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工作人员就是不认可那些电子证明,说那些证明只是‘仅供参考’,并不能作为最终判定依据。”无奈之下,林女士只好向原居住小区请求开具纸质未离京证明。
然而,原小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林女士,他们无法开具未离京证明,只能开具居住证明。居住证明的模板上会包含林女士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还会有“现居住在本小区,因xx事宜,特开具此证明”字样,并且附有居委会的公章。
当林女士拿着居住证明再次去租住小区进行申请时,物业表示仍然不能为其办理出入证,原因是居住证明上没有写清“自x月x日起一直居住在本小区”的明确信息。“这不就是变相的未离京证明吗?”林女士再次找到原小区居委会,但工作人员拒绝了林女士的请求。
从外地返京的李女士之前一直在海淀某小区居住。按照规定,她完成了居家隔离观察,“京心相助”小程序也已经生成“隔离期已结束”的二维码。最近,李女士想要搬去昌平某小区,但是,在申请新小区出入证时,她被告知需要提供纸质版的已隔离证明。
“‘京心相助’二维码不能作为已隔离证明吗?”虽然充满疑惑,李女士还是按要求去咨询了原小区。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她,出示“京心相助”的二维码就可以作为已隔离证明使用。不过,新小区依然坚持要她的纸质版证明材料。工作人员表示,将“京心相助”扫描出的内容打印出来,并且加盖原社区居委会公章就可以作为证明材料。
经过一番艰难沟通,李女士终于按要求提供了这份纸质隔离证明,新小区这才为她办理了出入证。“纸质证明相比电子证明,就是多加盖了一个公章。为了一个章跑来跑去,这样真的有必要吗?各小区能否统一将‘京心相助’二维码直接作为已隔离证明呢?”李女士说。
2月14日,北京市明确返京人员必须居家或集中隔离观察14天。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以及人员的正常流动,在此之前返京人员的健康状态如何确认,成了困扰一些人的难题。
现住朝阳某小区的王先生2月9日当天从外省返京。到达社区后,他按要求进行了信息登记。虽然当时没有要求强制隔离,但王先生还是自主完成了14天居家隔离观察,并且拿到了社区出入证。之后,他正常上班未离京,身体也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由于工作调动,王先生近期需要搬家,新社区需要原社区提供已隔离证明,但是,原社区告知王先生,由于2月14日前没有要求强制隔离,所以无法为他开具隔离证明,而且像他这种情况也不需要开具证明。
“当时‘京心相助’小程序还没有投入使用,无法在上面完成打卡、登记,我也就没有隔离期满的二维码证明。”王先生说,由于无法出具“京心相助”的二维码,新社区坚持要他出具纸质隔离证明,而原社区表示无法提供,双方就一直僵持着。
王先生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求助。最终经过沟通,新社区同意像王先生这样2月14日之前的返京人员,可以通过“通信行程卡”查询未离京轨迹,不再要求原社区居委会开具纸质隔离证明。
除王先生等人的遭遇外,12345市民服务热线近期也接到了多位市民的类似反映。那么,在进入新社区时,是否需要原社区开具纸质证明?4月19日,记者联系了市民反映问题时提到的多个社区,经过咨询发现,其实,各个小区的标准并不统一。
石景山永乐东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则表示,拟搬入的住户需要提供原小区出入证,工作人员还会对“京心相助”、北京“健康宝”以及过往14天活动轨迹进行验证查询,不过,并不需要纸质证明材料。
“为什么开个证明这么难?”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这样的抱怨。如今,疫情防控正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社区作为防疫工作的最前线,依然不能有丝毫松懈。虽然各村社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措施,但北京推出的多种方式的大数据手段,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做到互通互联。比如,“京心相助”小程序可以查询是否完成居家隔离观察;北京“健康宝”可以验证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状态。随着这些小程序的不断完善,各村社是否可以考虑将其作为直接证明,而不必再要求当事人繁琐地开具纸质证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