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微创手术刚刚出现时,有人说,这是有门不走,非要翻窗;执掌这个“小孔”的医生,在当时面临着微创手术领域最高难度挑战。
从开腹到腔镜,从质疑到普及,从器官全切到精准诊疗,小孔之光是生存之光,生活之光,也是生命之光。小孔的微创手术不仅改变了医生的手术方式、诊疗方式,更给患者带来了更小的伤痛、更快的恢复,甚至是生命的挽救。
由《人间世》团队打造的中国首部微创手术主题纪录片《小孔之光》正在热播中,它讲述了腔镜微创手术给医患带来的改变!第二集《秘境》于6月20日晚上线。
→点击文末“阅读全文”观看完整第二集
这个胰腺癌手术,如在豆腐上拆“炸药包”
一场胰腺癌的突袭让刘军(化名)的人生瞬间坠入谷底,这一年他刚42岁,是家里的顶梁柱。胰腺上的肿瘤侵袭了五个器官、组织。更糟糕的是他因为体质原因不能耐受术前转化治疗,手术是唯一的希望。
“你这个情况比较复杂。”看了递来的片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主任刘荣教授虽有迟疑,但是他认为刘军还“有救”,建议给他做机器人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手术,这如同要在豆腐上拆“炸药包”。
“这个病人病情比较严重,肿瘤已经侵犯到肾脏,手轻了肿瘤切不干净,手重了,就会伤及血管引发大出血。”刘荣教授借助机器人放大高清视野,在毫米间要一点点把肿瘤与肾血管分离,既要警惕肿瘤残留,又要避免肾血管损伤,原计划3小时的手术总共做了5个小时,最终在泌尿外科专家的协力配合下,患者既成功切除了胰腺肿瘤,又保留了肾脏,生活质量得以保证。
刘荣教授向患者家属传达患者的肾被保住了的消息
刘荣教授的信心来自于几十年来腔镜微创手术的经验积累。胰腺位于腹腔深部,传统开腹手术,需要在腹部划开巨大伤口,分离其他脏器,才能找到藏在深处的胰腺,这期间不仅创伤大,还要承担着出血、麻醉等风险。
“如果不能保肛,那让我死了算了”
“如果不能保肛,那让我死了算了。”86岁的张奶奶得了低位直肠癌,得知自己术后可能要做造口,她赌气说了这句话。爱干净的张奶奶,对于日后挂着造口袋的生活,她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术前,张奶奶的腹部被画了个圈,这可能就是以后张奶奶挂造口袋的地方,也是她以后的“肛门”。张奶奶一直用手遮着眼睛,保持沉默。虽然已经86岁,但她觉得自己今后的人生不应该与一个袋子绑在一起。
“保肛是可以保的,她肛门的力量也还可以,用taTME(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方式来做。”在检查了张奶奶的直肠癌位置和肿瘤大小之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荣誉院长汪建平的一句话,终于让张奶奶舒展了眉头。
张奶奶直肠上的肿瘤距离肛门只有4厘米,这对肿瘤的切除造成了极大的难度。切少了,肿瘤就不能完全被切干净。切多了,张奶奶的肛门就保不住。腹腔镜技术,为汪建平教授在仅有4厘米空间内的精确操作提供了可能和保障。
手术开始了,医生利用肚脐和肛门两个天然孔洞口,上下同时操作,为了找到肿瘤,汪建平教授从腹腔一路向下挺进盆腔,负责接应的医生则从肛门向上挺进。
癌变的直肠被取出,吻合器让肠道重新吻合,张奶奶的肛门被保住了,同时被保住的还有她完整且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汪建平教授:传统手术只能看到一个很小的范围,现在整个腹腔都可以看,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汪建平教授强调,直肠癌患者视保肛与保命同等重要。传统手术不仅创伤大,还无法避免地对自主神经造成损伤,导致排尿困难甚至是性功能障碍,腹腔镜手术可避免这些伤害,还能尽量保留有效可用的直肠长度,通过吻合能有效重建消化道,完整保住患者肛门的形态和功能。当然,不管是保肛还是不保肛,首先有一个选择的基本点,就是对生命没有影响。
随着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不需要再做保肛还是保命的选择题,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从28.2%提升到了79.4%。
身高1.48米、体重228斤,这个减重手术太难了
“这个人怎么这么胖,这么矮。”32岁患有先天性佝偻病的许洋(化名),体重228斤,身高1.48米,肥胖的身体常被路人投来异样的眼光。无法承受的身体重量让许洋的膝盖过度劳损,每走一步都异常痛苦,他行走艰难,需要去做腿部矫正手术,而在此之前,需要先减轻膝盖的负重,减重迫在眉睫。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病外科,59张床位常年紧张。许洋和母亲来到这里,希望用减重手术能帮他反转人生。
医学上,减重手术有严格的标准,患者的BMI(身体质量指数)需超过35,伴有肥胖引起的各种代谢疾病,且患者无法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来减轻体重。腹腔镜微创减重术通过改变胃的大小和消化道结构,从而实现减重。
划开一个5毫米的小口,主刀医生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胃肠外科的主任王存川教授,眼镜紧盯着显示器,通过腹腔镜小心翼翼地将胃与其他组织分离:不能伤到胃,也不能伤到血管,外侧就是脾脏,下面就是肝脏,要小心再小心。他深知减重手术虽不复杂,却关乎生命。
40分钟后,许洋的胃大弯和全部胃底被切除,只留了1/4的胃。“手术对许洋减轻体重和控制代谢疾病可以起到50%的作用,剩下的50%还要靠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律。”王存川在术后叮嘱道。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减重手术对中度以上肥胖,特别是肥胖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持久,且不易反弹。然而,最初减重手术开腹,巨大的创伤和诸多手术并发症,让肥胖患者望而却步。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腹腔镜技术逐渐成熟,减重手术由最初的开腹手术迅速转为微创手术。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更新和提高,已将传统的5孔减重手术减至3孔,甚至一个洞的单孔“缩胃手术”也已成为常规减重手术。
王存川教授:超级肥胖患者,做剧烈的运动非常危险,甚至可能引起心衰,只有通过手术,才能让体重快速降下来
从2000年11月29日完成了第一例腹腔镜垂直捆扎胃间隔术以来,王存川教授和他的团队已积累数千例手术经验。在他看来,腔镜微创技术可更容易、更清晰地分辨重要的血管及器官之间的空间关系,使得分离缝合等操作更精,帮助减少血管和重要脏器损伤几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事实上,从整个医学史或手术史而言,腔镜微创技术的出现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界碑。医学的发展,器械的优化,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更多被意外、病痛而偏离生活轨迹的人们重新回到属于他们的正常航道——像一个正常人那样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