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Spleen)在种系发生过程中是出现较早的器官,当胚胎发育至第5周(8mm)时,由背侧胃系膜中的间质沿向左侧分化形成脾脏。成人脾重100~200g,长12cm,宽6~7cm,厚3~4cm。脾深居于左上腹,位于膈肌之下,其前、侧、后方均有肋骨保护,正常脾脏在肋缘下不能触及。脾形似咖啡豆,质软而脆,呈蓝灰色或红紫色。脾有两面,背外侧凸面紧贴肋骨和侧腹壁,内凹面中央为脾门,是脾血管和神经进出脾脏并构成脾蒂的所在。脾前缘有切迹,数目不定,后缘钝圆(图1.13.1.2-0-1~1.13.1.2-0-3)。脾脏所处的位置与其所含的血量以及胸廓的形状有关,正常脾脏的上极位于第9~11前肋的背后,瘦长体型较矮胖者脾脏所处的位置略深,这对于选择脾脏手术的切口有一定的意义(图1.13.1.2-0-4)。
脾静脉血由各脾段的静脉直接在脾门的后方汇合形成的脾静脉回流,大的静脉在脾动脉的远端和胰腺的背侧走行,收集胃短静脉、左胃网膜静脉以及胰腺和十二指肠静脉的回血。当脾静脉加入肠系膜下静脉后,再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形成门静脉的主干。
脾脏的神经来自腹腔神经丛的交感神经,是伴随着脾动脉分布到该器官的,虽然在某些动物中已确认脾脏含有副交感神经,但在人类中尚未得到证实。
脾门存在有区域淋巴结(regionallymphnode),其淋巴管与位于胰腺上缘的淋巴管共同走行,约在第1腰椎水平汇入邻近主动脉右侧的乳糜池。
脾脏表面有结缔组织的包膜,内含弹力纤维组织和少量平滑肌组织。包膜结缔组织向脾脏内部延伸,形成粗细不等的条索状脾小梁,构成脾的支架,将脾实质分成许多小叶。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经脾门沿着脾小梁进入脾内。脾实质分为白髓和红髓。白髓由动脉周围的淋巴鞘,又称淋巴索和淋巴滤泡,或称脾小结构成。淋巴鞘的结缔组织网内主要含T淋巴细胞,偶见B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而不含红细胞。脾小结主要含B淋巴细胞,其周围包绕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脾小结内常有生发中心,其中可见树状突细胞和巨噬细胞。当受抗原刺激引起体液免疫反应时,淋巴小结迅速增大并增多,生发中心亦明显。红髓占脾实质的2/3,包括脾索和脾窦。脾索是由网状细胞及网状纤维构成的多孔支架,也是B淋巴细胞的集合处,并含有各种血细胞及吞噬细胞。脾窦是纡曲成网的管道结构,窦腔大小可随血容量的多少而改变。脾索与脾窦间为窦壁分隔,壁上附有直径2~3μm的滤孔。血液从脾索中的毛细血管进入脾窦需流经此孔,红细胞也需经过塑形才能通过。故血液进入脾索后流速即缓慢。红白髓之间的移行区称边缘带,是抗原物质进入脾内与各种细胞接触,而引起免疫应答反应的重要场所。
脾脏具有独特的微循环系统,脾脏动脉毛细血管有的直接开口于脾窦内;而另一种形式则是血液先经脾索再流入脾窦。这种循环使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其他颗粒物质,沿着脾索,通过脾窦壁的滤孔,再进入脾静脉,使脾脏能过滤吞噬细菌、不正常或衰老的红细胞和其他颗粒物质。
脾脏有极丰富的血液循环,实际上是插在脾动脉与脾静脉间的一个大血窦;脾脏又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约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其功能和结构上与淋巴结有许多相似之处,故脾脏又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
脾脏的生理功能有:
1.造血胚胎发育早、中期,脾脏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造血器官。到第21周其造血功能被骨髓代替,而淋巴组织成分逐渐增多,逐渐从髓样器官变成淋巴器官。出生后,脾脏仍能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而无其他造血功能。但脾内含有少量干细胞(约为骨髓的1/10),在严重贫血、某些白血病、破坏血细胞的药物中毒以及某些传染病时,脾索内可重新出现造血现象,产生各种血细胞,称为髓样化生。
2.储血脾脏通过血窦发挥储血作用。脾的被膜及小梁中含有少量平滑肌细胞,当休息时脾脏的平滑肌松弛,血窦扩张,把血液尤其是红细胞储存起来。当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失血时,平滑肌收缩,将血液尤其是储存的红细胞输送入血液循环,增加血容量和红细胞比积。正常人的脾脏体积小,储血量估计仅40ml左右,因此并无重要意义。但当脾脏显著肿大时,其储血量即增加。
3.滤血作用每天大约有350L血液流经脾脏,它能对血液的内容作选择性的过滤。正常的血液成分可以迅速通过,而有缺陷的、衰老的或脆性增加的红细胞,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等),以及细胞碎片等则被清除。巨噬细胞经常吞噬衰老的红细胞。但衰老的红细胞并不是全部在脾脏内被破坏,多数是在血液循环中破成微屑,放出的血红蛋白在脾内为巨噬细胞吞噬并分解,释出胆红素和铁;前者在血液内与蛋白质结合后被运到肝细胞,而铁则被输送到骨髓以合成新的血红蛋白。正常成人,每天经脾脏约清除20g红细胞。
除了选择性过滤清除以外,还能剔除红细胞内的铁颗粒、Howell-Jolly小体、Heinz小体、疟原虫等。故当脾丧失后,外周血中出现较多含Howell-Jolly小体等异常结构的红细胞。畸形和不成熟红细胞,如痘痕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等增多。此外,血小板经正常生存期后亦在脾脏内被清除。
4.免疫功能脾脏参与免疫涉及特异和非特异性细胞的和体液的防御反应。脾脏白髓与红髓交界的边缘区及脾索的组织结构为多孔隙的网状支架,含有大量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血流在此很缓慢,血液中的颗粒抗原、异物、细菌及原虫等在此滤过,并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脾脏也是淋巴细胞居留和增殖的场所,含有T细胞、B细胞、K细胞和NK细胞,并产生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M)、补体、调理素等免疫成分。以及主要是在脾脏产生的一种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激活因子Tuftsin及补体旁路激活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解素。此外,还能合成一种能直接抵抗白血病细胞的内源性细胞毒性因子。
一个正常的脾脏可贮藏血小板循环总量的1/3,并于需要时将其释入血循环内;血小板经正常生存期后亦在脾脏内被清除。脾切除术后,周围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在几小时内即可迅速上升,扁平红细胞和靶形红细胞明显增多,这个现象有人认为是由于脾脏有控制血细胞自骨髓释放入血液循环的功能。
临床上同种脾脏移植治疗血友病甲获得成功,说明脾脏还是生产和合成抗血友病球蛋白(第Ⅷ凝血因子活性部分)的场所之一。
提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