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00斤“胖姑娘”的艰难求医路国妇婴妇科多学科团队成功为1例重度肥胖患者实施单孔腹腔镜微创治疗
央广网上海7月16日消息(记者杨静通讯员郑嘉琪)35岁的李女士平日里性格开朗、爱笑,但最近却总是愁眉不展。在2月前她因“异常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后初步诊断为盆腔包块,最大径约10cm。这本来并不是一个严重的疾病,但因李女士特殊的体型和需求,让她的求医过程变得异常曲折。
原来,李女士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胖姑娘”。她身高169cm,体重却有300斤,BMI(身体质量指数)52.52。一般情况下,BMI指数≥35就属于重度肥胖。也因此,无论是实行手术又或是微创治疗,腹部厚实的脂肪层都是绕不开的“阻碍”。
“那天门诊刚见到她,我的确吓了一跳。”在回忆当天门诊场景时,国妇婴有着近30年妇科临床诊治经验的张健说道,“肥胖,尤其是重度肥胖,一直是腹腔镜治疗的相对禁忌症,因厚实的腹部脂肪层会对腹壁和脏器的分隔产生极大地阻碍。李女士这样的情况,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也是头一次遇到。”
张健在系统地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后,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左侧附件区占位,大小约42*40*35mm,畸胎瘤可能;右侧附件占位,大小约100*77*80mm,良性囊肿可能。
“若行手术开腹,腹部脂肪层可能导致术后刀口恢复可能较差。而腹腔镜微创治疗,虽然有难度,但只要处置得当,无论从后期恢复,还是从满足患者需求的角度考虑,都是有益处的,我们也有信心!”之后,国妇婴妇科主任黄勇带领多学科团队针对李女士的病情,也一同进行细致的探讨,结合医院既往开展的数千例腹腔镜手术经验,制定了常规腹腔镜和单孔腹腔镜双侧附件囊肿剥除术两套治疗方案。在完善术前检查后,手术当日,张健以及妇科梁艳、麻醉科王坚伟等医生组成的手术团队特地选取了加长版手术器械,由原本15cm加长至18cm,以便更好地在厚实的脂肪层下开展腹腔镜治疗。但手术在一开始建立气腹的过程中,就遇到了麻烦!
气腹,即借助设备使得腹壁和腹腔脏器通过充气后分隔,充分暴露手术区域。但在实际手术过程中,由于李女士腹部脂肪肥厚,医生团队多次尝试后仍无法建立气腹。手术一度陷入停滞,张健当机立断,决定采用第二套方案,转为直视下脐孔进腹。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仅做一个切口,所有的腔镜镜头和器械均通过这唯一的小孔完成操作。与多孔腹腔镜相比,手术视野更为狭窄,器械操作空间狭小。加之,重度肥胖患者腹腔内脂肪较多,大网膜肠脂垂处脂肪组织一定也更多。
手术顺利完成,但对于李女士还有另外一道“关卡”需要克服,那就是静脉血栓。尤其肥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而一旦发生静脉血栓,将对病人的生命产生极大的威胁。针对李女士的特殊情况,妇科护理团队在术后及时使用了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开展静脉血栓的干涉和预防。经过国妇婴妇科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李女士恢复良好,术后3小时即排气,6小时起床活动,术后1天恢复正常活动,生命体征平稳,并于2天后顺利出院。整个治疗,仅在其肚脐处留下一切长、可利用脐孔天然皱壁遮挡的切口,切口愈合后几乎不见疤痕。“胖姑娘”的艰难求医路至此取得了圆满的结局,笑容也再度回到了李女士的脸上。
单孔腹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腔镜手术,由于切口少且小,患者疼痛感较轻,术后粘连与并发症也相对较少,术后恢复更快、更佳。其这些优势也为肥胖的妇科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
据悉,国妇婴妇科团队近年来已广泛开展针对盆腔巨大包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常见疾病的腹腔镜治疗,收治患者数千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