公司该公司前身是兄弟俩合办的“山林机械厂”,哥为李凤山,弟为李凤林,厂名“山林”由此而来。20世纪90年代,祖孙三代租赁本村204国道北侧土地0.8亩,投资40余万元,建起了500平方米厂房,购置了车床、冲床共6台,还有其他简易设备,成立了“山林机械厂”,法人代表李鸿彦,生产管理由李宝堂负责。主要给城阳机械厂加工汽车配件,全厂共有员工10人,年产值50万元左右,年利润可达5万余元。

因李鸿彦是城阳机械厂退休的技术人员,因此对产品质量要求特别严,再加上祖孙三代的团结和睦,齐心协力,企业的产品和效益年年提高。

2005年因故法人代表变更为李宝堂,企业名称也变更为“青岛山林机械有限公司”。

2007年,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投资200万元在玉皇岭工业园征用了15亩地,新建厂房6000多平方米,又增置了数控车床10台、普通车床6台、大小汽车三辆,员工增加到30多人,年产值达200多万元,实现利润30余万元。

2020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该公司的产品种类和销售渠道不断增加,相对的效益也稳步提高。

青岛艺术绣品电脑发展公司该公司原属家庭作坊。法人代表臧延周,1979年投资1万元购置了家庭缝纫机2台,以及其他简易小设备,在自己住宅办起了夫妻刺绣加工点,当年实现利润1万多元。

臧延周

1982年,两人经过几年的奋斗,经济效益年年提高,设备和员工也不断增加,年产值达8万余元,实现利润4万余元。

2000年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又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二台电脑刺绣机,并聘请了技术人员。工艺流程、技术参数均达到设计要求,因此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年产值和效益也年年提升。

2013年因旧村改造拆迁,厂址迁至田旺路西侧、比比客厂房内,有了宽敞的厂房,又增添2台电脑刺绣设备。截止到2020年,固定资产总值达50万元,年产值可达50万元,实现利税15余万元。

私营企业刺绣厂

前旺疃社区企业、商户一览表

除上述三家私营企业外,另外还有虎丰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曹丰友、青岛君益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曹立文、青岛军仁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洪仁、青岛佳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臧双德、城阳联盟配件厂负责人纪孟仕、青岛弘高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臧先德、青岛燕康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克、城阳红楼宾馆负责人曹克全、天鹅湖练歌厅负责人曹相胜、青岛启鸿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洪明等。

还有维修业、加工业、理发业、餐饮业、汽车配件、便民日用店、五金店、小作坊等等,其中经营者有曹相君、臧德红、曹佳岩、臧崇朋、曹佳瑶、李洪举、臧延召、臧延文、臧帅帅、臧学德、曹克福、曹克修、李洪君、曹相忠、李洪秀、李洪恂、曹克进、臧崇坤、臧崇伦、曹克江、李洪祥、李洪宝、李宝山、曹克敬、李元花、李洪卫、李洪连、臧崇仕、臧林德、臧有珊、曹恂文、曹海文、曹丰波、张启安、张启先、李洪总、臧清德、臧崇熙、贾立文、曹相臻、曹涛文、曹克治、臧崇民、李志强、李保贵、曹允福、曹延春、曹允平、李洪选、纪宝仕、李洪福、李洪德、曹丰杰、曹丰瑶、臧崇炜、臧信德、张维才、臧崇宣、李洪总、臧干德等等。

第三节招商引资

前旺疃村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提倡招商引资,村“两委”还制定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自1994年-2008年共引进外资30家,其中:韩资26家、日资1家、合资3家。共计引进美元1868万元,日元6380万元,人民币7000万元。引进内资71家,其中私营企业60家个体商户35家,共计引进内资3666万元。

通过招商引资增加了集体收入,自1994-2008年对外出让土地和租赁土地125户,总占地面积1068亩,出让金和租赁费共计2504万元。

THE END
1.综合新闻中心长春动植物园大象"踩死"饲养员 警方已介入调查 (2010年9月14日 15:24) 买六合彩赔了养老本 无力还债报警求救 (2010年9月14日 15:24) 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邀请50余位代表参加开放日 (2010年9月14日 15:24) 用麻将“推砣子”聚众赌博10人被刑拘 (2010年9月14日 15:24) 慈利公安捣毁一盗窃团伙 破...https://news.sina.com.cn/2010-9-14/
2.寻找中华龙脉3个小时逛完了,直接去情人谷,这里不收费,就是一片树林,打个爱情的名号。 林中有500多亩的落叶松林,松林中间被人走出了一条笔直的道路,落叶松整齐的排列的两侧,从空中看上去很像一个“峡谷”。 上端有铁索桥,可以走一走。 我俩主打一个母女情。 https://www.meipian.cn/4xm169qd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66~70)在我的班上,没有一个学生是不迷上一种有趣的活动的。一个人可以有多种爱好,而且这些爱好看起来是相距甚远的。例如,有些学生爱好文学,在词的世界里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然而突然他们又研究起抗生素来了。少年机械化工作者“改行”搞起了无线电和电子学。在许多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长期地保持着两种甚至三种爱好。http://www.nzxdzx.com/article/?id=51
4.笔记“当然”一词通常像一盏信号灯一样可以定位出论证当中的弱点。 它恰好标示了作者确实相信并且期待读者也会相信,且作者不愿证明其为何正确的东西。 11、反问 参考: 10、小心“当然”这个词 12、什么是“深马” 深马(deepity),就是一个看上去重要、正确、深刻的问题。 https://www.jianshu.com/p/5bad9ff84da8
1.圈养肉牛养殖技术我来教你怎么把肉牛圈养出好货其次,要注意饮水问题。畜牧业中的“七分之一法则”就是说,每天给牛喝足够多的水,是确保它们健康成长和繁殖的一个关键因素。此外,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也非常重要,不仅可以防止疾病,更能提高生产效率。 圈养技术也是一个重点。一头肉牛需要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以便它能够自由移动。这不仅能减少它们的心理压力,也有助...https://www.udnebayjc.cn/mei-ti-bao-dao/401577.html
2.办公室人员与畜禽的显著差异分析,让你清楚认识两者之间的区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办公室里的人与畜禽之间存在着许多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生理结构上,更是在生活方式、社会行为以及文化认知等多个方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差异,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更清晰的认识。 https://www.wycfwzx.shop/djxunja/1621357.html
3.圈舍设计与布局要点圈养肉牛养殖技术中,圈舍设计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关键。一个合理的圈舍不仅能够提供必要的生活空间,还能确保牛群的健康和生长。因此,首先需要明确圈舍所需满足的一些基本功能:提供足够的空间、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保证牛群安全,以及便于管理和观察。 圈舍面积计算 https://www.28q660zh.cn/feng-mi-bai-ke/281520.html
4....牛不舒服了,肯定采食受影响,我说你可以每头牛给它1.5公斤干草...第一个牛场老板年龄大些,就是按原来的饲喂去喂牛,但他只有黄储给牛吃,现在有500斤左右,小牛回来时有300多斤吧,是新疆牛,耐受力强些,目前的情况就是不爱吃精料,我给他交流这样牛不爱吃精料也正常,牛瘤胃健康存在问题,牛不舒服了,肯定采食受影响,我说你可以每头牛给它1.5公斤干草,这样牛会好受些,精料也会...https://www.toutiao.com/w/1815879037572228/
5.熊猫作文300字(通用70篇)到了中午,大熊猫听到自己的肚子咕咕叫了,它就走到竹林,抓住一根竹子,折了一节,“嘎吱,嘎吱,嘎吱……”美味的吃了起来,饲养员在一旁都看的都口水直流,也感觉自己的肚子饿了! 吃饱喝足了,大熊猫就开始悠闲的散着步。它有时候低着头,好像在思考什么。当它玩的非常高兴的时候,它就会在地上翻跟头,四脚朝天的...http://zuowen.yjbys.com/xiongmiao/4049005.html
6.动物园游记作文350字(精选75篇)最后我给大家讲讲狼,狼有尖利的牙齿、灵敏的耳朵、灰灰的毛、长长的身子,我看见狼妈妈吧抢来的食物分给他的三个孩子吃,原来狼也有善良的一面。这是饲养员端来一盘肉,狼的同伴一看见就马上过来抢肉,有一只狼在抢夺食物中被另外一只狼咬伤了,饲养员帮它治疗。 https://www.unjs.com/zuowendaquan/youji/2996026.html
7.描写大熊猫的作文(精选84篇)到了比赛的那一天,在比赛跨栏的时候,熊猫摔了一个大跟头;熊猫在比赛跑步的时候,累得气喘吁吁的;熊猫在比赛爬树的时候,一丁点儿都爬不上去。 最后熊猫没有得到名次,它低着头哭了。获奖的小动物们都开心地站在领奖台上。其它观看比赛的小动物们都来安慰熊猫。熊猫心想:我以后一定要认真训练,争取拿奖牌。 https://m.oh100.com/a/202204/4481229.html
8.www.zjmj.cn/apleith11907好评(504人) 330 详细信息 软件大小:176.27MB 最后更新:2024-11-19 20:57:24 最新版本:V6.19.12 文件格式:apk 应用分类:ios-Android久草资源站日本老女人毛茸茸 使用语言:中文 :需要联网 系统要求:5.41以上 应用介绍 一,污,日韩黄片二区 二,那里可以免费看毛片,tabe69xxxxx 欧美美女老师 ...https://www.zjmj.cn/apleith_11_19/2065.html
9.描写熊猫活动的作文(通用57篇)这只小熊猫很淘气,会用头顶饲养员的身子,好像要跟饲养员玩摔跤。它还会把两只前脚放在饲养员身上,立起身子,好像在向饲养员讨东西吃。饲养员走开了,这只小熊猫开始爬树了。真没想到可爱的小熊猫竟然是个爬树高手!你看它前脚攀树,后脚跟,噌噌噌,一溜烟似的爬到了十米多高的树上。更让人吃惊的是,它竟不着急...https://mip.ruiwen.com/zuowen/huodong/906748.html
10.儿童睡前故事(精选70篇)儿童睡前故事(精选70篇) 儿童睡前故事能促进儿童学习语言文字,故事线索本身就把许多语言现象串联起来,能帮助儿童逐步掌握较为复杂和多样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哦,儿童在睡前应该听哪一些故事更加有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儿童睡前故事,希望大家喜欢。(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 分类...https://mip.jy135.com/ertonggushi/shuiqian/399505.html
11.有关五年级动物的作文(精选70篇)我从小就喜欢养小动物,2个月前,我在学校门口前花了4块钱买了一只小乌龟,花了一块钱买了一包龟粮,小乌龟买来时,一个鸡蛋大也没有,很小。我高兴极了,把它当做宝贝似的喂养起来。 小乌龟真可爱呀,头前方,两只黑芝麻一样的小眼睛一眨一眨的,看上去挺机灵的,瞧,它那小小的眼睛前的两个小孔,不停地冒着小...https://www.yuwenmi.com/zuowen/wunianji/2885605.html
12.描写我的好朋友作文(通用75篇)哦!对了!我忘记告诉你们了,王瑶瑶很能吃辣。有一次,她对我说:“我一下能吃27个红辣椒。”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她是一个四川人。 我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好朋友,虽然我们有时候也会吵架,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友谊。 描写我的好朋友作文 篇8 李佳是我的好朋友,她比我小,她的个子不高,一头的黑发,眼睛黑黑...https://mip.cnfla.com/zuowen/585325.html
13.养鸡场实践报告(精选9篇)不过,他们的致富之路离不开四个字科技兴农。我调查的邻村的一个养鸡专业户,七八年前,他们还是贫困户,但现在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开办了养鸡场,盖上的村里唯一的楼房,并且帮助村里其他养鸡的人,向他们传授养鸡的经营。在他们的帮助下很多人家的土坯房变成了大瓦房。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hmyvgct.html
14.若愚(H,强制爱)总之,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网络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对于骚扰行为,我们要零容忍,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同时,也希望舒淇不要因此事影响心情,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在未来道路上,好络维将持续坚定地倾听并吸收用户及行业的需求与反馈,以加强产品研发实力,加速推进产品的迭代更新与创新能力提升,...http://www.cqcin.com/oppo/iphones/20240820/4216846711.shtml
15.人类和动物作文(精选72篇)目睹这件事的人们,无不为之感动,他们一齐欢呼起来,庆祝这美好的时刻。是啊,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们对待动物也应该像对待人一样,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充满和谐和友谊的美好世界! 人类和动物作文 篇7 动物世界里有一群小动物,每天都会不停地忙碌工作,大家都夸它是勤劳使者,它就是我最喜爱的活泼可爱的小蜜蜂。阳光是...https://www.wenshubang.com/dongwuzuowen/641073.html
16.国宝大熊猫优秀作文(通用101篇)这时,一个饲养员推着一大堆苹果来了,大熊猫一闻到苹果的香味馋得呀,直流口水,都精神焕发地靠在铁栏上站着。饲养员拿着一个大苹果丢进去,大熊猫们都跳起来抢,最后竟然让一只小熊猫抢了去,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还有一次,我去动物园时,正好大熊猫生幼崽,一只像小白鼠一样的幼崽从大熊猫的屁股里掉了出来...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10721113146_121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