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开幕。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疾病防治攻关”等民生科技。
经济半小时
《医疗创新:破解临床“痛点”》
3月5日晚八点,中央电视台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经济深度报道栏目《经济半小时》,推出两会特别报道《医疗创新:破解临床“痛点”》,走近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讲述他多年来在一线破解临床“痛点”,不断发明创新的故事。
打造新设备、新器械,探索新技术,治愈患者的疾病,始终是蔡秀军院长前行的动力。当天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蔡秀军院长感慨万千,回顾一路走来的医学攻坚之旅,身为医者、师者、管理者、创新者,让他更加坚定了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为民生福祉担当作为的初心与信念。
躬身创新三十余载
多项发明解决临床难题
“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科研人员的嘱托和承诺。
从业三十余年,蔡秀军的“磨剑”精神没有丝毫消减,“探索新技术,治愈患者的疾病”是他始终活跃在临床、科研和教学第一线的动力。
作为腹腔镜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他在腹腔镜外科领域进行系统性、创新性研究工作,从工作生活当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术式创建、技术创新以及器械研发解决了多个世界难题。
01
研制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创建多项腹腔镜下切肝新技术
腹腔镜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
既解决了切肝过程中出血和气体栓塞难题,又避免了保留侧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肠道淤血,使手术更加微创、更加安全;
完全腹腔镜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
大大减轻了手术创伤,且杜绝了肝离断后胆漏的发生,使更多原本需要通过肝移植治疗的患者获得了手术切除的机会,节约了肝源。
02
创建腹腔镜冲吸钝性解剖法显露“三管”结构的技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是其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阻碍了这一手术的推广。蔡秀军创建的这一新技术把胆道损伤的发生率大幅下降为0.077%。
03
完成我国首例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最为复杂的手术,传统术式需在患者腹部开一条30多厘米长的切口。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2005年3月,蔡秀军完成了国内首例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患者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病人术后存活1218天。
04
发明“免缝合支架法空腔脏器吻合术”
05
发明“支架法肠道转流术”
低位直肠癌术后常规需要行回肠造囗术,但后续手术回纳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还带来手术风险。支架法肠道转流术把这一治疗周期从6个月缩短到3周,且不需要二次回纳手术,大大减轻患者生理心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