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的作用,医学更如是......记得瑞金医院内科奠基人邝安堃教授曾说,“做学问,不要只做人家做过的事情。”
是的,勇于创新就是所有瑞金人的精神内核,百十年来他们坚持完善科研体系,坚持把创新成果写在病人的健康本上。我们推出“瑞金医术”系列报道,深度揭秘这些前沿技术……
消沉、低落、没有信心,是老齐成为“造口人”后的心情写照。
老齐今年67岁,两年前在外院的一次直肠癌手术发生了意外:肠道间吻合口漏,腹腔内广泛粘连。不得已,医院在老齐的“将军肚”安上了造口。老齐原本以为做完放化疗后,“造口”可以回纳,但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医院担心二次手术风险太高,拒绝关闭造口。
老齐伤感道,“希望落空后就觉得,以后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活了。”
难度大、风险高,一家家医院都拒绝了老齐回纳造口的请求,老齐越来越失望。终于,老齐鼓足勇气走进瑞金医院胃肠外科郑民华主任的门诊。
“郑主任你不能看,我也不找别人看了。”
仔细分析病史后,郑民华回复老齐,“能手术,但是你要先减肥。”
为了手术,老齐给自己下了“死命令”——每天快走2万步,硬是在2个月内减重30斤。
02
老齐入院后,进行了详细检查。“郑主任水平真是高,平常肛检我都疼得叫起来。但郑主任操作时,我没吭声,他以为我害羞,对我说,‘痛的话,你就叫吧’,其实我没那么痛,能忍住。”老齐说。
检查结果就是一句话——不理想。
距离肛门5cm的吻合口明显狭窄,经肛门灌肠注入的造影剂甚至显示吻合口已经闭锁,无法进入吻合口的近端肠管;从造口注入造影剂,可以发现降结肠至直肠吻合口肠壁僵硬,狭窄;肠镜下可以看到,直肠吻合口处吻合钉,未见明显管腔;自横结肠造口勉强向远端结肠进镜,可见整个降结肠肠壁僵硬水肿。
面对纵横交错的腹部血管,郑民华知道,即便是小损伤,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胃肠外科邀请麻醉科等科室,一起讨论老齐的病例。
考虑到老齐强烈的手术愿望,郑民华知道,解决直肠狭窄产生的“造口”问题,将极大提升他的生活质量。因此,郑民华来到老齐病床边说,“手术难度还是有的,但我们一定尽力。”
03
近日,郑民华团队为老齐实施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结肠部分切除术,计划切除因血供不佳而僵硬狭窄的结肠肠段,以及已经瘢痕化的闭锁吻合口,总计约20厘米的肠段。由于之前的手术造成了老齐腹腔内的广泛粘连,本次手术以传统开腹的“大切口”方式进行。
手术时,医生发现预想的手术方案无法顺利实施:老齐过于肥胖、骨盆狭小,肚子里堆满了脂肪,开腹状态虽可顺利完成复杂的粘连松解,但狭窄的骨盆腔内无法进行清晰的观察和分离,也就无法确切地切除原先吻合口的闭锁和狭窄段,更无法完成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吻合与“再通”。
郑民华果断调整治疗策略,运用新技术完成手术:“腔镜手术遇到阻挡视野的困难时,我们会‘中转开腹’把口子扩大。这次我们采用逆向思维,利用腹腔镜的优势,把开腹手术‘转回到’腔镜手术,来完成狭小骨盆内的手术。”
资料图
医生们通过3d和4k技术清晰度高、立体感强的优势,在病人盆腔与直肠间“隧道”样的狭小空间内,将直肠残端游离至距肛门约5cm,并通过荧光显像技术确认病人血供正常肠段后,将血供良好的降结肠肠段与游离的直肠成功吻合。最终,手术历时7小时,有惊无险地完成了。
经过一个月的休养,再次检查结果显示:老齐的肚子上的“造口”可以关闭了!
老齐慨叹,“奇迹在我身上发生了,感谢郑教授给了我第二个青春。”术后老齐恢复良好,2个月后排便恢复正常。
04
目前的腹腔镜荧光显像(icg)、4k、3d摄像显示系统只能在单一设备独立使用,无法实现术中切换。由瑞金医院胃肠外科团队主导研发的“智能导航4k超高清三维成像内窥镜系统”,可实现在正常白光和多种近红外光谱荧光的三维超高清图像下,进行腹腔镜消化道肿瘤手术操作,集合了3d、4k、吲哚菁绿荧光成像等三组模块并实现术中便捷切换,在提升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治精准度、为腹腔镜微创手术提供更安全、更高效和更精准的外科治疗治疗的同时,解决了多种影像设备切换困难的现状,通过医工结合的成功转化,进一步实现了腹腔镜影像核心技术的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