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Literatureandart)是文学和艺术的合称,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鲁迅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张荣寰认为文艺是陶冶人格及其生态的载体,是人心灵的养分。文艺包括语言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装饰艺术、行为艺术、园林艺术等,其作用在于供人们鉴赏消遣。
科普(popularscience)是科学普及的简称,英文原义为广受欢迎的科学,因而又称大众科学,指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浅显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作品,往往以富有趣味性引人入胜。科普的作用在于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作风。
观点(Opinion)的英文原义为“看法、评价、观念”,指从一定立场出发观察分析事物形成的认识,作品表现为议论文。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公众号等都是观点平台,我院网站的“见闻见识”专栏供林草行业科技人员发表个人有关自然科学的认识,兼具新闻、论文、科普性质。著书立说就是发表观点,其作用在于记录传播人们关于社会和自然的认识,积累知识。
资讯源于“邸报”,最早出现于汉朝。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其任务是“通奏报,待朝宿”,行使中央政府与其郡政府之间的联络工作,定期抄录皇帝谕旨、诏书和官员奏议,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传送到其郡长官,同时向中央政府转呈本郡奏报。唐朝出现邸报,又称邸抄、邸钞、条报、杂报,专门抄录朝政文书和政治情报。邸报最初在朝廷内部传抄,后为方便而张贴于宫门,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成为最早的报纸。由此可见,在我国报纸原始功能就是服务于政府决策,正是现今资讯的第一功能。
我国现代报纸其实是融合邸报(资讯)和西方报纸的结果,西方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其主要功能是供人消遣了解时事。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量涌现的早报、晚报类报纸其性质更接近于西方报纸,行业性报纸则兼具邸报和新闻报纸性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报纸被新闻网站取代,日渐消失;行业性报纸因为电子化而与其相应网站并行,但其邸报(资讯)功能则得到大幅度加强,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至十二条所规定的公开信息。
信息化大潮一夜骤起,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两个概念;在发展历史上,由于网站的前身即报纸曾经兼具资讯和新闻两种功能,导致许多单位网站上资讯和新闻混为一谈。
1、消息的结构
消息由标题、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六部分组成,其中前四项为必须部分,后两项可有可无。
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简明、准确地概括事件的核心内容,或者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内容;要能抓人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具有索引作用,宜尽量使用网络热词以便被搜索引擎发现,扩大读者群和影响。
讯头
导语
导语两大类型:直接型直接写出核心事实,像速记一样陈述。延缓型解释性、说明性地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用于软新闻。
导语十忌:一忌与标题重复。二忌为了式或目的式,行文穿靴戴帽,如“为了迎接**,为了贯彻**”。三忌概念化,无具体事实,充斥套话、空话、官话,虚晃一枪。四忌公式化,套用一个框架写导语,千篇一律,平淡无奇。五忌杂沓冗长,令人沉闷,阅读半天仍然不知所云。六忌罗列名称,罗嗦臃肿,名称不可缺少时可放到消息末尾。七忌堆砌数字,数字过多淹没事实。八忌背景材料,罗列背景材料,既不容易说清楚,又使读者如坠云雾。九忌学术语言,学术名词造成大众读者理解困难,要通俗化、大众化、口语化。十忌逻辑不清,概念模糊。
导语的写作技巧在于自问自答:事件中什么最重要?主题是什么?应该采用直接型还是延缓型导语?当事人是谁?谁干的或谁讲的?用哪种形式的导语更好?有没有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可写进导语中?什么动词最能吸引读者?
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主体的功能一是解释和深化导语,二是补充导语没有涉及的材料和细节。主体是第三次叙述事实,展开、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要毫不矫柔造作,少事形容雕琢;要细节充足,信息丰富;要补充因果性质的材料或导语限定事实之外的暗示性情况,以便读者更清楚更具体地了解事实,深刻理解消息主题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总之,主体要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情况,作者要从读者角度自问:为什么一定要让读者知道这件事?这件事有什么意义?读者接触这件事后,最关心、最想了解的情况是什么?
背景
背景指新闻事件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分为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背景不单独成段,要穿插在主体中交代,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事件的内容和价值,以衬托深化主题,解释原因,或者表明作者的观点。
结尾
2、消息写作技巧
一是一事一报,一条消息同时报道几件事情,既混乱又不易简短。
四是选取一点,要窥一管而知全貌,以部分事实表现新闻事件的整体。例如,在《“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宣讲会感动天公》中,“连老天爷也被感动了”,这句自言自语暗示职工深受感动。该文原标题为“省林科院组织职工参加治沙先进事迹宣讲会”,显得平淡无奇,缺乏冲击力,写本稿时受“生动形象的短语可写进导语”启发改为现题。
3、消息写作的误区
一是弱化标题,随意编排的标题会被读者一扫而过,要认真拟定标题,以创新、贴切、准确、精炼为原则。
二是角度错位,角度是新闻的灵魂,找准角度就成功了一半。应该努力把握报道方向和视角,善于从零碎杂乱的素材中提取最有价值的新闻点。例如,基层单位会议不是新闻,会议出台的举措才是重点,以此为新闻点,稿件就会出彩。
三是贪大求全,总想全面反映单位工作,又不得要领,便各方面都带上一笔。文秘人员写作常带有机关应用文痕迹,把消息写成总结报告,读起来味同嚼蜡,令人生厌。
要避免上述误区,必须多读、多看、多练习、多思考,更要摒弃为完成任务而写作的态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4、消息的类型
三是视察、慰问类,一般分四段,导语段介绍参与人员和视察、慰问对象,第二段介绍活动过程,第三段提炼领导意见,第四段总结领导肯定成绩和祝愿的讲话要旨。
四是会议类,一般分四段,导语段介绍与会人员和主持人,第二段提炼领导讲话和嘉宾发言,第三段理清会议程序,第四段介绍会议举办的背景或意义。
六是表彰类,一般分三段,导语段介绍表彰对象,主体段概括表彰对象的事迹,结尾段提炼表彰对象感言、决心或领导对表彰对象的希望。
以上七类事件的发生频率依次减小,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更少,需要作者仔细甄别和提炼。此外,还有解释类、非事件类等类型,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新闻写作水平,一般人不易掌握,基层单位也很少涉及这类消息,不再赘述。
资讯通常称为政务信息,又称简讯、简报、信息等,其基本要求是新、实、准、快、精、深。
1、资讯的主要内容
2、资讯选题
选题诀窍:换位思考,一分为二。换位思考就是站在资讯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想其所想,急其所急。一分为二就是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益处,也看到事物的弊端,既看现在,又看未来;要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引申开来,联想到过去是否存在同类问题。
资讯挖掘方法:一是综合法,分析提炼零碎肤浅的信息,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资讯。二是追踪法,以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或工作落实的各个阶段为线索,追踪收集情况。如上级作出重大决策以后,及时收集反馈传达贯彻的作法、步骤,落实的措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连续反映。
三是逆向思维法,当某项活动处在高潮时,或某个问题被多数人肯定或否定时,冷静地从反面思考分析有无偏差、一种倾向是否掩盖了另一种倾向,这样加工信息撰写完成的资讯,价值往往更大。
四是学习借鉴法,浏览各类网站,见到某条资讯眼前一亮,似曾相识,说明本单位也存在同类信息,分析并借鉴其方法收集信息撰写资讯。
此外,还有机遇引发法、调研法、会议收集法等。只要勤奋刻苦,敏锐深入,掌握规律,还会拓展出更多的信息采集渠道来。
3、资讯的结构
资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讯尾五部分组成。导语和结尾可有可无,篇幅较短时多省略。讯尾附于全文末尾,标明资讯提供单位和责任人。单位网站讯尾统一为两行缩进四字右对齐标注,第一行标注“审核:***(分管领导或科室负责人)”,第二行标注“供稿:***(科室或个人)”。
标题体现资讯主题,要做到新颖醒目、主题鲜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一语破的,准确简洁明快。主题是资讯的内核和中心,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一条资讯只能有一个主题,必须准确提炼主题。
常用标题形式:一是直述式,直截了当,简明扼要,例如“**县一纳税人暴力抗税被刑拘”。二是总括式,从点到面、从个别到一般反映资讯概貌,例如“**市局部署**检查”。三是预测式,展示事物的前景、发展趋势,揭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市森林覆盖率可望突破20%”。四是承接式,标题与正文融为一体,语意上就是正文的第一句话,使资讯利落紧凑,例如“**局今年计划干成十件事”,一是……二是……。还有表态式、问答式、宣言式等,要求写作水平较高,把握不好会弄巧成拙。
资讯的主体,只要按顺序以同位句分清层次撰写即可,一般直叙,不加修饰。每一层次都要有最大信息量,层次不完整会降低信息有效性,进而影响政务决策的进程和准确性。写作时要巧妙设计结构,反复推敲字句,做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凝练、庄重精确。全篇要有闪光点。
4、资讯撰写的要求
一是观点新颖,内容实在。每条资讯都要力争说明一个问题,引出一个新观点,体现一种新思想。要虚实结合,以事论理。
二是短小精悍,朴实无华。要笔墨集中,不枝不蔓,结构简单,条理分明;要开门见山,不穿靴戴帽,切忌空话、套话;要删繁就简,尽可能删去可有可无的段落、句子、词语,力争以最少的文字传递最大的信息量。
三是要素齐全,表述准确。忌用“大概、可能、也许”等似是而非的词汇;遣词造句要准确,合乎逻辑,防止句子成份不全、名称数字前后不一、概念模糊等;结论要准确,要恰如其分,防止主观、片面和绝对化。
6、资讯的主要类型
一是措施类,开展某项工作的措施,如“**局提出打造**五项措施”;
二是启动类,某项业务工作的启动,如“**工程全面启动”;
三是计划类,专项性工作或项目计划,如“**局将造林**公顷”;
四是成效类,工作成绩、成效或阶段性进展,如“**局**工程成效明显”;
五是通报类,通报新情况、新现象、新变化,如“**局**项目通过验收”;
六是创新类,工作中的新做法、现象,如“**院在**市建立**基地”;
七是紧急类,突发事件及其处置措施和情况;
八是首位类,某方面业务工作总量、规模居全国、全省、全行业前列位次,如“2018年**县造林面积居全省首位”;
九是破关类,某方面业务工作迈上新台阶,如“**年**院发表论文**突破千篇”;
十是区域类,某项工作获得荣誉称号、成为试点单位,或者与全国性事情发生了联系,如“**机构成为全国**工程试点单位”;
十一是首创类,在全国、全省首创性成效、成果、做法或率先作为,如“**局成为全国首家**单位”;
十二是反映类,如“基层反映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较多问题”;
十三是经验类,如“**局创新**科技机制的几点做法”;
十四是建议类,如“**局**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十五是调研类,如“明年**工作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消息与资讯的区别
消息面向全社会公众。资讯分为提交上级、单位内部、社会公开三种情况。
消息的核心在于消费之消,重在刻画细节叙事。资讯的核心在于资用之资,重在提炼整合有效信息,标题+做法+数字(例子)=资讯。
有些素材既可以写作消息,稍为加工也可以改成资讯。
2、作者素质要求
基本素质:嗅觉灵敏,选题准确,取材新颖,换位审视。
六忌:一忌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二忌主观片面,以偏概全;三忌蛇过打棒,雨晴打伞;四忌零打碎敲,东拼西揍;五忌盲目;六忌雷同。
3、消息和资讯的修改
稿件完成之后,应对内容认真核对,仔细修改,尤其资讯必须严肃严谨对待,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作者切不可抱有“差不多”的心态,麻痹大意不仅会失荆州,更可能造成舆情风波,后果严重。一看二改三查是修改的基本程序。
一看,了解原稿内容、结构、语言等情况,发现问题,设想修改方法。
二改,修改原稿内容、结构、文字、标题、标点,核实更正不准确的地方;重新调查、补充残缺的内容。先调整结构,安排段落;再修改细节,润泽文字;最后通观全文,修定标题。
三查,修改完毕,稍作停顿,干些其他事情,以免原有思绪干扰检查。再从头至尾审读一遍,看是否符合原意,是否存在不当之处,是否存在给当事人带来负面影响的地方,最好请同事读一遍,检验是否存在没有说清楚、歧义、晦涩不明的地方。反复推敲,最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