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分析激素的发现过程。2.归纳概括研究内分泌腺和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
一、激素的发现
1.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1)外分泌腺
①概念:凡是分泌物经由导管而流出体外或流到消化腔的,称为外分泌腺。
②实例:汗腺、唾液腺、胃腺等。
(2)内分泌腺
①概念:凡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称为内分泌腺。
②实例:甲状腺、肾上腺等。
2.激素的发现
(1)促胰液素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激素调节。
(2)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
判断正误
(1)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导管运输到相应部位()
(2)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3)促胰液素是由胰腺分泌的激素()
答案(1)×(2)×(3)×
特别提醒促胰液素是在稀盐酸的刺激下,由小肠黏膜分泌的,其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任务一:评价促胰液素的发现
1.科学背景
(1)事实与问题: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消化酶)经导管流向十二指肠,促进食物的消化。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呢?
(2)理论依据:内脏器官大多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3)实验证据:刺激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能引起胰腺的分泌。
(1)沃泰默的实验(小肠如何把盐酸到来的消息传给胰腺)
a.稀盐酸→狗的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b.稀盐酸→狗的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c.稀盐酸→狗的小肠肠腔(切除神经只留血管)→胰腺分泌胰液
①请运用神经调节的知识尝试解释a组的实验现象,并完善下图。
②a、b组形成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对照组分别是什么?
提示自变量是稀盐酸的作用部位,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对照组是a组。
③根据a、b组对照实验的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稀盐酸不通过血液直接作用于胰腺,直接接受盐酸刺激的部位是小肠。
④a、c组形成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对照组分别是什么?
提示自变量为是否切除神经,因变量为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对照组是a组。
⑤根据a、c组对照实验的结果,得出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受神经调节的结论。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稀盐酸+小肠黏膜eq\o(――→,\s\up7(磨碎))提取液eq\o(――→,\s\up7(注射))狗的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①在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中,若排除稀盐酸和小肠黏膜本身成分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可增设两组对照组,请写出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提示稀盐酸eq\o(――→,\s\up7(注入))同一条狗的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小肠黏膜eq\o(――→,\s\up7(研磨))提取液eq\o(――→,\s\up7(注入))同一条狗的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
②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比沃泰默实验的巧妙之处在哪里?
提示彻底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请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促胰液素分泌、运输和作用的过程图解。
提示如图所示
胰液分泌的多种调节途径图解
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既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受激素的调节。食物进入胃会刺激胃壁上的感受器,最终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由胃进入小肠的食物和盐酸会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胰腺,进而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1.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eq\o(――→,\s\up7(研磨))制成提取液eq\o(――→,\s\up7(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要探究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答案B
解析通过①与②、②与④的实验结果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因为在稀盐酸直接刺激静脉血液的条件下胰液没有分泌,而在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的条件下可促进胰液分泌,A正确;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是否切除,因变量为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产生,要证明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B错误,D正确;①②③④对比能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且该物质的产生需要盐酸刺激,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