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新加坡电视机构共同主办的《95国际大专辩论会》今天将
要进行的是人们期待已久的大决赛,也可谓本届辩论会的高潮。
在过去的6天当中,8支辩论队伍分别进行了四场初赛和两场半决赛,各队都有出色的
表现,可谓精彩纷呈。
从表面上来看,辩论赛仿佛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然而它所引发出来的知识与智慧,
特别是辩手们表现出来的个性的风采和整体的青春魅力,我认为都超越了辩论本身。当然,
既然是辩论,就总有胜负之分,所以今天坐在场上的两支队伍都是“过关斩将,志在必得”。双方只要稍一留意就会发现这中间有一个很有趣的巧合,从我这个角度来说,正好是男左女
右,一边是“长袖善舞,中帼不让须眉”,另一边也是“厚积薄发,好男要跟女斗”。过去我们都说“龙虎斗”、“龙虎斗”,看来今天要改成“龙凤相争”了。
现在我来介绍一下今天的辩论双方。坐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南京大学队。她们的4位辩手分别是:一辩钟婳婳同学,社会学系三年级;二辩邬建敏同学法律系四年级;三辩韩
璐同学,经济系二年级;四辩杨蔚同学,中文系一年级研究生(掌声)。那么坐在我左手边的
是反方~辅仁大学队。如果您看过过去几场比赛,对这几位辩手您可能也相当熟悉了。他们
是:一辩顾振豪同学,法律系法学组三年级;二辩林立书同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三年级;
三辩刘伯彦同学,大众传播系新闻学三年级;四辩林正疆同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三年级。(掌声)
我们今天的评判团由海内外的知名学者组成,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5位成员分别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江平教授(掌声)。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
院士杜维明教授(掌声)。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教授(掌声)。耶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主任孙康宜教授(掌声)。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掌声)
各位观众,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历代的诸位贤哲们都为
此发出过深深的感叹,也留下许多著名的论断。在现实生活当中,知与行究竟孰难孰易,每
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希望今天的8位辩手在这个问题上也会做出
令人信服的论述。作为正方的南京大学队的辩论立场是:“知难行易”。而作为反方的辅仁大
学队的辩论立场是:“知易行难。”双方的立场由抽签而定。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嘉宾,来自宝岛的对方辩友,大家好!洪荒久
远的50万年前,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过去,他们学会了钻木取火。火的运用是跨时代的大发现,然而直到一百
多年前,科学家才揭开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规律,从而科学地说明了钻木取火的真正奥秘。
这就无可辩驳的证明了我方立场:知难行易。
所谓“行”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的过程,包括对“知”的运用;所谓“知”是指对“行”
的认识,解决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样做的问题。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所谓“知难行易”,是说求知得知难,行动使用易。知难行易与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言行观“风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为一谈。我方主张知难行易,理由如下:
首先,认识发生学告诉我们,行先知后,知难行易。人一生下来便会行,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要成为像对方辩友那样才学渊博的翩翩君子,寒窗十年苦,谈何容易。个人求知无穷尽,人类探索亦无止境。“钻之弥深,仰之弥坚。”孔子他老人家到了晚年还坚
持学习《易传》,纬编三绝。可见求知难哪!
关键。无知之行只是简单重复。有了知,才有了自觉行为;有了知,才有了开拓引进。知作
为行的认识、概括和总结,是行路明灯,是行动指南,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才会有成就。
知,只有长期艰苦探索才会小有所成,因而知比行显得更难。再次,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行
之不易,归根到底是不知或知之不足;俗语说得好:“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行起来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总而言之,知行相比,知难行易。谢谢各位!(掌声)
主席:好,各位观众,现在我们来看看反方是如何破题立论的。、请反方一辩顾振豪同学
反方一辩: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题目把知、行两个东西分开来,就是要我们讨论
其中的难易程度。如果把纯粹的认知与行动弄得混淆不清,那么难易从何产生?对方辩友所
犯的第一个矛盾就是把知包含在行的过程。这是还要讨论行的必要吗?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
知行的配合,但不同的时代则需要不同的知行学说。大体而言,知只有两种,一方面是道德
伦理的良知,一方面是科学经验的所谓知识。接下来让我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知”和“行”之间的关系:
第一,环顾当今社会,教育、科技日渐普及,但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却是日益堕落。所谓
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社会不安的秩序才是我们所应当面临的问题。
这时我们不禁怀疑,真的是知难行易吗?难道是知识教育文化不够?难道问题不是出在具体
的落实与实践方面吗?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的仁义礼智?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一般的公民道
德吗?传统儒家告诉我们什么,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下下。”孟子不也说“仁、义、礼、智”是人之四端吗?王阳明先生更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良
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所谓一般的佛
理道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有的。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很简
单的吗?难在哪里呢?难在“行”啊!难在具体的实践方面:由于人心的懈怠,由于外在环
境种种的限制以及变数,所以说行难更甚于知难啊!
从第二个方面——科学经验方面来说,也是知易行难。顶夸克在物理学上早就能够论证
出所谓顶夸克粒子的存在,但是还必须等到加速器产生,我们才能确切真实掌握住这样的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般的通病是什么?一般的通病就是:说是一回事,做又是
另外一回事。所以我方才要在这里解析什么是知难行易,什么是知易行难。唯有认清知易行
难的情况,才能够认清什么情况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不愿意去做。所以知不单只是知,行
也不单知行,知行必须相互配合。所以明白了知易行难的道理之后,我们就要对症下药,希
望能够药到病除!谢谢大家!(掌声)
是3分种。
正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提出了一个观点说:“说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