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全文
第一节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本报告中涉及的未来发展规划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风险。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目录
第一节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2
第二节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14
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18
第四节公司治理......111
第五节环境和社会责任......114
第六节重要事项......122
第七节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129
第十节财务报告......137
备查文件目录
一、载有公司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公司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二、报告期内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的原稿。
三、载有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名并盖章的2023年半年度报告文本原件。
以上备查文件的备置地点:公司董事会办公室。
释义
英国天祥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消费品测试、检验和认证公司,为众多行业提供高品质服务及创新性解决方案
第二节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信息
二、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三、其他情况
1、公司联系方式
公司注册地址,公司办公地址及其邮政编码,公司网址、电子信箱在报告期是否变化
□适用不适用
公司注册地址,公司办公地址及其邮政编码,公司网址、电子信箱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2022年年报。
2、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在报告期是否变化
公司披露半年度报告的证券交易所网站和媒体名称及网址,公司半年度报告备置地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2022年年报。
3、注册变更情况
注册情况在报告期是否变更情况
公司注册情况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2022年年报。
4、其他有关资料
其他有关资料在报告期是否变更情况
四、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是否
五、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适用□不适用
单位:元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公司不存在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情况说明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的情形。
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医疗器械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公司主营业务和产品介绍
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营销及服务,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致力于为全球医疗机构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通过技术创新和融合创新,紧贴临床需求,支持医疗机构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帮助世界各地改善医疗条件、降低医疗成本。
公司主要产品覆盖三大领域: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拥有国内同行业中最全的产品线,以安全、高效、易用的“一站式”产品和IT解决方案满足临床需求。
历经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以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总部设在中国深圳,
在北美、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约40个国家设有53家境外子公司;在国内设有22家子公司、30余家分支机构;已建立起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设有十大研发中心,分布在深圳、武汉、南京、北京、西安、成都、美国硅谷、美国新泽西、美国西雅图和欧洲,形成了庞大的全球化研发、营销及服务网络。
1、生命信息与支持领域
公司产品包括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麻醉机、手术床、手术灯、吊塔吊桥、输注泵、心电图机,以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OR/ICU)整体解决方案等一系列用于生命信息监测与支持的仪器和解决方案的组合,以及包括外科腔镜摄像系统、冷光源、气腹机、光学内窥镜、超声刀、能量平台、微创手术器械及手术耗材等产品在内的微创外科系列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在生命信息与支持领域推出了瑞智联生态易关护亚重症整体解决方案、UX54K荧光摄像系统、5mm光学胸腹腔镜、超声高频集成手术设备、BeneHeartD系列新一代除颤监护仪、BeneFusioni/u系列注射泵/输液泵、BeneFusionMRIStation磁共振输注工作站、新uMEC监护仪、新一代麻醉系统A7/A5、急救转运呼吸机TV80/TV50、新平台手术床旗舰版V9、腔镜手术室解决方案(吊塔)、4K数字化手术室二期、HyLEDC系列手术灯、Vetal3动物专用监护仪等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目前,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各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已逐渐步入全球引领行列,同时,该业务在过去三年实现了高端客户群的重大突破和品牌影响力的跨越式提升。未来,该业务领域将持续发挥引领优势,在世界范围树立迈瑞作为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公司这一形象。
2、体外诊断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体外诊断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97,481.08万元,同比增长16.18%,其中二季度增长超过35%。国内体外诊断试剂消耗自3月份以来实现了迅速复苏,各重磅仪器装机表现持续亮眼,同时在海外市场平台化能力建设的加速推进下,海外中大样本量客户突破仍在加快,使得体外诊断业务上半年实现了快速增长。自3月份以来,得益于国内常规门急诊、体检、手术等诊疗活动的迅速恢复,国内体外诊断试剂消耗也随之显著复苏,并且血球BC-7500系列、化学发光CL-8000i、生化BS-2800M、凝血CX-9000、TLA流水线等仪器仍然获得了亮眼的装机表现,其中BC-7500系列装机超过1,000台,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国内血球市场第一的行业地位。公司预计全年BC-7500系列带来的收入贡献有望超过10亿元,这将成为首款在上市第三年实现收入突破10亿元的新产品。今年以来,公司通过并购和自建的方式加快了对海外体外诊断市场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临床支持、IT服务等本地平台化能力的建设进度,海外中大样本量客户的渗透速度仍在持续加快,仅上半年就成功突破了超过70家海外第三方连锁实验室,突破数量超过了去年全年。
为了支撑体外诊断业务未来可持续的高速增长,公司不断加大该业务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并于报告期内推出了传染病免疫试剂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测定试剂盒、高血压免疫试剂醛固酮二代和肾素二代测定试剂盒、炎症免疫试剂白介素6测定试剂盒、全自动凝血分析仪CX-60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AF-600等新产品,这些重磅产品的推出将成为助力体外诊断业务延续高速增长的坚实基础。
在2021年,公司收购了全球知名的IVD原材料领域的公司海肽(HyTest)生物,实现了在化学发光
随着体外诊断产品线持续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创新,公司在该领域与进口品牌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甚至追平,并在某些临床应用和功能上超越进口品牌,逐步成长为帮助医院建立标准化实验室、提供体外诊断整体产品和IT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加速提升国产化率,同时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和本地平台化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品牌影响力,为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带来显著贡献。
3、医学影像领域
公司产品包括超声诊断系统、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和PACS。在超声诊断系统领域,为医院、诊所、影像中心等提供从高端覆盖到低端的全系列超声诊断系统,以及逐步细分应用于放射、妇产、介入、急诊、麻醉、重症、肝纤等不同临床专业的专用解决方案。在数字X射线成像领域,公司为放射科、ICU、急诊科提供包括移动式、双立柱式和悬吊式在内的多种数字化成像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医学影像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70,120.79万元,同比增长13.40%,其中二季度增长超过35%。国内超声采购自3月份以来逐步复苏,并且得益于全新高端超声R系列和全新中高端超声I系列迅速上量带来的海内外高端客户群的突破,医学影像业务在报告期内实现了快速增长。在国内市场,通过超声产品技术的持续高端化和应用临床化,公司在院内传统超声科室和新兴临床科室加速实现高端突破,二、三级医院占国内超声收入的比重连年提升,高端超声占国内超声收入的比重已超过一半。在国际市场,受
益于全新中高端台式超声I系列(基于全息数据的ZST
+域光平台,并搭载极速处理硬件架构)以及多款全新POC超声等爆款新品的重磅推出,公司的超声业务将全面开启从中低端客户向高端客户突破的征程。报告期内,公司在医学影像领域主要推出了Vetus60低端台式彩超、VetiXS300兽用智能DR等新产品。除此以外,公司预计还将在下半年推出超高端全身台式彩超、高端心脏台式彩超、高端体检台式彩超等重磅产品。未来,公司将持续以临床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完善妇产、心血管、麻醉、介入等临床解决方案,并通过对超高端超声领域的技术积累,实现海内外高端客户群的全面突破,加速国产化率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基于公司在三大业务领域持续提升的产品组合核心竞争优势和性价比优势,叠加全院级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和“三瑞”智慧生态系统,公司已经逐渐从医疗器械产品的供应商蜕变成为提升医疗机构整体诊疗能力的方案商。
(二)公司技术的先进性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高研发投入,研发投入达204,003.44万元,同比增长40.07%,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达11.04%,产品不断丰富,技术持续迭代,尤其高端产品不断实现突破。目前,公司已经积累了扎实的工程化能力和敏锐的客户需求洞察能力,未来技术创新力度还将持续加大:一方面,以底层技术创新为引领,探索前沿科技,进入创新的深水区;另一方面,发挥迈瑞多产品、多产线优势,通过融合创新,构建开放的、可生长的、智能化的生态系统,为医疗机构带来临床价值与管理价值。
1、在生命信息与支持领域
(1)公司开展的底层技术创新包括:
国家创新医疗器械技术认证。搭载该技术的产品上市后,临床研究结果表明,CQI用于评估患者心肺复苏效果的性能优于AHA心肺复苏指南《AmericanHeartAssociationGuidelinesfo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ndEmergencyCardiovascularCare》推荐的二氧化碳监测,并得到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的认可。2)超声刀。该款超声刀突破了超声刀声学建模与仿真技术,解决了临床精细解剖的需求痛点,成为国产首款精细刀头。与国际一流品牌主打超声刀产品相比,该超声刀刀头更为轻薄,在厚度与宽度上均有20%左右的缩减,但刀头的精细程度却提升了20%。基于迈瑞强大的算法和算力,该款超声刀同时也是一个智能化的“信号收集器”,能够实现组织切割状态信号的每秒千万次收集和每秒两千次能量调控,确保刀刀干净利落。同时,通过STS智慧组织感应技术,在组织离断的瞬间,自动降低输出功率并发出声音提示,从而有效降低由于过激发带来的额外热量,并减少意外烫伤风险;通过引入EVS增强凝血算法,可以根据刀头所夹持的血管状态精准输出能量,使得5mm以内血管的凝闭非常牢固。
3)全新一代4K荧光内窥镜摄像系统。产品功能及图像性能全面升级,达到行业一流水平。白光图像方面,全视野亮度均衡管理算法技术,可对图像局部过曝及远景过暗进行有效抑制,以保持腔镜视野整体的明亮。荧光图像方面,全链路的荧光光学性能、硬件性能和荧光信号处理算法等技术升级,保持荧光图像对距离、角度变化的稳定性,保证显影区域在术中始终清晰可辨,辅助医生实现精准治疗。自动对焦功能保证医生术中画面始终清晰锐利;自动调光功能完美保护组织避免近距离灼伤;支持多模态图像融合功能,实现腔镜图像与超声图像的同屏融合显示,提升临床手术效率及易用性,提升手术治疗的精确性。4)无创通气下内源性PEEP(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呼气终末正压)监测功能。该功能为业界首创,打破了此前仅能在有创通气下测量内源性PEEP的限制,能够辅助医护人员进行最佳PEEP设置,从而实现个体化精准通气。
(2)公司开展的融合创新包括:
1)静吸复合麻醉工作站。该工作站发挥迈瑞独特的多产品组合优势,通过基于产品融合的麻醉综合状态显示与控制、基于算法融合的综合药效显示以及麻醉机集成输注泵控制界面,创新静吸复合麻醉临床工作流程,减少对医生经验的依赖,推动麻醉均质化。
图:静吸复合麻醉工作原理示例
2)全麻通气解决方案。新一代麻醉工作站不但具有媲美ICU级别呼吸机的通气控制功能,还高度集成了高流速氧疗HFNC、高频喷射通气HFJV等技术,解决了喉部手术、呼吸介入治疗等共享气道手术的通气难题,通过多技术融合,打造了业界首款单一设备实现全麻通气解决方案的麻醉工作站。
图:集成高频喷射通气功能的麻醉工作站
在2022年工信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揭榜项目中,公司的《重症智能呼吸机及其辅助决策系统》成功入围。此项目将联合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华西医院、南京中大医院等国内顶级医院,共同进一步深入研究AI技术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3)公司构建的生态系统——“瑞智联”生态系统
报告期内,公司加速拓展“瑞智联”生态系统的院内应用场景。基于公司在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输注泵等多产品的布局和优势,目前已经推出包括全院、重症、围术期、急诊、心脏科、普护在内的多场景解决方案,致力于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升维医院管理水平,提升科室运营效率,助力临床工作者轻松应对各种挑战,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通过集成床旁所有设备数据,构建设备全息数据库,与医院已有的临床数据库互补并有机结合,助力大数据科研,为人工智能打下基础,加速医院科研产出。
全新推出的“瑞智联”生态系统智监护
+
,创新开发iStatus状态监测及评估功能和iAlarm智能报警链,不仅能让医院对原始生理数据进行更好地整合、分析与利用,还能为临床医护提供更精准的患者状态
监测、评估与报警。
图:“瑞智联”生态系统
2、在体外诊断领域
5)PDR全景动态光测技术。该技术为全球首创,基于高性能多光谱同步测量平台,将时代前沿的大数据、智能算法技术与生化检测深度融合,实现对样本内、外部干扰的精准识别和处理,引领生化检测进入多维分析空间,在结果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方面,得到高端用户临床检验实践的认可。6)PLT-H双通道血小板技术。该技术通过阻抗通道与光学通道的优势互补,能够在不额外消耗试剂的前提下对血小板进行精准计数,解决了传统阻抗技术中大体积血小板易受干扰的临床痛点。
1)全自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仪(简称“阅片机”)。基于AI技术研发的新一代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产品,利用多景深融合技术创新性地实现了高清晰细胞图像,以此形成百万级细胞图像数据库经多名形态学专家标注审核。阅片机采用深度学习技术训练特有的血细胞形态学分类AI网络,相比传统方法大幅提升了血细胞的识别准确率,尤其是各类异常细胞的识别准确率。该产品可以显著提升检验医师的形态学检验能力和形态学分析效率,助力解决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形态学检查开展不理想的问题,最终提升整个行业的形态学检验水平。
2)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BC-7500系列。该产品凭借迈瑞血球平台融合创新技术优势,打造出末梢血+静脉血+高速CRP/SAA三合一的单机,解决了炎症联检、末梢血检测的标准化、自动化难题。该产品采用的三维荧光分析技术实现了微量血的精准分析,确保异常细胞精确检测;全自动末梢血技术实现了末梢血全自动进样、全自动仿生混匀与复测,使得末梢血检测的简易程度等同于静脉血检测;高速联检一体机技术能够确保检测更全面、高效、多能,使得血常规加特定蛋白的测试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00个样本。
3)M1000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该化免流水线具有高速去盖、高清视觉、高质集成三大核心价值,从检测质量、工作效率、生物安全等方面,助力检验科高质量发展。通过机械手去盖、紫外线消毒,能够有效降低生物安全风险,最高550管/小时的去盖速度满足科室日常检测需求;支持不同规格采血管混合上样,同时智能识别有无管盖,并对采血管进行360度自动扫码,将样本图像保存留档,以减少医疗纠纷;集成PDR光测平台、VU-Mix涡旋-超声混匀等新技术,保障结果精准可靠。
(3)公司构建的生态系统——“迈瑞智检”实验室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广“迈瑞智检”实验室解决方案,为医学实验室提供便捷专业的物联升维IT智慧管理方案。目前,“迈瑞智检”以设备互联为基础,深度融合设备信息,围绕“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与检验流程深度融合,一站式解决医学实验室复杂管理要素和信息孤岛带来的管理多头对接、低效和质量难以标准化、智能化的难题。同时,迭代优化区域均质化发展方案,在整体区域“同体系、同
平台、同标准”的基础上,与SPD、LIS等第三方系统互联,共同构筑开放生态,提升试剂耗材精益管理和区域质量管理水平,夯实基层,强化中层,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助力检验结果互认。通过创新性的区域整合,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截至2023年6月30日,“迈瑞智检”实验室解决方案在全国实现了230家医院的装机,其中75%为三级医院,2023年上半年新增装机超过80家,新增装机医院包括武汉同济、西京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湖集团(罗湖人民、妇幼中医)、桐庐县第二人民医院、滨州中心医院、建德市全域医学实验室均质化平台等。“迈瑞智检”实验室解决方案和硬件作为整体解决方案,在带动设备试剂区域级销售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价值,为检验结果互认打造了良好的质量基础。
图:“迈瑞智检”实验室解决方案
3、在医学影像领域
1)无线探头技术。该技术针对复杂多变的超声应用场景,突破了声学增压、多阶增强波束合成和数据增压传输等多项技术难关,使得声能接收和转换更为高效,并以最优能耗提升波束合成效能、实现大数据量无线传输效率,为用户带来专业诊断级别的图像质量。该技术已在无线掌上超声TEAir上搭载。
2)多光谱光声成像技术。通过该技术可实现多个不同波长的激光脉冲照射组织体,获得血氧饱和度等反映出人体代谢状态的信息,其敏感性和准确性都高于传统的彩超成像。搭载了该技术的超声设备能够让传统的超声产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体组织功能性成像,可用于肿瘤乏氧成像、类风湿性关节炎成像等临床领域。目前,该技术已完成临床试验,处于产品注册阶段。
3)扫查一体POC超声智能解决方案。该方案可在重症领域容量管理、心功能评估,麻醉领域的术前风险管理等关键场景实现自动化定量分析,性能可靠,极易操作。针对临床医生超声学习曲线长、缺乏规范引导的行业基础性难题,还推出了业界领先的心脏结构自动识别与神经自动识别功能,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帮助临床医生高效获取心脏标准切面图像,从而更好地识别其特征结构与臂丛神经区域,提升操作规范性。该方案是目前业内针对POC超声领域定制化最全面的智能解决方案,已随迈瑞POC高端平板超声TEX20正式发布。
2)除颤监护结合超声成像的一体化融合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高度集成掌上超声和除颤监护仪的功能,是医学影像产线和生命信息与支持产线融合创新的典型代表。通过聚焦的超声应用预设,提供高性能图像,配备FAST智能操作指引和扫查指导,保障了在院前急救的复杂环境下携带便捷、操作简单、快速响应,能够极大提升急救效能,为患者争取更多宝贵生机。
(3)公司构建的生态系统——“瑞影云++”影像云服务平台
报告期内,公司加速推广“瑞影云++”影像云服务平台。“瑞影云++”通过连接迈瑞影像设备和用户的云端生态应用平台,提供了可供用户自主创建和运营的云社区以及多种云端应用,致力于为医学影像工作者打造立体的交互沟通媒介。2022年,“瑞影云++”结合人工智能、设备物联网、5G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完成了持续迭代和应用场景的突破,提供了全新的影像设备管理、医联体/连锁医疗机构影像远程会诊、标准化影像扫查及质控、全院跨科室超声互联应用、远程培训教学等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及生态产品。其中,针对医联体、医共体及医院集团等管理者和临床应用管理者的运营管理和智慧影像互联应用解决方案,旨在提升区域影像诊断均质化水平,促进影像结果互认,助力优质资源下沉、基层能力提升及分级诊疗落地。
截至2023年6月30日,“瑞影云++”项目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实现累计装机超过7,000套,2023年上半年新增装机超过1,900套,装机持续提速。“瑞影云++”新增窗口医院及重点项目包括大湾区远程超声联盟(包括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联合澳门科技大学、澳门镜湖医院、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与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人民医院等12家医疗单位)、湖南省人民医院介入超声联盟、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来宾市人民医院等。
图:“瑞影云++”影像云服务平台
(三)公司在海外市场高端客户群突破情况
在体外诊断领域,成为全球化发展的医疗器械公司一直是迈瑞坚定不移的战略目标,而体外诊断业务
的国际化拓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任务。报告期内,公司突破了超过180家全新高端客户,除此以外,还有接近80家已有高端客户实现了更多产品的横向突破,涵盖部分当地顶级教学医院/大型实验室等,以及多个国际头部医院,包括迪拜顶级医院谢赫哈利法医学城综合医院、意大利TOP6的帕维亚大学教学医院;此外,还包括西班牙、克罗地亚、爱沙尼亚、土耳其等多国教学医院或大型公立集中化医院。迈瑞突出且稳定的产品质量和快速响应的售后服务深受用户认可。更重要的是,公司在报告期内全新突破的超过180家高端客户中,还包括73家第三方连锁实验室,如巴西TOP5的连锁集团AFIP、中东最大的连锁集团ASTER、欧洲TOP2的连锁实验室Cerba集团、罗马尼亚TOP1的高端私立医院集团Medlife等各国头部连锁实验室集团。体外诊断业务海外高端连锁实验室成批量突破的势头依然在持续。
在医学影像领域,报告期内,公司突破了超过110家全新高端客户,除此以外,还有超过30家已有高端客户实现了更多产品的横向突破。公司全新突破的高端客户包括全球排名第9的新加坡中央医院、全球排名第49的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泰国TOP5的大学医院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医院、拉美最大的私立医院集团巴西爱因斯坦医院、阿联酋高端私立医疗集团NMC皇家医院、土耳其安卡拉TOP3的大学医院哈西德佩大学医院等。
在拉美排名第一的私立医院集团,总部产品团队、分总和分公司产线团队通力合作,从医院多学科的发展、临床多中心的合作、人才培养、产品试用等多维度攻坚,最终成功实现迈瑞产品的装机。这对于迈瑞在拉美的高端突破有着重大的意义,除了高端装机示范点之外,后续一系列的合作,如多中心研究、人才培养、专家建设等对于拉美其他高端医院突破有着强劲的驱动作用。
在匈牙利卫生部放射集采项目中,迈瑞团队深入了解临床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最终凭借ResonaR9T超声设备优质的图像质量和性能、灵活便捷的智能软件以及高效的团队合作打动了终端用户和卫生部,实现了在6家医院的装机。该项目的突破不仅为未来高端放射市场的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是树立了优质的窗口医院标杆。
在国际重点战略客户拓展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的国际战略客户团队通过横向挖掘和纵向拓展,发挥三大业务领域丰富的产品组合优势和“三瑞”生态解决方案的IT能力,产线间协同互补进一步加强,持续突破重点大客户,尤其是高端产品的突破取得重大成果,并建立了全球级、区域级、国家级的窗口医院,为公司后续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全球领先医疗器械品牌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北美,公司在大型高端客户IDN医联体上持续取得突破。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美国已覆盖超过八成的IDN医联体。报告期内,迈瑞团队通过与当地医院建立良好关系,在产品易用性、临床工作流程、售
(四)公司经营模式
公司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营销及服务,拥有独立完整的研发、采购、制造、营销及服务体系。
1、盈利模式
2、研发模式
公司采取自主研发模式,目前已建立起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设有十大研发中心,共有3,971名研发工程师,分布在深圳、武汉、南京、北京、西安、成都、美国硅谷、美国新泽西、美国西雅图和欧洲。报告期内,武汉研究院项目的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拟建成公司第二大研发中心。
(1)MPI医疗产品创新体系
公司构建了国际领先的医疗产品创新体系(即MPI,MedicalProductInnovation),该体系以客户导向为核心,通过需求管理、产品规划、组合管理等行为,从而保证开发正确的市场需要的产品。
(2)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公司不断鼓励和探索,最终形成了一条以企业为主导、以客户为导向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为快速产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公司已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等建立了合作网络,主要包括清华大学、深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等单位及机构。2020年,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牵头组建成立的广东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获工信部批复同意,升级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这是目前全国组建的26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是深圳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021年,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团队共同研发的“血液细胞荧光成像染料的创制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3、采购模式
公司对原材料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据此制定了完善的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公司在认证新供应商时,会从技术、质量、服务、交付、成本、环境、社会责任和安全等多角度进行准入评审;在完成认证后,亦会持续动态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考核及管理,确保供应商持续满足公司要求。公司目前有逾千家供应商,其中大部分都与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公司产品涉及原材料品类较多,采购方式主要分为标准件采购、定制件采购及外协件采购。
标准件采购,是指对于标准化程度高、行业通用性强的原材料,公司采用外部直接采购的模式。在此模式下,公司在最大程度确保供应的连续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基于TCO(TotalCostofOwnership,即总拥有成本)最优的原则严格挑选供应商,并通过IT化管理平台来持续改善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定制件采购,是指公司采用联合开发的模式,基于公司产品设计要求定制部分特性的原材料。在此模式下,公司建立了全面完善的技术开发和质量、安全保证流程。
外协件采购,是指对于已形成完善产业链的非核心原材料,考虑成本、生产效率等因素及行业通行惯例,公司提供设计方案和图纸,选择合格的外协厂商进行生产供应。在此模式下,公司对外协件供应商建立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并实施严格的质量监控措施,以保证所采购的外协件品质满足公司内部质量体系要求。
4、生产模式
公司采用的生产模式包括以下四种:ETO(按单设计和生产交付)、MTO(接单后采购材料并生产交付)、ATO(部分备料,接单生产交付)、MTS(部分标配产品备库,接单发货)。其中,公司采用比较多的生产模式是ATO和MTS两种,“以销定产、适当备货”。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并结合公司的销售目标,市场部门定期制定销售预测,生产供应部门则根据销售预测、客户订单、库存数量情况制定出可行的
生产计划。公司还会生产一定数量的通用半成品或标准配置的成品作为库存,以确保在客户订单突然增加时,能快速生产出客户需要的产品,缩短产品交付周期。公司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位于深圳和南京的生产基地进行。公司所有的国内生产基地已通过ISO9001和ISO13485认证,位于深圳的生产基地于2017年4月通过FDA的检查,并于2018年初通过认证机构SGS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公司目前拥有超过30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公司研发与生产始终保持密切协同,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流程为核心,在导入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生产的便捷性,优化产品设计,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公司不断加强制造能力的建设与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垂直整合、精益生产、智能制造等措施,建立健全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精益生产体系与智能制造体系。
5、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模式主要包括直销和经销两种模式。经销模式是指公司先将产品销售给经销商,再由经销商销售给终端客户。直销模式是指公司直接将产品销售给终端客户。
公司采取不同销售模式,一方面是由当地市场环境决定。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因为行业发展历史、终端客户采购习惯等原因,行业普遍采取直销模式,难以找到良好的经销商资源,公司在这些区域主要采取直销模式;另一方面,公司对拥有良好经销商资源的地区和难以依靠直销团队全面覆盖的客户,采取经销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经销模式的优势,提升公司的产品覆盖范围、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提升公司整体的市场影响力和销售规模。
公司在中国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绝大部分产品均通过公司遍布全国的经销网络进行销售,少部分产品由公司向窗口医院、民营集团、战略客户及政府部门等终端客户直接销售。
公司在美国以直销为主。公司在美国拥有自己的销售团队,直接从终端客户获取市场信息,通过投标、商业谈判等方式获取订单,并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销售商品。直销产品覆盖各个级别的医疗机构,包括大型医疗集团、医联体、私立医院、私人诊所、私人手术室、大学医院、专科医院、GPO采购组织等。
公司在欧洲地区,根据不同国家的行业特点,采取直销和经销共存的销售模式,部分国家以直销为主,部分国家以经销为主。
公司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主要采取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
(五)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主要受益于医疗新基建加速医疗器械市场扩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国产化进程加速、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以及公司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具体驱动因素如下:
1、以大型公立医院扩容为主导的医疗新基建加速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扩容
国家强调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并提出“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清晰指引,包括:1)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2)一院多区发展建设;3)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逐渐奠定了以大型公立医院扩容为主方向的医疗新基建。同时,国家卫健委不断深化医改,以公立二、三级医院绩效考核为指挥棒,引导公立医院强化信息化建设、强化外科手术能力提升。
随着医疗新基建的开展,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长期扩容。由于国内的医疗新基建项目以大型公立医院扩容为主导,因此对于医疗器械的采购需求多以全院级大项目为主,对公司的三大业务均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其中对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的拉动尤为显著。
作为国产器械龙头品牌,迈瑞强大的产品实力、全面的全院级整体解决方案和“三瑞”生态系统更加适合医疗新基建的需要,也能更好地支持智慧医院的建设。从迈瑞可及市场的角度来看,截至报告期末,国内医疗新基建待释放的市场空间仍有超过230亿元。
2021年10月27日,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方案中明确指出,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补齐县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逐步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有效落实县医院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发挥县域医疗中心作用,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打下坚实基础。从迈瑞的可及市场角度来看,未来几年“千县工程”带来的市场空间预计将达到100亿元。
根据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司预计医疗领域的专项预算规模将达到3,800亿元,对于接下来医
2、掌握核心技术的优质国产企业加速入院
3、中国和中国以外发展中国家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支付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体系逐步完善,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增长迅速,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罗兰贝格发布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达9,582亿元人民币,近7年复合增速约17.5%,已跃升成为除美国外的全球第
二大市场。但从药品和医疗器械人均消费额的比例(药械比)角度看,我国目前药械比水平仅为2.9,与全球平均药械比1.4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表明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未来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据公司统计,迈瑞已布局的业务对应国内的可及市场空间为近1,000亿元,而公司在2022年的国内收入约为187亿元,对应的市场占有率仍不到20%,其中体外诊断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仅10%出头,而微创外科的市场占有率甚至仅为2%。
随着全球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医疗健康行业的需求将持续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提高了其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支撑全球范围内医疗器械市场持续保持增长趋势。根据《财富》商业观察(FortuneBusinessInsights)的数据,2021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4,890亿美元,预计2022年增至4,960亿美元,未来将以5.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2025年超过5,800亿美元,2029年增至7,190亿美元左右。
图:2016-2025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情况(亿美元)
据公司统计,迈瑞已布局的业务对应国际的可及市场空间超过4,500亿元,而公司在2022年的国际收入约为117亿元,对应的市场占有率仅为低个位数。其中,公司预计当前海外发展中国家的可及市场空间和中国类似,均接近1,000亿元,而公司2022年在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仅为72亿元,对应的市占率仅为7%。
在中国市场和国际新兴市场医疗器械行业持续快速扩容的趋势下,公司已布局的业务在全球市场、特别是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仍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当前,全球多国政府面临更大的财政压力,政府主导的公卫项目以及私营医疗集团的采购都对价格更加敏感。这对于运营效率高、产品性价比高、产品线完善、拥有整体解决方案优势的迈瑞而言,无疑是重要的利好因素。同时,越来越多海外医院邀请迈瑞参与到医院未来建设中,助力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率和诊
疗质量。未来,迈瑞将进一步推动国际市场销售从单品走向科室级、全院级和跨区域级解决方案。
4、公司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积累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
MPI医疗产品创新体系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基石。报告期内,客户导向和并行工程这两个核心思想在产品创新活动中不断延伸与纵深发展,内涵进一步丰富。一方面,公司不断深化市场驱动和客户导向的思想,在业务规划、产品构思和开发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市场扫描和客户需求的重视程度,不断产生满足客户需求的“精品”。同时持续建设面向客户的IT管理平台,包括基于5G和物联网的设备管理平台、产品解决方案报价和下单平台、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等,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公司着力开展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并行工程,持续加强产品核心竞争力。从整个业务价值链出发,通过实施可采购性设计、可制造性设计、可销售性设计、可服务性设计等方向改善活动,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供应链、制造、营销、服务各职能的需求,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与效益,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
同时,公司还将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产品注册工作纳入到MPI流程体系中,组建起横跨规划、研发、法规的跨系统团队,通过加强注册需求管理、注册法规平台建设、绩效激励、IT支持等,打造创新高效的全球注册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成为公司国际业务开拓的直接生产力,有力地为在售产品的持续合规和新产品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保障。
此外,公司研发与生产始终保持密切协同,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流程为核心,在导入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生产的便捷性,优化产品设计,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公司不断加强制造能力的建设与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垂直整合、精益生产、智能制造等措施,建立健全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精益生产体系与智能制造体系。
公司还将集成供应链变革的理念进行实践落地,不断发展、完善、升级迭代S&OP(销售和运营)流程,推动达成需求和供应平衡,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营销人员有4,256人。公司在国内超过30个省市自治区均设有分公司,在境外约40个国家拥有子公司,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及地区。公司已成为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国家的领先医疗机构的长期合作伙伴。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进行国内营销和国际营销体系的深度整合。首先,为了将营销人员从过去繁琐的下单、发货、物流等日常工作中释放出来,公司已经全面上线了全球统一、高效的报价系统、费用管理评价体系和经销商自主下单系统,并全面优化迭代了商机管理系统;其次,将国内营销“切得细、吃得透、绑得紧”这一成功的独特竞争力复制到国际营销,建立多维度营销团队,推动营销人员与临床客户紧密结合,提升客户粘性的同时挖掘更多潜在的临床和学术需求,并建立健全完善的经销商管理体系和制度,构建起全球营销的矩阵式架构,有效地提高了营销管理的系统性和精细度,同时也大幅提升了组织内部的协同效率,促进团队高速成长,并为团队人才培养和交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六)行业发展情况、行业特点及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17),公司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分类代码:C35)中的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分类代码:C358)。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分类代码:C35)。
1、行业发展情况
(1)全球开展的医疗新基建持续加速行业发展进程
2020年以来,全球各个国家意识到在重大传染病防控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
中央每年会下达年度规划的补助资金,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等。根据财政部2022年10月发布的多则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总计来看,2023年可用于卫生健康领域的补助资金高达962.30亿元,包括80亿元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39.86亿元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补助资金、69.99亿元卫生健康人才培养补助资金、
616.05亿元支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资金、156.40亿元支撑重大传染病防控的经费。同期,中央财政下达中央基建投资预算265.21亿元,专项用于卫生健康领域,切实推动“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和《“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任务落地,不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满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基础保障。
2023年3月,财政部发布《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其中公布2023年的主要收支政策。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预算支出为24,211亿元,相比2022年增加了近1,670亿元。医疗方面,2023年要支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安排财力补助资金1,700亿元、使用2022年权责发生制结转资金300亿元,重点向县级财政倾斜。
2023年4月12日,财政部、国家卫健委下达2023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补助资金预算约62.74亿元,其中,县域医疗卫生机构分类项目补助资金总计30.46亿元,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分类项目和高海拔地区医疗分类项目,分别为12.70亿元和3.82亿元。通知明确规定:为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补助标准提高至800万元/县;对高海拔地区的每个地市选取1家市级医院,按照200万元/医院的标准给予补助,每个县选取1家县级医院,达到基本标准的按照100万元/医院的标准给予补助,未达到基本标准的按照200万元/医院的标准给予补助。在接下来的3年内,在全国大批县级医院设备采购需求下,持续利好所有医疗设备企业。
在国际上,过去三年各国医疗卫生体系均面临了巨大挑战,部分欧洲国家已经开始规划和实施了医疗补短板的举措,而发展中国家暴露的医疗短板更加严重,各国已普遍意识到卫生体系的完善程度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稳定的重要性,也纷纷加大医疗投入。
“十四五”期间,国家强调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2021年以来,支持公立医院发展的国家政策陆续出台。
202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要推动医疗卫生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管理手段转向更加注重科学化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4月4日,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联合发布了《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竞争性评审结果公示》,拟将15个项目确定为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医疗建设需求将持续扩容。
目前,国家提出建立以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以公立二、三级医院绩效考核为指挥棒,引导公立医院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信息化建设、强化外科手术能力提升。
集中带量采购制度作为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将成为公立医院采购的主导模式,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在2021年9月印发的《“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十四五”期间,将继续聚焦临床使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市场竞争较为充分、适合集采的品种,积极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
整体而言,公立医院绩效考核、DRG/DIP、集中带量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有助于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合理地利用医保资金,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同时,也为掌握核心技术、提供高性价比产品的优质国产企业加速进入公立医疗机构提供了机遇。
(3)国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促进国产医疗装备迭代升级,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各项支持医疗机构高速发展的政策持续出台,全国各地医院建设势头迅猛,新、改扩建需求不断增加,带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同时,国家鼓励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医疗器械下沉市场需求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2021年12月28日,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监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医疗装备领域首个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聚焦诊断检验装备、治疗装备、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中医诊疗装备、妇幼健康装备、保健康复装备、有源植介入器械7个重点发展领域,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
2022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等21部门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中提到,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地区,坚持“按重点病种选医院、按需求选地区,院地合作、省部共建”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通过建设高水平医院分中心、分支机构和“一院多区”等方式,定向放大国家顶级优质医疗资源。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旨在加快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2023年要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县域统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建设,提高
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4)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进入常态化实施阶段,同时鼓励创新医疗器械发展
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的未来,医改的核心目的是解决医保资金的紧张和人民群众追求更多更优质医疗资源之间的矛盾,而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医院向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帮助医保节省资金。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是深化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大举措。从药品集采到高值耗材集采,顶层政策持续对医用耗材集采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发展方向。
2022年3月30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关于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配套措施的意见》。此次医保局关于人工关节带量采购的政策文件实施后,国内大部分人工关节类产品将完成价格调整。“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化系统辅助手术操作的,可按照智能化系统的实际功能,以“人工关节置换术”项目价格为基础上浮一定比例加收,有助于AI医疗、智能化系统等领域寻找价格收费突破口,其商业模式有望迎来新的进展。
2022年8月24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8013号建议的答复》,指导各地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创新医用耗材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该答复是国家首次明确创新医用耗材的医保支付途径。此外,国家医保局还指出,在集中带量采购过程中,由医疗机构根据历史使用量,结合临床使用情况和医疗技术进步确定需求量,并根据临床使用特征、市场竞争格局和中选企业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带量比例,在集中带量采购之外留出一定市场,为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空间。
2022年9月3日,国家医保局对外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955号建议
除对医保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外,集采也有助于推动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加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国产企业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随着部分产品领域集采的实施,优秀的头部企业凭借优质的产品、充沛的产能、完善的客户覆盖和高效的管理,将积累更强的竞争优势,获取更多份额。另外,集采也将充分激活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能力。国家医保局明确创新医疗器械豁免集采、纳入医保支付,将为创新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和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更好地在竞争中胜出,国产医疗器械企业会更加重视研发创新,在持续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医保体系强调的保障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也为研发提供了支撑。长期来看,集采政策有望加速国产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从中将会跑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5)医保支付改革下的DRG和DIP全面推行,创新医疗器械获支持豁免DRG
2021年11月,医保局正式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随后陕西、福建、安徽、辽宁、内蒙古等多省、自治区都相继发布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地规划。
DRG和DIP在稳步推进的同时,也兼顾鼓励创新。2022年7月13日,北京市医保局《关于印发CHS-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试行)》。根据该通知,兼具创新、临床获益、且对DRG病组支付标准有较大影响的创新药械及诊疗产品,可以独立于DRG付费模式之外。北京是DRG模式在中国最早落地的城市之一,此次通知的发布,明确了真正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产品可以不按DRG方式支付,而是单独据实支付,对鼓励创新有示范带动作用。
2023年3月4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3298号建议的答复》,其中针对代表提出的进一步完善医保DRGs支付体系——关于医疗新技术问题,国家医保局给出明确答复,并且进一步支持创新医疗器械豁免“DRG”,并对地方医保部门在试点工作中探索建立CHS-DRG付费支持医疗新技术的有关机制点名支持。未来,DRG和DIP将成为缓解医保资金压力、反向促使设备供应商降低产品价格的更为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医院财政和医保资金压力加剧的情况下,医院将更加重视临床的诊疗效率和成本控制。同时,DRG和DIP将进一步规范国内的医疗环境和医保支出结构,直接推动检验科更加重视耗材的采购成本,加速具备核心竞争力和高性价比的国产产品渗透,对医疗器械行业全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
(6)政策加持与前沿科技赋能,智慧医疗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智慧医疗提供了前沿科技支持。随着新基建的推进,数字科技走向前沿,中国智慧医疗建设迎来飞速发展时期。
政策方面,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对促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作出部署;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2020年7月23日,国务院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指出,要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完善国家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促进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的重塑;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互联网+医疗健康”,并强调规范发展。
2022年11月7日,国家卫健委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编制印发《“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坚持“统筹集约、共建共享,服务导向、业务驱动,开放融合、创新发展,规范有序、安全可控”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8个方面主要任务:一是集约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二是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三是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四是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要素体系,五是推进数字健康融合创新发展体系,六是拓展基层信息化保障服务体系,七是强化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分析应用体系,八是夯实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未来,在新医改方案的指导下,随着政策的不断加持,前沿科技的赋能,各地政府将会加大当地智慧医疗建设方面的投入;同样,随着欧美国家对于远程医疗、设备信息集成化等需求大幅提升,医疗器械行业的数字化发展也迎来更好的机遇。
(7)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偏小且行业集中度低,多地出台政策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依然呈现“小而散”的局面。根据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数据,2021年全球医疗器械营收TOP10的企业总营收约为1,987亿美元,是同期中国医疗器械营收TOP10企业的10.4倍,全球医疗器械营收TOP20的企业总营收约为3,012亿美元,是同期中国医疗器械营收TOP20企业的11倍。从市场集中度来看,2019年~2021年,全球医疗器械营收TOP100的公司占全球整体市场的比例分别为88.90%、89.20%、90.70%,而同期我国医疗器械营收TOP100的上市公司占中国整体市场的比例分别为20.90%、19.00%、20.00%,无论是从自身数据还是从全球市场的对比数据来看,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依然很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21年12月31日,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3年,医疗器械制造业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以上,规模以上医疗器械制造业年度营业收入达到1700亿元;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注册证达到30个;资本市场上市企业达到30家;形成以广州、深圳为双核心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方案还提出,力争到2025年,广东省医疗器械制造业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以上,规模以上医疗器械制造业年度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注册证达到50个;培育资本市场上市企业达到35家,上市市值超过千亿元示范企业2-3家,年度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3-5家,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5-8家。
2022年1月30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国家卫健委、应急管理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医药工业的重要成就,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其中第一项目标是规模效益稳步增长——在全面分析“十三五”期间医药工业规模效益指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内外技术发展、政策变化等因素,提出“十四五”期间医药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22年7月11日,工信部、国家卫健委联合起草了《高端医疗装备应用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高端医疗装备是指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医疗装备,产品类别主要包括诊断检验装备、治疗装备、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中医诊疗装备、妇幼健康装备、保健康复装备、有源植介入器械等。征求意见稿提出,临床应用示范,由知名医疗机构牵头会同区域内医疗资源,与龙头生产企业等合作开展新型产品诊疗技术及综合外科复合手术室解决方案研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医产合作新模式,对推动创新医疗设备发展应用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2022年7月26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深圳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将重点支持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生命监测与生命支持、高端植介入、应急救治、肿瘤放疗、医学腔镜、基因检测、光学设备、DNA合成仪、智能康复辅具及健康管理等仪器设备,疾病筛查、精准用药分析所需的各类试剂和产品,支架瓣膜、心室辅助装置、人工晶体、骨科器件等高端植介入产品,可降解材料、组织器官诱导再生和修复材料、新型口腔材料、高值国产替代耗材等生物医用材料,手术机器人、智能软件及其它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在医疗装备场景的应用等领域。具体通过强化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强化科技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加大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深化临床试验改革力度、全力打造医疗器械特色园区等举措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措施》的落地执行,将加快培育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切实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8)我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随着医疗市场需求恢复,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所占比重继续增加,高附加值的产品占比不断提升,医用耗材产品的性价比增幅显著,质量效益持续改善。而进口医疗器械则仍然以高端产品为主。
进入2023年,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陆续恢复,我国的优势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无论是从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出口贸易、供应链重塑、国际注册认证、品牌推广、售后服务,还是从各国政府采购、对外援助和技术合作等,2023年对于所有国际化的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技术提升和规模壮大,叠加新机遇下不断增加的企业韧性和业态新模式,我国医疗器械出口有望逐步恢复稳步增长,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还将继续扩大,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将在全球医疗器械贸易中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也将迈上新的台阶。
(9)国家有序推进国产医疗器械遴选工作,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推动国产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降低医疗成本,自2014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与信息司即委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开展一年一度的优秀国产医疗设备遴选工作,截至2022年12月末,已遴选了八批。
2023年6月16日,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在官方网站公示第九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的产品目录。公司6个型号的心电图机、6个型号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4个型号的小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入选。
九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遴选是对入选产品的技术、质量及临床性能等的肯定,体现了入选企业的真实
水平,有望成为各级医院进行医疗设备采购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凸显了国家对医疗器械国产化的扶持力度,将会有力促进国产医疗器械质量、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动国产医疗器械蓬勃发展。
(10)机遇和挑战并存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未来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利好因素:1)我国医改政策和医疗新基建推动行业扩容;2)人口老龄化导致全球医疗支出持续增长;3)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医保全面覆盖增强了医疗健康服务的支付能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1)国外市场准入壁垒;2)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普遍规模小、竞争力弱;3)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4)医疗机构购买和使用国产医疗器械的动力不足。
2、行业特点
医疗器械行业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行业抗风险能力较强,同时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新的需求不断增加,进而激发新的技术层出不穷。
作为现代临床医疗、防控、公共卫生和健康保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医疗器械行业无论是供给端或是需求端都维持均衡稳定的增长。从供给端来看,复杂多样的基础学科、底层技术稳定但产品持续迭代的研发路径、高端精密仪器的制造工艺、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等因素均使得医疗器械行业的护城河极深,全球前五十的榜单常年维持稳定。从需求端来看,医疗的需求本质上是由人口老龄化、人民群众追求更多更优质医疗资源带来的,这种需求会永续存在且稳定增长,但不会短期爆发,因此使得医疗器械行业无明显周期性。
3、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公司主要产品覆盖三大领域: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拥有国内同行业中最全的产品线,以安全、高效、易用的“一站式”产品和IT解决方案满足临床需求。历经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以及解决方案供应商。
从全球市场排名来看,根据Wind取用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各上市公司截至2022年底的最新财年收入数据(涉及多元化业务的大型集团公司,只取用其医疗器械业务收入参与排名),公司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排名分别为第36位、第31位和第27位,名次逐年提升,不断向着全球医疗器械前20名的目标前进。与此同时,与全球排名第一的百年医疗器械巨头相比,公司的营业收入仅为对方的约10%,还
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和发展空间。
报告期内,公司荣获“2022年度中国医疗设备优秀民族品牌金奖”、“2022峰值TOP2022年度南山区经济突出贡献企业--工业增加值十强”、“2022年度南山区纳税百强企业(十强)”、“2022年度广东省质量信用A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022年度WindESG最佳实践上市公司-A股最佳实践奖、2022年度WindESG最佳实践上市公司-A股医疗保健行业最佳实践奖、2022中国医药上市公司ESG竞争力TOP20、第十六届中国上市公司ESG百强、2022年度中经大健康高质量发展企业、第五届中国卓越IR·2021-2022最佳ESG奖、第五届中国卓越IR·2021-2022最佳ESG奖、2022卓越社会责任企业、2023中国宠物医疗行业年度品牌盛典年度科技创新品牌奖和年度筑梦人才品牌奖、瑞派宠物医院突出贡献奖。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证高研发投入,研发投入204,003.44万元,同比增长40.07%,产品不断丰富,技术持续迭代,尤其高端产品不断实现突破。
4、公司部分产品参与集采的中标情况
(1)体外诊断领域
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公司积极响应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政策,陆续参与了多个集中带量采购项目,包
括安徽省化学发光、凝血集采,江西省医保局牵头的生化肝功23省带量采购,福建省宁德市和南平市的整体IVD集采,南京市医保局IVD整体谈判等。公司发挥体外诊断领域多产品线的优势,在拥抱政策变化的同时,获得了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机会。2021年8月,安徽省开启公立医疗机构化学发光试剂集中带量采购。在2021年11月发布的中标公告中,公司参与的项目全线中标。2021年底至2022年,该集采项目陆续落地。报告期内,公司在安徽省的化学发光业务实现了超过85%的增长,试剂收入增量超1亿元,并成功突破空白三级医院35家。据公司统计,公司该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一跃提升至20%以上,实现了安徽市场第一的目标。2021年9月,南京医保局牵头与公司进行医用耗材整体采购谈判,公司体外诊断领域的全线产品积极参与。通过此次谈判,在报告期内,公司的设备和流水线全面进入了南京市29家顶尖大医院,其中60%为空白客户装机,使得南京体外诊断业务实现翻倍以上增长,试剂收入增量超过1200万元。近期,公司与南京医保局进行了延续谈判,谈判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南京市40家大医院,预计公司在南京的业务今年仍将维持高速增长。
2022年7月,福建省宁德市和南平市开启的集采,开辟了地级市IVD集采的先河。公司的IVD重点产品如化学发光、生化、血球、凝血全线中标,其中宁德集采预计带来年试剂增量超过1500万元,南平集采预计突破该地区12家高端医院的同时带来年试剂增量超过1200万元。2022年8月,江西局牵头组织23省生化肝功试剂集采,目前报量结果已经公布。公司报量前后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有一倍左右的提升。联盟中的其它各省近期也都陆续开始执行该集采。结合重磅高端生化仪BS-2800M的上市,公司今年国内生化业务的增长有望提速,未来几年三级医院的收入占比将显著提升。
2023年1月,在安徽省的凝血试剂集采中,公司的凝血七项全线中标,为凝血试剂在安徽的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3年3月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了2023年要继续探索体外诊断试剂集采,并将由安徽省牵头开展体外诊断试剂省际联盟采购。2023年7月25日,安徽省医保局发布《安徽省医疗保障局关于邀请参加体外诊断试剂集中带量采购省际联盟的函》,将集中带量采购项目基本确定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检测、化学发光传染病项目和性激素项目等临床检验项目试剂产品。
2023年4月,江西省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出关于报送肾功和心肌酶生化类检测试剂历史采购数据的通知。这是自2022年肝功生化类检测试剂联盟集采后,江西医保局再次做出生化试剂集采前的动作。本次要求填报的肾功能产品涉及范围较广,涵盖了所有的检测项目,心肌酶类试剂除常规产品外,还涉及到三联检及五联检。
(2)骨科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带量采购模式,参与了国家、省际联盟组织的集中带量采购,获得了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机会;同时,公司持续完善骨科领域产品布局,坚持研发创新高投入,提升手术解决方案的能力。
2023年3月,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先后组织了“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第二年需求量填报”和“省际联盟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需求量填报”工作,公司通过精心组织与积极应对,凭借优质的产品、充足的产能、完善的客户覆盖和高效的管理,在此次报量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报量结果。
未来,公司将继续积极参与国家级带量采购和省级联盟带量采购,稳步做大骨科业务,同时打造强大的供应链系统,积极布局全球发展,为公司贡献新的增长动力。
(1)注册证数量统计
单位:个
去年同期医疗器械注册证数量
(2)报告期内处于注册申请中的医疗器械
1)NMPA注册
2)FDA注册
3)CE注册
(3)报告期内已获得注册证的医疗器械
除历史披露的已获得注册证的医疗器械信息外,报告期内新增注册、延续注册、变更注册、到期不延续的注册证信息如下: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完备的合规管理体系
除体制机制搭建外,公司高度重视合规文化建设,将合规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统一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组织体系,在高管承诺、培训与宣传、干部任免、奖惩机制方面积极融入合规生态,提升全体员工合规意识。
目前,公司已建立了集团行为和道德准则,指导员工能够以合乎诚信和道德的方式处理个人利益与职业关系之间存在的冲突;确保公司的经营和员工的行为能够遵守当地适用的政府法律、法规与行业准则;确保公司对外提交的报告和文件,以及其他公开披露信息的完整度、真实性和准确性;帮助员工了解在做出决定时应承担的责任,鼓励员工勇于说出他们认为不恰当的行为。
2023年,公司升级了《迈瑞业务行为与道德守则》,进一步为公司全体员工明确了业务开展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法律及道德标准,帮助员工守住合规及道德底线。
(二)卓越的体系化研发创新能力
公司采取自主研发模式,目前已建立起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研发创新平台,设有十大研发中心,共有3,971名研发工程师,分布在深圳、武汉、南京、北京、西安、成都、美国硅谷、美国新泽西、美国西雅图和欧洲。报告期内,武汉研究院项目的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拟建成公司的第二大研发中心,开启迈瑞自主创新与发展的新征程。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证高研发投入,研发投入204,003.44万元,同比增长40.07%,产品不断丰富,技术持续迭代,尤其高端产品不断实现突破。报告期内,在生命信息与支持领域,公司推出了瑞智联生态易关护亚重症整体解决方案、UX54K荧光摄像系统、5mm光学胸腹腔镜、超声高频集成手术设备、BeneHeartD系列新一代除颤监护仪、BeneFusioni/u系列注射泵/输液泵、BeneFusionMRIStation磁共振输注工作站、新uMEC监护仪、新一代麻醉系统A7/A5、急救转运呼吸机TV80/TV50、新平台手术床旗舰版V9、腔镜手术室解决方案(吊塔)、4K数字化手术室二期、HyLEDC系列手术灯等新产品。在体外诊断领域,推出了传染病免疫试剂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测定试剂盒、高血压免疫试剂醛固酮二代和肾素二代、炎症免疫试剂白介素6测定试剂盒、全自动凝血分析仪CX-60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AF-600等新产品。医学影像领域还将在下半年推出超高端全身台式彩超、高端心脏台式彩超、高端体检台式彩超等重磅产品。
公司通过医疗产品创新体系(MPI)的建设,包括业务和产品规划流程、产品构思和用户需求管理流程、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产品开发流程、技术研究流程、产品平台建设流程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平台系统(PLM)的落实,系统性、规范性地保证了公司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公司于2016年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了良好的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公司产品在全球市场销售提供了良好基础。
公司建有多个国际领先的研发专业实验室,比如可靠性、标准化、电源、参数、气体、探头、热力学等专项技术实验室,其中可靠性实验室和标准化实验室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可靠性检测实验室还通过了Intertek、SGS、TV南德等国际第三方机构的认可。
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科技部依托迈瑞医疗组建“国家医用诊断仪器工程技术中心”,该技术中心于2006年正式挂牌成立,致力于打破国际垄断,提升中国高端医疗器械的整体水平以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013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发明专利“一种流式细胞检测装置及其实现的流式细胞检测方法”获中国专利金奖,实现了医疗器械行业在中国发明专利金奖上的零突破。2016年,公司获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称号,为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支撑,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发展,成为医疗器械高科技行业的示范者与引领者。2017年,公司参与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8年,公司获得第20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2019年,公司持续保持研发高投入,不断实现技术突破,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奖励。公司“一种弹性成像中的位移检测方法及装置”专利荣获第21届中国专利金奖;“一种超声成像的方法和装置”专利获得第六届广东专利金奖;“监护设备及其生理参数处理方法与系统”专利荣获2019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专利奖;“血液细胞分析流水线系统的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19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Resona7彩色超声多普勒系统获得第二届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工业设计类金奖,这也是唯一获得金奖的医疗器械类产品。
2020年,公司“监护设备及其生理参数处理方法与系统”获得第七届广东省专利奖;“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的识别方法及装置”获得2020年度深圳市专利奖;高端重症呼吸机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乳腺癌超声精准诊疗技术研发及应用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1年,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团队共同研发的“血液细胞荧光成像染料的创制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公司“一种超声成像的方法和装置”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银奖(发明);“ARDS精准化诊疗体系的建立与同质化平台推广”获得2021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的识别方法及装置”获得第八届广东省专利奖(银奖);“流量监测与控制的装置”获得2021年度深圳市专利奖;“高端数字移动式X射线机(DR)”获得2021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2年,公司“一种超声成像设备及其超声成像方法”获得第九届广东专利奖银奖。
2023年,公司“监护设备及其生理参数处理方法及系统”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金奖。
以上奖项见证了迈瑞产品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体现了迈瑞科技创新、奋勇攻关、勇攀高峰的精神。
十二五期间,公司主导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高端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的研发》、《自动体外除颤仪及远程管理维护系统》和863计划项目《新一代高性能五分类血细胞分析系统研制》,填补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多项高端技术的空白,使得国产医用超声成像设备、体外除颤设备以及血细胞分析设备的功能、性能和质量达到甚至局部超越了国际领先水平。十三五期间,由公司牵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医三院、北大深圳医院共同合作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功能动态实时三维成像系统”实现超声成像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截至目前,“多功能动态实时三维成像系统”项目已通过验收。这是自“973”、“863”计划告别历史舞台后,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的数字诊疗专项项目之一。该项目的完成,填补了我国在高端医学超声诊断设备领域的空白,攻克了医学影像领域的一大技术难关。
十四五期间,公司主导深圳市科创委技术攻关重点项目《高性能电动呼吸模块关键技术研发》,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单位一起,在变速涡轮控制算法、自适应人机同步、自适应通气模式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并在呼吸机的核心部件——高性能医用微型涡轮的研发和制造上取得成功,使其实现国产自主可控。目前,该项目研发的无创呼吸机已完成注册,并已在国内和欧盟地区上市销售。
(三)先进的质量管理和智能制造体系
1、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
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产品质量标准,持续优化管理职责、生产控制、纠正预防、设计控制等模块,产品成功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报告期内,公司质量体系顺利通过各类审核共59次。
1995年迈瑞医疗成为行业内首批通过德国TV南德意志集团的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2000年至2003年,公司监护仪、超声、检验产品先后获得欧盟CE产品认证。2004年,公司监护仪首次获得FDA510(K)产品认证进入美国市场。公司分别于2012年、2015年和2017年连续三
次通过FDA的检查。2018年,公司深圳总部通过了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日本和美国五国联合推进的医疗器械单一审核方案(MDSAP)的质量体系审核;子公司杭州迈瑞通过了美国FDA现场审核。
2019年,公司的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Resona7获得由欧盟公告机构TV南德意志集团签发的CE证书,是国内首获欧盟新医疗器械法规MDRCE认证的医疗器械制造商。2020年,公司的β2-MGⅡ生化试剂产品获得由TV南德意志集团签发的CE证书,也是国内首批获得欧盟新体外诊断器械法规IVDRCE证书的制造商。2021年至今,公司有多款产品(含III类除颤高风险产品)通过了欧盟公告机构(TV南德、SGS、BSI)的MDR和IVDRCE认证审核,并获取相应的证书。
2、高效的智能制造体系
公司在产品设计、工艺研发、加工制造、质量检测等流程上统一协调,严格执行质量管理标准,实现产品质量一致性和全程可追溯。公司拥有总面积超过30万平米的制造基地,满足了全球销售的生产需求。公司还引入医疗产品创新(MPI)流程,通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电子平台,全面提升研发效率,实现研发和制造联动,使制造基地通过智能化管控,让每个环节的管理可视化、标准化、可溯源。
(四)全球深度覆盖、专业服务的营销体系
在北美,公司拥有专业直销团队,已与美国四大集团采购组织Vizient、Premier、Intalere和HPG合作,项目覆盖北美近万家终端医疗机构;除此之外,公司在美国还服务于超过八成的IDN医联体客户,并与多家大型IDN医联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HCAHealthcare、KaiserPermanente、TenetHealthcare、ChristusHealth等。在欧洲,公司采用了“直销+经销”的销售模式,公司产品持续进入欧洲高端医疗集团、综合医院以及专科医院。在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地区,公司采用了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建立了完善且覆盖度广的经销体系,产品进入了多家综合性和专科类医院。
(五)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售后服务体系
“客户导向”是迈瑞医疗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公司建立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售后服务体系,积攒丰富的客户服务经验;在不断向市场推出精良产品的同时,深挖客户需求,了解客户满意度,积极处
理客户投诉,优化服务机制,保障客户信息安全;努力为客户提供安全、放心、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客户对医疗业务的需求。
公司有明确的售前支持流程,包括现场勘查、现场规划布局方案、现场流程优化等服务,确保销售和后续服务交付工作的正常进行。
公司借助业界领先的CRM客户关系管理平台、远程支持平台和数据监控中心对服务全过程进行管理,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主动预防故障发生,保证服务质量。公司通过全面的临床应用培训、设备维护及保养指导,协助医护人员掌握临床应用技术,协助用户建立质控体系、保障设备高效运行。
公司在境外设立了三级技术支持架构,全球呼叫中心国际业务覆盖22个国家接受客户服务申告,100余个驻地直属服务站点为客户提供现场服务和技术支持。此外,公司海外子公司为当地终端客户和渠道资源提供售后技术培训。
(六)稳定、专业的管理团队
三、主营业务分析
占比10%以上的产品或服务情况适用□不适用
四、非主营业务分析
五、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2、主要境外资产情况
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其他变动的内容:
其他变动为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资产计量属性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4、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截止报告期末,资产权利受限的货币资金为204,323,854.00元,主要为政府补助开放式监管账户81,573,869.00元及信用证/履约保证金等。
六、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4、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5、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1)募集资金总体使用情况
单位:万元
(2)募集资金承诺项目情况
(3)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
6、委托理财、衍生品投资和委托贷款情况
(1)委托理财情况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委托理财。
(2)衍生品投资情况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衍生品投资。
(3)委托贷款情况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委托贷款。
(4)闲置募集资金现金管理
单位:人民币万元
截止2023年6月30日的募集资金专户现金管理余额人民币144,971.19万元。
七、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
1、出售重大资产情况
公司报告期未出售重大资产。
2、出售重大股权情况
八、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适用□不适用主要子公司及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10%以上的参股公司情况
报告期内取得和处置子公司的情况适用□不适用
主要控股参股公司情况说明:
深圳迈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软件产品的开发和销售,销售收入和利润均来自于软件产品的销售。
九、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十、公司面对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行业政策变化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一贯坚持合法合规经营,同时加强行业政策风险管理能力,充分分析行业政策和市场机会,做好战略规划,积极应对行业政策变化风险。同时,公司也在持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精细化完善研发、采购、生产、制造、服务、销售等各方面管理体系。公司融合创新,紧贴临床需求,加大科研开发和管理创新力度,全球市场布局相对均衡,并持续加大新兴市场开发力度,促进公司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充分降低因行业政策变化引起的经营风险。
2、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合并报表以人民币列报。作为国际化医疗器械公司,公司报告期内境外销售收入占比约40%,主要以美元和欧元结算。人民币兑美元、欧元的汇率波动,会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占比较高,而公司生产环节主要在国内,且主要原材料来自于境内,人民币汇率波动会对营业收入、毛利率等造成一定影响;第二,公司境外销售产品结算货币主要为美元、欧元,人民币汇率波动将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对经营业绩造成影响;第三,人民币汇率波动将直接影响公司汇兑损益。因此,汇率波动可能会对公司盈利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
3、经营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兴业务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公司的管理机制、人才储备、市场开拓、合规经营等多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能解决管理能力及效率、人才储备、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挑战,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未能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而及时调整和完善,将对公司的有效运营和业务发展带来一定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持续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对内部骨干员工的培养;严格按照上市公司规范治理要求,不断优化、整合业务结构;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优化内部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坚持追求卓越的公司治理,以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抗风险能力。
4、产品研发的风险
医疗器械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要求较高、研发周期较长。因此在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因研发技术路线出现偏差、研发投入成本过高、研发进程缓慢而导致研发失败的风险。为持续保持公司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需要精确评估与掌握市场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不断研发新技术及新产品。若公司未来不能很好应对新产品研发中存在的风险,则将对公司新产品的研发进程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新产品研发的失败。
针对上述风险,自成立以来,公司高度重视研发体系建设,一直保持对研发创新的高投入,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目前公司建立了全球化的创新交流与实践平台,高效整合全球资源,构建了国际领先的医疗产品创新体系(MPI)、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平台系统(PLM),以市场为核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需求管理、产品规划、组合管理等行为,从而保证开发正确的市场需要的产品。未来公司将不断夯实基础,加强主营业务领域研发创新能力的管理,提升综合研发创新实力,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5、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部分省份或地区招标降价、分级诊疗、医联体、阳光采购、两票制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使医疗器械行业面临一定降价压力及趋势。同时,随着国内乃至全球医保支付压力的逐渐增大,终端客户在采购产品时会加重产品性价比的权重考虑,市场竞争格局日益激烈,对公司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出新的挑战。如果公司产品价格的降低幅度较大,将可能影响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不断改进技术,逐年推出新产品,从产品功能性能上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或改进,同时结合良好的产品口碑和售后服务帮助维护产品价格体系;二是通过研发设计降低成本,同时加强管理控制原材料成本和经营费用;三是努力开拓市场,扩大业务规模,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公司整体盈利水平。
强公司综合盈利能力;五是针对少数进口的原材料,公司将积极拓展其他海外供应渠道或国内渠道,做好合理的库存储备。
7、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风险
8、经销商销售模式的风险
公司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销售模式,在国内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在美国以直销为主,在欧洲则直销和经销共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随着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营销网络不断丰富,对公司在经销商管理、销售政策制定、技术支持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而公司对经销商的组织管理、培训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难度亦不断加大。由于经销商面对终端客户,若公司不能及时提高对经销商的管理能力,一旦经销商出现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等情形,将导致经销商无法为终端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由此可能对公司的品牌及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亦可能导致公司产品销售出现区域性下滑。针对上述风险,一直以来,公司对经销商严格要求,要求经销商必须拥有稳定的业务骨干团队、优质的售后服务团队和专业的临床支持能力,确保为终端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公司对经销商建立各项业务评分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优胜劣汰,以“专业为先、规模至上”为宗旨筛选调整经销商,确保经销商队伍的专业和服务能力。未来,公司将继续通过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市场推广活动等方式支持经销商,以实现公司销售收入的持续增长。
十一、报告期内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登记表
第四节公司治理
一、报告期内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和临时股东大会的有关情况
1、本报告期股东大会情况
2、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请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二、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变动情况
三、本报告期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情况
公司计划半年度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四、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或其他员工激励措施的实施情况
1、股权激励
公司报告期无股权激励计划及其实施情况。
2、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情况
适用□不适用报告期内全部有效的员工持股计划情况
报告期内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员工持股计划中的持股情况
报告期内资产管理机构的变更情况
报告期内因持有人处置份额等引起的权益变动情况
报告期内股东权利行使的情况
公司于2023年5月29日完成实施2022年年度权益分派,公司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收到2022年年度现金分红款13,718,979.00元。
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委员会成员发生变化
报告期内员工持股计划终止的情况
3、其他员工激励措施
第五节环境和社会责任
一、重大环保问题情况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光明生产基地增加生产辅料氰化钾项目,备案日期:2019年8月23日;备案编号:GM1694。
2019年12月30日,完成“广东省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转换为“全国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工作。
2020年10月,“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光明生产厂30吨IVD测试废液清洁生产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意见,和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备案。
行业排放标准及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的污染物排放的具体情况
光明生产厂报告期内的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排放情况如下:
对污染物的处理
1、环保处理设施运行情况:
(1)工业废水系统:处理设施主要采用“物理法+深度生化法+生物膜+膜过滤系统+紫外消毒”工艺,在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测系统。设施运行正常,实现稳定达标。
(2)废气处理系统:工业生产废气处理设施采用“水喷淋+活性炭吸附一体化装置、除尘系统”工艺,设施运转正常,实现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排放限值的要求。
(3)危险废物管理:IVD测试废液(医疗废液、危险废液)经低温蒸发技术进行处理,出水回用。该处理工艺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大大降低危险废物委外处置量;其他危险废物储存于标准的危险废物暂存间,定期交给有危废处置资质的环保厂商进行处置。
2、加强污染物治理能力提升:
(1)2023年6月,投资38.80万元新建与生态环保部门联网的废水在线监测设备,在线监测更准确和实现预警管理;原在线检测设备用于废水处理前工序的废水在线检测,起到废水运营内控功能。
(2)2023年起,委托具备废水处理甲级资质单位,负责废水、IVD测试废液处理工程的运营和维护,加强环境治理的专业性,提高环境保护处理水平,运营保养费用约315万/年,确保废水、废液的可靠达标排放。
环境自行监测方案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光明生产厂:
厂区工业废水总排口已于2018年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可在线监测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以及流量。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光明生产厂于2020年4月15日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并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光明管理局备案通过。
2022年9月12日,更新第二版本《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光明生产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光明生产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资源调查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光明生产厂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并于2022年10月27日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光明管理局备案通过。
1、环境治理投入:
(1)2023年,光明生产厂委托具有环境治理工程甲级运营资质的第三方,负责废水、废液处理工程的运营和维护,加强环境治理的专业性,运营保养费用约315万/年,确保废水、废液的可靠达标排放。
(2)2023年6月,投资38.80万元,更新废水站在线监测设备,保持检测的先进和可靠性;同时原在线检测设备用于废水处理前工序的废水在线检测,起到废水运营内控功能,从而做到提前预警以及时分析评估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3)2023年,光明生产厂投资123.40万元,购置低温蒸发设施,提升IVD废液减量化能力,持续保持危险废物减量化能力。
2、环境保护税收:2023年上半年光明生产厂共缴纳环境保护税1207.70元,应税因子为颗粒物、锡及其化合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等7种大气污染物。
报告期内因环境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况
其他应当公开的环境信息
2023年2月17日,在广东省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服务平台发布《2022年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年度报告》。
在报告期内为减少其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适用□不适用
报告期内,我们陆续投入资金进行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等活动,如进行空调系统节能改造,南迈生产基地上线新光伏能源系统等,具体成效以及其他运营过程的减碳活动和产品的低碳设计成果将在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披露。
1、2022年1月28日,光明生产厂列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第一批正面执法清单。
2、2022年7月11日,光明生产厂被深圳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评定为2021年度危险废物规范化示范企业和环境安全标准化管理“双百”示范企业。
二、社会责任情况
迈瑞医疗秉持“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核心力量”的愿景,坚守“客户导向、以人为本、严谨务实、积极进取”的核心价值观,不断优化与完善公司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积极推进ESG理念与公司价值链每一个环节的深度融合。公司于2023年
4月公布上市以来第五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围绕迈瑞医疗可持续发展策略六大领域,详细披露了公司2022年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方面的实践及成果。
公司在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6月公布的最新ESG评级中,由BB级跃升至AA级,标志着迈瑞医疗迈向全球医疗器械行业企业ESG治理领先水平。公司同时入选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中国社科院、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等权威机构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位列第10位,处于五星级水平。
1、推动绿色发展
2、普及公共急救
3、可持续职场
员工是迈瑞医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公司致力于创造一个安全、平等、多元、包容的工作场所,通过拉通交流网络、投入资源,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打造一个多元共融的团队。报告期内,迈瑞医疗荣获2022-2023年度H-EAP大奖“全球化员工健康标杆雇主”。该奖项由第二届国际健康风险管理协会(IHRMA)评选颁发。自2014年以来,迈瑞“幸福能量站”已连续10年为员工提供专业的H-EAP服务,覆盖全球员工逾1.5万人(北美、欧洲、亚太、独联体、中东、非洲、拉美)。公司致力于打造全面的健康服务体系,设立了健康平台、员工心理关爱室、“瑞健康”专栏等服务项目。公司荣登由中国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前程无忧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喜爱雇主”榜单,并获得“人力资源管理杰出奖”。
第六节重要事项
三、违规对外担保情况
公司报告期无违规对外担保情况。
四、聘任、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
半年度财务报告是否已经审计
公司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
五、董事会、监事会对会计师事务所本报告期“非标准审计报告”的说明
八、诉讼事项
重大诉讼仲裁事项
本报告期公司无重大诉讼、仲裁事项。
其他诉讼事项适用□不适用截至2023年6月30日,上市公司及子公司其他诉讼事项情况如下:
1、报告期内已结案案件:上市公司及子公司为被告的案件涉赔金额为人民币198.30万元,为原告的案件涉赔金额为人民币500.00万元,实际结案金额为人民币0.00万元。
2、截至报告期末尚未结案的案件:上市公司及子公司为被告的案件涉赔金额为人民币1,629.41万元,占2022年末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的比例约为0.05%;上市公司及子公司为原告的案件涉赔金额约为人民币18,979.69万元,占2022年末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的比例约为0.59%。上述诉讼事项多个独立且单个涉赔金额较小,预计负债金额约人民币64.00万元,该等诉讼事项不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九、处罚及整改情况
十、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诚信状况
十一、重大关联交易
2、资产或股权收购、出售发生的关联交易
公司报告期未发生资产或股权收购、出售的关联交易。
3、共同对外投资的关联交易
公司报告期未发生共同对外投资的关联交易。
4、关联债权债务往来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关联债权债务往来。
5、与存在关联关系的财务公司的往来情况
公司与存在关联关系的财务公司、公司控股的财务公司与关联方之间不存在存款、贷款、授信或其他金融业务。
6、公司控股的财务公司与关联方的往来情况
公司控股的财务公司与关联方之间不存在存款、贷款、授信或其他金融业务。
7、其他重大关联交易
公司报告期无其他重大关联交易。
十二、重大合同及其履行情况
1、托管、承包、租赁事项情况
(1)托管情况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托管情况。
(2)承包情况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承包情况。
(3)租赁情况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租赁情况。
2、重大担保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重大担保情况。
3、日常经营重大合同
4、其他重大合同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其他重大合同。
十三、其他重大事项的说明
1、关于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事项
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借助专业机构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公司与晨壹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含其全资子公司)共同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其中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额12亿元。2023年5月31日,公司收到通知,公司与合作方共同投资的扬州浵沅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和《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并取得《私募投资基金备案证明》。具体详见公司于2023年5月12日、5月31日在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披露的《关于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的公告》《关于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的进展公告》。
2、关于修订公司部分治理制度事项
根据公司董事会运作和公司治理实际需要,调整公司董事会成员人数及各专门委员会成员人数,同时结合公司战略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经2023年4月26日第七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及2023年5月18日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公司修
3、关于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换届事项
另公司于2023年7月3日、7月18日分别召开第八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完成补选孔昱女士为第八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具体详见公司同日在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披露的《第八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决议公告》《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至此第八届董事会由11名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6名;第八届监事会由3名监事组成,其中职工代表监事1名。
4、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及实施情况
报告期内其他重大事项:
十四、公司子公司重大事项
第七节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一、股份变动情况
1、股份变动情况
单位:股
股份变动的原因
股份变动的批准情况
股份变动的过户情况
股份回购的实施进展情况
采用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回购股份的实施进展情况
股份变动对最近一年和最近一期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等财务指标的影响
公司认为必要或证券监管机构要求披露的其他内容
2、限售股份变动情况
二、证券发行与上市情况
三、公司股东数量及持股情况
公司是否具有表决权差异安排
公司前10名普通股股东、前10名无限售条件普通股股东在报告期内是否进行约定购回交易
公司前10名普通股股东、前10名无限售条件普通股股东在报告期内未进行约定购回交易。
四、公司控股股东或第一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质押股份数量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数量比例达到80%
五、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变动
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报告期持股情况没有发生变动,具体可参见2022年年报。
六、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变更情况
控股股东报告期内变更
公司报告期控股股东未发生变更。
实际控制人报告期内变更
公司报告期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更。
报告期公司不存在优先股。
第十节财务报告
一、审计报告
半年度报告是否经过审计
公司半年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
二、财务报表
财务附注中报表的单位为:元
1、合并资产负债表
编制单位: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6月30日
法定代表人:李西廷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吴昊会计机构负责人:赵云
2、母公司资产负债表
3、合并利润表
本期发生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净利润为:0.00元,上期被合并方实现的净利润为:0.00元。法定代表人:李西廷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吴昊会计机构负责人:赵云
4、母公司利润表
5、合并现金流量表
6、母公司现金流量表
7、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本期金额
上年金额
8、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上期金额
三、公司基本情况
本公司于2021年8月24日第七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回购公司股份方案的议案》,回购的股份将全部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本公司通过股份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3,048,662股,占本公司当时总股本的0.2508%,支付的总金额为人民币999,990,786元(含交易费用),计入库存股。本公司于2022年1月13日召开的第七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并于2022年2月10日召开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以特别决议形式,审议通过了《关于回购公司股份方案的议案》,同意本公司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回购本公司部分社会公众股份,本次回购股份将依法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本公司于2022年2月累计回购本公司股份3,249,872股,占本公司当时总股本的0.2673%,支付的总金额为人民币999,944,451元(含交易费用)。于2022年3月4日,本公司注销当年已回购股份3,249,872股。于2023年6月30日,本公司的股份总数为1,212,441,394股,每股面值1元。
本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李西廷先生及徐航先生(共同控制)。
本公司经批准的经营范围为生产经营医疗电子仪器及其配套试剂及产品的软件开发(不含国家限制项目),自产产品售后服务,自有房屋租赁及从事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注册地址及总部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南十二路迈瑞大厦。
本期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及其变化情况详见附注八“合并范围的变更”和附注九(1)“在子公司中的权益”。
四、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1、编制基础
2、持续经营
公司自本报告期末至少12个月内具备持续经营能力,无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事项。
五、重要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具体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提示:
本公司截至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财务报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真实、完整地反映了本公司2023年6月30日的合并及公司财务状况及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的合并及公司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
2、会计期间
本公司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3、营业周期
本公司营业周期为12个月。
4、记账本位币
本公司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本公司下属子公司根据其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确定其记账本位币。本财务报表以人民币列示。
5、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6、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合并范围包括本公司及全部子公司。
从取得子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之日起,本集团开始将其纳入合并范围;从丧失实际控制权之日起停止纳入合并范围。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自其与本公司同受最终控制方控制之日起纳入本公司合并范围,并将其在合并日前实现的净利润在合并利润表中单列项目反映。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子公司与本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或会计期间不一致的,按照本公司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以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集团内所有重大往来余额、交易及未实现利润在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时予以抵销。子公司的股东权益、当期净损益及综合收益中不归属于本公司所拥有的部分分别作为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及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股东权益、净利润及综合收益总额项下单独列示。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其余额冲减少数股东权益。本公司向子公司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全额抵销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子公司向本公司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本公司对该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子公司之间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母公司对出售方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
如果以本集团为会计主体与以本公司或子公司为会计主体对同一交易的认定不同时,从本集团的角度对该交易予以调整。
7、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确定标准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指库存现金,可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及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8、外币业务和外币报表折算
(1)外币交易
外币交易按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入账。
于资产负债表日,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为购建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外币专门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在资本化期间内予以资本化;其他汇兑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于资产负债表日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在现金流量表中单独列示。
(2)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
境外经营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股东权益中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境外经营的利润表中的收入与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上述折算产生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境外经营的现金流量项目,采用现金流量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在现金流量表中单独列示。
9、金融工具
(1)金融资产
1)分类和计量
本集团根据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将金融资产划分为:(a)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b)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c)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债务工具
本集团持有的债务工具是指从发行方角度分析符合金融负债定义的工具,分别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计量:
以摊余成本计量:
本集团管理此类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为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且此类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与基本借贷安排相一致,即在特定日期产生的现金流量,仅为对本金和以未偿付本金金额为基础的利息的支付。本集团对于此类金融资产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此类金融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流动资产、长期应收款、其他非流动资产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等。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本集团管理此类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为既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又以出售为目标,且此类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与基本借贷安排相一致。此类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但减值损失或利得、汇兑损益和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利息收入计入当期损益。此类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应收款项融资等。
权益工具
本集团将对其没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权益工具投资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列示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自资产负债表日起预期持有超过一年的,列示为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
2)减值
本集团对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务工具等,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确认损失准备。
本集团考虑在资产负债表日无须付出不必要的额外成本和努力即可获得的有关过去事项、当前状况以及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等合理且有依据的信息,以发生违约的风险为权重,计算合同应收的现金流量与预期能收到的现金流量之间差额的现值的概率加权金额,确认预期信用损失。
对于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活动形成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应收款项融资,无论是否存在重大融资成分,本集团均按照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
除上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外,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本集团对处于不同阶段的金融工具的预期信用损失分别进行计量。金融工具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未显著增加的,处于第一阶段,本集团按照未来12个月内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金融工具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已显著增加但尚未发生信用减值的,处于第二阶段,本集团按照该工具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金融工具自初始确认后已经发生信用减值的,处于第三阶段,本集团按照该工具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
对于在资产负债表日具有较低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本集团假设其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并未显著增加,认定为处于第一阶段的金融工具,按照未来12个月内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
本集团对于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金融工具,按照其未扣除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对于处于第三阶段的金融工具,按照其账面余额减已计提减值准备后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
当单项金融资产无法以合理成本评估预期信用损失的信息时,本集团依据信用风险特征将应收款项划分为若干组合,在组合基础上计算预期信用损失,确定组合的依据和计提方法如下:
对于划分为组合的应收票据、应收款项融资和应收账款,本集团参考历史信用损失经验,结合当前状况以及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通过违约风险敞口和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率,计算预期信用损失。
对于划分为组合的其他应收款,本集团参考历史信用损失经验,结合当前状况以及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通过违约风险敞口和未来12个月内或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率,计算预期信用损失。本集团将计提或转回的损失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务工具,本集团在将减值损失或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的同时调整其他综合收益。3)终止确认金融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予以终止确认:(a)收取该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b)该金融资产已转移,且本集团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c)该金融资产已转移,虽然本集团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但是放弃了对该金融资产控制。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终止确认时,其账面价值与收到的对价以及原直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之和的差额,计入留存收益;其余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其账面价值与收到的对价以及原直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金融负债
金融负债于初始确认时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本集团的金融负债主要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和租赁负债等。该类金融负债按其公允价值扣除交易费用后的金额进行初始计量,并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后续计量。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列示为流动负债;期限在一年以上但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的,列示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其余列示为非流动负债。
当金融负债的现时义务全部或部分已经解除时,本集团终止确认该金融负债或义务已解除的部分。终止确认部分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对价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确定
11、应收账款
详见附注五(9)。
12、应收款项融资
13、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收款的预期信用损失的确定方法及会计处理方法详见附注五(9)。
14、存货
(1)分类
存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库存商品(产成品)等,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2)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存货发出时的成本按加权平均法核算,库存商品和在产品成本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及在正常生产能力下按系统的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3)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及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
(4)本集团的存货盘存制度采用永续盘存制。
15、长期应收款
16、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包括:本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本集团对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为本公司能够对其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联营企业为本集团能够对其财务和经营决策具有重大影响的被投资单位。
对子公司的投资,在公司财务报表中按照成本法确定的金额列示,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权益法调整后进行合并。对联营企业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1)投资成本的确定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投资成本;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
对于以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初始投资成本。
(2)后续计量及损益确认方法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量,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以初始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并相应调增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本集团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份额确认当期投资损益。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但本集团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且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继续确认预计将承担的损失金额。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和利润分配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资本公积。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于宣告分派时按照本集团应分
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本集团与被投资单位之间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本集团的部分,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本集团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内部交易损失,其中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部分,相应的未实现损失不予抵销。
(3)确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依据
(4)长期股权投资减值
对子公司及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当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附注五(22))。
17、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
成本法计量
折旧或摊销方法
报告期内的各类投资性房地产的使用寿命、残值率和年摊销/折旧率分别为:
18、固定资产
(1)确认条件
固定资产包括永久产权土地,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电子设备及其他等。
固定资产在与其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本集团、且其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时予以确认。购置或新建的固定资产按取得时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2)折旧方法
(3)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附注五(22))。
(4)固定资产的处置
19、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按实际发生的成本计量。实际成本包括建筑成本、安装成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及其他为使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必要支出。在建工程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转入固定资产并自次月起开始计提折旧。当在建工程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附注五(22))。20、使用权资产详见附注五(32)。
21、无形资产
(1)计价方法、使用寿命、减值测试
无形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电脑软件及信息系统、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及客户关系等,以成本计量。
1)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按出让年限20年至50年平均摊销。
2)电脑软件及信息系统:电脑软件按预计可使用年限平均摊销,平均摊销期限为3年或5年。
3)专利权:专利权按法律规定的专利权期限3年至10年平均摊销。
4)非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按预计可收益期限1年至15年平均摊销。
5)商标权:商标权根据预计可受益期限按5年至20年平均摊销。
6)客户关系:客户关系按预计可受益期限3年至13年平均摊销。
7)定期复核使用寿命和摊销方法: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复核并作适当调整。
8)无形资产减值:当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附注五
(22))。
(2)内部研究开发支出会计政策
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根据其性质及研发活动最终形成无形资产是否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被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管理层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能够证明该无形资产将如何产生经济利益;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
形资产;以及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以前期间已计入损益的开发支出不在以后期间重新确认为资产。已资本化的开发阶段的支出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为开发支出,自该项目达到预定用途之日起转为无形资产。
22、长期资产减值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以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使用权资产及对子公司与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等,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减值迹象的,进行减值测试;尚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至少每年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测试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减值损失。可收回金额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资产减值准备按单项资产为基础计算并确认,如果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资产组是能够独立产生现金流入的最小资产组合。
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示的商誉,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至少每年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测试时,商誉的账面价值分摊至预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测试结果表明包含分摊商誉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减值损失金额先抵减分摊至该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再根据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以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上述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期间不予转回价值得以恢复的部分。
23、长期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包括使用权资产改良及其他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费用,按预计受益期间分期平均摊销,并以实际支出减去累计摊销后的净额列示。
24、合同负债
详见附注五(29)。
25、职工薪酬
(1)短期薪酬的会计处理方法
预期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以上需支付的薪酬,列示为长期职工薪酬。本集团的长期职工薪酬于报告期间为奖金,本集团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应付奖金金额,该项金额与实际应支付的奖金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以后各期计入财务费用。
(2)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方法
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设定提存计划是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是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于报告期内,本集团的离职后福利主要是为境内员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及为境外部分员工设立的强积金及境外养老保险计划等,均属于设定提存计划。
基本养老保险
境外员工企业年金
(3)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方法
预期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需支付的辞退福利,列报为流动负债。
26、租赁负债
详见附注五(32)。
27、预计负债
因产品质量保证、亏损合同、未决诉讼等形成的现时义务,当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且其金额能够可靠计量时,确认为预计负债。
于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并作适当调整,以反映当前的最佳估计数。
预期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需支付的预计负债,列报为流动负债。
28、股份支付
股份支付是为了获取职工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权益工具包括公司本身、公司的母公司或同集团其他会计主体的权益工具。股份支付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本集团的股份支付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本集团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为员工持股计划。该等计划以授予职工的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在完成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条件才可行权或解锁。在股票授予日,即股份支付协议获得
29、收入
(1)销售商品
对于合同开始日预计客户取得商品控制权至客户支付价款间隔不超过一年的合同,本集团给予客户的信用期根据客户的信用风险特征确定,与行业惯例一致,不存在重大融资成分。对于存在重大融资成分的合同,本集团按照假定客户在取得商品控制权时即以现金支付的应付金额确定交易价格,该交易价格与合同价格之间的差额,在合同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本集团向客户提供基于销售金额的销售折扣,并根据历史经验,按照期望值法确定折扣金额,按照合同对价扣除预计折扣金额后的净额确认收入。本集团已收或应收客户对价而应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义务列示为合同负债。
(2)提供劳务
本集团之提供劳务根据合同服务期限,在提供服务的期间内采用直线法分期确认收入。本集团提供劳务之收入主要是延长保修期收入及其他。本集团按照已完成劳务的进度确认收入时,对于本集团已经取得无条件收款权的部分,确认为应收账款,其余部分确认为合同资产,并对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确认损失准备(附注五(9));如果本集团已收或应收的合同价款超过已完成的劳务,则将超过部分确认为合同负债。本集团对于同一合同下的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以净额列示。
合同成本包括合同履约成本。本集团为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成本,确认为合同履约成本,并在确认收入时,按照已完成劳务的进度结转计入主营业务成本。
(3)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
对于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如果该质量保证在向客户保证所销售商品或服务符合既定标准之外提供了一项单独的服务,该质量保证构成单项履约义务。否则,本集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对质量保证责任进行会计处理,确认相应的预计负债(附注五(27))。30、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为本集团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包括税费返还、财政补贴等。
政府补助在本集团能够满足其所附的条件并且能够收到时,予以确认。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按照收到或应收的金额计量。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
31、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与同一税收征管部门对本集团内同一纳税主体征收的所得税相
关;
本集团内该纳税主体拥有以净额结算当期所得税资产及当期所得税负债的法定权利。
32、租赁
(1)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方法
租赁,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的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对价的合同。
1)本集团作为承租人
本集团于租赁期开始日确认使用权资产,并按尚未支付的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确认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包括固定付款额,以及在合理确定将行使购买选择权或终止租赁选择权的情况下需支付的款项等。可变
租金不纳入租赁付款额,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本集团将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支付的租赁负债,列示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租赁发生变更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本集团将其作为一项单独租赁进行会计处理:(a)该租赁变更通过增加一项或多项租赁资产的使用权而扩大了租赁范围;(b)增加的对价与租赁范围扩大部分的单独价格按该合同情况调整后的金额相当。
2)本集团作为出租人
实质上转移了与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几乎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为融资租赁。其他的租赁为经营租赁。本集团经营租赁的租金收入在租赁期内按照直线法确认。当租赁发生变更时,本集团自变更生效日起将其作为一项新租赁,并将与变更前租赁有关的预收或应收租赁收款额作为新租赁的收款额。
(2)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方法
不适用。
33、其他重要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1)股利分配
现金股利于股东大会批准的当期,确认为负债。
(2)库存股
(3)分部信息
经营分部以内部组织结构、管理要求、内部报告制度为依据确定,以经营分部为基础确定报告分部并披露分部信息。经营分部是指企业内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组成部分:1)该组成部分能够在日常活动中产生收入、发生费用;2)本集团管理层能够定期评价该组成部分的经营成果,以决定向其配置资源、评价其业绩;3)本集团能够取得该组成部分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会计信息。两个或多个经营分部具有相似的经济特征,并且满足一定条件的,则可合并为一个经营分部。
(4)重要会计估计和判断
本集团根据历史经验和其他因素,包括对未来事项的合理预期,对所采用的重要会计估计和关键判断进行持续的评价。
1)采用会计政策的关键判断
(a)收入确认的时点
本集团向客户销售医疗器械产品时,(i.)按照合同规定将该产品运至约定交货地点,由客户对该产品进行验收确认后,签署签收单;(ii.)或按照合同规定,提货人到访提货并签署签收单;(iii.)或按照合同规定,对于需要装机的产品,装机完成后由客户进行验收确认,并签署装机确认书;(iv.)或针对部分海外销售,按照合同规定,产品完成报关离港并取得提单。此后,客户拥有销售该产品并且有自主定价的权利,并且承担该产品价格波动或毁损的风险。
(i.)于项目立项时该项目的技术可行性;
(ii.)管理层具有完成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iii.)无形资产将如何产生经济利益;
(iv.)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v.)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2)重要会计估计及其关键假设
下列重要会计估计及关键假设存在会导致下一会计年度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出现重大调整的重要风险:
(a)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
本集团通过违约风险敞口和预期信用损失率计算预期信用损失,并基于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率。在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率时,本集团使用内部历史信用损失经验等数据,并结合当前状况和前瞻性信息考虑对历史信用损失经验的影响。
(b)保修费计提比例
本集团根据实际发生的历史保修费对保修费的计提比例作出估计。若实际发生的保修费与管理层的估计存在重大差异,以后年度的保修费计提比例需要做出相应调整。(c)商誉减值准备的会计估计本集团至少每年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同时在出现减值迹象时亦需进行减值测试,包含商誉的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为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计算需要采用会计估计(附注七(19))。如果管理层对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未来现金流量计算中采用的销售增长率、毛利率进行修订,修订后的销售增长率、毛利率低于目前采用的销售增长率、毛利率,本集团有可能需对商誉增加计提减值准备。如果管理层对应用于现金流量折现的折现率进行重新修订,修订后的折现率高于目前采用的折现率,本集团有可能需对商誉增加计提减值准备。
如果实际增长率和毛利率高于或实际折现率低于管理层的估计,本集团不能转回原已计提的商誉减值损失。
d)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
本集团在多个地区缴纳企业所得税。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部分交易和事项的最终税务处理存在不确定性。在计提各个地区的所得税费用时,本集团需要作出重大判断。如果这些税务事项的最终认定结果与最初入账的金额存在差异,该差异将对作出上述最终认定期间的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的金额产生影响。
34、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1)重要会计政策变更
(2)重要会计估计变更
六、税项
1、主要税种及税率
存在不同企业所得税税率纳税主体的,披露情况说明
2、税收优惠
(1)企业所得税
本集团境内主要子公司税收优惠信息如下:
(2)增值税
本集团于境内销售自行开发的软件产品,按13%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后,对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及海关总署颁布的《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公告[2019]39号)以及财政部和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纾困发展有关增
3、其他
本集团境内公司的科研技术服务收入适用的增值税率为6%。
七、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
1、货币资金
其他说明:
(1)于2023年6月30日,本集团银行存款中存在预计持有至到期的三年期大额存单本金合计5,521,087,981.00元,其中4,000,000,000.00元大额存单将于一年内到期,于银行存款内列示;剩余1,521,087,981.00元大额存单于一年后到期,其对应的应收利息为60,487,666.00元,均于其他非流动资产中列示。此外,包括在银行存款中的三个月以内到期或三个月以上
到期但可随时支取的定期银行存款为8,199,199,825.00元(2022年12月31日:6,402,971,334.00元)。
(2)于2023年6月30日其他货币资金中受限资金余额为204,323,854.00元(2022年12月31日:200,150,475.00元),受限资金主要为政府补助开放式监管账户81,573,869.00元(2022年12月31日:81,470,867.00元)及信用证/履约保证金等。
(3)存放在境外且资金汇回受到限制的款项,详见附注九(1)。
2、应收票据
(1)应收票据分类列示
按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组合-银行承兑汇票
确定该组合依据的说明:
(2)本期计提、收回或转回的坏账准备情况
本期计提坏账准备情况:
本集团本期无计提、收回或转回的坏账准备。其中本期坏账准备收回或转回金额重要的:
(3)本期实际核销的应收票据情况
应收票据核销说明:
本集团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无实际核销的坏账准备。
(4)其他说明
除上述列示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应收票据外,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本集团视日常资金管理的需要将一部分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贴现或背书且能满足终止确认条件,故将该等银行承兑汇票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列示为应收款项融资。
于2023年6月30日,本集团分类于应收款项融资的已贴现或背书但尚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如下:
于2023年06月30日,除上述应收款项融资外,本集团无已贴现或已背书但尚未到期的应收票据。
3、应收账款
(1)应收账款分类披露
按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组合-境内第三方客户
确定该组合的依据详见附注五(9)。
按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组合-境外第三方客户
按账龄披露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为61,229,720.00元,收回或转回的坏账准备金额为4,572,427.00元。其中本期坏账准备收回或转回金额重要的:
(3)本期实际核销的应收账款情况
应收账款核销说明:无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账款核销,且无因关联交易而产生的应收账款核销。
(4)按欠款方归集的期末余额前五名的应收账款情况
(5)因金融资产转移而终止确认的应收账款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本集团不存在对应收账款进行了无追索权的保理而终止确认的应收账款(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无)。
4、预付款项
(1)预付款项按账龄列示
账龄超过1年且金额重要的预付款项未及时结算原因的说明:
(2)按预付对象归集的期末余额前五名的预付款情况
本报告期按预付对象归集的期末余额前五名预付款项汇总金额95,025,142.00元,占预付款项期末余额合计数的比例
29.53%。
5、其他应收款
(1)其他应收款
1)其他应收款按款项性质分类情况
2)坏账准备计提情况
损失准备本期变动金额重大的账面余额变动情况
3)本期计提、收回或转回的坏账准备情况本期计提坏账准备情况: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为363,691.00元,收回或转回的坏账准备金额为152,528.00元。其中本期坏账准备转回或收回金额重要的:
4)本期实际核销的其他应收款情况
其他应收款核销说明:
无单项金额重大的其他应收账款核销,且无因关联交易而产生的其他应收账款核销。
5)按欠款方归集的期末余额前五名的其他应收款情况
6)涉及政府补助的应收款项
6、存货
公司是否需要遵守房地产行业的披露要求否
(1)存货分类
(2)存货跌价准备和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
7、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员工借款主要为员工购买第一套房提供之无息贷款,需自借款第二年起开始分期偿还,且在离职前需全部偿还。
8、其他流动资产
9、长期应收款
(1)长期应收款情况
坏账准备减值情况长期应收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情况详见附注七(3)。损失准备本期变动金额重大的账面余额变动情况
(2)因金融资产转移而终止确认的长期应收款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本集团不存在对长期应收款进行了无追索权的保理而终止确认的长期应收款。
10、长期股权投资
11、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分项披露本期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
本集团对该等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权投资不具有重大影响,出于战略投资的考虑将其作为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核算。
12、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
13、投资性房地产
(1)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
14、固定资产
(1)固定资产情况
15、在建工程
(1)在建工程情况
(2)重要在建工程项目本期变动情况
16、使用权资产
17、无形资产
(1)无形资产情况
本期末通过公司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余额的比例24.76%。
18、开发支出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以及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本集团研究开发支出共计2,040,034,424.00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1,456,451,929.00元),其中1,851,429,618.00元计入研发费用(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
1,350,082,705.00元),当期资本化后转入无形资产的金额为28,833,661.00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
无),159,771,145.00元包含在开发支出的期末余额中(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106,369,224.00元)。
19、商誉
(1)商誉账面原值
(2)商誉减值准备
采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WACC确定折现率RR=Ke*[E/(E+D)]+Kd*(1-T)*[D/(E+D)]式中:T:所得税率
Kd:付息债务成本
Ke:权益资本成本,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确定权益资本成本;计算公式如下:Ke=Rf+ERP*β1+Rc式中:Rf:无风险报酬率
ERP:市场风险溢价β1:有财务杠杆风险系数Rc:企业特有风险值通过以上方法计算得出,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算中使用的折现率为11.40%-12.50%(2022年12月31日:11.40%-
12.50%)。
20、长期待摊费用
21、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1)未经抵销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未经抵销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3)以抵销后净额列示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4)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明细
(5)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亏损将于以下年度到期
22、其他非流动资产
员工借款主要为员工购买第一套房提供之无息贷款,需自借款第二年起开始分期偿还,且在离职前需全部偿还。一年以内到期的员工借款已分类为一年以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23、应付账款
(1)应付账款列示
24、预收款项
(1)预收款项列示
25、合同负债
包括在期初账面价值中的3,752,290,366.00元合同负债已于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内转入营业收入,包括预收货款3,325,255,257.00元,递延收入427,035,109.00元。
报告期内账面价值发生重大变动的金额和原因
26、应付职工薪酬
(1)应付职工薪酬列示
(2)短期薪酬列示
(3)设定提存计划列示
27、应交税费
28、其他应付款
(1)其他应付款
1)按款项性质列示其他应付款
2)账龄超过1年的重要其他应付款
29、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30、其他流动负债
31、租赁负债
32、长期应付职工薪酬
(1)长期应付职工薪酬表
33、预计负债
本集团根据与客户签署的合同为售出产品提供产品质量保证售后服务,有关预计负债系根据历史经验按照期末义务所需支付的最佳估计数进行预提。
34、递延收益
涉及政府补助的项目:
35、其他非流动负债
36、股本
37、资本公积
其他说明,包括本期增减变动情况、变动原因说明:
(1)本期股本溢价的变动系员工持股计划第一期标的股票解锁导致其他资本公积转入股本溢价252,711,739.00元,以及减少股本溢价271,260,196.00元(附注七(38))。
(2)于2023年3月本集团子公司深圳迈瑞股权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深迈投”)向四个自然人股东合计以2,799万元收购了其拥有的浙江格林蓝德40%的股权。股权转让完成后深迈投持浙江格林蓝德100%的股权,上述40.00%股权收购价格和收购的子公司净资产份额之差8,484,230.00元计入资本公积。
(3)本期本集团联营企业汉诺医疗的其他投资者投入资本导致本集团所享有的净资产份额变动5,844,045.00元计入其他资本公积。
本集团员工持股计划根据本期末的股权公允价值估计未来期间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该金额未超过等待期内确认的成本费用,故对上年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1,016,244.00元进行转回。
38、库存股
于2023年5月,员工持股计划第一期标的股票已满足解锁条件。本集团根据解锁情况,按照解锁股票相应的账面价值结转库存股320,046,245.00元、其他应付款48,786,049.00元以及资本公积271,260,196.00元。另外,于2023年6月30日,对于员工持股计划预计未来可解锁股份,本公司根据分配的可撤销的现金股利金额结转库存股8,686,085.00元、其他应付款8,686,085.00元。
39、其他综合收益
40、盈余公积
盈余公积说明,包括本期增减变动情况、变动原因说明:
41、未分配利润
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明细:
(2)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影响期初未分配利润0.00元。
(3)由于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影响期初未分配利润0.00元。
(4)由于同一控制导致的合并范围变更,影响期初未分配利润0.00元。
(5)其他调整合计影响期初未分配利润0.00元。
42、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
本报告期末已签订合同、但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毕的履约义务所对应的收入金额为2,692,002,521.00元,其中,2,495,186,188.00元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及2024年上半年度确认收入,196,816,333.00元预计将于2024年下半年及以后年度确认收入。
43、税金及附加
44、销售费用
45、管理费用
46、研发费用
47、财务费用
48、其他收益
49、投资收益
50、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报告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金额全部为非经常性损益。
51、信用减值损失
52、资产减值损失
53、资产处置收益
54、营业外收入
55、营业外支出
56、所得税费用
(1)所得税费用表
(2)会计利润与所得税费用调整过程
57、其他综合收益
详见附注七(39)。
58、现金流量表项目
(1)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2)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3)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4)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5)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59、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
(1)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
(2)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构成
60、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到限制的资产
61、外币货币性项目
(1)外币货币性项目
(2)境外经营实体说明,包括对于重要的境外经营实体,应披露其境外主要经营地、记账本位币及选择依据,记账本位币发生变化的还应披露原因。
62、政府补助
(1)政府补助基本情况
(2)政府补助退回情况
八、合并范围的变更
1、其他原因的合并范围变动
(1)本集团于2023年1月26日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设立全资子公司HytestNorthAmerica,Inc.(“HTNA”)。
(2)本集团于2023年3月27日在深圳注册设立全资子公司深圳迈瑞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迈工”)。
(3)本集团于2023年6月5日在俄罗斯莫斯科注册设立全资子公司MindrayTechnologyRusLimitedLiabilityCompany(“MRRT”)。
九、在其他主体中的权益
1、在子公司中的权益
(1)企业集团的构成
(2)使用企业集团资产和清偿企业集团债务的重大限制
本集团的子公司MRBR、MRID、MRIN及若干未于上述表格列示的境外子公司需要遵循当地外汇管理政策,根据该政策,上述公司必须经过当地外汇管理部门的批准才能向本公司及其他投资方支付现金股利。上述公司于2023年6月30日及2022年12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分别为人民币97,425,224.00元及人民币58,044,806.00元。本集团不存在其他重大使用集团资产或清偿集团负债方面的限制。
2、在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份额发生变化且仍控制子公司的交易
(1)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份额发生变化的情况说明
于2023年3月本集团子公司深圳迈瑞股权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深迈投”)向四个自然人股东合计以2,799万元收购了其拥有的浙江格林蓝德40%的股权。股权转让完成后深迈投持浙江格林蓝德100%的股权。
(2)交易对于少数股东权益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3、在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中的权益
(1)不重要的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汇总财务信息
本集团的经营活动会面临各种金融风险:市场风险(主要为外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本集团整体的风险管理计划针对金融市场的不可预见性,力求减少对本集团财务业绩的潜在不利影响。
1、市场风险
(1)外汇风险
本集团的主要经营资产位于中国境内,境内销售以人民币结算,境外销售业务主要以美元或出口国家货币计价。本集团已确认的外币资产和负债及未来的外币交易(外币资产和负债及外币交易的计价货币主要为美元及欧元)存在外汇风险。本集团专项小组负责监控集团外币交易和外币资产及负债的规模,以最大程度降低面临的外汇风险。
于2023年6月30日及2022年12月31日,本集团内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的公司持有的外币金融资产和外币金融负债折算成人民币的金额列示如下:
于2023年6月30日及2022年12月31日,本集团内记账本位币为美元的公司持有的外币金融资产和外币金融负债折算成人民币的金额列示如下:
于2023年6月30日,对于本集团各类美元金融资产和美元金融负债的影响,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或贬值3%,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本集团净利润的影响将减少或增加约21,052万元(2022年12月31日:16,069万元)。
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或贬值3%,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本集团于2023年6月30日的其他综合收益减少或增加20,669万元(2022年12月31日:19,613万元)。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及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其他币种对本集团无重大外汇风险。
2、信用风险
本集团对信用风险按组合分类进行管理。信用风险主要产生于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和其他非流动资产等。于资产负债表日,本集团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已代表其最大信用风险敞口。
本集团货币资金和其他非流动资产中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主要存放于声誉良好并拥有较高信用评级的国有银行和其他大中型上市银行,本集团认为其不存在重大的信用风险,几乎不会产生因银行违约而导致的重大损失。
3、流动性风险
本集团内各子公司负责其自身的现金流量预测。总部财务部门在汇总各子公司现金流量预测的基础上,在集团层面持续监控短期和长期的资金需求,以确保维持充裕的现金储备和可供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从主要金融机构获得提供足够备用资金的承诺,以满足短期和长期的资金需求。
于资产负债表日,本集团各项金融负债以未折现的合同现金流量按到期日列示如下:
十一、公允价值的披露
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期末公允价值
2、持续和非持续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市价的确定依据
本集团持有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及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为在活跃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本集团以其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
3、持续和非持续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项目,采用的估值技术和重要参数的定性及定量信息
本集团持有的应收款项融资为不在活跃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本集团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所使用的估值模型主要为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估值技术的输入值主要包括预期贴现率等。
本期第三层次资产变动如下:
应收款项融资
4、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情况
本集团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主要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其他非流动资产、应付款项和租赁负债等。
本集团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异很小。
十二、关联方及关联交易
1、本企业的母公司情况
本企业的母公司情况的说明:
自本公司于2016年7月29日增资后,本公司没有单一股东持股比例或表决权超过50%。本公司增资前后均受李西廷先生及徐航先生共同控制。
本企业最终控制方是李西廷先生及徐航先生。
2、本企业的子公司情况
本企业子公司的情况详见附注九(1)。
3、关联交易情况
(1)关键管理人员报酬
(2)其他关联交易
关联方代付款项
十三、股份支付
1、股份支付总体情况
根据2022年2月10日召开的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及其摘要的议案》(“员工持股计划”),本公司以人民币50元/股的价格授予员工持股计划3,048,662股股票(“标的股票”)。本公司以授予日(2022年2月10日)公司股票收盘价格为基础确认授予日标的股票的公允价值。本员工持股计划所获标的股票分三期解锁,解锁时点分别为自公司公告最后一笔标的股票过户至本员工持股计划名下之日
(“过户日”)起满12个月、24个月、36个月,最长锁定期为36个月,每期解锁的标的股票比例分别为1/3、1/3、1/3。若本员工持股计划项下的公司业绩考核指标不达标原因导致持股计划权益收回的,收回价格按照该份额所对应的标的股票的原始出资金额加银行同期存款利息之和与售出收益孰低值返还员工。2022年5月25日,本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内所持有的全部标的股票,已非交易过户至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专户,本员工持股计划实际认购金额为152,433,100.00元,就回购义务确认负债152,433,100.00元。于2023年6月30日,本员工持股计划回购义务负债余额为88,243,816.00元。
2、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情况
本期计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内的股份支付费用为147,203,660.00元,剩余12,795,586.00元股份支付金额计入开发支出。
3、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情况
4、股份支付的修改、终止情况
无。
十四、承诺及或有事项
1、重要承诺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重要承诺以下为本集团于资产负债表日,已签约而尚不必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本性支出承诺:
2、或有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重要或有事项
于2023年6月30日,本集团在银行开具的保函余额为111,468,602.00元(2022年12月31日:121,928,557.00元)。本集团日常业务中尚有若干诉讼案件未结案,本集团管理层在咨询了法律意见后,认为其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将不会对本集团的财务状况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十五、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1、其他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说明
十六、其他重要事项
1、分部信息
(1)报告分部的确定依据与会计政策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本集团在报告期内仅有一个报告分部。本集团在境内及其他地区的对外交易收入总额列示如下:
(2)其他说明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本集团无超过主营业务收入10%的单一大客户(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无)。于2023年6月30日,本集团境外的非流动资产余额为5,809,213,688.00元(2022年12月31日:5,549,327,313.00元)。
2、其他
资产负债表日后经营租赁收款额
本集团作为出租人,资产负债表日后应收的租赁收款额的未折现金额汇总如下:
十七、母公司财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
1、应收账款
按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组合-集团内子公司
确定该组合的依据详见附注五(9)
按组合计提坏账准备:境外第三方客户
本公司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为45,536,400.00元。其中本期坏账准备收回或转回金额重要的:
应收账款核销说明:
本期无重要的应收账款核销。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本公司不存在对应收账款进行了无追索权的保理而终止确认的应收账款(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无)。
2、其他应收款
(1)应收股利
1)应收股利分类
(2)其他应收款
3)本期计提、收回或转回的坏账准备情况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316,404.00元。其中本期坏账准备转回或收回金额重要的:
4)按欠款方归集的期末余额前五名的其他应收款情况
3、长期股权投资
(1)对子公司投资
(2)对联营、合营企业投资
(3)其他说明
4、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
对于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如果该质量保证在向客户保证所销售商品或服务符合既定标准之外提供了一项单独的服务,该质量保证构成单项履约义务。否则,本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对质量保证责任进行会计处理,确认相应的预计负债。
本报告期末已签订合同、但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毕的履约义务所对应的收入金额为1,683,723,774.00元,其中,1,553,658,606.00元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及2024年上半年度确认收入,130,065,168.00元预计将于2024年下半年及以后年度确认收入。
5、投资收益
十八、补充资料
1、当期非经常性损益明细表
公司不存在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情况说明
2、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收益
3、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