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导管塑形是解决颅内动脉瘤栓塞的关键技术,如何将微导管远端的形状与患者血管形态相似,以期达到稳定放置,是手术的关键和难点,也是神经介入医生一直研究的方向。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三病房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医工联合、创新探索,在国内首次推出一项精准、高效的微导管智能塑性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临床。
神经外科三病房主任史怀璋教授介绍,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死亡率高达20%~30%,其中半数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48小时后也有1/3的患者可能发生再次出血,幸存者也可能留有偏瘫失语等多种后遗症。目前该病公认的微创治疗方法是通过血管内治疗,放置弹簧圈,使膨出的部位血栓化,从而彻底防止出血。
目前,临床上对微导管塑形,是根据血管造影结果人为估计血管弯曲走向,手工对塑形针进行弯折处理,而后将微导管套在塑形针外周,并进行定型处理。由于人工弯曲塑形针的形态,与患者血管实际形态存在差异,导致微导管无法精准模拟患者血管走向,术者需要多次手工修改,对于血管复杂的患者,如果微导管形态不准确,还可能引起并发症。而多次使用塑型针,也可能对微导管的内壁造成损坏,影响弹簧圈的输送。
几年来,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三病房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了多项医工结合项目,拥有丰富的合作经验。在双方开展的虚拟内窥镜项目基础上,史怀璋教授提出了智能微导管塑形想法。结合3D打印技术,对微导管进行塑形,实现了导管一次性到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