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制组蹲守喜马拉雅山脉数月拍到雪豹影像。
锈斑豹猫是世界上最小的猫科动物。
狮子与科学家亲密互动。
纪录片《大猫》
推荐看点:四十种猫科动物一次性“大放送”。
推荐人群:家有“猫主子”或“云吸猫”患者
推荐理由:“猫生”短暂,充分了解它们才能给予最深的关爱。
英国BBC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历来有口皆碑。年前一部名为《大猫》的作品,让中国网友集体卷入了一场“云吸猫”运动中。原来片中首次展现了地球上生活的40种猫科动物,“大猫”只是对它们的统称,真实情况是镜头所见的猫科动物,有的只有巴掌大小,有的直立时超过一个成人。和家养猫一样,它们大多时候也“萌出血”,可是猫科动物食肉的天性,让捕猎时的它们无比凶残。BBC镜头下,科学家还为我们展现了猫科动物最聪明的成员,不少“冷知识”都在片中披露了。
专题撰文信息时报记者陈慧
没有耐心、毅力和高科技设备,别想拍猫
名为《大猫》的BBC纪录片一共三集,每集58分钟,算不上长的篇幅要把散布在全球各个角落的40种猫科动物仔细介绍一遍,实属不易。但就算只是简单几句介绍,制作组也不敢掉以轻心,据悉为了这部纪录片,幕后团队几乎跑遍全球,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地球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亚,从非洲大草原到斯里兰卡的密林,整整奔波了两年在14个不同国家,拍摄了40个猫科物种中的31个——比其他任何一部制作团队做的都要多。
由于猫科动物天性敏感,捕捉它们的影像最需要的配置就是高精尖的设备。像第二集就使用了遥控和低光拍摄技术,展示了夜间在沙滩捕食海龟的美洲虎行动,惊人咬合力让美洲虎吃起海龟一点不费劲,即便是夜视镜头也让人感受到残忍的动物世界生存法则。
小型猫科动物最易圈粉,但大猫最聪明
在这部藏有猫科动物不少秘密的纪录片里,最有趣的还是谁是最聪明“大猫”的研究。在南非的科学家锁定了一群狮子。理由是地球上的猫科动物都是独居型,它们独来独往自力更生,唯独狮子是群居还具有社交功能,在安排一只狮子解开锁扣成功吃到箱子里的肉之后,另一只狮子边看边学也掌握了这种技能,看电视的我们也确信了狮子是最聪明大猫这件事。
除了展现“大猫”生态,纪录片也探讨了猫科动物如何与人类和谐共存的问题,毕竟地球资源有限,在急剧增长的人口问题面前,大猫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都有影响。像长脚山猫利用人类冶炼的池塘招引老鼠的特性捕食,但是,老鼠的体内所沉积的重金属也随之积攒到它的体内。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人类为了拯救大猫不乏保护措施,就在五年前,伊比利亚猞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猫科动物,这个靠胡子卖萌的物种一度只剩下不到50只成年个体。而现在,由于一项开创性的人工繁殖计划,它们数量在不断增加,已经有超过500只的伊比利亚猞猁再次在森林中漫步。
当“铲屎官”为了“猫主子”鞠躬尽瘁之时,片中大猫也和人类相处甚欢,像一位研究人员就和狮子共同生活,看到比人还高的狮子趴在科学家肩头撒娇卖萌,又或者是科学家躺在一堆狮子中间玩手机、午睡,画面实在是诡异又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