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2019中国新闻视频高峰论坛在朗园兰境艺术中心举行。这是与会嘉宾就新闻视频变现问题展开探讨。
王爱军新京报社副总编辑“我们视频”总经理
余敬中快手科技副总裁
孟田芳腾讯新闻视频项目中心总监
方埜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
新京报讯昨日下午,在新京报“我们视频”成立三周年之际,长风破浪——2019中国新闻视频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新京报社、腾讯新闻联合业界共同探讨新闻视频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我们视频”将从四个领域持续发力
新京报社总编辑李海在论坛上致辞。他说,即将步入5G时代,下一个战略机遇期即将来临。新京报将继续坚持视频优先、移动优先的整体战略,在此之下,还会推动双视频战略,即“我们视频”主打硬新闻、“动新闻”聚焦泛资讯内容。
对新京报“我们视频”与腾讯的合作成果,腾讯网副总编辑贺国帅在致辞中表示高度肯定。他介绍,“我们视频”日产短视频达100条,全年腾讯端内视频播放量达120亿,满足了腾讯用户对优质资讯视频的强需求;在分发效率上,“我们视频”的条均流量常年保持同类产品的2倍以上。这都是“我们视频”聚焦资讯及平台需求、坚持信息价值和制作标准带来的最直接数据反馈。
论坛就三大主题进行圆桌讨论
新京报“我们视频”成立于2016年9月11日。截至今年上半年,“我们视频”原创新闻视频日均产量稳定100条。1到10月,全网流量超过500亿,提前突破2018年整个年度流量纪录,并开始进行商业化探索,推动新京报成为视频和文图报道齐头并进的内容生产平台。
■主题演讲
新闻下沉将成趋势,直播会再次兴盛
今年,新京报从“我们视频”开始,实现人物报道、深度调查、财经、文娱和垂直行业的全领域视频覆盖,未来产量会更多,内容会更全。与此同时,“我们视频”所处的形势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5G将来临、更多区域性媒体准备加入短视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更明显。
还要注意到,新闻短视频的基本规范尚待完善,短视频的概念和碎片化的报道模式,与传统的新闻学理念发生冲突,视频的采访、剪辑、发布等基本操作还缺乏相对成熟的规则,所以会看到一些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选题和画面屡屡出现,未来还需要一种对新闻的基本规范来实现。
随着5G的到来,万物互联,未来可能会有从小屏到大屏、从短视频到长视频的反哺过程,但是我们需要现在做准备,所以需要改变生产流程、生产方式。我觉得大概率来讲,在大屏上火的东西不一定在小屏上能火,但是反过来,小屏上火的东西,大概率能在大屏上火。所以通过各种形式去延展、组合、解构它,一定有这样的反哺方式。
快手之所以能够形成短视频社区而不是短视频媒体,以及快手商业化最核心的东西,是私域流量,平台所掌控的流量只有60%,其他是用户自己掌控的流量。
快手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短视频,另一条腿是直播。快手的直播不仅是带货能力,而且是用户增长。
技术为内容服务用技术拓展叙事边界
我原来是做传统媒体的,转型至今已有四年,我越来越觉得,应该在变化中回归常识。从直播到短视频,现在5G时代又正在到来,技术的迭代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肯定会越来越快。在这种变化当中,一些媒体人内心会有一种很茫然的感觉,但我觉得这种茫然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去抓住内容的核心,所有技术的变化,其实都是我们叙事的拓展,技术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
媒体融合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原来大家无论多么认同这个理念,但在执行上面、体制上面、生产流程上面,反映出来的都是两张皮。在今年国庆阅兵期间,中央电视台在视频传播上面为移动端制作大量专属内容,包括新闻直播当中有七路特殊视角的阅兵画面,电视台没有用,全部给移动端。官方给的数据是,国庆阅兵移动端+电视端总浏览次数将近46亿,其中移动端的数据是电视端的近6倍。
从2016年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试水互联网短视频,至今已有多年,在上面这个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体融合已经从两张皮变成了一盘棋。
最后想说的一点,做内容的人其实最摸不着用户在哪,每天想的是怎么能让我的流量更高,能让我的用户更多,让我的用户转成我的忠粉。我觉得做内容还是人文、视角的多元、真实和包容,这些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也反复试过,完全没有问题。
5G来了做新闻视频迎来真正大考
封面新闻脱胎于华西都市报,四年以前我们都还是在做纸上的工作。封面新闻真正开始做新闻短视频是去年的事,今年我们才开始全面投入到短视频的生产上来,到了今天,我们要求全链条、全员要“无视频,不传播”。
在5G来临之前,我个人觉得做视频是预考,5G来了就是真正的大考,我们可能正在由传统媒体进入自媒体生态建设的环节。现在面向5G,我们有一些工作重点,总的来说就是在数据驱动下的视频化传播和社群营销。
首先是新技术赋能视频创新。例如今年4月份的木里火灾,我们先于所有到现场的记者,以3D建模的方式进行了突发事件新闻现场的还原。
其次是内容。我们在转型一开始就非常明确,要追求、推动移动优先和故事优先。都市报在报纸时代非常注重和追求讲故事,因为它是市民报,是要读者自己掏钱来订的报纸,所以我们非常强调故事化、正能量、年轻态。
还有就是用户生产扩大视听内容的朋友圈。我们有很广泛的生产者,以前叫做通讯员也好,叫做线人也好,视频生产的5G时代,我们仍然需要持续拓展我们的朋友圈。24日发生的,英国卡车中39具尸体疑似中国人,记者在奔赴英国的同时,我们在当地组织的拍客UGC生产的内容已经发回来了。
总的来说,视频时代来临,推动封面新闻从静态文图平台转变为动态视听平台,这是我们答题的方向。
圆桌话题“名”至“实”归
看看新闻Knews总编辑周炜认为,新闻视频的维权相对于图文来讲要容易一些,因为新闻视频的独创性、原创性容易确定。“比如无锡的垮桥事件,新京报和澎湃的记者最先到达现场,拍到了关键的画面,这是一个事实,而不是一个所谓的创作,它记录了事实。但是你拍到了这段关键画面,背后独创性的根据在哪里?”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庭长卢正说,他们对任何一个案件,包括原告和被告,秉承一个中立的态度,新闻视频维权首先要确定所涉及的东西是不是一个作品,有些东西可能不是作品,这些方面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保护。
圆桌话题脱“影”而出
做内容坚决不能被辟谣被反转
如何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是短视频从业者都关心的话题。5G新技术的迭代和加速,各家媒体也将面临新的布局。
浙江卫视6频道《1818黄金眼》制片人卢珊介绍,技术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被技术带着走,内容为王这句话永远不能过时。对于主流媒体出身的人来说,绝对是内容重要。互联网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好的内容是要靠人来做的,记者本身也是IP。
新京报“我们视频”执行制片人刘刚提到,内容跟媒体定位有很大关系,如“我们视频”定位,就是突发新闻看“我们视频”。在当前环境下,行业形势压力大,一天即使一千条,放在UGC的平台这样的体量上也是微不足道的。大量的UGC以及自媒体的兴起,在速度、传播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在互联网平台上,青蜂侠的流向常居高位。中国青年网副总编王海说,在生产内容时,青蜂侠要求一是快、二是准。快的方面,要求是30分钟之内视频上线;准的方面,做内容时坚决不能被辟谣,不能被反转。
大河报影像视频部主任、豫视频总监陈晓东认为,短视频主要做碎片化信息的可视化新闻,在重大事件里面会增加影像投入,在重大事件中,提前策划,通过影像表达。
青蜂侠到现在做了不到两万条视频,我们给自己一个死命令就是坚决不能被辟谣,坚决不能被反转。所以截止到今天,我们做到了,明天我就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了,但是我们要死命地安全生产一千天,我们要坚持安全生产一千一百天,要这样去走。——中国青年网副总编王海
圆桌话题谈“金”论道
与平台合力变现未来可期
媒体生产的内容在平台上传播,收获影响力,影响力如何变现则是从业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新京报“我们视频”副总经理彭远文笑说,“我们对平台的心理其实挺复杂的,估计有一点相爱相杀的感觉。”
靳贝贝也进一步提出了变现合作的构想,他说很多企业不具备做内容的能力,一方面可以找专业机构做商业内容,“另外一方面,传统媒体本身就具备这样的内容,企业是不是可以植入、是不是可以赞助?”
但是,严强认为互联网变现这件事不适合媒体自己去做。平台拥有的数据、产品和销售体系能为变现提供更好的支撑。“内容和商业这件事,我自己坚持的逻辑是,你们负责貌美如花,负责生产内容,把变现这件事交给平台,我们负责赚钱养家,可能会更加专业,或者把这件事做得更加完整。”
关于商业,其实我也不是那么悲观,为什么呢?有个基本判断,我们现在的视频内容是受用户欢迎的,而且是越来越受欢迎的,我觉得一个媒体形式没有人看,才是真正悲惨的,如果这个媒体形式受欢迎,总有一天我们会蹚出一条路来。——新京报“我们视频”副总经理彭远文(采写/新京报记者倪兆中刘名洋徐茂祝摄影/新京报记者王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