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以及我们珍爱的地球——我们的唯一生命之源。
作者张志和博士和塞娜·贝可索博士,用这样一句话,道出了《GiantPandas:BornSurvivors》(中文译名《大熊猫:生·存》)的终极目的。
迄今为止,这是一本真正从熊猫的角度看熊猫的世界,还原一个最真实,最完整的熊猫世界的著作,彻底粉碎了目前人类对大熊猫的种种误解,终结了所有对大熊猫的谣言。
业内专家称,该书的出版,必将进一步推进打造我市大熊猫文化品牌的工作,充分发挥和挖掘大熊猫文化品牌资源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保护研究、公众教育和教育旅游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并进一步树立和拓展成都这座“熊猫故乡”的城市形象!
向所有人介绍大熊猫的全部
据此书的作者、熊猫基地主任张志和介绍,过去的几年中,很多人对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大熊猫已进入了历史的衰退期,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拯救濒危的“旗舰物种”,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人们的种种努力仍未能使它远离灭绝的边缘。
“通过与企鹅出版集团合作出版此书,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以及我们珍爱的地球——我们的唯一生命之源。通过阅读此书,你会明白,拥有高智商的人类,正是由于其愚昧无知和错误的作为,使得无数动物遭殃,大熊猫只是受害者之一。”
而此书的源起,则是张志和博士的前一本书《WatchMeGrow:GiantPanda》(其简体中文译本《我是晶晶,熊猫成长写真》),记录了生活在成都熊猫基地的大熊猫“晶晶”的成长历程。随着这本书的巨大成功,来自企业出版集团(中国)总经理的周海伦女士,建议“出版一本面向所有读者的书,向人们解释对大熊猫认知的诸多误解,介绍大熊猫的一切!”
张志和介绍,这个过程中,他们仔细整理无数的资料、筛选数以万计张图片,就是为了向人们更好地介绍这些日益遭受威胁的大熊猫。
该书的宗旨,就是让人们了解大熊猫,和大熊猫面临的困境以及我们人类面临的未来。通过阅读此书,读者能了解以下内容:大熊猫的演化历史、人类对大熊猫保护所做的努力和付出,生活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们的有趣故事,以及为了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全球所有的人们应该采取的行动。
让世界了解大熊猫让全球认知成都
本书收录大量由大熊猫专家在拍下的动人画面,让人们看到熊猫在自然栖息地里的生活情景以及被圈养保护的生活;书中还有大量罕见的历史图片。借助这些画面,动物保育专家塞娜·贝可索与张志和博士带领读者进入中国动物保护的第一线,了解前所未有的内幕,近距离认识中国大熊猫生存保护战。
本书探索了大熊猫的习性,深入谈论了关于动物保护的种种急迫问题,并且粉碎了围绕这些神奇被造物的种种迷思。《大熊猫:生·存》透过熊猫惹人怜爱的外表,揭示了它们的真真假假,并提醒我们面对人类自己的各种问题。
而在大熊猫保护科研、事业的推进方面,成都无疑做出了表率。在1987年成都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成立了以大熊猫保护、科研繁育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从此,成都在保护大熊猫事业方面便一直引领全球。截止目前,成都已经建立起了种群数量达到108只的全球最大圈养大熊猫种群。
读懂这本书的14个要点
1.大熊猫不懒
2.大熊猫很聪明
每个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都非常强,但是大多数物种对人类都极不友好。
3.大熊猫很灵敏
大熊猫在其自然栖息地内善于奔跑,因为它们的四肢粗壮有力。因为它们前掌着地,给人一种错觉,觉得它们很笨拙。但是它们有力的四肢使得它们即使在险峻的地带和浓密的竹林内穿行的时候,也能够行动自如。
4.大熊猫繁殖困难
在野外,大熊猫繁殖情况良好。只是在圈养条件下,由于缺乏适当的繁殖环境,繁殖困难的问题就凸显出来。繁殖不成功的原因通常都归结于雄性大熊猫的阴茎太短。但是在大熊猫繁殖方面,阴茎的大小并不能决定繁殖是否成功。重要的是,其是否适合雌性大熊猫的生殖结构和正确的交配方式。您可能有兴趣知道,雄性大熊猫的睾丸相当大!
5.大熊猫的生存能力
若人类没有步步入侵其栖息地,野外大熊猫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大熊猫不会灭绝的危险,但是科学家们也承认大熊猫的很多特征使得它们处在一个极度危险境地。
6.大熊猫的救护
大熊猫被救护,是因为它们有被救护的必要。若非如此的话,它们已经有了像其它被人类毁灭的物种一样的结局。
7.大熊猫还有其它天敌危害其生存
在过去,猎豹、黄喉貂、云豹、豺、金猫等都是大熊猫的天敌,尤其是对大熊猫的幼仔威胁较大。如今,这些天敌数量越来越少,已经不是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
8.大熊猫吃竹子
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是竹子,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表现出一定的特性。因此,环境的变化对它们的生存会产生巨大的威胁。大熊猫发展了最好的生存食性,只消耗周围最广泛分布的食物,但是随着人类的步步逼近,它们的生存面临更大的威胁。
9.大熊猫需要从野外救护
过去,由于认识的局限,人类不了解野外雌性大熊猫在其幼仔达到一定的年龄后,会把幼仔独自留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去另外的地方取食,最长可达到3天。人类发现大熊猫幼仔后,通常都认为是被抛弃的幼仔,因此错误地把它们“抢救”回来。
10.科学家已经拯救了大熊猫使其免于灭绝
11.大熊猫母性很强
雌性动物繁殖后代的数量大于能够使其存活的数量,并不能说明此类雌性动物的母性不强。事实上,这是许多物种的生存策略(包括我们人类)。雌性大熊猫照顾幼仔非常尽职,甚至能够带活一些非常娇弱的幼仔。
12.圈养繁育和野放计划能够使植物和动物免于灭绝
确实有些野放项目是成功的,但绝大多数的并不成功。一个成功的野放项目包括被野放的个体在野外生活不受人为干扰,保留其自然行为以及生存技能。圈养种群是物种免于灭绝的防线。只有保存好了物种的自然栖息地和野外的物种,这个保育项目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
13.人类对大熊猫非常关心并对大熊猫负责
很多人都非常关心大熊猫,但绝大多数人都并非如此。我们需要帮助所有的人们了解目前生物面临的全球性灭绝的严重性。
14.大熊猫是熊
大熊猫是熊,它们与北极熊、黑熊和棕熊一样属于熊科(Ursidae)。
钟文/文谢明刚/图
作者简介
张志和博士
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大熊猫保育工作方面的权威人物。作为一名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和生物学家,张博士在动物保育这一领域已奋斗了二十余年。目前,他仍在中国很多国家级和省级动物保护组织中担任要职。众所周知,张博士在中国、美国、日本、英国、西班牙、法国和丹麦的大熊猫繁育计划合作研究中仍发挥着领军人物的作用。
已出版科普类读物:Watchmegrow-Panda,2008年4月在英国企鹅集团多林·金德斯利(DorlingKingdersleyLimited,APenguinCompany)公司出版;Watchmegrow-Panda中文版本《我是晶晶-熊猫成长写真》由北京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译,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08年7月全国出版发行;大熊猫写真集パイダフルテいフ(PandafulDays)由日本集英社于2008年8月底出版;《晶晶心语》由北京童趣出版有限公司于2008年8月底出版等等。
塞娜·贝可索博士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保护教育处主任兼美国丹佛大学人与动物联系研究协会留校研究员。贝可索博士参与过很多濒危物种保护项目,包括大熊猫、小熊猫、金狮狨和黑足雪貂。她的目标是建立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尊重所有生物的生存权利并保护它们。
已出版科普类读物:Lukas,K.E.,Stoinski,T.S.,Burks,K.,Snyder,R.,塞娜·贝可索,&Maple,T.L.(2003),《圈养大猩猩的筑巢》,国际灵长类学报,24:1:2月,103-124页;塞娜·贝可索,Luo,L.,Hu,Y.,Maple,T.L.,McManamon,R.,Zhang,A.,Zhang,Z.(2004),《保护教育在中国的实施》,收录在D.Lindburg和K.Baragona(Eds.)的《大熊猫生物学和保护》一书中,加州大学出版;《我爱动物-动物保护情感教育教师、家长指导用书》于2008年12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