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而昌,因文而盛。近年来,奋发有为的武昌人发扬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倡导务实高效的干事文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区功能和品质,“荆楚首善区”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今天的武昌,充满活力;明天的武昌,前程似锦。弘扬“崇文尚志、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抒写可持续发展新篇章——“把武昌建设成为全市经济繁荣、文化厚重、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创新的足迹:
武昌临江实景
——2011年7月,在13条街道实行“大部室改革”,整合和精简工作职能相近、交叉的科室,提高街道、社区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群众。
——2011年6月,建立医疗纠纷、交通事故、食品安全、劳动争议、妇女儿童维权、征地补偿、物业管理、涉访民事纠纷八个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推行六项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09年,制定《关于建立以科学发展为目标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实施意见》和《区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规范考核评分体系,形成“大考核”机制。
——2009年,实施“基层建设行动计划”,加强全区147个基层科、队、站、所、庭和194个社区建设,促进基层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创建“职责明确、规范高效、公正廉洁、群众满意”的基层单位。
——2009年,建立社区纪检组织,在全省率先探索“教育多样化、工作规范化、制度公开化、监督社会化”的社区党风廉政建设体系。
——2009年,实行火车站地区综合执法,武昌火车站地区秩序明显好转。
——2008年,划小社区党支部,探索“开放式党组织生活”,实现活动主体、内容、形式、阵地的“四个延伸”,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2008年,建立重大项目服务工作机制,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提高执行力,推动项目加快建设。
——2007年,在全国率先开展“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计划”,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教育、就业、医疗、心理等系列资助,阻止贫困代代传。
文化给力经济发展,经济助力文化传承。过去5年,武昌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产业的“1+4”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0亿元,年均增长14.6%;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7.12亿元,比2006年的31.82亿元,翻了1.1倍,年均增长20.5%;区级财政收入达到22.29亿元,比2006年的9.72亿元,翻了1.29倍,年均增长23.06%。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市中心城区前列。
城区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三建两改一保护”321发展战略(即建设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武昌古城三大功能区,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保护山水自然资源),精工提炼了武昌城区品质。首义文化区、户部巷、解放路、都府堤、昙华林等特色街区、公司总部区和武汉中央文化区、滨江商务区开发建设……武汉大道、白沙洲大道、沙湖大桥、水果湖隧道等一批重点道路交通工程竣工,新改扩建主次干道44条,“五纵十横”路网框架基本形成……蛇山、洪山拆建还绿推进,紫阳湖、四美塘等截污,湖泊水质提档升级;第四期江滩建设启动;团结村、三角路村、余家湖村和姚家岭村等城中村,先后启动全面改造……
五年间,武昌城区面貌日新月异,“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初现,活力迸发。
蓄能为发展,最终为惠民。据统计,2006年—2010年,武昌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13%,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3.58%。民生投入加大,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合理调整了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发展优质均衡教育;形成了布局优化的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惠民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区的“一站三室”让居民就近享受到了公共服务;重点推进了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体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每年投入8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临时救助以及助残帮困和安老扶幼;实施了居家养老、社区托老、机构养老,新增养老床位2000张;在14条街道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在122个社区建立了残疾人康复站。
百姓安居乐业,城区文明程度攀升。在吴天祥等道德模范精神的引领下,1400多个“吴天祥小组”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区街联动、以街为主、部门履责、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全市领先。
辉煌的记忆: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湖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湖北省文明城区”
“湖北省依法行政示范区”
——武昌区未来5年展望
新起点新跨越
巍然屹立的辛亥革命博物馆
绿意盎然的紫阳公园
流金淌银的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街”
未来5年,武昌蓄势的能量逐步迸发,一幅幅经济繁荣,惠及民生的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增强“硬实力”
9月上旬,鼎和财险湖北分公司与武昌区签订合作协议,正式进驻武昌。至此,今年武昌区已先后引进阳光保险湖北分公司、中宏人寿保险湖北分公司等5家省级金融机构落户。
过去5年,武昌区引进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00余家。未来5年,这一数据将不断被刷新。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
底气来自“双引擎”——不断提升的城区功能和品质,不断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
未来5年,武昌城市功能区建设提速。首义文化区、解放路、户部巷、都府堤、昙华林等特色街区连为一体,展现古城魅力;武汉中央文化区和中南路、中北路形成城市经济发展带和城市景观带;滨江商务区成为商务办公、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功能区;公司总部区与滨江商务区连为一体,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八个平方公里级”城市改造“刷新”城区地图;骨干路网建设完成,微循环路网完善,快速路与微循环路相互衔接、比较合理的交通路网体系形成。
未来5年,武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90%以上,现代服务业规模化、传统服务业高端化水平不断提高,功能突出、特色鲜明、体系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武昌成为“最具经济竞争力城区”。外资银行、国内银行区域总部和保险、证券公司区域总部扎堆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街”;创意产业“巨头”发展迅猛,文化创意企业聚集武昌;大型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轨道交通商业、地下空间商业街区陆续建成,武昌商贸能级提升。
未来5年,武昌招商更安商。全区将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引导,制定优惠合理的招商引资政策和措施,促进资源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向重点产业集群倾斜;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营造诚信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融资平台建设;加快区政务中心建设,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打造全市最优政务环境。
经济篇
增强幸福感
今年4月起,包括张国玲夫妇在内的170户特困盲人家庭,每年将免费享受365小时或180小时的家政服务,感受到关爱的“幸福时光”,这是武昌区在全省首创的为困难盲人购买家政服务活动。
未来5年,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不断强化通过公共服务提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把武昌建设成为最幸福城区的路径跃然成形。
——业有所就。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开展全民创业,建设创业基地;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老有善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保障能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机构养老、社区托老、居家养老等养老模式,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提高。
——困有所帮。加强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加大专项救助力度;发展社会慈善、公益福利事业,健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
——住有安居。加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困难群众、中低收入者的居住条件改善。
——病有良医。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惠民医疗服务体系,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康居之城。
——学有优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区。
民生篇
23日上午,首义南路起义门下,几名工匠在重约100吨的太行山雪浪石上开始雕刻“首义碑林”,武昌古城内又一文化景观——首义碑林竣工在即。
千年古城,绿色湖山,黄鹤故里,楚风汉韵,首义之区,红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镶嵌在武昌大地,行走几站路,思接两千年。
未来5年,武昌区将弘扬“崇文尚志、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建设最具人文魅力城区。
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千年古城魅力。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推进武昌千年古城保护与复兴。新的特色街区相继建成,特色产业集聚,古城功能配置优化,文化旅游内涵丰富。置换修缮昙华林历史建筑,保护恢复历史遗迹,文化艺术产业形成气候。湖北省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市革命博物馆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品牌效应放大。
繁荣公共文化,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基础文化设施布局科学,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搭建区、街、社区联动,群众文化和专业团队互动的文化服务平台;注重培育群众文化特色团队,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突出文化惠民主题;地区文体场馆共建共享,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投资的公共文化发展格局形成,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发展现代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武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武昌古城、武汉中央文化区、昙华林艺术村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带动演艺娱乐、酒店餐饮、旅游休闲等行业发展;设计创意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中部设计之都“叫响”全国;新兴文化业态成长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文化繁荣的新亮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文化企业集群发展,实现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
文化篇
增强“软实力”
9月21日,楚河水位调度成功,一泓碧波“挽”起东湖与沙湖,世所瞩目的大东湖生态水网首次相连。这一生态工程,将为武昌创建生态宜居城区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未来5年,武昌力争生态环境指数“领跑”全市,锁定“生态”目标:争创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区”。生态建设、保护与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建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群众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市容市貌干净、整洁、靓丽,城区宜居度提升。
开窗见绿,一路一景,观江看湖赏山游园。新建绿地12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覆盖面积150万平方米、30万株新植树木,新建公园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提升紫阳湖、四美塘、内沙湖、都司湖水质;免费开放公园达到14个。
环境建设与保护并驾齐驱,着力整治大气环境,严格控制渣土和扬尘污染,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准入设置环境评价和节能评价高门槛,扩大节能、节电、节水等技术与材料的规模应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建最干净整洁城区。推进“城管革命”,构建城管委协调指挥、街道社区为主、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责任体系和城管、建设、水务、园林、环保、交管整体联动的“大城管”工作格局,实施精细化管理,强化城市应急管理,细化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城市动态监控、智能分析和快速反应能力。
生态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