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四川大学主编:李为民刊期:月刊ISSN:1002-0179CN:51-1356/R
引用本文:杨林华,罗源,敬基刚,庄华,李永忠.腔内双平面超声对盆底肌结构及功能评估的初步探讨.华西医学,2023,38(4):559-566.doi:10.7507/1002-0179.202212003复制
选择2022年5月—11月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医学科就诊的非肛肠疾病患者、医院员工及医院员工的亲属志愿者。
本研究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2022年审933号),所有受检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所有受检者在检查前均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均进行经会阴超声(transperinealultrasound,TPUS)检查,然后立刻进行POP-Q评分。将超声检查与POP-Q评分结果均符合POP的受检者分为POP组,反之,均未见POP者分为正常组。最后,两组受检者均同时接受TDPU检查。
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n=(ua/2σ/δ)2,ua/2=1.96,σ=1.20,δ=0.2计算样本量。按公式算出本研究所需正常组样本量为138例,考虑到POP组样本量需≥1/3倍正常组,即≥46例,因此总样本量需≥184例。
对受检者进行个人基本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身高、体重、孕次、产次、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
由专业妇科医师按照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POP-Q标准,利用阴道前壁、阴道顶端、阴道后壁上的2个解剖指示点与处女膜的关系来界定POP程度。
a、b.双侧PRM二维灰阶成像,1~3分别代表左侧PRM前中后部的厚度,4~6分别代表右侧PRM前中后部的厚度,a.静息状态,b.最大缩肛状态;c、d.静息状态下左侧PRM弹性剪切波成像,c.1、2代表耻骨下支附着处和肌腹处弹性杨氏模量测量,d.1、2代表肌腹处及尾侧处弹性杨氏模量值;e.静息状态下3点钟肛管长轴二维灰阶成像,黄箭表示联合纵肌,1:EAS深部厚度,2:EAS浅部厚度,3:EAS皮下部厚度,4:距离括约肌间沟5mm处,5:IAS厚度;f.最大缩肛状态下3点钟肛管长轴二维灰阶成像,黄箭表示联合纵肌;g.静息状态下3点钟EAS剪切波弹性成像;h.最大缩肛状态下3点钟EAS剪切波弹性成像;i.静息状态下PB二维灰阶成像;j.最大缩肛状态下PB二维灰阶成像;k.静息状态下PB剪切波弹性成像;l.最大缩肛状态下PB剪切波弹性成像。R:静息状态,C:最大缩肛状态,R3:3点钟静息状态,C3:3点钟最大缩肛状态,LA:肛提肌,BL:膀胱,U:尿道,V:阴道,R:直肠(白箭)
由2位接受过规范化培训,并有5年以上盆底超声检查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进行双盲测量,剔除测量结果有明显争议的样本,同时自纳入统计分析的样本中随机抽取15例受检者的双侧PRM数据进行重复性检验。
共纳入受检者202例,年龄25~67岁,平均(49.20±6.89)岁。在202例受检者中,剔除超声诊断POP与POP-Q评分诊断结果不一致的受检者6例以及2位检查医师盆底肌测值有争议的受检者4例,最终共纳入受检者192例,其中正常组140例,POP组52例。在POP组中,单纯膀胱膨出19例,单纯子宫脱垂1例,单纯PB过度运动1例,单纯直肠膨出1例,余下30例则表现为上述2、3或4种脱垂同时存在。
下载CSV
综上可推测,PRM、EAS及PB组织整体硬度减低、弹性变小可能是导致POP的主要原因,同时EAS深部和皮下部厚度变薄亦可能是导致POP的因素之一。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①样本量较少,还需联合其他中心进行大样本研究。②后期可进一步对POP严重程度进行分期研究;③后续将纳入正常成年未婚、未产女性分析研究。④本研究是使用单一供应商仪器的研究,没有对比不同仪器之间形态学测量及弹性杨氏模量值的差异。
综上所述,TDPU可通过静息及最大缩肛不同状态对盆底肌的结构及功能进行定量评估,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诊疗提供声像学依据。
表1受检者基本情况比较
表2两组受检者在静息状态及最大缩肛状态左、右侧PRM厚度值比较(,mm)
表3两组受检者在静息状态及最大缩肛状态左、右侧PRM弹性杨氏模量值比较(,kPa)
表4两组受检者在静息状态及最大缩肛状态3、6、9点钟IAS厚度参数比较(,mm)
表5两组受检者在静息状态及最大缩肛状态3、6、9点钟EAS厚度参数比较(,mm)
表6两组受检者在静息状态及最大缩肛状态3、6、9点钟EAS弹性杨氏模量值比较(,kPa)
表7两组受检者在静息状态及最大缩肛状态PB深度及高度测值比较(,mm)
表8两组受检者在静息状态及最大缩肛状态PB弹性杨氏模量值比较(,kPa)
表9在静息状态及最大缩肛状态双侧PRM重复性测量结果分析(n=15)
点击下面内容复制并粘贴一种已设定好的引用格式。
引用本文:杨林华,罗源,敬基刚,庄华,李永忠.腔内双平面超声对盆底肌结构及功能评估的初步探讨.华西医学,2023,38(4):559-566.doi:10.7507/1002-0179.2022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