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知识与语言运用。(24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陵园凌晨模棱两可
B.量变量杯量体裁衣
C.瑕疵遐想目不暇接
D.参赞人参参差不齐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辐射就绪浮光略影
B.切磋酌情开诚布公
C.贮存肯切熟视无睹
D.隔阂竟聘任劳任怨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比赛的历史成绩看,两支足球队旗鼓相当,这场冠亚军决赛一定非常精彩。
B.这次商演中的行为艺术节目很不成功,流于庸俗,可圈可点,观众议论纷纷。
C.两位画家的作品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近年都受到艺术品收藏界的热烈追捧。
D.企业向云端迁移是大势所趋,云计算是年轻人大显身手、进行创业的极佳领域。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大爆炸的是什么如此巨大的能量来自何处大爆炸,明显存在着这些问题。
A.显然起因关于
B.显然起源对于
C.突然起因关于
D.突然起源对于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有时是转过一幢房子,,矗立在你面前。有时是坐在树下,,又看到它的影子。或者在公园的亭子里,你刚探出身,,如果站在湖边,常常能引起你好一阵神思。
①一片翠幕般的青峰②忽然一座高倚天表的山峰
③它那粼粼波动的倒影④就张挂在亭子的飞檐上
⑤透过茂密的枝叶
A.①⑤③④②
B.①③②④⑤
C.②⑤①④③
D.②③⑤④①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肆虐,东京奥运会一度面临着被取消的可能。
B.本书的读者对象是为中等文化水平的自学者编写的商务英语教材,质量很好,
C.通过网上营销,这家企业已实现了线上下单,就近配送、线下交付的一体化。
D.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成,必将有助于红色文化走进新时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16分,每小题4分)
地球围绕着它的轴旋转。如果它的形状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内部组成非常对称,完全呈刚性,同时在空间中绝对独立,那么它会永远围绕一个固定的轴旋转下去。然而上述得定都是错误的,地球是处于颤动状态的。1988年7月,科学家发现了地球的第四种颤动形式,而在此前已经知道有三种不同的歌动形式。当你在夜间任细观察群星的运动时,会发现它们在空中围绕其个占鲁圆周运动,而这个点恰恰在地球北极的正上方。如果年复一年地研究这些星星,那么就会看到这个中心点在缓慢地移动。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轴在移动,并且地球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在赤道部位发生膨胀。月亮和太阳吸引着这个膨胀部分,导致地轴缓慢地做圆周运动。一个周期大约为26000年。这个效应称为“岁差”。由干这种圆店运动,每年的春分要比上一年提前一点到来。这是地轴最大的额动,是古希腊人发现的。
【注】码、英尺、英寸:都是英美制长度单位。1码约0.91米;1英尺等于12英寸,约0.30米。
7.第一段中谈到“地球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的诸多方面,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运行很稳定,尽管有时会额动。
B.地球在空中独立运行,地轴在移动。
C.地球是个椭圆形的球体,赤道膨胀,
D.地球绕轴自转,内部组成非常对称,高起点《语文》真题汇编
8.下列对地球颤动的类型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自转轴在外部空间上的变化,如“岁差”和“张德勒颤动”。
B.地球自转轴在外部空间上的变化,如“岁差”和“章动”。
C.地球自转轴在地球内部空间上的变化,如“岁差”和“章动”。
D.地球自转轴在地球内部空间上的变化,如“章动”和“第四种颤动”。
9.下列对文中四种颤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动”由月球离地球的位置变化而引起,是地轴的一种较短周期的“镜像摆动”,
B.“张德勒颤动”是地极的不规则运动,其轨迹并不是完美的圆,而是10码长的曲线。
C.“岁差”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部分的吸引造成的,是地轴的一种长周期运动。
D.“第四种颤动”与地球的大气、风暴及雪盖运动等有关,是地球外部因素造成的。
10.下列对地球颤动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
B地球外部气象的作用
C.地球内部物质的转移
D.地球完全刚性的质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0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游移的花朵
绿萍
老家院墙的一侧是一间储物室,里面放置着各种家什。门后的墙上钉着一排钉子,其中就桂着一只金黄色的斗等,竹编的斗答在间南的田间大寻常了,它们的她位吊不加一只耕型一辆水车,在春夏多雨的南方却是人手一个的必需品。插秧或者收割的农忙时节,女子们早晨出门都会随手捎上它。春雨来临的时候,只要下得不太细密,戴上它可以继续劳作而不必僖下毛上进行了一半的活儿。到了酷真,它又能遭挡光线,起到防晒的作用,那个时期加果你到我的故乡来,常常能见到一个个斗等在大地上移动,如同一朵朵盛开的向日葵------花朵之下是勒带的惠安女子,现在即便在乡间,斗等的身影也早已隐退,只能在一些民俗博物馆里见到。被量于墙上,用于怀旧。
家里的雨伞只有两种,一种是油纸伞,另一种则是已经开始兴起的布面伞。祖父的油纸伞不亚于一个精致的艺术品--中间一根木轴,木轴下端安着一个木手柄,上端戴一个木伞帽,中段套着一个木伞箱,质朴光洁。若是农民执这样一柄伞会显出与脸庞相映衬的乡土气息,祖父则不然。他总是一身规矩的中山装,上下四只口袋,左上侧口袋里总会插着一支钢笔,即使雨天撑着油纸伞,也一样显出教书先生的气质来。
如今逢上雨天放学铃响的时刻,我总会停下手中挥动的笔,从楼上隔着玻璃窗,望着从教室里鱼贯而出的学生,三三两两地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操场上,小路上,山坡边,校门口,这些四处移动的花朵绚丽多彩,为暗淡的雨天的心情增添了几许清新和妩媚。现在。往往一个雨季过去,教室里会多出许多把伞来,没有主人来认领。有的只是伞骨折断了一支稍稍变形了点,并不影响使用。这一届的学生都是2010年后出生的,这个时代早已跨入流水线自动化时期,我们这代人对一把伞的珍惜之心,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体味不到的。再说有谁原意费时费神地去四处寻找一个补伞匠呢那批当年的匠人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纷纷改行换业,或告老还乡去了,一个古老的行业就此销声匿迹。
她的一番亚谨的解释暗合了我的想法,让我觉得其是开怀,我更乐意把伞与“善”联系在一
起--事实也的确如此。收到我赠伞的朋友们一直在不散的时光静静存在着,虽不常会面彼此的牵挂都在。就如在一场场细致紧密的春雨的接力中,静默着游移在大地之上的伞花,缤纷了一个人间。(有删节)
11.从第二段的描写来看,哪些物品显示出祖父的“教书先生的气质”(6分)
答:
12.第三段写母亲喜欢和来自家乡的修伞夫妻闲聊,“这是她远嫁之后借以精神返乡的一条快乐的小路"。简要分析这里所说的“精神返乡”包含了哪些内容。(6分)
13.最后一段写“我”向研究古文字的博士请教“伞”字的音义问题,并表示“更乐意把伞与'善’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6分)
14.作者将斗等和企业作“游移的花会”,味子它们深厚的情感。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话句的寓意。(7分)
(1)一个个斗笠在大地上移动,如同一朵朵盛开的向日葵。
(2)这些四处移动的花朵绚丽多彩。
(3)静默着游移在大地之上的伞花。
答
四、古代诗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南亭偶题
[唐]许浑
城下水萦回,潮冲野艇来。
鸟惊山果落,龟泛绿萍开。白首书千卷,朱颜酒一杯。
南轩自流涕,不是望燕台,
【注】望燕台:又称“黄金台”。
战国时燕昭王建于易水边,置千金于台上,以招纳天下贤
15.请对颔联的写景特点作简要分析。(6分)
16,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题。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不通于若计者,不可使用国。故曰: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
(节选自《管子·八观》)
【注】①侈泰:奢侈无度。②国邑;国都。
17.分别概括文中两次“故曰”所提出的观点。(6分)
18.“奸智生”“邪巧作”指的是什么作者认为其根源是什么(6分)
1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古人的这些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2021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真题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语文知识与语言运用
1.【答案】D
【解析】
A项中“陵园”的“陵”和“凌晨”的“凌”读“ling”,“模棱两可”的“棱"读“léng”。
B项中“量变”的“量”和“量体裁衣”的“量”读“liàng”,“量杯”的“量”读“liáng”。
C项中的加点字均读“xiá”。
D项中“参赞”的“参”读“cān”,“人参”的“参”读“shēn”,“参差不齐”的“参”读“cēn”。
2.【答案】B
【解析】A项中“浮光略影”的“略”应改为“掠”。C项中“肯切”的“肯”应改为“恳”。D项中“竞聘”的“意”应改为“竞”。
3.【答案】B
(解析】B项中“可圈可点”指文童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费扬
为褒义词,用在这里不合适。本题为选非题,故答案选B。
4.【答案】C
5.【答案】C
【解析】第一个横线处后面的“矗立”指高耸地立着,说明它前面的物体之高,故选“②”更合适,排除A、B两项。第二个横线处前面是“坐在树下”,所以填“透过茂密的枝叶”更合适,即“⑤”跟在“②”后面,据此排除D项,答案选C。
6.【答案】B
【解析】B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读者对象”。
二、阅读理解
7.【答案】C
【解析】由第一段可知,地球是处于颤动状态的,地球的轴在移动,所以地球运行不是很稳定,故A项谱误,“地球在空中独立运行”和“内部组成非常对称”的假定是错误的,故排除B、D两项。答案选C。
8.【答案】B
【解析】地球颤动是科学家发现的地球自转轴在外部空间上的变化。故排除C、D两项。“张德勒颤动”是地极的一种不规则圆周运动,不是地球颤动的类型,故排除A项。答案选B。
9.【答案】B
【解析】B项“而是10码长的曲线”错误。原文第二段说“地极位置的变化每年大约只有10码"并没有说地极的不规则运动的轨迹是10码长的曲线,属于无中生有。本题为选非题,故答案选B。
10.【答案】D
【解析】由原文第一段可知,“地球完全刚性的质地”的假设是错误的,即地球不是完全刚性的质地,而地球颤动的原因之一是地球不是完全刚性的质地。本题为选非题,故答案选D。
三、文言文
11.(6分)
(1)一身中山装:(2)一支钢笔:(3)一把精致的油纸伞。(意思对即可)
12.(6分)
(1)可以听到乡音;(2)可以了解亲戚邻里关系;(3)可以得知家乡的新鲜事。(意思对即可)
13.(6分)
(1)求真好学;(2)重友谊;(3)乐观善良。(意思对即可)
14.(7分)
(1)表达了对家乡勤劳女子的赞美之情。
(2)这些“四处移动的花朵”(学生打的伞)给“暗淡的雨天”带来了色彩和活力,让“我”开心,舒适,惬意,表达了对学生的喜爱之情。
(3)“游移在大地之上的伞花”在春雨中装饰了缤纷的世界,“我”的“赠金”也撑起了友谊的世界。(意思对即可)
四、古诗文
15.(6分)
(1)动静结合。“山果”“绿萍”本为静态之物,鸟惊飞而山果坠落,龟划水而绿萍裂开。(2)富于理趣。“鸟惊”与“山果落”,“龟泛”与“绿萍开”构成因果关系,理趣盎然。(意思对即可)
16.(3分)
尾联写诗人凭轩流泪,感叹世上再无燕昭王的望燕台(黄金台),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情。(意思对即可)
17.(6分)
第一个“故曰”:戒奢尚俭,是治国的当务之急:第二个“故曰”:宫殿是否富丽,车马服饰是否华美,可以用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奢侈还是节俭。(意思对即可)
18.(6分)
第一问:“奸智生”“邪巧作”指的是社会道德败坏,不法行为产生。第二问:作者认为其根源是国家奢侈而导致财用不足。(意思对即可)19.(4分)
不通晓这个策略的人,不能让他管理国家。(意思对即可)
四、作文20.略
2021年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考试真题及答案(网友版)
成人高考考试结束之后,网上也陆陆续续的公布了一些科目的真题及答案。
根据考生提供的内容,将2021年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考试真题及答案整理并发布如下。
由于题目都是网友根据回忆整理而来的,故仅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选择题:
1-6:D、A、D、C、B、B
二、阅读材料选择题:
大约150亿年前,地球——发生了大爆炸,答案D。
三、阅读理解(文言文及现代文)
关于斗笠和雨伞,题目是游动的花朵。
阅读理解选择题,是地球的内部转动外部转动。
文言文:关于治国不能奢侈的内容。
四、作文:
以此为题材写作文:学而不足,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题目自拟。
此题材的意思是说学业由手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古往今来,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来自于业精于勤荒于嬉.......
2020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试真题一、语文知识与语言运用。(24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括号内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落)魄(落)枕丢三(落)四
B.(教)导(教)书(教)学相长
C.倾(倒)(倒)影(倒)背如流
D.(和)睦应(和)(和)而不同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震撼铭记悬粱刺股
B.蹁跹造旨猝不及防
C.剽悍寒暄鸿篇巨制
D.枯躁峭拔离经叛道
3、依次填入下列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在异乡求学时,我______过一首歌。每当夜幕降临,我就关上房门,打开录放机______播放。伴着熟悉的旋律,_______在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中。
A.喜欢反复沉溺
B.喜欢循环沉浸
C.欣赏反复沉溺
D.欣赏循环沉浸
4、下列各句中括号内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本剧个别细节还有些毛糙,但(瑕不掩瑜),它仍然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视剧。
B.他父亲是著名画家,擅长画花鸟。笔下的芦雁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呼之欲飞。
C.在今年的全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我们班学习委员王晓霞(不负众望),一举夺魁。
D.小区设计(别有天地),不仅预留了大面积的绿化广场,还规划了多层次的交通网格。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秋赏月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有咏月的诗句流传于世。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C.为了他们公司在竞争中获胜,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
D.甘肃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建筑,很多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远处的森林,______。一阵风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川如此美丽!
①雾也开始舞蹈
②时而落入山谷
③一缕缕雾腾腾升起
④我已被深深迷醉
⑤时而飘向苍穹
А.③②④①⑤
В.①③②⑤④
C.③①②⑤④
D.①③⑤②④
河外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并不意味着我们处于“宇宙的中心”。造成无数星系四散离去的原因,是宇宙正处在一种整体膨胀之中。这种膨胀使得所有的星系并非只是远离我们而去,而是相互之间都在彼此分离。你到任何一个星系上去,都会看到同样的情景。这有如一只镶嵌着许多葡萄干的面包正在不停地膨胀,那么面包中的葡萄干就会彼此分离得越来越远。
宇宙膨胀这一崭新的科学思想深深动摇了宇宙静止不变的陈旧观念,它是20世纪科学中意义最为深远的杰出成就之一。问题是:造成这种不可思议的超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膨胀究竟始于何时?
可以想象,既然星系都在彼此四散分离,那么回溯过去,它们就必然比较靠近。如果回溯得极为古远,那么所有的星系就会紧紧地挤在一起。也许,我们的宇宙就是从那时开始膨胀而来,也许那就是宇宙的开端
首先这样描绘宇宙开端的是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他设想那个极其致密的原始天体在一场无与伦比的爆发中爆炸了,爆炸的碎片后来成了无数个星系,它们至今仍在继续向四面八方飞散开去。因此,宇宙的膨胀,星系彼此匆匆分离,都是那个“原始原子"爆炸的直接结果。
1948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等人继承并发展了这种想法。他们计算了那次爆炸的温度,计算了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下降得有多快,计算出应该有多少能量转化成各种基本粒子,进而又怎样变成了各种原子等等。人们后来把最初的那次爆发称为“大爆炸”,这种宇宙起源的学说则称为“大爆炸宇宙论”,根据种种线索推断,大爆炸发生在约138亿年前。
如果把大爆炸当作宇宙诞生的时刻,那么今天宇宙的年龄就是约138亿岁。不过,这里仍有许多问题。天文学家总是根据现在观测到的宇宙膨胀来推算它已经膨胀了多久。但是,宇宙膨胀速度是否始终保持不变呢?这就好像一位长跑运动员正以5米/秒的速度向你跑来,有人告诉你这位运动员已经跑了5000米,要你猜猜他跑了多久。你也许觉得这很容易:每秒跑5米,跑5000米当然是用了1000秒。但是,你很可能错了?因为,这位运动员也许一开始跑得很快,只是快到你那里时速度才慢了下来。那样的话,他跑完这5000米也许只需900秒。
宇宙的膨胀也是这样。今天它的膨胀速度可能比很久以前慢了许多,那样的话,宇宙的年龄就会比138亿岁更小。不过,有些老年恒星似乎已经有130亿岁了,宇宙的年龄当然应该比它们更老。也许,宇宙膨胀的速度并没有减慢?
宇宙中所有的星系彼此间的引力,将会促使星系相互远离的速度逐渐减慢。问题是:这种引力究竟有多大?它最终能不能迫使整个宇宙的膨胀完全停顿下来,甚至迫使所有的星系重新聚拢到一起
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强,宇宙间物质的总引力有多大,取决于宇宙中究竟有多少物质;也就是说,取决于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有多大。如果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非常小,那么它们的引力就很弱,就不可能制止宇宙的膨胀;如果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非常大,那么它们的引力就非常强,强得足以迫使宇宙的膨胀停顿下来,并进而转变为收缩。
当然,在“平均密度非常小”和“平均密度非常大”之间,总会有一条分界线,称为宇宙物质的“临界密度”。如果宇宙物质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平均密度超过临界密度,宇宙最终将会停止膨胀,并进而转变为收缩。
天文学家们至今还不清楚,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究竟是否大于临界密度。假如宇宙将来真的从膨胀变为收缩,那么很久很久以后,在这样一个“收缩宇宙”中,一切物体最终都将无比猛烈地撞击到一起,这被称为“大坍缩”。宇宙从开始收缩直到大坍缩,有点像把大爆炸和宇宙膨胀这部“电影”倒过来再放一遍。
(节选自卞毓麟(拥抱群星》)
7、对文中有关说明方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面包中的葡萄干就会彼此分离得越来越远”,比喻星系彼此分离。
B.作者以长跑运动员跑步为喻,意在说明现在宇宙膨胀的速度可能减慢了。
C.作者用“分界线”比喻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说明了宇宙未来的两种命运。
D.作者以电影”回放”为喻,形象说明了宇宙收缩可视为“大爆炸”的反转。
8、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经前,人们普遍认为宇宙是一个静止的存在,亘古如斯,永恒不变。
B.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在不断膨胀,这始于大亿约138年前的“大爆炸”。
C.随着“大爆炸”后温度的逐渐下降,依次产生了星系、原子和基本粒子。
D.宇宙是继续膨胀下去还是有可能收缩,这取决于宇宙物质的“临界密度”。
9、下列文中语句所用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河外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并不意味着我们处于”宇宙的中心”。
B.星系彼此匆匆分离,都是那个“原始原子”爆炸的直接结果。
C.在这样一个“收缩宇宙”中,一切物体最终都将无比猛烈地撞击到一起。
D.有点像把大爆炸和宇宙膨胀这部“电影”倒过来再放一遍。
10、对下列句中括号内词语的语气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也许),我们的宇宙就是从那时开始膨胀而来。(也许,表示推测语气)
B.(那样的话),他跑完这5000米也许只需900秒。(那样的话,表示假设语气)
C.(不过),有些老年恒星似乎已经有130亿岁了。(不过,表示转折语气)
D.(问题是):这种引力究竟有多大?(问题是,表示疑问语气)
冬天实在太冷了。若是冬天搭乘在县城和桥头之间运营的那趟班车的话,紧紧地塞满一车的不是人,而是外套。每个人都裹得严严实实,男人顶着沉重豪华的皮帽子,女人给大头巾缠得刀枪不入。孩子们更是被捆扎得里三层外三层,一个个圆乎乎的,胳膊腿儿都动弹不了。拎起个孩子往地上一扔,还会反弹回来。班车只有一辆,来一天,去一天,要想搭这辆车进城或去桥头,得算好单双日。
班车是一辆绿色的中巴,开车的师傅五十来岁,整天笑呵呵的。要是有人在路边招手拦的车,他就一边踩刹车,一边嘴里“嘟儿……”地发出勒马的声音。他那辆破车尽管到处缠满了透明胶带,还是四面漏风。暖气是一点儿也没有的,大家挤在一起紧坐着,每人嘴前一团白气。偏那破车又开得死慢死慢,一摇三晃荡,似乎随时都会散架,(一路上让人越坐越绝望)。
不管我上车之前去得有多早,最后得到的座位总是引擎盖子。因为途中每上来一个旅客,司机都会重断分配一下座位,谁让我年轻呢,好座位自然要让给老人了。坐在引擎盖子上最倒霉了,因为司机是个大烟鬼,一路上抽个不停,把人熏得昏头昏脑。不过幸好是冬天,穿得很厚,倒也不怕硬硬的引擎盖子会硌屁股。
可是,车到可可托海,那件救命大衣就要跟着老头下车了。可我还没反应过来,拽着大衣一角,不愿意放手。那老头扯着另一头,同情地看着我。我又拽了两下,才绝望地放弃。
温暖的双腿全部暴露在冷空气中,可以听到坚硬的冷空气大口大口吸吮这温暖时发出的“吱啦啦……”的声音。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温差立刻调了个个儿。又因为上半身已经麻木不仁,而下半身刚刚进入寒冷中,还敏感得很,也就更痛苦了.....
可可托海是新疆的寒极,据说也是中国的寒极。在八十年代有过-51℃的记录,而寻常冬天里,三九天降到-40℃则是经常的事。
幸好只痛苦了十几分钟,马上出现了转机。车还没开出可可托海那条著名的林荫道,就有一个女人带着几个孩子在路边等车,车门一开,涌上来一群小家伙。我眼明手快,逮着个最胖的,一把捞过来抱在膝盖上,沉甸甸的温暖猛地严严实实罩了上来。他的母亲还拼命向我道谢。
(节选自李娟《坐班车到桥头去》)
11、第一段写乘车时的寒冷,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
12、文中写道:“一路上让人越坐越绝望。”请概括说明人们绝望的原因。(6分)
13、请分析概括“我”在车中的情绪变化。(7分)
14、根据原文的描述,概括司机师傅的性格特点。(6分)
1.下列词语中括号内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当)众(当)真(当)务之急
B.(哄)骗起(哄)(哄)堂大笑
C.启(蒙)(蒙)蔽(蒙)头转向
D.(折)合(折)腾百(折)不挠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届时银幕运筹帷幄
B.描摹深谙责无旁代
C.决裂教唆文过是非
D.熬战跨度铤而走险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木船在风浪中剧烈地摇晃着,那人却稳稳地站立着,就像一个_________的骑士,骑在一匹__________的野马上,任凭野马狂奔,他却__________。
A.技艺高超横行无忌一往无前
B.英勇无畏横冲直撞如虎添翼
C.勇往直前狂放不羁绝不妥协
D.身怀绝技桀骜不驯泰然自若
4.下列各句中括号内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大剧院、科技馆、会展中心、金融城……一座座大楼在这里(拔地而起)。
B.我们要(一鼓作气)、越战越勇,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在当下的中国,电子商务正好赶上了技术进步和居民消费力提升的“双重风口”,可谓(前途无量),大有可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却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各级财政部门要增添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C.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D.这些牧民长期生活在马背上,他们随身携带的精美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切割牛羊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做餐具。
6.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树木的树冠能阻挡阳光而减少辐射热。当树木成片、成林栽植时,__________,而且由于林内、林外的气温差,林外的热空气上升而由林内的冷空气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使人们感到舒适。而在冬季,由于栽植树木的地区受热面积大,没有栽植树木的地区受热面积小,__________,所以在树木较多的小环境中,__________。
①能够降低皮肤的温度
②气温要比没有栽植树木的地区高一些
③不仅能降低林内的温度
④可以形成对流的微风
⑤空气流动大、散热快
A.①③④②⑤B.③④①⑤②
C.④②⑤①③D.②③⑤④①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16分,每小题4分)
苔藓植物是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植物之一,是从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的过渡类型,在地球上有超过4亿年的演化历史。苔藓植物的祖先悄然上岸,慢慢进化出了适合陆地生存的特殊“技艺”变水性。独特的变水性是它们的生存法宝,身体内水分的含量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环境极端干燥时,它们就进入休眠状态;在水分重新获得时,它们能快速恢复生机。
我们常见的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的组织分化,苔藓植物也有,不过它们的根、茎、叶与种子值物并不相同,除了形态迷你,功能和结构还比较简单。苔藓的根是假根,只有固定作用,没有吸收水分、营养物质的功能;茎无维管束的分化,不能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而叶仅由单层细胞构成。这种结构使得它们对环境中的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可以直接利用叶片来吸收水分。由于它们的叶表缺少角质层的保护,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也敏感很多。
苔藓凭借着变水性和独特的结构,能适应极为苛刻的环境和气侯条件,成为最早登陆的植物。它们慢慢地在陆地上面站稳了脚跟,老的植株死亡,逐渐转变成有机物,使得贫瘠的土壤日渐肥沃,创造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其他类别的生物才逐渐兴起,“大自然拓荒者”的美誉由此而来。
如果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即便在城市中苔藓植物也随处可见。在城市道路边的斜坡,为了预防水土流失和滑坡,常需在表面喷混凝土进行巩固。刚开始的时候,混凝土的表面没有一丝绿色。一年过后,你会发现这些人工建筑的表面逐渐变绿,有一些苔藓定居下来,它们是最早的定居者。再过一些年,苔藓愈发繁茂。老的植株死亡后,分解成腐殖或有机质,改良了小环境,然后陆续有小的蕨类、被子植物和昆虫迁徙而来,多样性逐渐增加,形成一个小巧的生态系统。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半固定沙漠和我国第二大沙漠。在沙漠地表广泛生长着一片片不起眼的生物类群,生物学家称其为生物土壤结皮或生物结皮。它是由细菌、真菌、蓝绿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虽然这些黑绿色的块状体看起来很不美观,但正是它们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风速,有效地维持了沙漠的地表稳定性。其中,苔藓作为环境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植物,成为生物防沙、固沙的主力军。在荒漠里,水贵如油。生物结皮就像一块海绵,将荒漠中的降水吸收到体内。每当降雨来临,结皮中的各类物种开始各显其能地吸收水分,其中苔藓植物对外界水分变化的反应最明显。干燥状况下,苔藓植物处于休眠状态,外表呈黑色;一旦水分充足,可在数十秒到数分钟内复苏成嫩绿色。
在园艺上,苔藓最经常的用处就是制作微景观。我们可以利用苔藓的不同质感把它们做成大树或者小草。苔藓盆栽很适合现代人的家居装饰,小巧鲜绿,节省空间。在包罗万象的植物界中,苔藓那种卑微又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心生怜爱,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诗歌《苔》中所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节选自张力、稻城《苔藓--从荒野“草到城市新宠》)
7.对苔藓“变水性和独特的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变水性”是指苔藓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增加体内水分的贮存。
B.苔藓的根是假根,它不能吸收水分和营养,只能起到固定作用。
C.苔藓的茎没长出足够多的维管束,所以它不能运输水分和营养。
D.苔藓的叶由于缺少角质层保护,使得它对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
8.对文中有关苔藓“之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化最成功”,主要指苔藓演化历史之长、适应陆生能力之强。
B.“最早登陆”,是指苔藓最早实现了水生植物过渡到陆生的演化。
C.“最早的定居者”,是指苔藓可最早生长在城市中混凝土斜坡上。
D.“反应最明显”,是指苔藓在水分充足时可以立即进入休眠状态。
9.根据文意,下列对苔藓功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苔藓是陆生植物的急先锋,是“大自然拓荒者”。
B.苔藓是环境演替的先行者,是生态系统的开发者。
C.苔藓可以固沙,维持沙漠地表的稳定,保护环境。
D.苔藓可以制作微景观,为现代城市家居节省空间。
10.下列文中语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它们慢慢地在陆地上面站稳了脚跟。
B.即便在城市中苔藓植物也随处可见。
C.小的蕨类、被子植物和昆虫迁徙而来。
D.可在数十秒到数分钟内复苏成嫩绿色。
上大学时,从家到学校之间往返都乘火车,是那种速度慢、停靠站点多的绿皮火车。与慢车相匹配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小站。北营站就是这样的小站。
在北营站,上下车的旅客不多,以附近高校的学生为主。站虽不大,但位置重要,距离我们学校仅两三公里。去那里乘车对于学生们来说要比去大站方便实惠得多。小站就像一个不起眼的路人,记录下了匆匆过容的平淡记忆,偶然回味其间,能从那些记忆碎片看到透射出来的微光。
记得第一次认识她时,她正在啃一本很专业的书。昏暗的候车室里,穿着朴素、灰头土脸的她,全然不顾周围人的存在。要不是书掉在我脚下,我顺手帮她捡起,估计我们永远没有说话的机会。书的封面上有很大的“DNA”字样,我递还她时,随口说了一句,这是关于脱氧核糖核酸的书吧。她兴奋地问我是哪个系的,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关于DNA的知识。交谈中,我了解到了她不少的信息,但除了名字,所以只能叫她“DNA”。
她是生物系的,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宽裕。也许是因为意外遇到一个文科“知音”的缘故,她兴奋地向我介绍生物专业。那时候,考研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得知她刻苦学习的目标就是考研,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我很震惊。
我在小站后来又碰到过她几次,她依然是一副我行我素、忘我学习的范儿,我与她再无交流。然而在我大二时又在小站邂逅了“DNA”。那天,她明显认出了我,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说她第一次出远门到南方,考研成绩还好,面试时导师对她指点不少。对于她来说,不光是未来读研的一切让她兴奋,而且南方的一切也令她大开眼界。她说着还掏出一只装在瓶子里的小龙虾,说是在南方的水沟里抓的,其他几只在实验室留着试验用,这一只带回家让家里人看看新鲜。一个来自贫寒农家的女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和几乎不用破费的“礼物”之外,确实无以回报家庭。她带回的这只小龙虾,更多的是向家人展示一种新奇的、别样的生物。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DNA”,也不知道她最终有没有读研、读博。我想,凭她的努力和执着,一定不会错的,她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与为人熟知的大站相比,小站都显得有些寂寥,但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通向更大的站,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让你抵达想要到达的地方。当年在小站昏暗灯光下努力读书的那个平凡女孩,想必一定到了她想要去的地方吧。
没有人能许你未来,除了你自己。
(节选自李耀岗《小站记忆》)
11.作者称女孩“DNA”,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12.在文中,作者对女孩表现出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13.结合本文,简要概括女孩的外在形象和精神气质。(7分)
14.如何理解文中的“小站”的含意(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资治通鉴·周纪四》)
【注】綦:通“极”,指形势极度恶化。
15.翻译文中“国者,天下之利势也”。(5分)
16.结合原文,分析“用国者”应该如何治国。(5分)
17.本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竹
[明]徐渭
叶叶枝枝逐景生,高高下下自人情。
两梢直拔青天上,留取根丛作雨声。
1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竹子怎样的形态特征?“叶叶枝枝”“高高下下”等叠词的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19.诗的后两句写竹,突出了竹怎样的神韵?(4分)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话带给人们很多思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