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昌大学研发出光控男性避孕技术,向输精管注射一次长久有效
近日
南昌大学传来一个大喜讯!
究竟是什么呢~
一起来看看吧!
天哪!
立功的居然是鸡尾酒!
能想出这种点子的王小磊教授
也是神人了……
在了解光控男性避孕技术之前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传统的男性避孕技术吧
↓↓↓
男性避孕技术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生物医学难题,古斯塔夫阿道夫学院就曾在第53届诺贝尔大会,对于这项全球范围的技术挑战,进行过专题研讨。
男性避孕技术
被列为2017年诺贝尔大会的研讨主题之一
美国的比尔盖茨也曾经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解决这一难题。目前,虽然国际各大机构相继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依旧存在成本较高,失败风险大等问题,因此难以真正走向临床。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际上较为认可的几项技术提案,尽管都具备抑制精子活性的特点,但使用对象依旧是女性,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男性”避孕技术。
基于这一问题
王小磊教授从鸡尾酒得到灵感
提出了一条全新的
四层双效光敏凝胶技术方案
从而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
真正由男性使用的
兼具物理化学双重效果的
光照无损可逆男性避孕技术
同时
一些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
也对于这项技术予以高度评价
“
例如美国加州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NationalPrimateResearchCenter)生殖内分泌学和不孕不育科室的主任凯瑟琳·范·德沃特(CatherineVandeVoort)教授,她在接受LiveScience访谈时指出:“(南昌大学)近期利用近红外光实现男性避孕的想法‘非常有吸引力’。”
VandeVoort教授还告诉记者:“这项技术的问世,意味着男人只需一次简单的注射(就可以达到长效避孕的效果),而且,当他不再需要避孕时,还可以在无需二次手术前提下,随时通过光照来达到目的。”
英国剑桥大学生殖生理学教授BillColledge对于该项技术同样予以了高度评价,他指出“目前,除了使用(一次性)避孕套或(永久性的)输精管切除术外,男性避孕的选择很少。
中国的(王小磊)研究小组开发一种新的男性避孕方法,这项技术的新颖之处是其可逆性。虽然,以前也有一些研究小组试图用类似的方法堵塞管道,但那些方法通常是不可逆的。而王小磊以鸡尾酒为灵感开发的这种方法,我认为是非常非常新颖的(Ithinkit‘saveryverynovelandinnovativeapproach),只需要通过简单的光热处理,就能方便的解除避孕”。
在接受旧金山IFLScience西海岸编辑KristyHamilton采访时,王小磊教授指出:
“这项技术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注射剂在体内的自动变化:
一开始,我们希望它是以液体形式存在的,这样就可以方便的通过注射打入输精管;进入输精管之后,它又要马上变成凝胶,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停留在正确的位置,并封堵游动的精子。最后,当不需要避孕的时候,我们又希望它可以变回液体,这样就可以方便的从体内排出,而不用再进行任何手术。”
接下来
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项技术吧!
“该项技术的灵感,来自‘汽车之家’的一篇大理自驾游记。”
王小磊表示
这个项目前后做了近三年
最初一年多的瓶颈期其实很煎熬
那时和鲍伟伟商量课题
也有想过降低技术标准
不用光照
而是通过再次手术
或者微创注射来解除避孕
但心里实在是不甘心
幸运的是,那个时候,他刚好看到汽车之家编辑李昊鹏写的一篇大理游记,游记的末尾提到了一种叫“星空”的鸡尾酒:一开始层次分明,但搅拌(或者加热)之后就会瞬间融于一体,并出现繁星点点的感觉。这段有趣的描述突然给了他灵感,随后设计了一种类似结构的四层双效光敏凝胶避孕体系,然后又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摸索与优化,在转化医学研究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基础医学院、生命学院等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想法终于得以实现。
二·结构原理
四层双效光敏,名字有点长,但机理其实不复杂,最下面一层是可以物理阻隔精子的水凝胶(可以把它理解为比较黏的果冻,精子是难以在这里游动的),中间层是这个凝胶的溶解剂EDTA(还兼顾抑杀精子活性的作用),在EDTA的两端,我们用含金纳米颗粒的温敏层进行封堵。这样,在经过局部红外照射后,首先体内的金纳米颗粒响应升温,温敏层被融化,EDTA开始接触并溶解底层的凝胶,最终整个体系全部变成液体,排出体外。
三·协作完成
“光照可逆避孕技术由南昌大学校内的五个单位协力完成。”
本项技术是南昌大学校内转化医学(辛洪波)、生殖学(曾旭辉)、生物学(邓柯玉)与化学材料(王小磊)交叉融合的一次成功案例。
王小磊,南昌大学赣江特聘教授,博导,九三学社青工委委员,百千万人才,青年井冈学者,2009年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导师杨秀荣院士),现任南昌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南昌大学生物工程药物及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院长助理,南昌大学光健康新材料技术国家双一流学科特区方向负责人,现已在AdvancedMaterials(IF=21.9),ACSNano(IF=13.7),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IF=13.3)等SCI国际期刊发表一作或通讯作者论文31篇,申请专利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