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加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素药物,减少微生物耐药性,卫生部就此出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在使用此类药物对抗细菌感染同时更应注重正确的使用、联用方法,减少药物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为了更好地指导我院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科2009年11月~2011年8月从门诊随机抽取15000张处方进行分析,分析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状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11月~2011年8月的门诊处方15000张,每月抽取1500张。抽取的15000张处方中有有7129张应用了抗菌药物,占47.52%。

2.结果

2.1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情况:共使用抗菌药5类10种(详见下表1)。包含青霉素类2个、头孢菌素类2个、硝基咪唑类2个,喹诺酮类1个,大环内酯类3个。

表1抗菌药物使用频度排序

2.2抗菌药物应用途径:7129张使用抗菌素药物的处方中,口服抗菌药物处方3892张,占54.6%;肌注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272张,占17.8%;静脉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624张,占22.8%;外用抗菌药物处方341张,占4.8%。

2.4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7129张使用抗菌素药物的处方中,有692张处方为不合理使用,不合理使用率为9.7%,详见下表2。

表2不合理用药统计

3讨论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2004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Z]卫医发[2008]48号,2008

[3]陈卫兵,孙玉萍,李海鹏。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事,2004,18(5):312313[4]张志萍院内感染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药物与临床,2002,17(4):23

[关键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hangesofconstituentratioofpathogenicbacteriainnosocomialinfectionafterimplementingantibacterialagentsinlevel-to-leveladministration,andanalyzetheirdrugresistance.MethodsFromJanuary2011toDecember2012,724caseswithnosocomialinfectionwereselectedascontrolgroup.Anothergroupof795caseswithnosocomialinfectionafterantibacterialagentsinlevel-to-leveladministrationinourhospitalwasclassifiedintointerventiongroup.Theconstituentratioofpathogenicbacteriainnosocomialinfectionandresistanceofcommonly-usedantimicrobialdrugs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ResultsTherewerestatisticaldifferencesinconstituentratioofpathogenicbacteriaineachgroup,andtheconstituentratioofGram-positivebacteriaintheinterventiongroupwasmuchhigherthanthatofcontrolgroupwithastatisticaldifference(χ2=8.893,P

[Keywords]Antimicrobialagent;Level-to-leveladministration;Nosocomialinfection;Pathogenicbacteria;Drugresistance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724例医院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795例实施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后出现的医院感染的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中男394例,女330例,年龄25~60岁,平均(47.9±7.2)岁;干预组中男429例,女366例,年龄27~58岁,平均(48.2±6.9)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根据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湖北省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制定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级、限制级和特殊使用级;明确各级抗菌药物使用指征、使用范围,落实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严格控制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定期开展抗菌药物应用点评并将点评情况在全院通报。

1.2.2病原菌分离鉴定对所有入选患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病原学标本采集,并由检验科检验,标本检测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应用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

1.2.3药敏试验药敏试验应用K-B试验法,药敏纸片购自梅里埃公司,按纸片操作规范进行。质控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与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药敏试验结果的判断按照临床试验标准(CLSI)进行。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构成比及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病原菌构成比的比较

对照组分离出病原菌770株,革兰氏阴性菌387株,占50.26%,革兰氏阳性菌264株,占34.28%,真菌119株,占15.46%;干预组分离出病原菌835株,革兰氏阴性菌339株,占40.59%,革兰氏阳性菌347株,占41.56%,真菌149株,占17.84%。两组患者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主要革兰氏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比较

干预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及氨曲南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阿米卡星、氨曲南及亚胺培南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耐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的比较

干预组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应用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导致病原菌的耐药性也随之增长,从而给医院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增加了难度[5-6]。以往临床研究显示,抗菌药物不合理的应用,会导致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加[7-10]。首次应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剂量及不合理应用都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加之部分医院存在抗菌药物知识认识不充分,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体系不足的现象,也进一步加重了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11-12],因此,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体系,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降低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医院感染疾病的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有效的降低了病原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建伟,杨志彩.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回顾性调查及管理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31(21):528-530.

[2]杨骅,韩志云,杨亮蕊,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影响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5,8(38):81-82.

[3]赵建丽,刘宗春,孙爱华.合理应用菌药物对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18):144-146.

[4]张宏,马守江,刘振波,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路径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2,4(6):138-139.

[5]马新方,马新秀.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典型药历的调研与干预[J].中国药房,2013,22(2):121-123.

[6]金锋,赵晓颖.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5):455-456.

[7]张建伟,张荣厚.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的做法[J].药学学报,2012,28(4):368-369,376.

[8]李心国,许正国.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7(4):77-79.

[9]ChhapolaV,BrarR.Impactofaneducationalinterventiononhandhygienecomplianceandinfectionrateinadevelopingcountry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J].IntJNursPract,2014,32(8):111-113.

[10]RogersE,AlderdiceF,McCallE,etal.Reducingnosocomialinfectionsinneonatalintensivecare[J].JMaternFetalNeo-natalMed,2010,23(9):1039-1046.

[11]ManzoniP,DeLucaD,StronatiM,etal.Preventionofnosocomialinfectionsin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s[J].AmJPerinatol,2013,30(2):81-88.

[12]吴文渊,陈曼.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门诊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6(11):167-169.

[13]陈峰英,王作艳,王砚.考核及奖励制度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0):166-168.

[14]ManiaciV,DauberA,WeissS,etal.Procalcitonininyoungfebrileinfantsforthedetectionofseriousbacterialinfections[J].Pediatrics,2014,122(4):701-710.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此外,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市卫生局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即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对全市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县(市)区卫生局具体负责辖区内专项整治活动的组织实施,督促辖区内医疗机构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各项工作措施,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

二、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保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深入、持续开展,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一是充分利用宣传栏、医患沟通会、网站信息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群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合理用药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氛围;二是继续把医务人员培训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营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内部环境。如市一院通过院质控会、院内网、医院药讯、临床微生物与抗感染通讯、宣传栏和组织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全院上下明确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政治活动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围绕重点,扎实推进。

(一)及时转发各种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文件,使全市的整治活动始终围绕着中心目标开展。

(二)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一是明确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主要责任人,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二是按照谁发证,谁管理的原则,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各自发证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此外,各医疗机构院长与临床科室主任也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三是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均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院长、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三)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在医疗机构开展2011、2012年度和2013年上半年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金额,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四)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均根据云南省卫生厅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了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处方的现象。如市延安医院一是制定了《**市延安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二是医务部定期到科室抽查运行病历及医嘱,对个别越级使用情况及时纠正,以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使用抗菌药;三是严格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会诊制,并且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一律不放门诊使用,以促进该类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

(五)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1.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进行动态管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

2.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数量,保障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结构合理。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口腔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儿童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精神病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10种,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40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2个品规;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种。

3.实施备案管理。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要及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六)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不合理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事件等情况,及时调查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如市儿童医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临床使用异常等情况,及时调查并提交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小组会议进行讨论,对于使用量异常增长的药品进行停药处理。

(七)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提高微生物标本质量,提高血液及其他无菌部位标本送检比例,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市一院2012、2013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46.7%、68%,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75.5%、77%,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89.93%、97%。

五、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一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即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数均分别不超过50种和35种,如市一院品种数为48种,市三院品种数为48种,市妇幼保健院为40种,市儿童医院品种数为50种,官渡区人民医院为33个。

二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抗菌药物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即品规数均符合好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要求,即同一通用名称的抗菌药物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二级医院口服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二级医院注射剂型不超过1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二级医院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2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不超过5个品规;二级医院不超过2个品规。

四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所规范。如市延安医院2011年1月(还未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比例为88.91%,,启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到2011年12月,该项指标已降一半,到49.38%,2012年,随着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该项指标进一步下降到27.55%,到2013年1-8月该项指标维持在28.30%水平,较好地完成了控制指标;市儿童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率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50.35%、29.68%和14.79%;市一院

六、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医疗机构领导不重视,致使本院对实施方案贯彻落实较差。二是少数医疗机构没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工作不踏实。三是部分医疗机构未开展抗菌药物使用专项点评工作。四是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仍然存在,极少数还较严重,如清洁手术预防用药选择错误、用药时机不合理、使用疗程不合理、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及门诊使用特殊限制性抗菌药物等。

七、下一步工作思路

完善机制构建管理体系

1.明确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第二,与临床大专科、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第三,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临床大专科主任、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2.完善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

3.严格落实分级管理制度

第一,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第二,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第三,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拟定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并严格执行。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购用管理

按规定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已向广东省卫生厅备案。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时采购使用管理流程,严格限定抗菌药物临购。

5.严格控制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6.定期开展临床应用培训、监测与评估

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全院、分院、专科及临床科室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且,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剂量使用及时采取提醒、诫勉、警告谈话等措施。

7.进一步强化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8.实行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9.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列入科室的责任目标

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根据情节轻重按医疗缺陷处理,与收入分配和职称晋升挂钩;相应的科室则影响其年终目标责任绩效和文明科室的评比。

狠抓制度落实,加大监督力度

从管理政策的角度,广东省中医院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了管理力度。具体内容如下:

明确责任人:明确院长和科主任是“行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出了问题,首先追究领导的责任。同时层层签定行业作风承诺书;

严格医德医风考评:通过日常反馈、内部督察、责任追究、对不良记录人员实行限用制度等一系列强化措施;

设立不可触犯的高压线:把收受药品、器械回扣等行为作为医院内部不可触犯的“高压线”,一旦逾越,立即处理,情节严重的还要移交司法机关,决不手软;

实行提醒谈话、戒勉谈话和警告谈话等制度:对有不当倾向的行为,按照其不同性质和轻重程度,采用不同谈话方式,及早介入,进行教育;

实行专家质询制度:对个别医务人员使用某些药品和高耗材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的,当事人要接受质询,并根据专家质询意见进行处理。

多管齐下,效果显著

方法:分析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提出管理措施。

结果:规范了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及管理,并强化医务人员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观念。

结论:只有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才能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

目前,由于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很合理,导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细菌耐药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药源性疾病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重视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刻不容缓[1],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最广泛,占医疗费用比重最高的药物之一,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给细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关系到人类当前和未来的安危,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已成为医务工作人员的难点和重点[2]。为了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必须加强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我们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多方制约,取得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性

1.1适应症不合理。适应症掌握不严是目前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主要问题所在,尤其是对发热原因不明者,滥用抗菌药的现象尤为严重,发热是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因此,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病毒感染是有害无益的,对无指征或指征不强患者采用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1.2选药不合理。没有根据抗菌谱选药,没有根据抗菌药的药动学特性选药,造成使用抗菌药无效,抗菌药物的应用过程中,忽视了药物的毒性作用,如链霉素的耳毒性,它与呋塞米合用,会产生耳聋。单纯考虑药物的抗菌作用而应用,这将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很坏的影响[3]。

1.3用法用量、疗程不合理。因剂量过大或过小,结果会出现无效或导致耐药性和毒性作用的产生。如青霉素剂量过大,不仅浪费药物,且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及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不良反应,疗程也要适当,过短的疗程易致感染复发和耐药菌的产生。

1.4联合用药不合理。临床上对绝大多数的感染性疾病,一般只用一种抗菌药物治疗即可,不合理的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不仅会使不良反应及费用增加,耐药菌也更易出现有时反而会由于药物的相互间发生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如氯霉素与大环内酯类不宜联合应用。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措施

2.1重视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2.1.1明确病原诊断。在许多情况下,由于致病菌未明,经验疗法往往收效不佳,甚至因此而掩盖病情或使致病菌不易检出,延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所以应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才能有针对性地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1.2掌握药物特点合理选药。一是根据抗菌谱选药,二是依据抗菌药的药动学特性,使所选药物在感染部位能达到抗菌浓度,三是注意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变迁,合理选用最有效的抗菌药物。

2.1.3熟悉患者情况。患者的病程、生理、免疫等自身因素均影响到抗菌药物的选择,此外,抗菌药的合理选用还要考虑病人的遗传、防御功能及有无过敏史等全身状况后,做出合理选择,以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又最大限度地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1.4制定合理方案。要有适当的剂量和疗程,适宜的给药方法,一般处理严重感染应静脉给药,轻、中度感染或危重病情缓解后宜口服或肌肉注射。

2.1.5避免局部用药。抗菌药物在皮肤、黏膜的局部用药易引起耐药性及变态反应的产生,如磺胺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等,故应尽量避免局部使用这些药物。

2.1.6严格预防性用药。对无指征或指征不强患者采用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只适用于一定指征者。

2.1.7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如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免疫缺陷者伴严重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等,还要避免药理拮抗,通过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和不必要的浪费,减少细菌的耐药性。

2.2建立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2.2.1建立组织结构。为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制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规定及管理制度,每年根据细菌耐药率统计结果及临床使用效果调整制定医院用药目录,对新药的采购进行审批,对药品的使用进行监管。

2.2.3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对抗菌药物设置分级管理,依据抗菌药物不同特点、价格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非限制使用,第二种是限制使用,第三种是特殊使用。为了确保患者能够安全使用抗菌药物,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进行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明确管理责任,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其中住院医师仅限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主治医师,适用于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副主任及主任医师,适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通过确定使用权限可以有效的规范抗菌用药,遏制医生随意对患者使用高档抗菌药物,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及医药费用的支出[4]。

2.3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监督。

2.3.1严把购药关,定期公布新购进的抗菌药物品种及淘汰的品种,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及质量监督。

2.3.2定期公布抗菌药的使用情况,对用药量前10名的给以公布,对滥用抗菌药物的医生进行批评教育,并扣奖金。

2.4以病原学检测为标准进行指导用药。对不同标本、不同病区细菌检出率进行统计,各病区不同季节细菌检出趋势分析,对各病区细菌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药敏进行评价,向临床提供更全面和更新的药敏指导。

3加强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

4讨论

4.1院领导及医务科应将抗菌药物整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落实,督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达到规定要求。

4.2院领导重视对医务人员的教育,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滥用抗菌药物将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和后果,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观念[5],同时也加强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教育,使患者依从医生的治疗。

4.3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工程,要加强指导、监测,强化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有效改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用药行为、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院只有通过重视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学习抗菌药物的有关知识,才能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赵莎.浅谈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06):503

[2]陈敏,尹维佳,周陶友等.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成效[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17(1):71-74

[3]刘凤珍,万俊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262

关键词:PDCA循环;抗菌药物;管理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plan)表示计划:D(do)表示执行,C(check)表示检查,A(action)表示处理。PDCA循环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普遍实用的管理哲学[1]。2011年4月卫生部了"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2-3],其目的是抗菌药物应用要引起各级医师及管理者的重视,把抗菌药物管理做为一项公共卫生问题来抓,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与医疗成本,确保患者安全。

1.2.1实施计划(P)

1.2.2实施方法(Do)

1.2.2.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与使用原则》要求,制定一系列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如"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监测与评价制度",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有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中,实行责任制管理。健全管理组织机构,机构人员中保证结构合理,明确职责,并定期召开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议,研究全院抗菌药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2.2.2加强管理宣传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应不定期举办抗菌药物知识宣传,宣传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细菌谱与细菌耐药情况,介绍新药、特药作用机理、用法与不良反应及各科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等,定期公布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排名前10位药品名单;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定期通报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抗菌药物使用率、微生物送检率及药敏试验执行率等情况,让医务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有一个整体及动态的认识,不断完善检查与治疗方案。

1.2.4处理(Action)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改善计划;对抗菌药物应用执行好的科室及个人提出表扬,绩效分配上给予物质奖励,反之,对抗菌药物应用执行不好的科室及个人提出批评,物质上进行处罚;对每一具体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每月管理部门对科室稽核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以简报的形式向全院通报,把考核结果纳入院级绩效量化指标中,提出整改要求,纠正偏差,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出现,从而达到持续改进之目的。

2效果评价

通过加强各项管理,某院从工作出发2013年后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在不断下降,微生物送检率在不断上升,见表1。

3.1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把PDCA循环运用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中,使得管理有计划、制度、标准与追踪,通过每一次的循环不断强化医护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逐步提高了医护人员做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管理水平。

3.2菌药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需要多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才能使管理质量不断提高。

3.3管理工作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督导管理措施执行,才能使管理措施逐步落实到位;管理者要贴近临床、贴近实际,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才能达到质量持续改进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秋洁,主编.护理管理[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1-94.

【关键词】抗菌药物;综合干预;管理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医药行业的发展,抗菌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是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病原菌耐药性增强等,不仅增加了药物治疗疾病的难度,还加重了患者的身体和经济负担,抗菌药物的滥用已逐渐成为一个必须严肃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我院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和要求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综合干预管理研究,参考医院抗菌药物调研指标及调研方法[1],以期提高我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水平。

1.1一般资料选择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11月在我院接收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基于国际指标基线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选择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接收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结合发现问题行多手段综合干预,并基于国际指标基线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管理效果,以探讨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2.2明确管理内容和责任由院长牵头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小组,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导检查专家组和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为了形成系统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临床所有科室应建立与督导检查专家组和管理办公室对接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小组,确保管理指导小组的指令能得到有效执行。明确各个科室年度、季度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任务,并由科室负责人签订责任书。为了确保医院抗菌药物临床管理要求得到认真落实,应对全院医生进行宣传教育,并签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承诺书。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所开抗菌药物医嘱人均疗程、抗菌药物百分率、使用抗菌药物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使用抗菌药物种数、抗菌药物平均费用、病原体送检及药敏试验率、手术病人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平均天数以及百分率、联合用药情况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统计处理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用例及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1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比较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百分率、平均费用、住院天数、人均疗程更低(P0.05)。见表1。

表1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P

2.2干预前后预防用药及联合用药情况比较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百分率、预防用药平均天数更低(P

表2预防用药及联合用药情况比较

[1]OrganizationWH.Howtoinvestigateantimicrobialdruguseinhospitals:selectedindicators[M].Arlington:ManagementSciencesforHealth,2001,602-607.

[2]蒲丹,饶莉,谭成.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进展及干预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3):45-47.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2012年8月1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患者,不包括新入院患者。

调查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调查。7月28日对全体参与调查人员集中培训,然后随机分配到各科室。8月2日采取病历与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查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实验室检验报告,逐项填写个案调查表。

抗菌药物的应用:是指调查日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日之前的不计。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口服。不包括抗结核治疗药物;不包括抗菌药物的雾化吸入;不包括抗病毒药物;不包括眼科、耳鼻喉科等局部用药;不包括抗真菌药物。

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及联合应用:调查住院患者1026例,有418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4074%,与卫生部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60%”的要求一致,其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2468%、4613%、525%、7928%、5151%。一联、二联、三联使用率分别为345%、595%、029%。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目的,治疗和治疗+预防用药共318例,送细菌培养64例,送检率2013%,偏低,与“住院患者治疗抗菌药物病原学检查送检率≥30%”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不同科室与抗菌药物使用及联合用药构成比,见表1。

抗菌药物应用目的及病原菌送检率:抗菌药物应用目的构成比及病原菌送检率,见表2。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全院使用抗菌药物7类23种。使用频率占前10位抗菌药物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替硝唑、头孢替安、头孢他啶、美罗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讨论

抗菌药物使用率:本次调查显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4074%,与吴安华等报道全国178所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5693%的结果相比[1],结果偏低;与《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抗菌药物医院使用率

抗菌药物的种类:我院共使用抗菌药物7大类23个品种。品种主要集中于广谱酶抑制剂和头孢菌素类,说明我院使用抗菌药物起点高,分级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联合用药情况:抗菌药物以单一使用为主(3450%);“二联用药595%”;三联用药029%。低于全国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5693%)。说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方面比较合理,但在联合用药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用药目的:全院418例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中预防用药2392%,治疗用药6053%,治疗加预防用药1555%。说明我院抗菌药物适应证把握不够严格,过度依赖经验用药。

病原菌送检率: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细菌培养率过低,我院细菌培养率2013%,低于卫生部要求(国家标准≥30%)。没有针对性的使用抗菌药可以导致细菌对该药产生耐药性,必须使用其他抗菌药才能控制疾病,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超级耐药菌的产生。只有做到提高临床医生对病原学送检的重视程度,并及时正确的采集、送检标本,正确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才能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从而减少和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早日提防超级菌,禁止滥用抗菌药物是当务之急。然而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使用量、销售量排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菌药物。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国外一般在15%~30%),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这一数字是美国人的10倍。另一方面,在中国疯狂消耗抗菌药物的同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可导致住院费用增加55%。目前,中国每年因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人民币。

“治标要治本”,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中国卫生部宣布2012年9月将出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各级医疗机构实施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本次方法中从医疗机构的行政、临床、指标上对抗菌药物从采购流通、临床管控上重拳出击,成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管理条例。《管理办法》细化了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提高抗菌治疗水平和合理用药水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加重、降低病人的医药费用都有着其积极的意义。

抗菌药物控制系统软件的

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提升抗菌药物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例如药剂师将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数据、药动学参数、所选抗菌药物的费用等数据综合起来提供给临床医生,将有助于临床诊断,从而提高处方的合理性。另一个信息化的优势在于对抗菌药物的持续跟踪将有助于收集抗菌药物管理措施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方法,保障抗菌药物控制的持续改进。

1.软件设计思路

(1)抗菌药物基础设置

建立抗菌药物目录,并根据按“非限制使用”(一线)、“限制使用”(二线)和“特殊使用”(三线)的分级模式进行分级管理规则设置,对提供抗菌药物分级设置。(见图1)

建立医生抗菌药处方权分级设置,对有处方权的医师可以单独设置抗菌素权限;可以对通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的医师开放抗菌药物处方权,逐步普及抗菌药物知识。

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规则,可以对手术切口等级、手术部位、药敏试验进行设置,可以深入设置指定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药品种类以及剂量,满足手术中用药灵活调整的需求。(见图2)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的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管理方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见图3)

为了适应临床的一些特殊要求,设置了越级管理流程。临床医师可以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药物会传送给上级医师进行审批。紧急情况下医师也可以越级使用,但通过系统控制为1天用量。

(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

(4)抗菌药物申购与管理

(5)抗菌药物文档与知识库

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药物政策法规、抗菌药物种类、各类医保政策对抗菌药物的政策、各类医保支付比例等。

建立抗菌药物知识库,提供抗菌药物抗菌谱查询、同类抗菌药物查询、抗菌药物剂量疗程查询、药物不良反应查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等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临床应用知识,对规范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医嘱进行指引。

(6)抗菌药物统计分析

提供医务科、药剂科、临床各科主任实时动态的药物统计数据,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

2.系统主要功能

系统为达到医院灵活主动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要求开发了三大功能及统计分析功能。

(1)三级管控功能:根据医院医生的三级设置住院医师、主治医生、主任副主任医生分别对应抗菌素的三级设置非限制、限制、特殊,严格控制对应设置;针对抗菌素联合使用的情况进行跟踪,要求医生在联合使用时必须输入使用原因,进行联合用药的事后跟踪;特殊类型用药需要进行会诊申请,审批后方可使用;

(2)围手术期控制功能:第一,针对术前、术中、术后合理使用抗菌素进行了控制,在输入抗菌素药品医嘱时以患者当前的情况组织允许使用或申请后可以使用的抗菌素规则。科室、手术切口、手术部位、各种特殊情况(如:出血量大于1500ML,年龄大于70岁等)可以任意组成一个限制或允许使用某些抗菌素的规则。第二,启用围手术期规则,需要医务科规范使用电子手术申请单。

(3)处方规则功能:在原有4.0处方规则基础上增加“并且”的规则功能,如设置外科的主任职称的医生可以允许使用的药品列表等等这种组合条件的规则;支持挂号类型、医保类型、职称、科室、职工代码、诊断任意两个或多个条件的组合规则。

(4)联合用药控制功能:可以配置上限抗菌药物品种数,当超过指定品种数时须经过审批。

(5)统计分析:目前提供卫生部要求标准的查询统计分析报表,应根据医院实际查询需求定制查询格式,只要数据库中保存了数据,与客户确定了查询口径后即可统计出数据。

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特点鲜明

系统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医院管理实践要求而设计开发的一套专业全面的抗菌药物应用管控系统,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药品目录、分级、使用权限,三级管控,围手术期,规范制度和知识库,申购与审批,统计分析,违规处理等全面系统的管理。

这套系统和HIS系统充分衔接,全面融合,提供了抗菌药物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全程监控。监控环节涉及门诊医生处方录入、门诊处方收费、门诊药房发药、门诊输液室输液配制、住院医生医嘱录入、住院护士医嘱录入、住院小处方、出院带药、住院发药、手术申请单、手术情况录入等众多环节。

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查询分析和报表统计,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等。

系统使用效果明显

随着卫生部加大对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医院积极响应并迅速部署应用了抗菌药物管理系统。

通过该系统,仁济医院的抗菌药物监管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有效改善:

1.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情况做到有效监控

2.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和特殊类型的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

通过知识库的建立,医生对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做到有理有据;针对联合使用三种以上的抗菌药物和申请使用特殊类型的抗菌药物必须经过有药师参加的用药评估会诊,没有通过评估的申请通过软件严格禁止使用。

3.手术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素使用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严格控制手术申请单必须录入当前病人的情况,医院通过部位和切口等级和手术名称等因素制定了一系列使用规则,对不符合使用规则的申请做到严格禁止。

【摘要】医院药学模式的转型使药学服务人员更多地参与到合理用药中,通过一系列措施与制度的实施,我院药学服务人员与临床医师共同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

【关键词】药学服务人员;药学模式;合理用药

多年来,临床医师在药物合理应用方面一直占据垄断地位。随着医院药学工作模式的转型与临床药学的开展,我院要学服务人员主动调节自己的工作状态,适应新的工作模式,更多地参与合理用药,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与临床医师一起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特别是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定期的处方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1合理用药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1.1合理用药的基本措施

为促进合理用药,全面提高医疗质量,成立了以主管院长牵头,药学人员与临床医师共同组成的药事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为确保患者用药及时、安全、有效;同时药学部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了符合我院基本情况的“合理用药制度”,在院领导及医务科参与下将此制度下发到各临床科室,药学服务人员定期到各临床科室检查执行情况,对检查结果加以分析判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到医务科与临床科室,以督促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1.2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中国慎用抗生素联盟公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细菌耐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我院药学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办公室,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细则与流程。如“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要求”、“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预防感染抗菌药物应用细则”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监测流程”等等。临床药师以此为准绳,定期对抗菌药物处方与围手术期预防感染病历进行统计分析,每季度总结、反馈,对抗菌药物滥用起到一定的扼制作用。

1.3制订ADR监测与上报制度

1.4建立药品“双十”通报制度

通过医院“药学信息”对每季度销售金额排名在前20位的所有药品与销售金额及排名在前20位的抗感染药物定期公布,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排名在前3位的药品提出预警通告,经核实如存在违规或违法行为,院方将终止该药品的销售,以杜绝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1.5制定特殊药品使用与管理制度

2.1编写医院药学信息

2.2在门诊药局提供人性化服务

门诊药局工作已从“以供应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调剂人员坚持“四查十对”,做好前瞻性药学服务,对药物配伍间存在及可能存在的无益的相互作用早发现、早干预,防微杜渐;同时主动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确保患者安全、正确服药。

与护理部沟通,对存在致敏的抗菌药物严格执行使用前“皮试”规定,并要求医师在所开具的处方上注明“皮试”结果,如未注明,调剂人员可拒投该处方;与检验科合作,定期通报细菌耐药情况;与感染科合作,对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等等。以上措施对合理用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药学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3.1临床药师的培养

3.2定期的业务学习

4小结

医院药学模式的转型促使药学服务人员的工作理念大有改变,变被动为主动,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积极开展药学服务工作,在药物合理使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1年5月我院小儿内科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305例,人院后未用抗菌素之前进行痰标本采样,检出MRB感染30例,其中肺炎2例,支气管肺炎28例,男l9例,女11例,最大6岁,最小8天,平均6.15个月。

1.2MRB分布及构成产超广谱8一内酰胺酶大肠杆菌16例,其次为产超广谱0一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lO例,见表1。

1.3多重耐药菌耐药情况分析属于G一菌29株,G菌1株,29株G一菌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呲肟、头孢呋辛耐药率100%,三代头孢中头孢他啶、头孢呲肟耐药均达93.7%。G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耐药,为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结果见表2。

2护理

2.1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当检验室确定为MRB株,检验科立即报告科室及医院感染控制科,并在报告单上注明“多重耐药感染”字样。科室及时做好相应隔离措施,安置住单问,限制无关人员进出,减少细菌携带和播散,定时开窗通风3次/d,地面用含500mg/L消佳净拖擦2次/d,并在病人床头卡和住院病人一览表处做明显标志。普通用品做到“一用一消毒”,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物品“一用一灭菌”,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在执行吸氧、雾化吸人、吸痰、插管、静脉置管等操作时。

2.2加强手卫生国际公认,手卫生是防控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洗手是阻断接触感染预防医院感染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对MRB感染患儿实施诊疗护理活动中,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患儿进行各项护理、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要戴手套。而非直接接触患儿操作时,都应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应先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3体会

细菌耐药的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其中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是细菌耐药性发生的主要原因。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正在不断增加并呈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性_3】。本研究3O例患儿入院前均有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史,其入院后分离的致病菌以G一杆菌为主,占96.67%,主要是产G一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次是阴沟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G菌只有1株,为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关键词:抗菌药物;特殊使用;合理用药

血液内科和呼吸内科在临床上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和用药的频率相对较高,可能与这两个科室的疾病特点分布有关。因此,通过对我院血液内科和呼吸内科2012年1月―8月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和简历表182例的资料进行分许,充分了解我院血液内科和呼吸内科使用抗菌药物和病原学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我院血液内科和呼吸内科感染的发病率,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随即抽取我院在血液内科和呼吸内科2012年1月到8月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和简历表182例,其中男127例,女55例,年龄在4―87岁。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患者基本情况、临床诊断、分离病原菌名称、药敏结果和应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2.1疾病诊断结果

血液内科的患者主要疾病有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移植术后等。呼吸内科患者主要的疾病有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发、呼吸衰竭、肺炎支气管扩张双肺胸腔积液。

2.2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182例使用类抗菌的药物主要有碳青酶烯类、多肽类、抗真菌类、氟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其中使用碳青酶烯类92例,多肽类与其他类68例,抗真菌类13例、氟喹诺酮类4例。特殊使用抗菌类药物的使用率详见下表1.

表1:抗菌药物应用率

药品名称n应用率%药品名称n应用率%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4826.4利奈唑胺注射液(斯沃)42.2

去甲万古霉素3921.4注射用替考拉宁(他格适)31.7

美罗培南(美平)3217.6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1.1

比阿培南147.7注射用伏立康唑21.1

万古霉素(稳可信)105.5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21.1

注射用两性霉素B95.0头孢替安10.5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海正)84.4伊曲康唑注射液10.5

注射用替考拉宁(加立信)63.3注射用米卡芬净钠(米开明)10.5

2.3病原学检测率

2.4病原菌分布

各病原菌分布间下表2.

表2:病原菌分布

病原菌株数构成比%病原菌株数构成比%

G-杆菌G+杆菌

其他G-杆菌1010.8β-溶血性链球菌134.7

铜绿假单胞菌66.5其他G+球菌2122.8

肺炎克雷伯菌55.4金黄色葡萄球菌33.2

鲍曼复合群不动杆菌33.2表皮葡萄球菌11.1

大肠埃希菌11.1屎肠球菌11.1

阴沟杆菌11.1粪肠球菌11.1

真菌

酵母菌99.7

白色念珠菌11.1

2.5抗菌药物的疗效

所随即抽取的182例患者,痊愈176例,8例死亡。

3.讨论

3.1我院对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管理

从2011年1月开始我院加大对使用特殊类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血液内科和呼吸内科对特殊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抗菌药。

3.2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

3.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

经过我院进行药敏反应过程之后,发现其中帕珠沙星和加替沙星在治疗阶段对人体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在我院中已经将帕珠沙星、加替沙星和一些价格相对于昂贵的莫西沙星纳入到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管理中。

根据我院的所有患者的病历分析,可以得出在对于血液内科和呼吸内科在临床中使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应该应该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检查,确保在每一个治愈环节,保证这两个科室的用药安全性,全面促进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合理使用。

[1]刘绍德,莫惠平,莫永生.我院169例“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1,30

THE END
1.陕西医疗卫生临床医学:外科创伤的考点总结(1)预防感染: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①污染较重,失活组织和凝血块较多的开放性创伤;②胃肠道和会阴部损伤;③组织缺氧时间较长;④机体抵抗力低,有免疫抑制或缺陷者。 (2)体液调整:常见的情况有脱水、血清钾异常、血清钙降低和酸碱失衡等,应及时发现和处理。 (3)营养支持:供给营养时主要是满足热量...https://sa.yixue99.com/2024/1029/55927.html
2.做好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第一步正确划分手术切口分类关键词: 手术切口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疾病分类 手术名称 划分 空腔脏器 临床应用 术后感染 污染 摘要: 在外科住院患者治疗过程中,围手术期如何合理预防用抗菌药物防止术后感染是治疗之重,也是规范围手术期用药的关注焦点。2004年10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联合公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https://www.sinomed.ac.cn/article.do?ui=2019162776
3.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1类切口.docx,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1]-1类切口 根据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切口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清洁切口,指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624/8116053006005104.shtm
4.手术切口分类ⅠⅡⅢⅣ类切口分类的标准.doc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年11月29日)规定: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https://m.taodocs.com/p-243029270.html
5.0类切口怎么判断(11楼有详细的切口分类列举)手术部位感染SSI最有权威的手术切口分类,请参见“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https://bbs.sific.com.cn/thread-142503-2-1.html
6.最新卫生部手术分级分类目录最新卫生部手术分级分类目录 2024-07-24 | 阅: 转: | 分享 附件2手术分级目录第一部分 外科一、普通外科序号 手术名称 级别 备注 1 腹腔镜下甲状腺瘤切除术 四级 2 腹腔镜下甲状腺部分切除术 四级 3 甲状腺癌根治术 四级 4 甲状腺全部切除术 四级 5 胸骨下甲状腺切除术 四级 6 胸骨下甲状腺全部切除术 四级...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724/08/79930059_1129537208.shtml
1.最新手术分级分类目录及其应用详解超市收银和防盗安检1、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通过手术分级分类目录,医疗机构可以对手术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手术质量和安全,不同级别的手术,其手术适应证、手术风险和技术要求都有所不同,医生在手术前需充分了解并遵循相关规范,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2、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手术分级分类目录有助于医疗机构根据手术级别,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如手术...http://www.fter.cc/post/5058.html
2.外科手术顺序如何安排?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手术的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择期手术、急诊手术、特殊感染性手术,一般原则是急诊手术优于择期手术,择期手术优于特殊感染性手术。 一、急诊手术是指病情紧迫经医生评估后认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手术否则就会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手术。急诊手术一般会安排在急诊手术间进行,但受限...http://www.lzszyyy.com/content/3623.html
3.天坛科普——带你了解皮肤的“记号”瘢痕的分类 1.根据颜色、质地、感觉的不同,瘢痕又可分为未成熟瘢痕和成熟瘢痕。 未成熟瘢痕通常出现在伤口愈合的早期阶段。这时候,瘢痕的颜色往往偏红,这是因为瘢痕组织中的血管比较丰富,表面可以看到扩张的毛细血管。瘢痕的厚度可能会达到数毫米到数厘米,摸起来感觉表面粗糙,质地较硬,弹性也不好。此外,未成熟瘢痕...https://wjw.beijing.gov.cn/bmfw_20143/jkzs/jksh/202410/t20241031_3931897.html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https://www.layy.cn/ysgl/info.aspx?itemid=10084
5.手术切口,到底是分4类还是3类?2011年11月1日卫生部《关于修订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84号 对手术切口的分类也进行了说明,将切口分为四类,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无菌切口)、Ⅱ类切口(沾染切口)和Ⅲ类切口(感染切口),将切口类型和级别进行了对应。并对0类切口进行了说明。 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e1413520015
6.讨论请问腮腺手术算I类切口还是II类切口?口腔现在严查抗生素滥用,I类切口也不能全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比例定在30%以下。 2012-03-11· IP北京 回复 dxyljz楼主 颌面外科医师 1 可是上述切口分类中并没有涉及到腮腺,或者外分泌腺的字词,如何能证明腮腺手术切口是II类呢?情况是这样的,卫生部检查抗生素使用情况,可是北京把腮腺当做I类切口,尽管只是预防性使用了...https://3g.dxy.cn/bbs/topic/22322351
7.院感工作计划(精选20篇)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每月循环对全院医疗部门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消毒剂、灭菌剂、无菌物品等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3、继续对重点部门进行监控,特别是ICU、新生儿病房,加强三管的目标性监测;选一个手术切口为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https://www.yjbys.com/gongzuojihua/2014/3727490.html
8.手术室医院感染年终总结(精选15篇)手术室医院感染年终总结 篇1 今年,在院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市、区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科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卫生部新颁布的行业标准,以规范化、流程化管理为目标,不断规范和完善我科院感各项规章制度和职责,加强全科医...https://www.jy135.com/nianzhongzongjie/953057.html
9.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工作,不定期下科室检查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三、加强院感监测,实行医院暴发预警报告 1、严格《医院手术部位管理规范》执行,每月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2、充分发挥临床监控管理小组作用,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落实 24 小时报告制度。 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20224214307_1661894.html
10.医院全年度院感会议总结(精选15篇)全年共监测住院病人28835 人次,发生医院感染187人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0.65 %,比卫生部要求的≤8%相比,还处于较低发病率水平,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我们医师主动报告意识差,仍存在着医院感染的漏报现象。全年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0例,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患病率调查,应调查患者611例,实查610例,实查率:99.8 %(卫生...https://www.wenshubang.com/huiyizongjie/2637658.html
11.华医网讲义那么一类手术切口也就是我们经常常说的清洁切口,这次在卫生部抗菌药物专访整治里边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不能超过30%。那么一类手术切口如何定义的?它是说手术野为人体的一个无菌的部位,局部而且没有炎症、没有损伤,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特别要注意,这个手术野是一个...https://v8.91huayi.com/cme/201242414140/05/jiangyi/content.html
12.2023年感控科个人工作总结(精选15篇)为规范全院各项消毒灭菌工作,预防院内感染,院感科加强院感采样监测,委托县疾控中心对全院重点科室进行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同时加强对手术室、产房、护理部等高危区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测。对全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门诊的空气进行了监测,合格率达100%。 https://www.ruiwen.com/zongjie/6809348.html
13.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中图分类号:R978.1;R9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0781(2017)08增-0122-02 摘要: 目的调查和评价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加强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抽取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出院患者病历,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https://www.yydbzz.com/article/2017/1004-0781/1004-0781-36-z1-122.shtml
14.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西安市第八医院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3.《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4.《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https://www.xa8yuan.com/default/detaile/2944d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