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产超声诊断设备(彩超为主),贡献四分之三的营收。
①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
②B型超声诊断设备
②内窥镜设备
公司的拳头产品分别是:彩超的S50/S60系列,内窥镜的HD500/HD550系列。
公司2019年业绩快报显示,营收12.85亿同比增长4.71%,净利润1.13亿元,同比下滑55.15%。同比下滑55.15%。2020年一季报预告亏损900-1400万。
2020年一季报业绩变动原因:
①疫情:公司海内外营收各占一半,将受国内外疫情持续影响。年初海外尚未管控因此海外业务良好,但后续随着管控会承压。
②费用增加:2019年股权激励费用支付。
2019年报承压主要原因:
①采购需求平淡,彩超业务承压
2019年起,受政府采购招投标降低、民营医院整改带来采购需求下降等影响拖累业绩,尤其是中低端彩超受冲击较大。
②毛利较低的内窥镜营收占比提升,使整体毛利率下滑
低毛利率威尔逊业务并表,尚不成熟的低毛利率业务内窥镜(相比超声)收入占比提升。
③新品首推第一年,费用投入会比较大
三、高端彩超不输友商,内镜布局开始收获
1、赛道:公司护城河在于有能力量产“单晶探头”
医用超声诊断设备是通过超声波检测人体组织信息并成像的装置,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手段,主要由显示器、操作面板、主机和探头四部分组成。
其中关键技术在于探头和主机这两个部件。
2、空间增速:预计2020年国内90亿元,增速超5%
全球超声市场规模近80亿美元,主要被欧美企业占据。据QYResearch统计,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约76.6亿美元,复合增速不到4%。
中国超声设备市场仍将保持5%以上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医用超声市场规模将达14.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0亿元,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2)产品:开立高端竞品S50/60系列优于“友商”,研发投入高达20%
(二)内窥镜设备:填补国内空白,打破日本高清内镜垄断
1、赛道:图像传感器是技术核心
内窥镜是观察病变组织的常用医疗器械。内窥镜核心技术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后处理和照明方式。
而图像传感器是内窥镜影像呈现的技术核心,和手机光学拍照传感器类似,目前内窥镜技术趋势也是CMOS逐渐取代CCD图像传感器。相较而言,CMOS技术功耗更低,同等条件下只有CCD的1/3。
2、行业空间:国内超200亿,增速近10%
据EvaluateMedTech统计,2015年全球市场已达164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规模将达26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8%。
内窥镜分硬软两种,其中软件技术壁垒更高,费用更贵。内窥镜软镜的工作通道可以弯曲,图像由前端的镜头或CCD通过可绕曲的光纤或电线传递到外部;硬镜前端的图像由不能弯曲的光学镜片系列传递到外部。
硬式内窥镜市场主要被外企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史塞克、德国狼牌等占据,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85%。
软镜市场上,日企把持了基于CCD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内窥镜技术,从而形成了长年的市场垄断,奥林巴斯、富士占据超过90%的份额。
结论:
业绩估值预测:
公司2019年营收12.85亿,归母净利润1.13亿,且2020年一季报亏损。据此我们测算一下2020年的业绩:
(1)内窥镜:软镜业务当前体量较小,且市场需求旺盛。威尔逊已并表,整体销售良好,2019年行业增速8.6%,公司作为龙头给予10%的保守增速,结合20%的营收占比,预计2020年内镜营收至少12.85*20%*(1+10%)=2.83亿。
(2)超声:预计2019年超声收入同比下滑约10%,其中高端新品S60销量预计超300台。展望2020年,考虑S60经过1年多的推广后进入放量收获期叠加19年低基数,预计20年超声收入增速在10%以上。超声业务营收占比约75%,那么2020年超声营收约12.85*75%*(1+10%)=10.6亿。
(3)在研新品:预计公司4K高清硬镜有望于2020年获批,超声内镜、血管内超声有望于2021年获批。
汇总一下,预计2020年公司总营收(2.83+10.6)/(20%+75%)=14.14亿,按照2019年三季报净利率8.05%,而2018年净利率是20%,我们折中一下给予15%的净利率,预计2020年业绩为14.14*15%=2.1亿,对应当前108亿总市值,PE约51.4倍。
2019年受到新品推广费用影响,业绩基数会比较低。不过预计公司2020年仍然销售承压,公司海内外业务大概是各占一半,因此受国内外疫情持续影响。但中长期看,两个高端拳头产品S60、HD550将逐渐释放业绩弹性,而今年是等待回调时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