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系统配件,特别涉及一种OBD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OBD设备中的内置GPS天线一般都采用平板式无源天线,其主要为陶瓷介质,当卫星位于其正上方时,讯号增益才最大。GPS天线是GPS接收机处理卫星信号的首个部件,将接收到的GPS卫星所发射的电磁波信号转化成电压或电流信号,以供接收机射频前端摄取与处理。
GPS卫星对调制有C/A码的L1载波信号的发射功率为26.8W。所谓的信号及其功率是指载波信号及其功率,伪码与数据码体现为信息而非能量。为了提高信号发射功率,卫星天线在设计上通常使其信号发射具有一定的指向功能,即原本散发到天线四周各个方向上的信号功率被集中起来朝向地球发射,天线的这种指向性称为增益,在不同方向上,天线有着不同大小的增益值。
例如,接收天线单位面积上所拦截的卫星信号功率【功率流密度】:其中PT:卫星信号的发射功率;GT卫星天线在某一方向上的增益;d为卫星与接收点的距离。而用来接收信号的接收天线也有一定的指向性,若接收天线在某一方向上的有效接收面积为AR,天线的相应增益为λ为信号波长,在信号发射端:
而自由空间传播公式为将上式用分贝表示【链路功率】表示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其与传播距离有关,仰角为90°的卫星离地面观察点约为20190km,仰角为0°的卫星离地面观察点约为25785km,所以在这两个观察点处观察同一颗卫星时,不同长短的传播距离会造成约2.1dB的信号接收功率差异。然而,作为一种CDMA系统,GPS希望不同仰角方向上的各个卫星信号在到达地面时有着大致相互接近的信号接收强度,以降低接收机处理信号时发生相互干扰的可能性。为了补偿由于不同长短的传播距离会造成的信号接收功率差异,卫星天线在设计上让其信号发射中心方向上的增益略小于周边的增益。在GPS卫星天线增益模式和信号传播距离的双重作用下,地面上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功率在卫星仰角大约为40°时最强。卫星天线只要13.88°的α角就能将其信号覆盖全球。在实际中,卫星天线发射L1载波信号的α角为21.3°于是在高空中飞行的飞机也能接受到GPS卫星信号,LA约为2dB的大气损耗。
综上所述,天线设计的基本规则是,天线越大,增益越高,对同一天线,载波信号的波长越短或频率越高,则天线增益就越高。同时GPS接收天线使用时,其朝向对GPS的定位效果影响很大。而现有的OBD安装时GPS天线位置因车型不同,其OBD母座接口方向也不同。当出现GPS天线安装在车上时,其GPS天线方向朝下或者跟发射方向正好成大约90°时,其接收信号差,以至于定位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公头可旋转的OBD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OBD装置,包括OBD主体、第一连接部、转动件、第二连接部和OBD公头,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OBD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转动件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上,所述OBD公头设置在第二连接部远离转动件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OBD主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电源模块、GPS模块、MCU模块和通讯模块,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电源模块、GPS模块、MCU模块和通讯模块分别沿第一壳体至第二壳体的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形成的中空结构内,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中空结构的开口处。
进一步的,还包括USB接口和USB胶塞,所述USB接口设置在第二壳体上,所述USB胶塞卡塞于USB接口内。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件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为中通结构,所述第二转轴的截面为半圆形,所述第一转轴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通设置,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转轴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设置在转动件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凸台,所述凸台设置在OBD公头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现有的OBD装置上增设连接部和转动件,通过转动件的转动带动第二连接部转动,从而通过第二连接部带动OBD公头旋转,对比于现有的OBD公头不可旋转的OBD装置,本实用新型的OBD装置通过旋转OBD公头,使得OBD装置可以匹配各种不同车型上的OBD接口,同时保证GPS天线在使用过程与卫星发射信号成180°以得到最佳信号,从而保证定位效果,这种OBD装置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OBD装置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OBD装置的转动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OBD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OBD装置的左视图。
标号说明:
1、OBD装置;2、OBD主体;21、第一壳体;22、第二壳体;23、电源模块;24、GPS模块;25、MCU模块;26、通讯模块;27、USB接口;28、USB胶塞;3、第一连接部;4、转动件;41、第一转轴;42、第二转轴;43、限位装置;5、第二连接部;6、OBD公头;7、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在现有的OBD装置上增设连接部和转动件,从而使得其具有OBD公头可旋转和方便使用的优点。
请参照图1至图4,一种OBD装置1,包括OBD主体2、第一连接部3、转动件4、第二连接部5和OBD公头6,所述第一连接部3设置在OBD主体2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5通过转动件4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连接部3上,所述OBD公头6设置在第二连接部5远离转动件4的一端。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现有的OBD装置上增设连接部和转动件,通过转动件的转动带动第二连接部5转动,从而通过第二连接部5带动OBD公头6旋转,对比于现有的OBD公头不可旋转的OBD装置,本实用新型的OBD装置1通过旋转OBD公头6,使得OBD装置1可以匹配各种不同车型上的OBD接口,同时保证GPS天线在使用过程与卫星发射信号成180°以得到最佳信号,从而保证定位效果,这种OBD装置方便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OBD主体2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电源模块23、GPS模块24、MCU模块25和通讯模块26,所述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连接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电源模块23、GPS模块24、MCU模块25和通讯模块26分别沿第一壳体21至第二壳体22的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连接形成的中空结构内,所述第一连接部3设置在所述中空结构的开口处。
进一步的,还包括USB接口27和USB胶塞28,所述USB接口27设置在第二壳体22上,所述USB胶塞28卡塞于USB接口27内。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连接部3设置在开口处,其中第一连接部3与OBD主体2连通设置,在第二壳体22侧边设置USB接口27,使得整个装置的数据存储便捷,而且接口处设置有USB胶塞28可以有效的防止飞尘。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两个以上的通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件4包括第一转轴41和第二转轴42,所述第一转轴41为中通结构,所述第二转轴42的截面为半圆形,所述第一转轴41分别与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5连通设置,所述第二转轴42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转轴41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限位装置43,所述限位装置43设置在转动件4上。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第二转轴42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转轴41上,通过限位装置43从而限制第二转轴42的旋转角度,其中整个转动件4内嵌与第二连接部5内,第一转轴41与OBD公头6连通设置。优选的,第二转轴42的旋转角度为0-180°。
进一步的,还包括凸台7,所述凸台7设置在OBD公头6上。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OBD公头6上设置凸台7,其安装在第二连接部5时,凸台7内嵌于第二连接部5内,这种连接稳固,而且整体结构紧凑。
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OBD装置1,包括OBD主体2、第一连接部3、转动件4、第二连接部5和OBD公头6,所述第一连接部3设置在OBD主体2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5通过转动件4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连接部3上,所述OBD公头6设置在第二连接部5远离转动件4的一端;所述OBD主体2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电源模块23、GPS模块24、MCU模块25和通讯模块26,所述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连接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电源模块23、GPS模块24、MCU模块25和通讯模块26分别沿第一壳体21至第二壳体22的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连接形成的中空结构内,所述第一连接部3设置在所述中空结构的开口处;还包括USB接口27和USB胶塞28,所述USB接口27设置在第二壳体22上,所述USB胶塞28卡塞于USB接口27内;所述转动件4包括第一转轴41和第二转轴42,所述第一转轴41为中通结构,所述第二转轴42的截面为半圆形,所述第一转轴41分别与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5连通设置,所述第二转轴42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转轴41上;还包括限位装置43,所述限位装置43设置在转动件4上;还包括凸台7,所述凸台7设置在OBD公头6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OBD装置,其具有公头可旋转和方便操作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