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每当读到苏轼的诗,我们总是会感叹他清新洒脱的文笔和豁达率真的性格。我们知道他才华横溢,二十岁便考中了进士,可以说年少有为,但其实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命运也着实坎坷。他这一生总共被贬三次,三次大起大落,有人戏称他这一生“不是被贬就是正在被贬的路上”。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立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且当时的他在文坛上地位很高,所以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不满。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在其朝中友人的努力下,苏轼才得到从轻发落,贬去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视。当地的官员拨给他一块荒地,位于黄州东门土坡。
但乐观豁达的苏轼很快便走出了阴霾,开始自称“东坡居士”,开荒种地,研究美食。据说“东坡肉”就是他在黄州发明的。
在黄州,苏轼的艺术生涯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中既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磅礴气势,又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的温柔细腻。而他最好的书法《寒食帖》也是于黄州的凄风苦雨里写成。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再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苏轼这次被贬为宁远军副节度使,于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波,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到了之后他发现西湖经常淤积,于是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亲自带领百姓挖出淤泥,修建了一条长堤,后人称之为“苏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就更简单了,由于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新派虽已在朝堂上占据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制,令其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又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在被贬了一遍之后,新派为了以防万一,又一次将他们贬得更远了,苏轼自然逃不过,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那个时候海南岛还是一个蛮荒之地,是朝廷流放那些罪行严重且死不改悔之人的首选地。到了那里,真乃天高皇帝远,你造不了反,发点儿牢骚也没有人听得见的。随着两位妻子和红颜知己先后故去,家破人亡的苏轼作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
“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接到旨意后第三天,已经62岁高龄的苏轼与家人痛苦诀别,孤身携带着幼子乘船离开广东惠州前往海南,一代文豪又一次漂泊在茫茫海上……经过两个多月的行程,终于到达被贬之地中和镇。
他曾将自己的被贬路线形象地描述为“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说的是自己在海南西北部走了一个半月形的弧线。然后苏轼在官府租了一间房子暂避风雨,结果没几天被政敌知道了,下令把他逐出官舍。苏轼写到自己当年的惨景:“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
这段日子是苏轼生命中最艰难的岁月。一代大文豪在政治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可以说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令人唏嘘!直到推行变法的新党垮台后,苏轼终于被小小起用过一次,但仍旧很快又遭到了贬官,最终逝世于常州。
并且苏轼在诗、词、文上也有很大建树,是北宋文学的集大成者。即便命运带给了苏轼许多磨难,但他总能以乐观、淡泊的心态去面对,这也让他的作品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