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科技专注微创外科手术器械,以手术动力装置为核心业务进行研发、生产、销售,并持续开发内窥镜、能量手术设备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耳鼻喉科、骨科、乳腺外科等临床科室,成为国内微创手术工具整体方案提供者。
手术动力装置应用广泛,纳入医保收费目录驱动增长
手术动力装置为手术刀具提供所需机械动力,实现外科手术中对软、硬组织进行不同处理,整机和耗材分别隶属医疗器械的设备和高值耗材子行业,根据临床需求主要应用于神经外科、骨科、乳腺外科等科室,根据公司招股书测算,预计2025年手术动力主要配套耗材有望达到54.88亿元,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7.77%。微创手术的普及带动日间/住院手术人数提升,2015年起,一次性耗材陆续纳入各省医保收费目录,共同驱动手术耗材的使用。
二十年打磨核心产品力,微创手术新品有望描绘多维增长
公司深耕手术动力装置领域超过20年,积极参与各类行业标准的撰写,形成核心科室设备加耗材解决方案,其中乳腺旋切系统获国产同类产品首证,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形成准入壁垒。众成数科数据显示公司传统科室产品和乳腺外科产品中标率分列国内第二和第三位,产品力逐步受到终端客户认可。围绕微创手术,公司持续布局硬镜、能量手术设备等新产品,孕育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收入分别为4.13/6.06/8.47亿元,增速分别为57.64%/46.55%/39.8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1.75/2.45亿元,增速分别为58.41%/46.64%/40.09%,EPS分别为2.25/3.30/4.63元/股,三年CAGR为48.38%。可比公司24年平均PE为35倍,考虑公司手术动力装置产品设备中标数量为国产第一,并围绕微创手术持续布局新品,夯实微创赛道领跑位置,具有估值溢价潜力,根据相对估值法,我们给予公司24年44倍PE,目标价为145.2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新产品研发失败风险;新产品市场推广风险;销售模式风险;市场空间测算风险。
投资聚焦
手术动力装置下游应用广泛。手术动力装置为手术刀具提供所需机械动力,外科、骨科或耳鼻喉科中对生物体骨组织的切除处理、软组织的刨削、切除等。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耳鼻喉科、骨科、乳腺外科等临床科室,预计2025年手术动力主要配套耗材有望达到54.88亿元,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7.77%。
纳入医保收费目录驱动增长。外科医疗微创化趋势明显,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术式特点对手术设备和配套耗材要求提高,一次性耗材的普及与微创化趋势相符。2020-2022年,国内各省市累计办理耗材收费目录数量从161项,增加至213项,付费形成闭环,为医疗机构一次性耗材使用提供背书。
微创整体解决方案布局。公司立足于手术动力装置,经过20余年发展,产品力得到国内头部客户认可,并参与7项行业标准的撰写。围绕微创手术临床需求,公司持续布局硬镜、超声骨刀、等离子手术设备等,产品相继获得国内注册证,孕育发展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不同于市场的观点
1、市场认为手术动力装置市场较小,发展限制较大。我们认为,随着各省逐步增加一次性耗材医保收费目录,耗材的使用和更换频率或将提高,在带动公司手术动力装置产线整体增长。
2、市场认为公司产品相对单一。我们认为,公司围绕微创手术临床需求,积极布局内窥镜、能量手术系统等新产品,持续打破自身舒适区,腹腔内窥镜、等离子手术设备整机、高频手术系统、超声骨刀系统及配套耗材相继取得国内注册证,成为国内微创手术工具整体方案提供者。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收入分别为4.13/6.06/8.47亿元,增速分别为57.64%/46.55%/39.8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1.75/2.45亿元,增速分别为58.41%/46.64%/40.09%,EPS分别为2.25/3.30/4.63元/股,三年CAGR为48.38%。可比公司24年平均PE为35倍,考虑公司手术动力装置产品设备中标数量为国产第一,并围绕微创手术持续布局新品,夯实微创赛道领跑位置,具有估值溢价潜力,根据相对估值法,根据相对估值法,我们给予公司24年44倍PE,目标价为145.2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目录
、
正文
1.深耕手术动力装置领域
西山科技深耕微创外科手术医疗器械领域,主要从事手术动力装置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成为我国手术动力装置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公司核心产品涵盖手术动力装置、内窥镜系统、能量手术设备等,可应用于神经外科、耳鼻喉科、骨科等多个临床科室。
手术动力装置通过网电源或电池为手术刀具提供所需机械动力,实现钻孔、铣削、锯切、磨削等操作,能应用于外科、骨科或耳鼻喉科中对生物体骨组织的切除处理、软组织的刨削、切除等。根据应用科室不同,对应铣刀、刨刀、磨钻头、活检针等不同耗材,形成设备+耗材的业务模式。
1.1手术动力装置奠定多科室解决方案
公司成立于1999年,次年便推出第一台手术动力装置产品。经过10年以上的研发沉淀,2010-2014年间,公司迎来新品突破期,相继推出耳鼻喉科、小体骨、关节外科等手术动力装置,实现从单一设备到医院多科室解决方案的业务布局。2015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股转系统挂牌。2016-2017年间,公司成功研发内窥镜、医用高速无刷直流微电机等产品,未来公司将利用积累的行业经验,为临床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组合。
公司长期将聚焦手术动力装置,发展内窥镜系统及能量手术设备,三大产线围绕微创外科形成综合解决方案。
1.2核心团队扎根微创领域
西山科技股权较为集中,董事长郭毅军直接持股3.09%;郭毅军、李代红夫妇持有西山投资全部股权,西山投资持股西山科技比例为36.06%,为公司实控人。截至2023年6月21日,公司股权结构如下:
高管团队深耕微创领域,研发经验丰富。公司董事长郭毅军为重庆邮电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主持多项微创领域突破性技术的研发项目,并于2018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副总经理陈竹负责手术动力装置产品的研发和升级,并主导乳房病灶旋切式活检系统的开发。副总经理梁曦具备较强的产品结构设计和工艺制造技术功底,通过对产品的参数和工艺技术进行改善,从而提升产品性能和生产效率。
1.3业绩持续高速增长,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公司业绩持续高速增长,2020-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7、2.09、2.62亿元,CAGR为47.04%,2023年Q1公司实现营收6745.37万元,同比增长53.84%。在利润端,公司于2020年实现扭亏为盈,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19.07、6142.94、7535.16万元,CAGR为130.43%,2023年Q1归母净利润为2394.96万元,同比增长106.09%。疫情三年公司业绩仍能实现高速增长,得益于产品力不断提升和手术动力装置整机对耗材的销售带动。
公司营收增长主要来自于一次性耗材收入的大幅增加,耗材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31.82%增长至2022年的64.74%,主要得益于前期整机产品在医院装机量不断提升,带动耗材消耗,迎来业绩收获期。同时耗材作为公司核心产品,毛利率也在不断提高,从2019年的44.35%提升至69.93%,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盈利能力逐步提升。毛利率稳步有升,净利率大幅提升。得益于公司营收规模效应逐步显现,三费比率稳步下降,其中销售费用率从2020年的30.30%下降至2023Q1的21.82%,管理费用率从2020年的27.37%下降至2023Q1的16.91%,使得公司盈利能力逐步提升,净利率在2020年转正达到11.1%,并在2023Q1进一步扩大到35.5%。
2.手术动力装置系统乘行业东风
EvaluateMedTech预测显示,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有望达到5,945亿美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4.76%。预计到2024年,细分子赛道中,骨科、内窥镜、神经介入、耳鼻喉科分别达到7.9%、4.8%、2.7%和2.2%,其中神经介入和内窥镜行业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1%和6.3%,是增速较快的细分子行业。
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7,721亿元,医疗设备、高值耗材分列细分子行业前两位,占比分别达到59.0%和16.9%。公司手术动力装置整机及配件属于医疗器械中医疗设备细分,而手术动力装置耗材属于高值医用耗材。
2022年国内高值医疗耗材市场规模为1,779亿元,2017-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20%,其中心血管介入类和骨科植入类耗材合计份额超过63%,电生理、血液净化等细分产品占比靠前。
2.1手术动力装置临床应用广阔
公司手术动力装置整机及配件属于医疗设备细分领域,手术动力装置耗材则属于高值医用耗材细分领域。
产品由网电源或电池供电,驱动动力装置,动力装置为工具头提供机械动力驱动工具头旋转或往复运动实施对人体组织或异物切割/切开、削磨、钻孔、敲击等操作。通常由主机(控制器)、手机、工具头、脚踏开关、附件组成。
同一主机配备不同适用范围的工具头时,根据使用和风险划分注册单元,工具头可以拆分不同注册单元,或者与主机一起注册。
主要科室应用耗材的市场空间测算如下:
2.1.1神经外科耗材
神经外科疾病以脑恶性肿瘤、颅内出血、颅内损伤三大类为主,配套设备及耗材对精细程度要求非常高,2016-2020年,国内神经外科高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由29亿元增长至45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1.61%。公司在神经外科领域耗材布局包括颅骨钻头、磨钻头、铣刀等设备、配件,可应用于颅内出血、颅内损伤、脑恶性肿瘤等神经外科手术中。
以《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公示的神经外科主要疾病人数为基础,2020年神经外科出院人数为153.6万人,假设其中一半患者需要通过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则估计2020年全国开颅手术量约76.81万例。根据平均每台手术耗用量及公司产品售价推算,一次性神经外科手术动力装置耗材的市场空间约7.74亿元。
2.1.2耳鼻喉科耗材
耳鼻喉疾病主要包括鼻咽恶性肿瘤、慢性扁桃体和腺样体疾病、耳和乳突疾病、慢性鼻窦炎四大类,2016-2019年,国内耳鼻喉科门急诊人次自9545万上升至11417万,2020年受宏观环境影响,有所下滑。2016-2020年,国内耳鼻喉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56亿元增长至11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0.7%。公司在耳鼻喉科除专用手术动力装置外,耗材端布局包括鼻刨刀、鼻钻头、咽刨刀、喉刨刀等,可应用于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腺样体疾病、耳和乳突疾病等手术中。
耳鼻喉科手术分为门诊和住院类,其中前者以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切除手术为主。住院类患者人数以《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披露的2020年鼻科、儿科、咽喉科出院人数为基础,门诊类参考Frost&Sullivan统计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人数,测算如下:
对应2020年鼻科、耳科、咽喉科住院手术数量分别为20.12、52.39、21.18万例,鼻科门诊手术为98.50万例,鼻科合计手术数量为118.62万例。
根据平均每台手术耗用量及公司产品售价推算,2020年一次性耳鼻喉科手术动力装置耗材的市场空间约9.41亿元。
2.1.3骨科耗材
骨科疾病主要包括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折、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畸形、骨、关节软骨恶性肿瘤四大类。诊疗水平、手术渗透率的提升,以及老龄化使得国内骨科手术量稳步提升,自2016的290.0万例,增加至2020年的429.2万例。2016-2020年,国内骨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193亿元增长至34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5.4%。公司在骨科耗材端布局包括脊柱变向磨钻头、骨锯片、关节刨刀、螺钉等,可应用于骨关节炎、膝关节滑膜炎、肩袖损伤等手术。
据Frost&Sullivan统计,骨科手术量从2015年为261.4万例,2020年增至429.2万例,其中创伤类手术占比达到2020年骨科手术量63.3%,但复合增长率低于脊柱和关节。脊柱和关节手术中,按手术方式和临床方向,分成微创、开放、置换等。
根据平均每台手术耗用量及公司产品售价推算,2020年一次性骨科手术动力装置耗材的市场空间约16.04亿元。
2.1.4乳腺耗材
乳腺疾病以乳房恶性肿瘤、乳房良性肿瘤、乳房疾患三大类为主要代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数据,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第一大癌症。结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2015年至2020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数从30.4万人增加到33.1万人,年复合增长率为1.7%,预计到2024年乳腺癌新增病例数将达到35.4万人。国内外早期乳腺癌预防、筛查前景广阔。
乳腺组织活检是乳腺癌诊断的金标准,活检方式包括开放式手术活检、细针吸取活检、空芯针穿刺活检、真空辅助活检(VAB)等技术手段。真空辅助活检技术诞生于1995年,由麦默通公司基于空芯针活检技术发明,主要由旋切刀和真空抽吸泵两大装置组成,在影像引导下对乳腺可疑病灶进行重复切割,以获取组织学标本用于乳腺疾病的活检。
以《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披露的2020年乳腺外科出院人数为基础,假设65%的患者需要进行乳腺活检或良性组织切除,预计2020年全国乳腺外科旋切手术数量约51.87万例,结合公司招股书披露一次性使用无菌活检针平均指导价,对应市场空间约为4.56亿元。
2.2专注成就乳腺外科隐形冠军
麦默通(Mamotome)是全球乳腺外科医疗器械领先者,公司成立于1995年,同年开发首个真空辅助活检系统(VAB),并持续围绕乳腺活检深度布局,与超声、核磁等产品联合使用,形成乳房活检、乳房手术解决方案。
1997年公司被强生医疗旗下公司EthiconEndo-Surgery(EES)收购,2006年DevicorMedicalProducts,Inc(泰维康)从EES收购麦默通,2014年LeicaSystem(徕卡生物系统)收购麦默通,成为丹纳赫集团诊断业务产线子公司,根据丹纳赫2014年财报数据,DevicorMedicalProducts,Inc被收购时,整体营收小于丹纳赫集团1%占比,即2千万美元。截至2022年,全球有超过500万女性使用麦默通微创活检系统。
围绕乳腺微创手术,麦默通形成乳房活检、乳房手术解决方案,以Elite、CoreNeedles、Revolve等活检产品为核心,布局手术定位系统,使得手术方案整体更加精准、可靠。
2.3政策引导国产耗材替代加速
自2015年开始,国内各个省份有序推进各类一次性耗材纳入医疗收费目录工作,耗材品类和覆盖省份持续增长。
2020-2022年,国内各省市累计办理耗材收费目录数量从161项,增加至213项,公司通过市场推广及学术支持、平台挂网、入院使用等方式提升自身影响力,积极参与国内各地医疗收费目录工作,一次性耗材收入稳步增长,自2020年5.15千万元,提升至2022年1.64亿元,复合增长率为78.48%,同时占耗材收入比例持续提升。
耗材销售的稳步增长,带动配套手术动力装置的推广,随着国产设备质量的不断提升,国产手术动力装置在医疗机构的使用也逐步增加,根据2019-2021年公开采购中标信息,国产品牌中标数量从17.32%增长至30.31%。
3.手术动力装置小巨人探索微创解决方案
公司深耕手术动力装置领域超过20年,积极参与各类行业标准的撰写,引领行业逐步走向正规化、标准化。公司产品布局基于临床科室需求,形成设备加耗材解决方案,其中乳腺旋切系统获国产同类产品首证,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形成准入壁垒。各类设备细分参数上,公司产品媲美全球细分赛道龙头,众成数科数据显示公司传统科室产品和乳腺外科产品中标率分列国内第二和第三位,产品力逐步受到终端客户认可。围绕微创手术,公司持续布局硬镜、超声骨刀、等离子手术设备等,产品相继获得国内注册证,孕育发展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3.1手术动力装置产品布局全面
自2000年研发第一台手术动力装置开始,西山科技已经形成基于神经外科、耳鼻喉科、骨科、乳腺外科四大科室设备加耗材的解决方案。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出具的说明,“西山科技的手术动力装置(含整机、耗材)在国内市场同类品牌中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名列前茅,在国产品牌中排名第一”。根据众成数科基于2019年至2021年终端医院公开采购手术动力装置中标情况,公司在传统科室手术动力装置(神经外科、耳鼻喉科、骨科等)领域的中标数量位列市场前二名,公司2020年推出的乳房病灶旋切式活检系统在2021年亦位列市场前三位。
装机用户上,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2020年),公司手术动力装置产品已经进入其综合排名前50名医院中的39家,占比为78%。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拥有境内发明专利67项、实用新型专利575项、17项境外发明专利,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参与撰写《电动骨组织手术设备》等7项国家医药行业标准。
3.2乳腺旋切系统稀缺性强
2020年,公司乳房病灶旋切式活检系统整机获批三类注册证,成为国产首个获批产品,搭配乳房旋切活检针形成设备+耗材组合。能用于患者在影像学检查或触诊检查异常的乳腺组织进行旋切式活检取样,将传统的乳腺可疑病灶开放手术推向微创化。
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保证安全、有效,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受理注册,需要进行严格临床评价。
西山科技牵头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项目“基于真空辅助活检(VAB)技术的乳房活检与旋切系统研发”,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对乳腺外科产品进行产学合作,积累项目产业化经验。
2020年下半年,公司推出乳房病灶旋切式活检系统,推出后迅速获得市场认可,2021年乳房病灶旋切式活检系统中标情况位居国内第三,国产首位,随着乳腺外科整机持续销售,耗材收入快速增长,2022年收入达到8408.60万元,2020-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1.64%。公司新建乳腺外科产品车间,为订单的及时供应提供保障。
3.3全方位布局微创外科产品
2020-2022年,公司持续将营收10%以上用于研发投入,对手术动力装置进行不断优化,同时开发新产品。
围绕微创外科手术场景,公司积极布局全方位产品,除手术动力装置外,还涉及内窥镜、能量手术设备等两大平台,腹腔内窥镜、等离子手术设备整机(耳鼻喉科/关节)、高频手术系统、超声骨刀系统及配套耗材相继取得国内注册证,另外新型号刀头、电子腹腔内窥镜、超声切割止血刀系统处于设计和注册检验阶段,产品丰富度持续增加。
3.3.1内窥镜
西山科技目前布局的硬管式内窥镜赛道,包括腹腔镜、关节镜等,是观察人体内部病变的有效工具,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2021年国内硬镜市场规模约为80亿元,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等进口品牌合计中标金额超过60%,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公司在研产品中,腹腔、关节内窥镜、鼻窦镜、咽喉镜、椎间孔镜已经取得国内注册证,在耳鼻喉科、骨科等科室,与手术动力装置及耗材形成临床组合方案;鼻窦镜改进、宫腔内窥镜、荧光腹腔内窥镜、电子腹腔内窥镜处于设计阶段,长期产线完整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围绕内窥镜产业链,公司在原料、设计、加工多环节进行探索,实现高透过率光学镜片、低色散光学镜片加工及精密零部件的加工;通过研究4K图像算法,提升图像质量、增强轮廓、色彩效果等;双目、单目内窥镜成像图像项目,能利用深度信息,还原左右图像成像效果,完成3D内窥镜系统产品的开发,实现稳定图像输出。
3.3.2能量手术设备
能量手术设备主要利用电能或机械能在外科手术中对组织进行切割、凝闭、止血等操作,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射频、超声、等离子等能量形式也被用于外科手术中。
基于动脉网披露2021年数据,超声刀市场空间为125亿元,相较等离子刀和高频电刀更大,同时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24.88%,增速最快;同期等离子刀和高频电刀市场分别为76.5和70.5亿元,预计2025年三大细分能量手术器械市场规模总和有望达到672.2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21.64%。
公司在能量手术设备的布局也初见峥嵘,根据能量类型不同,可以分成高频手术设备、等离子手术设备和超声骨组织手术设备,三类产品均有产品获批国内注册证。另外超声切割止血刀、超声外科吸引系统、甲状腺消融旋切手术设备等系统也处于不同研发进度,能量手术设备产品矩阵逐步成型。
4.盈利预测、估值与投资建议
4.1盈利预测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收入分别为4.13/6.06/8.47亿元,增速分别为57.64%/46.55%/39.86%,毛利率分别为68.68%/68.73%/68.75%。择期手术的逐步恢复,以及手术微创化趋势,有望带动公司核心手术动力装置系统营收的稳步增长。;随着公司耗材类产品销售增加,高毛利产品带动整体毛利率提升,另外规模优势对费用率进一步优化,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1.75/2.45亿元,增速分别为58.41%/46.64%/40.09%。
手术动力装备仍是公司占比最大的业务,预计2023-2025年收入分别为4.04/5.91/8.28亿元,占整体收入比例分别为97.82%/97.52%/97.76%,增速分别为58.30%/46.45%/40.01%,国内多个省份持续增加一次性耗材医保收费目录,有望带动耗材增长,对配套闭环整体设备的推广具有协同作用,随着耗材的占比持续提高,预计产线整体毛利率将稳步提升,毛利率分别为67.66%/68.92%/68.93%。
4.2估值与投资建议
相对估值法:采用行业可比公司平均PE作为估值指标,选取骨科耗材产品为主营业务的春立医疗,内窥镜行业领先者开立医疗、澳华内镜,以及内镜、肿瘤消融配套耗材供应商南微医学作为可比公司,可比公司24年平均PE为35倍,考虑公司手术动力装置产品设备中标数量为国产第一,并围绕微创手术持续布局新品,夯实微创赛道领跑位置,具有估值溢价潜力,根据相对估值法,我们给予公司24年44倍PE,目标价为145.2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5.风险提示
(1)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随着终端医院需求的提升,国产医疗器械厂家水平持续提升,其他国产品牌产品面市后,或将形成激励竞争,带来公司营收下滑风险。
(2)新产品研发失败风险:部分新产品缺少可借鉴经验,可能存在技术偏差或者临床验证结果不理想的情况。
(3)新产品市场推广风险:新产品上市后可能存在用户学习、适应周期,或者认可度不足问题,影响产线收入。
(4)销售模式风险:公司经销收入占98%以上,核心经销商合作终止,可能对公司业务推广造成影响。
(5)市场空间测算风险:市场空间测算基于公司招股书及公开披露数据,渗透率、科室增长等可能存在误差,导致市场空间测算存在偏差。
证券研究报告:《西山科技:手术动力装置小巨人引领进口替代》
报告发布机构: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郑薇SAC执业证书编号:S0590521070002。
团队介绍
团队简介:
目前团队10人,其中6人来自医药或者器械实业,工作年限超过10年的3人,工作年限3-5年的4人,工作年限1-3年的3人,形成老中青梯队组织。团队文化和理念具有接近10年的传承和积淀,立足产业,做靠谱的产业链研究一直是我们的核心理念。
所获奖项:
2017-2019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医药生物入围
2019年金牛奖医药生物最佳行业分析团队
2019年金牛奖最具价值首席分析师
2019年金牛奖最佳医药行业分析团队
2019年新浪金麒麟医药生物最佳分析师第五名
2019年Wind金牌分析师医药生物第三名
2020新浪金麒麟医药新锐分析师第一名
2020年上证报最佳医药生物分析师第三名
2020年金牛奖医药最佳行业分析团队
团队成员:
郑薇:国联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医药组大组长
负责团队整体研究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曾在迈瑞医疗研发、战略部门工作5年,后分别在华泰证券、天风证券任职。2017-2021任天风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2021年加入国联证券,有13年医药行业从业+投资研究工作经验。
郑愉:国联证券医药分析师助理
夏禹:国联证券医药分析师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硕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5年券商研究员经验,主要覆盖创新药、药品领域、医药政策研究。
林海霖:国联证券医药分析师助理
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硕士。拥有5年IVD领域产业经验,曾分别在深圳新产业,理邦仪器公司负责国际市场的营销和市场工作。主要覆盖体外诊断、基因测序、医疗设备类公司。
安柯:国联证券医药分析师助理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硕士,曾任高特佳投资研究员,爱尔眼科CEO助理、在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就职2年,负责医院专科运营,兼具投资和产业工作经验。对医疗卫生政策、DRGS政策、医疗服务和互联网医疗有较为深刻的见解。主要研究医疗服务、医疗消费等领域。
黄达荣:国联证券医药分析师助理
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专业硕士。拥有3年中药领域产业经验,在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中药研发兼立项调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领域。
许津华:国联证券医药分析师助理
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疗器械,上游科研服务、高值耗材、医疗检验服务等领域。
陈翠琼:国联证券医药分析师助理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主要覆盖医药消费品、医美等领域。
陈馨悦:国联证券医药分析师助理
南京大学生物统计方向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CXO、创新药等领域。
杨烨辉:国联证券研究所所长
中山大学硕士,曾就职于江中药业研发部,默沙东市场销售部,招商证券、华泰证券、天风证券研究所,担任首席分析师,及产业部负责人。2021年加入国联证券,有超过14年的医药行业从业+投资研究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