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都把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作为考试命题的范围,反映在试卷上,大致有两种题型:一是“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二是“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解答这类题,要做到“七看”:
一看:前后话题是否一致。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000年春季高考题)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解析:这段短文的话题是“公安干警”,而A项将话题转移到了“犯罪嫌疑人”和“全
部赃物和赃款”,这样就造成了一段文字三个话题的毛病,使语言表达前后不连贯;同理,B项后一分句将话题转移到了“全部赃物和赃款”、C项前一分句将话题转移到了“犯罪嫌疑人”,都犯了话题前后不一致的毛病。只有D项,两个分句都是承接第一个分句的话题“公安干警”的,所以是最恰当的一项。
二看:陈述的角度是否一致。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1997年高考题)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解析:这道题要从陈述的角度是否一致来考虑。本段文字是以“南天门”为中心来陈述的,所以承接上文应该先说“门外”,然后再说“门两旁”。联系下文的语意来看,前面的语意最好是“对联一副”,这样才能够与下文衔接紧凑。所以B是最恰当的一项。
三看:是否合乎逻辑。
3.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1996年高考题)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A.②④①③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
解析:一般来说,一段话的组织总有它内在的逻辑联系,或合乎生活逻辑,或合乎事理逻辑。否则就会结构松散,表意不连贯。这道题,按事理的逻辑来看,应该是先听到广播,然后才有接下来的一系列活动:④句是写师生听到广播,即得到信息,②句是写师生得到信息后所产生的心理,③句是描写师生在心理作用下的动作,①句是对师生投入抢收战斗的形象描写,体现着事理间的先后顺序。所以答案是C。
四看:句式结构是否一致。
4.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1998年高考题)
①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进,他身体魁伟,(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天山连绵几千里,(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A.①a②aB.①a②bC.①b②aD.①b②b
解析:①句用a衔接,似乎没有什么毛病,可是联系上下文来看,就显得不妥当。可见选择什么样的句式,除了要考虑句子本身的意义之外,还要考虑和上下文的联系。①句上文“身体魁伟”和下文“两颊微微陷下去”都是主谓式,如果中间选用偏正式的“粗黑的眉毛”,上下文就显得不协调,所以应该选用与上下文句式一致的主谓式语句b。
附带说明一下,②句对景物的分类要符合事理逻辑,将“高山”与“深谷”、“草原”与“森林”、“溪流”与“湖泊”分别并列在一起,这种分类才符合事理逻辑,所以应该选择b。本题答案D。
五看:内容是否照应。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000年高考题)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
解析:这段文字谈“多读”“少读”的问题。第二条横线后面有“十里洋场”,可见应该对应“多读”,当选③;因为前后内容是对比关系,可见分号前应谈“少读”,当选②;又因为整段文字都是谈“读书”,而不是“读书人”,所以选⑤。答案为A。
六看:意境是否协调一致。
6.为画线处选择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1988年高考题)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解析:这个语段的意境是冷清、荒凉的,其色调是灰暗的。而A的意境是“热烈的”,色调是暖和的;C的意境开阔且雄伟,且观察角度与下文矛盾;D的色调明快,与下文意境不协调,且观察角度与下文矛盾。答案应为B,因为它的意境与色调与下文一样,都是冷清,荒凉的。
七看:是否按空间顺序。
7.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2001年高考题)
⑴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⑵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桥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
解析:先看第(2)句,远眺的对象有“群山”“层林”“白云”,这三者中“群山”是固定的,接下来按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应该先是“层林”再是“白云”,否则语无伦次。所以应选④。
再附带说说第⑴句,横线前是六个字,横线后是四个字,只有选②,前后节奏才一致、音节才和谐。本题答案C。
实际操作起来,此“七看”并不都是孤立的,有时还要综合“七看”去具体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8.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999年高考题)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__________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
高考真题
一、事理规律指语言表达要遵循四个顺序:
(2)空间顺序。如按照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两边,从外到内(或从内到外)的顺序来说明或描写事物。
(3)逻辑顺序。如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先总后分,由因到果,或按条件关系,转折关系等进行叙述、阐述分析。
(4)人的认识顺序。如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介绍、叙述,等等。
例1、(2008年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的问题。中国多年来——,——,——,——,——,——。
(1)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2)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3)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4)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5)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6)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4)(6)(2)(5)(3)(1)
B、(4)(5)(3)(6)(1)(2)
C、(5)(1)(6)(4)(3)(2)
D、(5)(4)(3)(6)(2)(1)
(分析)需要填入的6个句子之间属于因果关系:其中句子(4)(5)表原因,叙述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的做法;句子(1)(2)(3)(6)表结果,叙述我国在粮食生产中取得的成就。原因部分中,句子(4)是方针,(5)是具体做法,两句顺序是(4)(5)。结果部分中,句子(3)(6)是具体成果,(1)(2)是重大历史意义,四句顺序为(3)(6)(1)(2)。最后结合横线前面“中国多年来”这些词语考虑,确定答案是B。
二、前后照应规律
在总分关系的句子或语段中,如果总说部分先说甲,后说乙,那么分说部分也要先说甲,后说乙;总说部分先说过去,后说现在,则分说部分也要先说过去,后说现在。
例2、保护动物,已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人类的发展,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他动物玩于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程度,但当——、——、——、——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
(1)老虎服服帖帖地在舞台上表演
(2)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
(3)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
(4)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地头劳作
A、(4)(1)(2)(3)
B、(1)(3)(4)(2)
C、(1)(4)(3)(2)
D、(3)(1)(2)(4)
(分析)原句横线前面先说人类把其他动物“玩于掌中”,后说“主宰它们命运”,所以,横线中也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填句子。其中(1)(3)属于“玩于掌中”的内容,(2)(4)属于“主宰它们命运”的内容;要填的四句顺序为(1)(3)(4)(2)。故答案为B。
三、语序提示规律
例3、(2009年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1)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2)它的嗅觉细胞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3)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4)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5)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6)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情
A、(3)(2)(1)(6)(4)(5)
B、(3)(6)(5)(2)(4)(1)
C、(5)(4)(1)(3)(2)(6)
D、(5)(2)(4)(6)(1)(3)
(分析)横线前面的句子是总写狗的忠义、勇敢和聪明的特点,句子(3)(6)是用具体事情表现狗忠义、勇敢的特点,根据前后规律确定,(3)(6)分别填入第一、第二空。(2)(5)是具体说明狗的聪明,应紧挨(3)(6),但根据语序提示规律考虑,(2)中的代词“它”指代(5)中的狗,故排在(5)后面;又(4)中的“这种特殊的天赋”指代句子(5)(2)的内容,应排在(5)(2)后面;剩下的句子(1)排最后。故本题答案B
四、句式统一规律
就是说为了增强句子的节奏感,或加强语气,提高表达效果,相同句式(包括结构相同和语气相同)的句子总是放在一块,或放在对称的位置。
4、(2007年全国卷)把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字母符号。
——,——,人口不过20万,——;——,——,枕着清澈的多瑙河,——;这是一个孕育了音乐奇才的小城,莫扎特让城中的一石一水无不浸润着音乐的魅力。
a、面积不过八十顷
b、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城
c、偎依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
d、这是一个迷人的小城
e、却有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f、美得让人不忍离去
(分析)依据句式统一规律以及句中的分号确定,a余“人口不过二十万”都是主谓结构,应填在第二空;c与“枕着清澈的多瑙河”都是动宾结构,应填在第五空;又依据话题统一规律可知,第一个分号后面的句子描写小城的美丽风光,前面的句子叙述小城的人文历史;因此描写景物的句子d和f分别填在第四、六空,叙述历史的句子b和e分别填在第一、第三空。故答案是baedcf。
五、情境和谐规律
指一个句子或语段所表现的情景,或明快,或暗淡;或喜悦,或悲伤;或褒,或贬。
例6、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时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瘦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分析)原句中横线后面的文字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情境,根据情境和谐规律,可以排除选项A、C、D、所以答案为B。
例1、(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1/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2/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3/白云缭绕,层林叠翠4/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1)(2)B(1)(4)C(2)(3)D(2)(4)
例2、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1)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信息(2)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3)压迫着人们的心灵(4)改变人生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