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腹腔镜手术具有切口小、损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已经逐渐代替传统开腹手术成为治疗阑尾炎的首选术式[1]。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对手术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现回顾分析本科室收治的35例腹腔镜手术治疗化脓性阑尾炎的患者资料,对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5月~2011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35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15~68(45.4±10.2)岁;经超声、CT等检查确诊为化脓性阑尾炎。
1.2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方式为下腹部3孔法阑尾切除术。
2结果
3讨论
化脓性阑尾炎是较为严重的一种阑尾炎,如果治疗及护理不当,有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健康。在阑尾炎中约10%为化脓性阑尾炎,临床表现主要是阑尾增粗肿胀、系膜水肿,传统开腹手术容易造成阑尾脓液溢出而污染腹腔,极易引发手术感染等并发症[3]。腹腔镜阑尾炎切除术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痛苦,而且也为临床护理工作带来诸多便利,患者恢复快,减轻了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参考文献
[1]于建军,张勇科,李春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操作技巧探讨(附240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6,11(3):459
【关键词】阑尾炎;腹腔镜
阑尾炎在临床上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慢性阑尾炎可选择择期手术治疗,而急性阑尾炎应及时手术处理,防止炎性反应继续发展,以防发生阑尾周围脓肿、弥漫性腹腔炎、化脓性门静脉炎等严重的并发症。
手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前由巡回护士进行探访,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过程及手术室环境,让患者了解需要做的一些配合,了解术中需要穿刺的留置针的疼痛度及穿刺套管针的必要性。告知患者手术前8h需要禁食禁水及其目的。注意掌握好语言艺术,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和蔼、可亲、真挚、体贴,减轻患者对手术室的陌生感,消除患者对手术治疗的焦虑、恐惧心理。在适应环境的情况下,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由腔镜护士或医生介绍腔镜仪器的手术优点,告知患者它是一种创口小,痛苦轻是通过内窥镜在电视屏幕上进行显像而进行操作的手术方式,是一种不需要在腹部进行切口,只是在腹部打三个小洞的微创手术方式。告知患者采取的麻醉方法及在臀部垫电极板的必要性,减轻患者疑虑及配合工作人员的重要性,以使手术顺利进行。
由于腔镜阑尾切除术属腹部微创手术,医务人员的手不需要进入腹腔,这就需要在手术过程中,更要加强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潜在的感染,同时注意患者的需求,保持手术过程的环境安静整洁,防止潜在的伤口感染,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安全返回病房。
手术后三日内进行术后随访,了解询问手术恢复情况,征求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工作的意见,以及患者需要手术室的工作做哪些改进,同时征求外科医师及麻醉师的意见,以便使手术室工作尽量做到完美,达到患者满意,以及工作人员满意的目的,为患者及工作人员创造更好的手术环境。
做好术后康复指导工作。患者经手术治疗出院时,告知患者一些需注意的事项,如保持大便畅通,避免加腹压,有咳嗽时,注意按压伤口,注意不要着凉,以防感冒,两周内不宜参加强烈的运动,若有其他症状及时就诊。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逐渐被患者所接受的一门技术,它同临床医学、心理学相交叉结合,需要手术室护士要有专业的心理学护理技巧,更要有扎实的手术室专业理论知识及娴熟的手术室护理操作技巧。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技术与其他护士有一定的区别,各种高精尖仪器的正确使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在繁忙的手术工作中,加强责任心,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业务能力,重视自身防护、保健,熟练认真掌握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努力工作,不断学习,做一个称职的白衣天使。
【关键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41
阑尾炎是指阑尾部位的急性或慢性感染,属于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包括右下腹部疼痛剧烈,伴发热、恶心、呕吐、中性粒细胞升高等[1]。其预后往往取决于是否获得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阑尾炎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传统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是开腹手术,其具有操作简便,术野开阔等优点,但同时亦具有创伤大、恢复慢、出血量大等缺点,术后肠粘连发生率高,易留疤痕。随着电子技术和器械的进步,传统的术式现已逐渐被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所取代。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是治疗阑尾炎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围手术期护理模式,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手术临床治愈率。现笔者将我院72例LA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情况下行LA,术后均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2入院宣教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2心理护理术前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向患者宣传阑尾炎有关知识、LA的方法、优缺点、安全性,让患者了解即将开展的手术同时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2],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向患者讲解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
3.1.3生活调整鼓励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病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对平素有吸烟及饮酒习惯的病人,术前积极劝诫其戒烟戒酒。在围手术期鼓励病人富含多吃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的食物。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促进术后切口愈合,同时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还可考虑提供肠外营养支持。同时叮嘱患者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3.2术中护理
3.3术后护理
3.3.4疼痛护理由于LA术中要用到人工气腹,手术后病人常因人工气腹的CO2残留而致肩背部及胸腹疼痛,此时应告诉患者属于正常情况,消除患者的忧虑,同时可采用毛巾热敷及按摩局部受压部位等方法,松弛局部肌肉,缓解疼痛。必要时予止痛药。
3.3.5伤口、引流口护理固定好引流管,谨防引流管扭曲、受压。定时观察引流液的色、量,若发现引流管堵塞应及时更换,务必保持伤口干洁,及时更换敷料。
3.4出院指导
嘱患者避风寒,畅情志,起居有节,进食清淡、易消化、优质高蛋白饮食,少食多餐,出院半个月后恢复正常饮食,如有发现切口红、肿、热、痛等感染情况及时就医。
4结果
5讨论
[1]宋霞.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20例围手术期护理[J].大家健康,2013,7(1):97.
[2]赵翎惠.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护理[J].华夏医学,2012,25(5):796.
【关键词】电子腹腔镜;多脏器联合手术;护理
利用腹腔镜一次性行腹腔多脏器手术,临床上最多见的为妇科及外科疾病的联合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1],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开展腹腔镜联合手术48例,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48例中,男8例、女40例,年龄20~65岁,平均36岁。
表1手术方式及范围(例)
注:LC: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2手术方法简介[2]所有病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CO2气腹,标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四孔法人路。首先在脐路做套管穿刺,放人腹腔镜常规探查腹腔,明确病灶的性质和部位,决定行联合手术后,合理安排操作孔的位置,本组大部分手术可通过胆囊切除的穿刺孔完成,少数病灶相隔较远或病例肥胖,操作确有困难时可增加1~2个穿刺孔。手术方法同单个病灶。
2护理
2.1术前健康教育及护理
2.1.1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及家属对腹腔镜同时可做多脏器手术知识知之甚少,我们耐心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腹腔镜联合手术的方法及其特点,介绍本科以往手术成功的病例,并可请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使患者消除疑虑,积极配合手术[3]。
2.1.2术前皮肤准备腹腔镜联合手术皮肤准备应考虑得更充分一些,除了注意脐部皮肤准备外,常规按腹腔镜每单器官腹腔脏器皮肤准备,即使急诊手术也要预计到术中可能会发现新病灶而做好皮肤准备工作。
2.1.3术前肠道准备术前2d禁食易产气的食物,以减少肠胀气;术前1d进清淡、易消化、低脂、高蛋白的半流饮食,术前12h禁食,6h禁饮,术前晚及术日晨各用0.1%肥皂水洗肠一次。肠道准备目的是为了刺激肠蠕动,排除粪便及肠内积气,便于手术野的暴露及手术操作,同时减轻术后腹胀不适,但对异位妊娠、阑尾炎及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则应禁忌洗肠[4]。麻醉前用药。术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0.1g,阿托品0.5mg。
2.1.4患者准备手术避开月经期,子宫全切患者术前3d用0.02%碘伏阴道抹洗,2次/d,术前加强功能锻炼,练习深吸气方法,一般采用胸式呼吸,训练有效咳嗽方法,上腹部手术术前常规留置胃管,下腹部手术术前常规留置尿管。
2.2术后健康教育及护理
2.2.2活动与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给予具体的活动与饮食指导。腹腔镜术后提倡早活动,早期活动分早期床上活动和早期下床活动[5],全身麻醉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可指导患者床上翻身,6~8h后可指导患者下床活动,但妇科子宫手术如LAVH、LTH不宜过早下床,术后24~48h以床上活动为宜,以免增加阴道残端伤口张力而影响伤口愈合。妇科腹腔镜手术在不损伤肠道的情况下,术后6h患者可进半流质饮食。LC术后8h无腹胀、腹痛,可进少量水或流食,禁用不易消化和产气食物,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排气后方可进流食饮食。
2.3出院指导出院后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LC术后给予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忌暴饮暴食,避免刺激性食物,LAVH、LTH者禁性生活及盆浴3个月,避免受体力劳动半年,保持大便通畅,如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不适及时就诊,定期复查。
腹腔镜下多器官联合手术是在一次麻醉下,以微创的手术方式一次完成多个病变器官的联合切除,手术视野广,上下腹部手术可在腹腔镜下一次完成,避免了上下腹同时切开或大切口、出血少,并能减少腹腔粘连的发生率[6]。即符合微创原则,又达到多病同治的目的,降低了分期手术多次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节约了分次手术的化验、检查、麻醉及床位等费用,减少了重复支出。
腹腔镜多脏器联合手术利用主要病灶的操作孔处理次要病灶有时会使操作难度加大,本组病例大部分手术可通过胆囊切除的穿刺孔完成,少数病灶相隔较远或肥胖病例,操作确有困难时增加1~2个穿刺孔。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穿刺孔数目及有无渗血等。腹腔镜多脏器联合手术涉及外科领域的多个专业,这就要求腹腔镜外科护理人员应更加全面地掌握医学护理知识和技术,高质量地实施各项护理。同时,护理管理部门应重视对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
[1]蔡伟萍.妇科腹腔镜的临床应用.护理研究,2004,18(13):1142-1144.
[2]李瑜,邹彦芬,曲路.腹腔镜多脏器联合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护理学杂志,2003,18(6):425-426.
[3]丰爱芬,孙成春,李艳玲.妇科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护理杂志,2006,23(7):28-29.
[4]李平,周旭坤,李忠,等.腹腔镜下器官联合手术的临床体会.中国内镜杂志,2005,12(10):1102-1104.
【关键词】腹腔;三联药物灌注;预防;术后肠粘连;治疗
肠粘连是腹部手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尽管人们为了防止肠粘连的发生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但至今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致使腹部术后肠粘连患者并未明显减少,即使是目前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仍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肠粘连的发生。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降低腹部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笔者对本院2005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84例腹部手术患者,在术中应用三联药物腹腔灌注预防术后肠粘连,效果较好,现综述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腹部手术患者84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3例,最小年龄7岁,最大年龄68岁,中位年龄46岁。急性阑尾炎18例,慢性阑尾炎4例,腹股沟区疝26例,肠梗阻20例,化脓性腹膜炎4例,腹腔脓肿3例,急性肠穿孔、破裂3例,卵巢囊肿6例。
1.2治疗经过所有病例在入院明确诊断后,根据个体情况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全面调整全身机能状态,包括营养物质的补充,足够热量的摄入,有效循环血量的补充与维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减平衡失调。有明显感染者要及时选用有效抗生素抗炎治疗。
在术中按严格、规范的操作规程处理完原发病灶后,用生理盐水或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特别注意病灶部位、结肠旁沟、主要的隐窝和陷凹的冲洗,尽量清除细小凝血块和脱落的碎小组织和脓苔,冲洗液由血性或浑浊变为无色澄清后达到冲洗要求,冲洗完毕后吸尽冲洗液,换手套、洗净手套上的滑石粉,取50ml注射器分次抽取配备的低分子右旋糖酐150-200ml加地塞米松液(含20-40mg)4-8ml加甲硝唑液(含0.5)100ml分别喷注在病灶部位、肠间及整个腹腔留置,在缝合腹膜前要仔细清点手术器械、纱布、棉垫及其他手术用物,严防异物遗留腹腔。缝合腹膜后再次用生理盐水或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口,生理盐水洗手,换掉被污染的手术器械,依次缝合皮下组织各层及皮肤。一般不主张引流,如必须引流者,在关腹前另行切口引流,引流条不宜过长,尽量避免接触肠管。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做好用药处理和术后护理,进一步调整患者全身营养及机能状态,及时做好术后出血、渗血及其他异常情况处理,做好局部换药。如有明显感染者要及时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第一次排便排气后,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性进食,要求营养丰富,主张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如患者术后5d仍不能下床活动,必须加强护理,要勤翻身,可根据身体素质及术后恢复情况选择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大量V-C、654-2以改善微循环,同时可用理气活血、润肠通便的中药煎服,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1.3疗效与预后84例腹部手术患者,甲级愈合79例,占94%,乙级愈合5例,占6%。患者住院天数最短6d,最长14d,中位9d。术后随访12-36个月,其间先后有7例患者在腹部原手术部位或手术邻近部位产生不同程度腹痛、腹胀及大便习惯改变,类似肠炎,反复发作,个别患者有腹部剧痛,无绞痛及进行性加重,无肠梗阻发生。经多家医院检查,有2例患者明确有肠粘连,其余5例患者除局部压痛外未发现明显病灶,本院疑似术后肠粘连,7例患者在本院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并结合中、西药物治疗15-30d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次随访未见明显复发。7例术后腹痛患者按术后并发肠粘连统计,其术后预防肠粘连的有效率为91.67%,肠粘连发生率为8.33%。
2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本组病例的治疗探讨,说明凡腹部手术除充分的术前准备和严格规范的手术操作及术后恰当的用药处理外,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地塞米松、甲硝唑三联腹腔灌注是预防腹部术后肠粘连的有效方法,可予临床酌情选用。
[1]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92-1493.
[2]蔡国荣.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河北医学,2008,14(6):698-699.
[3]黎胜伟.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及预防进展.包头医学,2010,34(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