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是体内一种正常的激素,不会成瘾。只要掌握好剂量,胰岛素也可以说是副作用最少的降糖药物。所以,该用胰岛素的时候就要毫不犹豫地接接受胰岛素治疗。
科普16问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增高为特点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相对或绝对胰岛素分泌不足,胰高血糖等活性增加引起的代谢紊乱。
2、听起来好像挺陌生的,是不是离我很远啊?
在我国2008年的人群糖尿病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糖状态者,糖尿病就在我们身边。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教育。为什么这里在强调及早有效的治疗,是因为糖尿病其致死几乎都是由其并发症如心血管事件、肾衰竭所致,而糖尿病导致的这些并发症几乎均不可逆,目前无有效的治愈方法,早发现早治疗是目前唯一靠谱减少糖尿病致死致残率的方法。
3、糖尿病不是富贵病么,我也会中枪么?
或许100年前,糖尿病、痛风等代谢病是典型的贵族病,P民们相对少接触到。但是现在感谢国家感谢党,穷人也得到了这些富贵病青睐。而且现在的趋势是这些病在穷人身上会表现的更加明显,以我的专业为例,在美国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人群逐渐发展为黑人、老年人、女人、少数民族、低教育程度人群等相对屌丝的群体。因为对于有钱人往往可以接受尽可能早和尽可能充分的治疗,糖尿病对他们而言仅仅是血糖调节功能较正常人差一些的小问题,对生活质量影响相对较小。穷人却往往相反。2011年11月美国一个案例报道1个白人,5岁时诊断的糖尿病,可是各种生活方式和药物控制得力,现在活到90岁,生活质量却还不错。
4、我们是高危人群么?
自己对照一下,中枪的同学请举手,反正超重、体力活动缺乏在电工中还是很常见的,高脂血症,高血压的也不少。需要注意的是国内超重定义为(BMI≥24),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如果上述标准均不符合,则筛查应当从45岁开始,如果检测结果正常,应间隔至少3年重复检测,并根据最初结果和高危状况更频繁的筛查。
5、好怕啊,我该查什么?
筛查方法:我国2007-08年糖尿病调查中使用一步法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的筛查方法,大多数地方就是让你喝八支糖水,然后2小时后抽血化验。大于11.1mmol/l者为拟诊断糖尿病,大于7.8小于11.1mmol/l者为糖耐量异常。
6、完了,我中枪了,怎么办?
首先讲的是刚才的筛查,需要典型的“多饮、多食善饥、多尿,体重减轻”表现或非同日重复确认,诊断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还需要再除外其它引起血糖升高的内分泌等疾病。这些都需要专业医生的诊断,所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正确就医才是最重要的选择。其次,虽说目前还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完全可以控制它的发展,只要坚持长期合理的治疗,糖尿病患者可以和没有糖尿病的人一样工作生活,享受健康人生。如同我前面提到那位美国哥们,带着糖尿病生活了85年,而且似乎生活质量还不错,所以,糖尿病在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治疗的前提下,不可怕。
7、好吧,谈谈糖尿病的治疗吧。
我们常谈的糖尿病治疗(这里主要是讲较多见的2型糖尿病,多数成年起病的糖尿病均为此类)中的五驾马车,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和糖尿病教育。”,其中一切治疗的基石就是生活方式治疗,也就是饮食和运动治疗,其目标包括1)使肥胖者BMI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减少5%-10%;2)至少减少每日总热量400-500kcal;3)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4)体力活动增加到250-300分钟/周。形象的讲就是“管住嘴、放开腿”,这句话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我们常常很无奈的对病人讲:“你不控制好吃饭量、种类,神仙也治不了你的病。”来医院扎的胰岛素、吃的口服药、甚至还有点的吊瓶都没有你们控制好自己的嘴巴重要。
具体饮食、运动什么暂不展开。
8、已经确诊了,饮食、运动无效,那么该打胰岛素么?会上瘾么?是扎针还是口服药哪个好?
长期以来,人们对应用胰岛素存在误解,其实胰岛素是人体内正常的一种激素,谁都离不开它,不是什么“毒品”,更不会成瘾。现在有证据表明,对于新发生的2型糖尿病早期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有利于长期控制。所以对于那些口服药量较大而血糖又难以控制的患者,要及早选择胰岛素治疗。打个比方,人的胰岛就像拉磨的驴,产生糖尿病说明驴拉的磨太重了或者驴本身受损力气不够了,临时打打胰岛素是相对于再拉过来一头小马帮帮忙,让驴喘口气,歇一歇,是有好处的。下一阶段是继续让马帮忙(胰岛素治疗)还是给驴减减压(改善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类药物)还是双管齐下,这些都需要专科医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9、胰岛素这么好,那么我可以选择其治疗2型糖尿病么?
首先,治疗方案要依个体化指定,如果发病血糖没那么高,本身体重指数较大,首选控制体重,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如果效果不佳,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应是二甲双胍,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如果没有二甲双胍的禁忌症,该药物应该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
10、我邻居/朋友/亲戚得了糖尿病,在哪哪医院吃了什么药/胰岛素,好了,现在什么也不管血糖就都正常。
答:外科手术治疗糖尿病的确有文献报道,也有实验证实,在某些病人中可以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这些无可否认,但是第一:这个手术兴起不过10余年,是否有远期不良事件谁都不好说,第二:这个手术适应的仅仅是严格饮食、运动控制体重后BMI大于35的大胖子,手术后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减少,血糖控制改善。在BMI30左右的人群就效果不佳了,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个手术意义不大且存在未知的风险。
12、医生啊,我们从来没有糖尿病,给我吊瓶里上胰岛素干吗?你们乱开药哪?
好吧,胰岛素不仅仅应用用糖尿病,对于有些需要营养心肌的病人,常规胰岛素家葡萄糖加氯化钾就是那经典的极化液,便宜又好用,对于老年人在输注葡萄糖时很多地方也常规加用拮抗量的胰岛素防止出现高血糖。没人惜得贪你一只胰岛素的钱。
13、一天扎4针胰岛素太痛苦了,哥们有钱,有好办法么?
科技以人为本,这个世道,有钱人比穷人的选择多太多了。有钱什么都好办,可以装胰岛素泵,更加符合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模式,远期预后更好;可以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这个东东在国外的研究不少,目前的结果是长远看比胰岛素要更加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延迟人的寿命。
14、大夫啊,你给我定好量,我回去就按你说的(胰岛素量)扎,保证听话!
15、大夫啊,正常血糖不是7以下么?为什么不把我的血糖降到正常?
理论上讲,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或空腹血糖7-8以下时对于并发症的控制最为理想,但是实际中我们应该注意到:高血糖不死人(好吧,极少死人),低血糖会要人命的。我奶奶罹患糖尿病,可能就是死于低血糖发作。尤其是老年人血糖调节能力差,不小心出现一个低血糖昏迷,身边又没人的话非常容易出现危险。所以我们讲“八九不离十”,就是讲老年人空腹血糖控制在8-9就可以了,10也可以接受,年纪越大血糖控制的就要越松。因为很好理解,年纪大的人,血糖控制的过于严格可能往往并发症还没出现,低血糖就要了命了。所以,多小心都不为过。
16、大夫啊,我们现在血糖都14、15了,怎么办?
这个是说的糖尿病病人,在住院期间,尤其是因为其它疾病主要期间,比如心梗、肺炎、骨折、或者外科需要开刀的疾病,血糖往往由于应激升的很高。多数情况下医生是心里有数的,血糖太高不能开刀或者对感染控制不力。但是有些情况下,13、14甚至15mmol/l的血糖对病人没有太大的不利,过分严格的控制血糖反而可能带来风险。这样的话题我的解释了100遍啊100遍,Hold不住了。。。
哎,也能理解。
17、糖尿病的临床症状:
好吧,那就专门谈谈这个吧,其实我不怎么想谈是因为尤其是2型糖尿病往往没有典型的糖尿病表现。有些病人发现浮肿到医院,检查有糖尿病时糖尿病肾病都已经不可逆了,实在太可惜。所以我的观点是尽可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典型症状我在第6条已经写过,“多饮、多尿,多食善饥、体重减轻”,多饮多尿是指每日尿量可以大于3000ml,有的可以大于10000ml,饮水量大致与尿量相当;多食指每日可摄入主食1.5kg以上,仍感觉饿,体重下降10斤以上,常伴无力,虚弱。我做住院医师时在心内科有个阿姨天天说心慌乏力,体重下降,结果是糖尿病。还有些人单单是手足麻木、刺痛,或单单视力模糊,视力下降,其实已经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些症状中枪者自觉抽血去,如果没有,也最好规律体检。
18、再谈谈糖尿病与运动吧
刚才写了,“管住嘴,迈开腿。”迈开腿很重要,从机理上讲,加强运动可以改善糖尿病中的胰岛素抵抗,而且生活中可以看到,加强运动量后血糖能够很快控制好,数字很漂亮,我的病人们非常认运动疗法,每天晚上吃完晚饭,我的病人们都在走廊里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可怜的楼主眼睛都快给绕花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1、警惕大量运动导致的低血糖,要命的;2、恰当的运动量,大致的目标心率等于(200-年龄)*0.5,身体特别好的系数可以从0.5调到0.7,40岁一般就是80下为宜,最多110,心率太高了有危险;3糖尿病病人往往合并外周神经病变,鞋子不合适的话磨坏脚却很晚才发现,而糖尿病病人血糖高时外伤很难愈合。一旦形成糖尿病足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可怜的楼主常常冒着挨骂的风险劝大爷大妈们少走点。。。如果家人不幸患病,可以给他们买双好鞋吧再买个带心率监测的计步器吧。
常见的几大误区
饮食误区三个要点要记牢
饮食误区之一:
患了糖尿病就要少吃很多人有这种观点,以至这不敢吃那不敢吃,导致营养不良。糖尿病的饮食原则是通过合理均衡的膳食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所以对于消瘦的人要适当多吃点,让体重增上去;对于肥胖者要少吃些,让体重减下来。
饮食误区之二:
花生、核桃含糖少,可以多吃常见有的患者主食吃的很少,而把花生、核桃、瓜子等干果当零食吃的很多,这种做法大错特错,这些油性大的干果所含的热量是粮食类的两倍,是糖尿病人应该少吃的食物。
饮食误区之三:
糖尿病不能吃水果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暂时不要吃水果,但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要在两餐之间吃些水果,以保证营养物质均衡摄入。蔬菜的营养不能代替水果。
用药误区四个要点要记牢
用药误区之一:西药有副作用,中药没有副作用
用药误区之二:服药不必分饭前饭后
用药误区之三:只要能降糖,什么药都一样(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2型糖尿病发病的基本环节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具体到某一病人这两者所占的比重不一样,选药也不一样,对胰岛素抵抗为主者要选用胰岛素增敏剂,反之要用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选药还要考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因素。(有些号称中成药者,降糖效果尚可,但后期分析发现里面含较多量的促泌剂,某些情况下可能损伤胰岛β细胞,在害人呢)
用药误区之四:害怕用胰岛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