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号,他在微博发布了一个健身视频,立马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充满了羡慕与感叹。
一个人得有多自律,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四射。而李健的魅力在于,除了身体的健硕,还有温润的品性。不是每一个健身教练都可以叫李健。
这要从《我是歌手3》说起。在2015年上节目之前,李健就已经上过春节联欢晚会,所以名气毋庸置疑。但这仅仅限制在某些人群中,歌名大于人名。让李健真正破圈,成为中年顶流的还是《我是歌手3》。在这个节目中,除了让观众折服于唱歌的实力之外,更让人知道了他的幽默风趣。而这种幽默分寸感十足,不超过边界,不插科打诨。就比如:
他还喜欢调侃别人,但并不让人反感,反而很有趣。比如导演洪涛公布名次的时候,说他的讲话内容信息量为零。
这样的瞬间有很多,现在回忆起来,或无意间摔倒他的视频,还是会不禁笑出声。很多幽默,只是恶搞,仅仅让你嘴巴张开面肌提起,或许是预设了前提,因为搞笑二字而大笑。笑过之后不留痕迹,心灵更加空虚。
在歌手舞台,李健作为一名选手,有一定的紧张感和约束感。成了《中国好声音》的导师之后,就彻底放飞自我了。就比如谈到身高时,庾澄庆先说自己是实打实的175,而李健则自我爆料:“也曾在早上量出过175的好成绩”,笑喷!
当然,除了这种机灵式的幽默,还有知识型的幽默——成语小达人。会说几个成语的大有人在,但能够自由驾驭少之又少。你会发现李健总是能在氛围沉闷的时候,不经意间说出几个成语扭转局面,逗得大家咯咯笑。
虽说幽默是溢出来的智慧,但从观众接受的角度上看,幽默就是搞笑。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智慧,或者说是否有才,还得看他的演讲。不停的说两三个小时,还要言之有物,不是聪明就能做到的,还要看在台下的积累了。看过许多李健的高校演讲,除了不太利索外,看得出他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这种见解吸收了大量的文学营养,并通过了思考,逐渐内化成了自己的修养。
在大学演讲可以看出他知识的广度,与作家对谈就能看出其深度。你去网上搜人民日报举办的《大咖有话》节目——李健对话盛可以,那真是一个精彩啊。一个歌手能在知名作家的话语框架下,还能够往外延展,持续深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于是就有网友把这期节目进行了精剪,报书名和作家就如相声演员报菜名一样,阅读量之大让人叹为观止。
也许这就是大家喜爱他的原因吧,台上作为明星娱乐大家,台下不断沉淀丰富自我,两者不断良性循环。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和知名作家如数家珍,和他在《中国好声音》说成语一样,总有出乎意料的效果。他的知识体系早已建立完成,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修补和深化,这就是终身学习到来的好处。
作为一个音乐人,最终还要看音乐造诣。首先说曲子,做到了雅俗共赏,在“雅”和“俗”之间做着平衡。普通人享受调子的优美,情不自禁的哼唱起来;音乐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感叹曲子的精心编排,能够明显感觉得到李健的古典音乐的素养,使得他的作品都比一般的流行音乐高出一筹,例如《贝加尔湖畔》《心升明月》《水流众生》,让人感觉纯洁、端正和典雅。
其次是歌词:
《心升明月》的画面感十足,这意境有多少人能匹敌。
《月光》的能量层层递进,宣泄之后是更高层次的宁静。
《水流众生》的人生哲学,会否让你心灵一震。
仔细看他所有的歌词,慢慢品都会发现巧妙之处。除了表达工整简洁之外,更多的是意境和思想,不同阶段的人感受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他的唱功也是顶级,弱混能力据说是世界一流水准,歌手舞台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
现在有多少歌手作曲歌词唱功都能达到顶级水准,又能自成一派独立于音乐的某个角落,不去讨好听众,只是默默做好本职工作。浮躁的商业化时代,大家都急于变现,酒香不怕院子深也成为了贬义,你觉得搞创作的人在金钱的诱惑下能踏踏实实地去积累吗?
李健或许是天选之人,他从小就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是学霸,但又不是死读书,当了三年的高中班长,把班级安排得井井有条,足见其情商之高。
成绩优异加上音乐特长,,后来直接被清华保送。可进入清华后,李健却选择了电子工程系。但他并没有放弃,只要有机会,就会更多的接触
人生就是所有选择的总和,李健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往自己心中的音乐靠拢。他智商高也有天赋,排除了人生的许多诱惑,往正确的方向努力着、前进着。换句话说,李健的音乐经住了时代的考验。这也是受大家欢迎的原因。
然而李健只有一个,你我都是芸芸众生。可普通并不代表油腻啊。前几年油腻中年刷遍网络,可谁知油腻青年也普遍存在。
《乐队的夏天2》开播后,水木年华第一轮就被淘汰,乐评人给出的评价是:“无聊、没有新意。”说水木年华现在的年纪唱青春,让他感受不到青春,甚至点评他们中年油腻。
节目一播出,瞬间引起了网友的不满,有些明星也看不下去,比如郑钧在直播时回怼该乐评人:你们算老几?
按照多数人理解,整理一下,油腻青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体态、着装、思想。
体态上,肥胖是油腻本身,让人感觉年纪轻轻的,怎么就像中年人一样,大肚腩、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甚至因此疾病缠身。
毛发懒得打理,头发整天油塌塌,臭气熏天,自己受不了才会去洗剪。
分泌旺盛导致痘痘满脸,甚至化脓也不处理。鼻子上遍布大颗黑头,有时候自己都会被吓到。
长指甲,里面经常有污垢。
目光呆滞,反应迟钝,表情僵硬。
着装上,没有衣品就算了,还邋里邋遢,一件衣服甚至穿一两个星期。
手带着佛珠,并不是出于内心。
干什么事,都穿双拖鞋,吧嗒吧嗒。
要想改变,以上成本不是很高,思想上油腻才是最让人害怕的。
晚睡早起,明知要上班,也要两三点睡觉,隔天匆匆忙忙赶地铁,到了公司打瞌睡,毫无战斗力。
崇拜权利,没事拍拍马屁。进大学学生会,不是想着提升能力,只是为了当大官,让别人崇拜。进入公司,对同事冷言冷语、背地里算计,对上司却阿谀谄媚,变成哈巴狗。
吹牛成习惯,没有的事情说成有,有的事情无限夸大。现在低水平,就遥想当年,真假谁也不知道。吹牛会掩盖问题,麻痹自己,永远处于低水平。
炫耀虚荣,每个人都有虚荣的一面,但拿出来炫耀就不对了。晒消费、晒工作、晒人脉,生怕别人不知道。
极致犬儒,总觉得自己很聪明,看穿了一切,万物皆要怀疑。深度犬儒者用假装玩世不恭的态度放弃希望,也抹杀了善恶是非,同时转身嘲笑希望,实际上就是自我的堕落。
大家都讨厌油腻,但又情不自禁往那边靠拢,人性而已。非要找出一条最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心态的老化,20岁的年龄,40岁的身体,60岁的心态,却要等到80岁埋葬。
就如臧克家《有的人》写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说的更贴切,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但八十岁才被埋葬。
第一,运动。
相信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非常喜欢运动吧,有打球的,也有跑步的。可是后来随着学业加重,慢慢减少了运动,脂肪慢慢堆积,发现躺着才是最舒服的。
要使长久没运动的人再次运动,必须要解决几个疑问。
既然这样,还不如回归到最简单的运动——跑步,你可以绕着小区跑,也可以绕着公路跑。不要太快,慢跑就可以,每次跑个三四十分钟。如果实在不行,你就在家里做健身操之类的,下一个健身APP就可以。
你会发现,当你连续运动两个星期后,跑的没有那么累了,精神也越来越好,思考也能持续下去。当跑了两个月左右,你只要偷懒了,身体会立马指挥你去运动,不去你会很难过。同时为了保持运动的快感,你会慢慢变得自律,开始做计划和总结。总之,运动开始没让你的身体动起来,形成习惯后会倒逼你思想动起来。只要运动,你就在与油腻作斗争。
可是光运动是不够的,它更多的作用提供动力。如何利用好这些动力,更有效率地去除油腻,还要去阅读,因为阅读提供了方向。所以
第二,阅读
油腻背后的是人性的弱点。我们在与人性的弱点作斗争时,经常会丧失方向,陷入迷茫之中。这时候光靠自己远远不够,必须要借助外力,就如在野外迷路要用指南针。听别人指点是一条路,但有些被动,人家回不回你另说,即使会回你,你会欣然接受吗?一般人都会怀疑。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因为这些答案不是系统性的,特别零散。什么可以克服这些问题呢?那就是书本了。
从目录开始,找到每本书的核心内容,最后整理出自己想要的知识,指导自己实践。所以
第三,体验
有了动力有了方法,就要在不同场景中实践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何况是你到处找来的知识。比如做计划,在家里做生活计划是一回事,在公司做工作计划又是另一回事。前者比较随意,没做完可以挪后,自己能掌控。
而后者,突发事情比较多,你在执行计划的半途中,很可能就会被公司的人或事打断,如果没有按时完成,可能受到惩罚,压力比较大。两者的感觉完全不同。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比较宅,不会沟通,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不更换场景,将自己的特点暴露出来,就会缺乏反馈,导致很难找到人生的坐标,要做什么事情就变得很模糊。
相反,如果你去不同场景里体验,你就会慢慢找到自我,分辨得出哪些知识适合自己,哪些知识运用到哪些场景才能生效。
而这个过程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你的思维也因此在不断地提升。当然也要注意,在不同场景里洗礼,并不是让你在不同场景里随意切换,而是让你认真经历留下痕迹。
否则,即使有动力有方法,也达不成目标。油腻依旧油腻,绝不会有任何改变。
所以纵观下来,运动读书体验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比如,你不敢经历,说明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先找一个自己能接受的工作,在工作中通过书籍,不断提升技能,没有能量了就去运动。
最后你发现,三者皆处于动态之中,且相互促进,形成能量三角,不只能克服油腻,还能让知道自己不断进步。
希望每个年轻人克服都能克服油腻,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