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广东后感悟快乐在当下

在这个寻找快乐人生的过程中,广东惠阳是重要的一站,一间小小的寺庙,一片平凡的森林,居然让他醍醐灌顶,猛然醒悟:快乐在当下。

中途休憩时顿悟——

累了就歇脚人生何处不休闲

公元1094年,即宋哲宗绍圣元年,58岁的苏轼在惠阳,职务是宁远军节度副使,境况是“惠州安置”,说白了就是被贬了。当时的宰相是苏轼的老朋友章惇,他把年近花甲的苏老师“照顾”到这么偏远的地方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二人不合。

章惇是个强势人物,苏轼则是书生性格。有一回二人爬山,见前面奇峰陡峭处架着一处独木桥。苏轼战战兢兢不敢过,章惇不仅轻巧地一跃而过,还在山崖上题字,最后又回过身来把苏轼拉过桥去。苏轼因此感慨:章同学,你以后是个主宰别人命运的人。果然,苏轼的命运就被章惇主宰了,被流放到惠州。

中国传统的士大夫读书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爱好山水,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况中,总要在山水中寄寓感情,抒发情怀,其中柳宗元和苏轼是典范。中国的山川景物就这样被他们给再塑造了一次,再美化了一次,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山水。

苏轼在惠州,自然也忘不了游山玩水。当时他没有专门的官邸,寄居在惠州嘉佑寺,听说东弥陀寺后面有座松风亭,风景不错,就准备去游玩一番。这松风亭在一处高地上,亭子周边种了二十多种松树,清风一来,松林就迎风发出松涛声,时人爱其松涛声,遂成为风景名胜。

可能路程比较远,再加上苏老师年老体弱,走着走着,就体力不支,有点走不动了,“足力疲乏”,想找个地方歇歇,当然最好是松风亭。可是一眼望去,松风亭还在远远的树林末端,“望亭宇尚在林末”,这怎么办好呢?

苏轼犹豫良久:继续走?体力在抗议;留下来休息?没有场地。正当苏老师在休息和前进之间进退维谷时,他忽然回过神来:“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现在我站的地方凭什么就不能是休息处?大宋王法又没规定这里不能休息,这儿的地上也没长蒺藜,凭什么不能就地休息呢?感情上想通了,行动上就自由了,此刻的苏老师如同脱钩的鱼,“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清清爽爽,就在停留的地方一屁股坐下来。

苏轼就在那一刻开悟了:休闲就在当下。不一定要等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才好好休息,人生何处不休闲?此前的苏老师把自己挂在一个“钩子”上——要到达某处才有资格休息。而一旦打破这个束缚,人生就到了一个自由的境界。

苏老师毕竟是文坛豪杰,他并不只是停留旅途休息这个阶段,而是进而把自己想作是两军对阵当中的一名士卒。正当短兵相接,战鼓好似雷霆时,如果向前,就会死于敌手,如果后退,就会死于军法。在进退皆有可能死的情况下,怎么办?苏轼脱口而出:“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不管什么时候,都不妨碍我好好地歇息休闲。在进与退之际,在战死与处死之间,让这位疲倦的小士兵好好地休息一下吧。

这就是苏轼的名篇《记游松风亭》。

当然,苏轼不是鼓励大宋子民当战场上的逃兵,而是以战争比况人生,无论身处怎样的危机,都不妨碍人们把自己放逐到危机的边缘,在当下好好休息调整一番。

苏轼的这次感悟,也是由来已久。

极度受挫后——

写出最美的“月光曲”

然而,那一晚,阴历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温柔的月光走入苏轼栖身的屋舍,向他发出邀请。任何一个有才情的人,都不能拒绝月光的邀请,于是,伤口还在作痛的苏老师披衣起床,走入了月光的怀抱,把自己的人生全交给月光去抚摸,“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苏轼老师在人生最伤痛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最美的月色描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像水一样澄澈,庭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投射下来,好像水草交错。

月光的清晰和水光的质感融合在一起,空灵透彻。记者相信,当时苏轼的人生境界,也是如许澄澈。这让记者想起另一位文青柳宗元,他的《小石潭记》中将水写成虚空,其中的鱼儿似乎凭空而游。而苏轼则将虚空写成水,可谓异曲同工。

不管怎么样,两位文坛巨子在人生境界的澄澈度上,有了交集。

无论是承天寺的月色,还是松风亭的清风,都有一个关键点:当下。不管是人生紧张,还是人情炎凉,我们都要看好当下,每一个当下都有一个惬意的休憩。

传统读书人的

精神家园——

接受并过好

每一个当下

苏轼这种看好当下的态度,一直伴随着他走向生命的尽头,在游览松风亭之后的第三年,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远谪海南儋州。海南在北宋时期还是极其艰苦之地,年过六旬还往那里,几乎等同于灭顶之灾。

苏轼却能在海南这个“当下”安静下来,说:“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我本来就是海南儋州人,只不过以前寄居在四川。把当下所处的儋州当成家乡,反而把自己出生的家乡当成他乡,这是一种四海为家的情怀。

中国传统的读书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当下。四海为家不是无家,随遇而安不是苟安,而是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改造当下的心态,用一种乐观的眼光看待当下的环境。

因此,中国古代诗人经历了一个个当下,也塑造了一个个当下。李白遭遇永王之灾,却把灾难的当下转化为“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潇洒;杜甫流离西南,却把流离失所的当下转化为“黄四娘家花满蹊”的清新;刘禹锡屡次被贬谪,却把宦海失意的当下转化为“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豪迈……

把所有的惬意都放在未来做一个预期,其实这不符合传统中国人的乐观个性。要等到财富多少时,事业如何时才去享受马尔代夫的海风、瑞士的山水?不然,不如学苏大学士,就地坐下来,当下便是马尔代夫,便是瑞士山水。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xinmin.cn2024Allrightsreserved!Tech-vm-2-9

THE END
1.[百家讲坛]王巩被贬谪去了宾州CCTV节目官网CCTV10[百家讲坛]王巩被贬谪去了宾州2020-02-16 14:20:57 [百家讲坛]苏轼被贬谪去了黄州2020-02-16 14:18:57 [百家讲坛]张方平把苏轼苏辙两兄弟推荐给欧阳修2020-02-16 14:16:57 [百家讲坛]苏轼与王巩诗歌的交往十分频繁2020-02-16 14:14:57 [百家讲坛]诗歌故人心(第二部)17 苦恨相思不相见 友情五十载 ...http://tv.cntv.cn/video/C10302/ae068b95da984909947ef8c16b0e8317
2.贬谪儋州记述东坡(2357)苏轼被逐出官舍东坡足迹行贬谪儋州 记述东坡(2357)苏轼被逐出官舍 东坡足迹行 苏轼在儋州,董必听说军使还修葺官屋让他住,这还了得。董必决定派官前去调查严治。随员彭子民尚存一丝恻隐之心,觉得这实在是缺德的事,不禁凄凉泪下,说,我们该想想,谁家没有子孙,蛮荒之地日子够艰辛了……。董必听后一愣,心似有所感,于是只派了一个小...https://www.meipian.cn/50t679n1
3.苏轼三次被贬谪的时间地点及原因相似问题 苏轼三次被贬谪的时间地点及原因 苏轼在被贬的时期到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在现在的哪里? 特别推荐 热点考点 2022年高考真题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中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末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月考试卷汇总 二维码 回顶部?2021 作业帮?联系方式:service@zuoyebang.com?作业帮协议...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fb74097d51e6661477fff68a7dfeb4da.html
4.豫见东坡,归去来兮许是诗书才华的光芒太盛,屡遭贬谪的经历又过于罕见,许多人会在有意无意间忽略掉苏轼的另一面——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 “从政四十年间,苏轼也曾‘居庙堂之高’,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等高官,但大多数时间里,他都‘处江湖之远’,在地方或当父母官、或艰难谪居。”王静怡介绍道。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40524/2a57aace36c347cc9d9318135d535713/c.html
1.读懂在黄州的苏轼平原趁着神宗皇帝来问安,这个奶奶叹息道,“若杀苏轼,病恐难好了,等我死了去告诉仁宗出了啥事。”她的意思是,等我死了,也得把乱杀诗人的事告诉你爷爷。到此,神宗皇帝才知道自己在不意间戳了个不小的马蜂窝,苏轼真的杀不起。最后,神宗只能就坡下驴,先保苏轼一命,然后下旨降级贬谪发配他到黄州,任一个职位相当...https://www.fynews.net/article-263319-1.html
2.苏轼被流放贬谪的地方有哪些1、第一次被贬在黄州,时间为1080年到1084年,由于陷于乌台诗案被新党贬谪;https://edu.iask.sina.com.cn/jy/3xOHfjDqkBL.html
3.苏轼行迹苏轼一生命运多舛,颠沛流离,赶考、丁忧、回朝、外放、被贬、召回、任职、游历、访友,大约到过15个省。 今天按大地名梳理了一下,想要清晰标注,还挺难的,去的地方太多了。苏轼一生在8个地方外放做官,4次在开封做官,贬过3个地方,几乎每次上任贬谪都要绕道去看苏辙、回京出京常去商丘看张方平、好四处访名胜。 https://www.jianshu.com/p/abf085a7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