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激素的下降导致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改变,使得内膜修复出现障碍,造成宫腔粘连。
2、多次手术流产、流产后宫腔内感染、不全流产后的重复刮宫、稽留流产行刮宫术可导致子宫内膜基底膜的直接损伤,形成薄型子宫内膜或者子宫内膜瘢痕愈合。
3、宫腔粘连、薄型子宫内膜形成、子宫内膜癜痕愈合的患者再次妊娠可引起流产、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二)感染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
2、负压吸引术可能导致宫腔蜕膜细胞逆流至腹腔,可能与盆腔内异症有关。
3、手术流产可能会引起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组织损伤,从而导致子宫内膜内陷浸润肌层,引起子宫腺肌病。
(四)其他因素
1、免疫性因素:证据级别有待进一步提高。
2、内分泌异常:一过性,或诱发。
3、手术流产术中扩宫棒以及吸引管反复进出宫颈管,可能引起宫颈机能不全,造成早产、胎膜早破从而损害生育力。
4、宫腔妊娠物残留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和粘连等,影响宫腔内环境引起不孕。
(一)术前仔细评估
1、阴道分泌物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项目: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细菌性阴道病(BV)、阴道毛滴虫病(TV)、需氧菌性阴道炎(AV)、子宫颈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薗、生殖支原体等。(2A类)。
根据《人工流产围手术期下生殖道感染筛查和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阴道的各种炎症建议规范治疗,子宫颈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生殖支原体的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后,可以行手术。
高危人群:术前1月内诊断的生殖道感染者、盆腔炎性疾病(PID)病史者、宫颈有黏液脓性分泌物者、新性伴侣或多性伴侣者,性伴侣患有非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性传播感染疾病患者、年龄小于等于25岁者。
2、超声检查
(1)明确胎囊种植部位:及时发现异常部位妊娠如宫角妊娠、剖宫产瘢痕妊娠、宫颈妊娠等。
(2)发现子宫异常:如子宫畸形、子宫肌瘤等。
(二)术前宫颈预处理
1、妊娠早期手术流产前宫颈预处理方法
如进行宫颈扩张,提议采用以下用药方案:
·术前24~48小时口服米非司酮200mg;
·术前1~2小时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400ug;
·术前2~3小时经阴道或口腔给药米索前列醇400ug;
·不建议使用渗透性扩张器进行宫颈扩张。
2、关于孕周大于等于12周的手术流产
(2)大于等于19周的手术流产:建议使用渗透性扩张器加药物(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或两者联合用药)进行宫颈扩张。
手术流产时如果宫颈扩张不充分可能引发宫颈裂伤、子宫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高风险人群:宫颈畸形、既往宫颈手术史、小于等于17岁青少年或妊娠10~14周。
(三)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WHO2022再度强调药物流产不建议常规应用抗生素。
1、未接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人工流产手术后上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为5%~20%;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后感染率为0.01%~2.44%。
3、术前选用单次单一抗菌药物预防感染,首选口服给药,可酌情静脉给药,口服给药时机为术前1~2小时,静脉给药时机为术前0.5~2小时。
首选药物为多西环素200mg、米诺环素200mg、阿奇霉素500mg、甲硝唑1g,替代药物可选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其次可选择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500mg+甲硝唑1g、莫西沙星400mg静脉滴注或口服。
(一)规范手术操作
1、严格无菌操作
(1)严格按照手术范围及顺序消毒外阴,用0.5%碘伏依次消毒两侧大阴唇-两侧小阴唇-阴阜-大阴唇外侧-大腿上1/3,内侧中上2/3(由近及远)-大腿上1/3,内侧下方1/3(由远及近)-肛周(环形由外向内)。
(2)阴道窥器扩开阴道、暴露宫颈,0.5%碘伏依次从宫颈-穹隆部-阴道环形向外消毒。
(3)器械进出宫颈管时,应注意不要碰触阴道壁。
(4)消毒前后注意手卫生;消毒完成后应更换无菌手套。
2、充分扩张宫颈、合理选择吸管
根据宫颈方向轻柔放入宫颈扩张器,扩张宫颈管时用力应均匀,使用子宫颈扩张器从小号到大号顺序扩张宫颈,根据孕周及宫腔深度,选择5~8号吸管,吸管连接管软硬适中。
3、合理控制负压机适度吸刮
负压吸引术建议负压为400~500mmHg,进出子宫颈口时,应折叠吸管连接管,避免负压形成,以减少宫颈管损伤和粘连,术中应尽可能减少宫腔内吸引次数,建议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顺序吸刮宫腔1~2圈,不建议超过3圈。
(二)加强术中辅助监测
B超以及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适用于所有高危人工流产术患者,包括年龄小于等于20岁或大于等于50岁、子宫位置过度倾屈,宫颈暴露困难者、流产次数大于等于3次(包括异位妊娠、药流、人流、自然流产和引产)、孕囊偏向或位于子宫角部,宫颈妊娠及剖宫产疤痕妊娠等特殊部位妊娠的宫腔操作、带环妊娠;稽留流产、可疑滋养细胞疾病、既往人流手术困难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合并有盆腔肿瘤、半年内有分娩或流产、一年内流产2次以上或累计3次以上的重复流产、哺乳期或剖宫产1年内再次妊娠、生殖噐畸形(如子宫纵膈、双角子宫、双子宫等)、既往妊娠有胎盘粘连出血史。
1、B超引导监护下实施手术流产(2A类)
可连续动态观察手术过程,减少子宫穿孔、人流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适用于高危人流:早孕合并子宫瘢痕、早孕合并子宫肌瘤、哺乳期妊娠等。
2、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监视下行负压吸宫术(2B类)
具有高清、直视、广角、去血污等优点,直观定位孕囊所在,定点搔刮,减少对子宫内膜损伤,减少子宫穿孔、人流不全、出血等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术中、术后应用宫缩剂
1、适用范围
①手术流产术中/术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女性(如凝血功能障碍、稽留流产、哺乳期妊娠,剖宫产后妊娠、子宫腺肌病、子宫畸形等);②术中子宫收缩乏力者。
2、药物及用法
①缩宫素5~10IU宫颈、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预防性用药2A;②马来酸麦角新碱0.2mg肌内、宫颈或宫体注射;③米索前列醇200-400μg,口服或经直肠给药;④卡前列甲酯栓1mg直肠给药;⑤益母草注射液2ml肌内注射。
3、益母草注射液作用机制
(1)调经:促进子宫内膜血管生成;调节雌激素受体数量;具有雌激素样作用。
(2)止血:作用于子宫平滑肌α受体对孕期、未孕子宫均能收缩,全子宫收缩半衰期约6小时。
(四)术中预防宫颈、宫腔粘连
高危人群:稽留流产、一年内流产2次以上或累计3次以上的重复流产、特殊部位妊娠(如宫颈妊娠、剖宫产疤痕妊娠、孕囊偏向或位于子宫角部等)、生殖器畸形(如子宫纵膈、双角子宫、双子宫等)。
宫内节育器(IUD):适用于有避孕需求,无宫内节育器放置禁忌证者。人工流产术后立即放置。IUD种类主要为含铜IUD。
透明质酸钠凝胶:适用于有生育要求以及稽留流产、多次刮宫的宫腔粘连高风险患者。术后将透明质酸钠2~3ml缓慢注入宫腔底部,患者平卧30min以上。刮宫术中宫腔使用透明质酸钠凝胶能降低妊娠早期、中期稽留流产及人工流产术后的宫腔粘连发生。
1、雌孕激素疗法
(1)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小剂量雌激素,后半周期加用孕激素,推荐使用1~3个周期。
(2)单用雌激素:术后第1天开始单用低剂量雌激素,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周期,推荐用药一个周期。
雌孕激素疗法可以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和月经恢复,减少并发症。
2、复方口服避孕药(COC)
复方口服避孕药(COC)是人工流产术后高效避孕方法,不仅能避孕而且还能调节月经周期,减少月经量,并有一定的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的作用。
3、中药
主要起到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的作用,主要包括宫血宁、益母草、补肾益气的中药。
4、物理治疗
有研究显示,一些物理方法,如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可促进子宫内膜及子宫肌层血液流动,从而促进子宫内膜组织修复及其生理功能恢复。
对有生育需求,且为宫腔粘连的高危人群,建议术后促进子宫内膜修复。无雌孕激素使用禁忌证者,推荐选用单雌激素或雌孕激素复合制剂。有避孕需求推荐COC(2B类)。有雌孕激素使用禁忌证者,可选用中药或物理治疗(3类)。
手术流产后立即落实高效、长效的避孕措施可直接或间接保护女性生育力。避孕措施包括:①首选长效避孕措施,如宫内节育器(IUC)及皮下埋植剂;②对于近期有生育需求者,可使用COC及避孕针等高效避孕措施。
激素类避孕药物的作用:①降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风险;②部分或完全抑制排卵;③缓解功能性或结构性生殖系统异常造成的出血或疼痛等症状;④降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热点推荐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1)第00101号
本平台所展示药品信息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如药品信息与您实际购买信息不同,请以实际购买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