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手术操作及诊疗流程,减少手术流产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保护生育力。
1.1.1严格无菌操作
(1)严格按照手术范围及顺序消毒外阴:0.5%碘伏依次消毒两侧大阴唇-两侧小阴唇-阴阜-大阴唇外侧-大腿上1/3,内侧中上2/3(由近及远)-大腿上1/3,内侧下方1/3(由远及近)-肛周(环形由外向内)。
(2)阴道窥器扩开阴道、暴露子宫颈,0.5%碘伏依次从子宫颈-穹隆部-阴道环形向外消毒。
(3)器械进出子宫颈管时,应注意不要碰触阴道壁。
(4)消毒前后注意手卫生;消毒完成后应更换无菌手套。
1.1.2充分扩张子宫颈、合理选择吸管
根据子宫颈方向轻柔放入子宫颈扩张器,扩张子宫颈管时用力应均匀,使用子宫颈扩张器从小号到大号顺序扩张子宫颈;根据孕周及宫腔深度,选择5~8号吸管,吸管连接管软硬适中。
1.1.3合理控制负压及适度吸刮
负压吸引术建议负压为400~500mmHg(1mmHg=0.133kPa)。进出子宫颈口时,应折叠吸管连接管,避免负压形成,以减少子宫颈管损伤和粘连。术中应尽可能减少宫腔内吸引次数,建议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顺序吸刮宫腔1~2圈。
1.2加强术中辅助监测
在手术流产术中使用超声以及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可实时监视操作过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2.1超声引导监护下实施手术流产
超声引导下进行手术流产可连续动态观察手术过程,减少子宫穿孔、人流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手术流产,例如,早孕合并子宫瘢痕、早孕合并子宫肌瘤、哺乳期妊娠等,术中实时超声监视在减少术中、术后风险方面有明显优势。
1.2.2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监视下行负压吸宫术
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具有高清、直视、广角、去血污等优点,由于其直观定位孕囊所在,可实现精准人工流产,定点搔刮,减少对子宫内膜损伤。相比负压吸引术以及超声引导下的负压吸引术,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在手术流产中可减少子宫穿孔、人工流产不全、出血等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3术中、术后应用宫缩剂
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影响术者对宫腔的判断(手感),容易导致人工流产不全及子宫穿孔,也是术中、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出血量多常导致贫血、同时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造成生育力损害。
术中、术后积极应用促宫缩药物可增加手术中术者的手感、减少子宫穿孔以及预防出血的发生。对于存在手术流产术中、术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女性(如凝血功能障碍、稽留流产、哺乳期妊娠、剖宫产后妊娠、子宫腺肌病、子宫畸形等)以及术中子宫收缩乏力者,应及时使用缩宫素;对于使用缩宫素后效果欠佳或出血较多者,可酌情加用马来酸麦角新碱、卡前列甲酯、米索前列醇、益母草注射液等宫缩剂。
1.4术中预防子宫颈、宫腔粘连
1.4.1宫内节育器(IUD)
适用于有避孕需求,无宫内节育器放置禁忌证者。人工流产术后立即放置。IUD种类主要为含铜IUD。
1.4.2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
适用于有生育要求以及稽留流产、多次刮宫的患者。术后将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2~3mL缓慢注入宫腔底部,患者平卧30min以上。目前对宫腔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的研究文献较多。研究提示,刮宫术中宫腔使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能降低妊娠早期、中期稽留流产及人工流产术后的宫腔粘连发生率。
手术流产后促进子宫内膜修复
对于有子宫内膜损伤高危因素的人群,例如重复流产、稽留流产、不全流产等,建议于手术流产后进行促进子宫内膜修复治疗。
2.1雌孕激素疗法
术后及时采用雌激素或雌孕激素序贯人工周期治疗,可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和月经恢复、减少并发症。尤其对于稽留流产患者可预防宫腔粘连、促进术后月经恢复。有研究表明,人工流产术后单用低剂量雌激素治疗,可增加术后子宫内膜厚度、减少术后出血量。
对于近期有生育需求且无雌孕激素使用禁忌证者,建议采用单雌激素或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单用雌激素:术后第1天开始单用低剂量雌激素,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周期,推荐用药1个周期;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小剂量雌激素,后半周期加用孕激素,推荐使用1~3个周期。有雌孕激素禁忌证者,可使用中药或物理方法促进子宫内膜修复。
2.2复方口服避孕药(COC)
COC是人工流产术后高效避孕方法,不仅能避孕而且还能调节月经周期,减少月经量,并有一定的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的作用。
术后即刻落实高效、长效避孕措施
重复流产增加宫腔粘连机会。为降低手术流产后再次发生非意愿妊娠,导致重复人工流产次数增加,增加手术机会,手术流产后立即落实高效、长效的避孕措施可保护女性生育力。
此外,激素类避孕药物(如COC、避孕针)还可部分或完全抑制排卵,降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风险;缓解功能性或结构性生殖系统异常导致的出血或疼痛等症状,以及降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直接或间接保护生育力。
参考文献
早期妊娠手术流产围术期女性生育力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3,39(4):44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