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林业技术
专业代码:510201
二、入学要求
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林业技术专业职业面向见表1。
表1林业技术专业人才职业面向分析表
所属专业
大类(代码)
所属专业类(代码)
对应行业
(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
主要岗位类别
(或技术领域)
职业资格证书
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农林牧渔
大类(51)
林业类
(5102)
林业
(02)
森林培育工程技术人员
2-02-23-02
森林资源管理、监测工程技术人员2-02-23-10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员2-02-23-01
森林保护工程技术人员2-02-23-06
林政管理2-02-23-99
苗木生产、造林绿化工程、森林抚育、资源调查、资源监测、资源评估、资源保护、资源管理、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林政管理等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员
森林消防员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掌握森林调查、国土绿化和生态工程建设、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管理等林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林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政治素质合格,身心健康,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掌握现代林业技术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从事林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
1、素质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2、知识
(2)专业知识。熟悉森林植物形态、解剖结构、分类和植物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森林生态与环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林木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种苗繁育的基本知识;熟悉林地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森林营造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森林调查、森林资源管理和林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森林经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森林防火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果树、经济林丰产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自然保护区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能力
(2)专业技术技能。具有识别本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绿化植物、具备开展植物调查的能力;具备森林环境调查和分析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测量仪器和林业生产器具;具备进行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清查内外业工作能力;具备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工程施工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进行小班调查和小班区划,进行森林分类及区划,能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能进行森林资源资产核查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能制定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案,组织实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备森林火险的预测、森林火灾预防、安全灭火和火场紧急避险等能力;能开展各类林业项目调查,并进行规划设计。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程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熟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基本方针政策,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发展;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教学要求:采用理论传授和专业实际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保证学生能够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工作,进行社会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能够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形成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与对错的能力。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修养和法律素养。
主要内容: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教学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的模式,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形式,要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有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形势与政策
主要内容: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专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专题;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专题;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
教学要求:采用专题讲座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变化,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时、准确、深入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体育
教学目标:全面了解体育常识,并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主要内容:普通体育课开设田径、球类、武术、体操、体能、体育理论等。选项课、选修课开设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拳击、太极拳、健美操、跆拳道、保健等课程。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既教书又育人,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塑造学生完美的性格和品质的教育目的。激发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生锻炼的习惯和理念。
5、军事课
教学目标:通过军事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主要内容: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等。
教学要求:教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使学生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微课视频,专题讲座等方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
6、公共英语
教学目标:经过140-180学时两个学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2500左右常用词汇;基本语法规则(常见的10种时态和各种从句等);多种题材听力材料;多样的日常交际会话;各种新颖的阅读材料;各种表格、信函、请假条等应用文写作;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翻译(英译汉)。
教学要求:教师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小班上课或分层次上课,语法、阅读和翻译采取讲练结合,口语采用情景模拟等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主要内容: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元化和丰富性;中国文化形成的背景、发展脉络及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中国传统宗教、哲学、文学、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文字文化、交通文化、科技文化、民间文化、建筑园林文化和医药养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
教学要求:课堂上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音画一体”的多媒体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增强学习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定一种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文化考察、参观,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8、大学语文
教学目标: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知识,提高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需要;通过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掌握商务活动中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技巧。
主要内容:“古代经典篇”、“中外近现代名篇”部分,选择具代表性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各种文体的经典的或优秀的汉语文本,提供给学生,既有主修材料,也有拓展材料;“应用文写作”部分,学习写作常用的商务应用文体。
教学要求:课堂上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创设诗词“飞花令”或者“接龙”等游戏法、“音诗画一体”的多媒体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以增强学习效果。应用文写作以学生练习为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9、公共艺术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过程;掌握艺术分类的原则和各门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掌握艺术作品的定义,了解艺术作品的构成情况;通过对中外名作的赏析,了解艺术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感受艺术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
主要内容:艺术的分类;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艺术作品的属性;美术赏析;园林艺术赏析。
10、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个性情感、完善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更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技巧,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学会自助与求助方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恋爱、就业、创业等生涯发展问题。
主要内容:自我意识和适应发展;情绪管理与挫折应对;人格培养;人际交往;性和恋爱心理;网络心理;生涯规划;心理问题的识别与预防等。
11、信息技术
主要内容: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含计算机组成基础知识、文件管理、控制面板管理、数据录入技术等简单应用;WORD,文档的编辑与格式管理,文档管理一般性操作;EXCEL,使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管理,数据管理的基本任务要求;PowerPoint,使用演示文稿进行演讲、报告、制作等。
教学要求: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通过讲授+上机实践使学生能熟练使用基本办公软件进行信息处理,服务于工作领域内的办公需求和日常生活信息和技术交流。
12、创新创业教育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新对于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并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让学生了解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了解创业过程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初创企业的特点。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创业精神,以及资源整合、团队建设等创业技能,使学生能用创业的思维和行为准则开展工作,并具有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主要内容: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业概述;创业机会与风险;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创业资源与融资;商业模式设计与论证;创业计划与路演;新企业的创办。
教学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专业知识教学+创新创业实训教学相结合,既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方法的传授,同时更注重学生创新创业人格与实践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扩大创新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明确创业的过程与步骤,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业能力。
13、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教学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教学形式为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党史国史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党史,让学生了解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热爱祖国、忠于人民,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避艰险、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习国史,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对建国以来重大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及是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与事件,进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教学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教学形式为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要求能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真理,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对建国以来重大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及是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
15、健康教育
课程目标:通过传播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将给自身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树立现代健康意识,促使其自觉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健康的危险因素,积极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6、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主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概述;自我探索;职业社会认知;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教学要求: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以课堂教学为主,采取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课堂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等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
17、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及政策,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提高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使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心理准备和就业技巧,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自主择业,依法从业,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
主要内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职业素质提升;职业意识激发;职业心态调控;职业路径选择;职业形象设计;求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熟悉就业流程、劳动法规等。
教学要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老师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同时辅以微课教学,增大授课容量,注重学以致用,将课程教学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实现学生顺利就业。
18、职业素养
教学目标: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职业人”,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提高“零距离”就业能力,
教学要求: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文关怀。
19、高等数学
课程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导数、微分和积分的概念,能熟练求函数导数、微分和积分,应用导数理论解决最优化模型;利用积分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及不规则体的体积;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
主要内容: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及其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应用;常微分方程。概率论基本知识;数理统计基本知识;简单试验的设计。
教学要求:采用讲练结合法、问题解决法和分组教学法,通过课前预习,课上答疑,重点讲解,课外练习等系统学习法,以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帮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的数据,并对所考察的问题做出推断或预测,为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
20、应用化学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土壤等课程中化学知识,掌握植物生理,遗传育种等课程中涉及的化学常识。
主要内容:定性分析;滴定分析;仪器分析;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基础。
教学要求:以基本技能为主线,用模块的形式把基础理论知识有机地穿插、渗透到各项技能的训练中去,强化知识应用和培养操作技能。
(二)专业(技能)课程
结合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课程思政。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专业课教师要结合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自己所带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做好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切实提高专业人才质量。
1-6为专业核心课程。所有专业(技能)课程要应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本课程总学时不少于50%。
1、森林植物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构造和功能;熟悉植物分类基础知识及植物界类群;能熟练运用专业术语描述森林植物;掌握本地区常见的森林植物的种类、特征、分布及用途;能识别本地区常见森林植物及完成标本制作。
主要内容:植物的微观构造,种子植物器官的形态构造及功能;森林植物分类基础知识;本地区常见的森林植物;标本制作。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植物学基础部分教学形式为讲授+实验;分类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要求能识别150种植物,并能熟练利用检索表、植物志、树木志等工具书。适时进行物候观测。
2、森林环境(含土壤和森林生态)
(1)土壤
课程目标:了解森林土壤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土壤理化性质在生产中的应用;能对土壤养分进行分析,能熟练进行有关土壤野外调查;能解决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有关土壤环境问题。
主要内容:土壤基础知识;土壤的性质;土壤分类与分布;河南土壤;土壤质地与苗木生产技术;土壤改良技术;苗木施肥技术。
教学要求: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讲授+实验+实训分项目完成土壤养分测定与平衡施肥技术,土壤外业调查等内容。
(2)森林生态
课程目标:会观测和分析生态因子;会进行森林群落调查;熟悉生态知识及科技发展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熟悉现代森林经营中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内容:森林生态基础知识;生态因子(如光、水、温度、大气、火等)对森林的作用和相互影响;森林群落的发生与演替;生态修复;森林生态系统;森林地理分布。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讲授+实训完成生态因子的测定、记录与分析,并进行物候观测。通过外业实训进行森林群落调查。
3、森林调查技术(含测量技术和测树技术)
(1)测量技术
主要内容:罗盘仪林地测量;高程测量;地形图林地的勘界及面积测量;手持GPS面积测算。
教学要求: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讲授+实训完成不同测量项目。
(2)测树技术
课程目标:能操作森林资源调查过程中所需要各种仪器,能够独立进行林分(木)蓄积(材积)、生长量测定,能通过标准地调查、角规调查、森林抽样调查开展森林调查;能进行内业资料的分析、计算和整理。
主要内容:单株树木材积测定;林分调查;大面积森林调查。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和学徒制教学,做中学,学中做。熟练完成林木生长量测定,林分调查和大面积森林调查。
4、森林培育技术(含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营造技术、森林经营技术)
(1)种苗生产技术
课程目标:熟悉苗圃的选择条件、苗圃区划和耕作方法;会林木种子的采集、调制、贮藏和品质检验;能进行播种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容器苗等苗木的繁育和管理;能完成苗木出圃工作;能进行林木良种基地营建与管理;会苗圃规划设计和组织施工。
主要内容:种实生产技术;种子品质检验技术;播种技术;营养繁殖育苗(嫁接、扦插等)技术;容器育苗技术;苗圃规划及营建。
教学要求:采用学徒制教学,按照生产规范和育苗技术规程,完成几个树种的苗木生产任务。
(2)森林营造技术
课程目标:掌握森林营造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措施;会划分立地类型;能进行造林施工;会造林施工设计;会造林施工管理;掌握造林规划设计和作业设计的基本方法;会造林地规划设计;熟悉造林技术规程;会造林检查验收及幼林抚育管理。
主要内容:森林营造的基本理论;造林施工技术;造林作业设计;大苗移植;造林检查验收及幼林抚育管理。
教学要求: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学形式为讲授+造林绿化项目实践,结合生产实际进行造林绿化施工实践,完成典型造林设计。
(3)森林经营技术
课程目标:熟悉国家森林经营规划,掌握林地抚育,林木修枝,森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主伐等技术措施;熟悉森林经营作业设计的的程序;能进行森林经营作业设计。
主要内容:林地和林木抚育;森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森林主伐更新和采伐作业;森林采伐作业设计。
教学要求: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学形式为讲授+森林抚育项目综合实训,结合生产实际进行部分项目森林抚育施工,完成森林抚育年度作业设计。
5、森林保护(含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森林防火)
(1)有害生物控制技术
课程目标: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分类特征、习性、发生情况和规律、控制技术;掌握林木病虫害的识别、危害情况、防治方法、技术原理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内容:林业有害生物主要类群识别;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原理及措施;林业有害昆虫控制技术;林业有害真菌控制技术;林业有害害细菌、植原体、线虫与螨类控制技术;林业有害植物控制技术;林业鼠害等控制技术;农药使用技术。
教学要求: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讲授+实践完成试验区内主要病虫害防治工作。
(2)森林防火
课程目标:掌握森林防火基础理论知识;会预防森林火灾;掌握扑火战术与方法;能正确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开展森林火灾扑救;具有森林火灾扑救安全常识和扑火遇险自救能力;熟悉森林火灾扑救的组织指挥程序与要求;熟悉灾后调查与统计、档案管理。
主要内容:林火燃烧的基础知识;森林防火的行政管理;林火监测与火源控制;林火阻隔网建设;林火扑救与指挥;扑火安全;后勤保障与预案;灾后调查与统计、档案管理。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通过讲授+实践完成林火监测、林火扑救与指挥、火源控制等工作。
6、森林资源管理与资产评估
课程目标:熟悉森林永续利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和原则;了解森林成熟龄、轮伐期的确定;了解森林同龄林采伐量的确定方法;掌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工作程序和技术标准;掌握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主要内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基础;森林区划;森林调查;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资源实物管理;资源资产评估。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完成小班勾绘、面积计算、小班调查、森林采伐量的计算、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根据资产评估工作程序,进行资产勘查与现场调查、收集与分析森林资产评估数据资料、选择资产评估方法,完成一项资源资产评估工作。
7、珍稀保护植物识别及应用
课程目标:了解我国和本地区珍稀保护植物的现状和种类;掌握本地区常见的珍稀保护植物的种类、特征、分布及用途;熟练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及蜡叶标本制作。
主要内容:我国珍稀保护植物的研究现状和保护方法;本地区常见的珍稀保护植物的种类、特征、分布及用途;蜡叶标本制作。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一典型区域内完成珍稀保护植物调查工作。
8、果园丰产技术
课程目标:掌握果树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果树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等技术;掌握果树的矮化密植栽培和现代设施栽培的特点以及栽培管理技术;了解新技术在果园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熟悉本地区常见果树品种,能实施丰产管理。
主要内容:果树栽培基本技术(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北方主要果树栽培技术(苹果、梨、桃、葡萄、樱桃、石榴、枣、核桃等)。
教学要求:结合生产实际,着重进行果树夏季和冬季修剪实训。
9、野生动物保护
课程目标:会对森林野生动物进行简单分类;会识别常见的森林野生动物;会进行野生动物保护。
主要内容: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动物的分类与生态;河南主要野生动物(淡水鱼类、森林两栖类、森林爬行动物、森林鸟类、森林哺乳动物);自然保护区规划、建立和管理。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能识别本区域内常见野生动物并进行保护设计。
10、现代林业产业
课程目标:会分析寻找当地资源优势,确定现代林业产业方向;会现代林业产业规划布局。
主要内容:森林食品产业;木本油料产业;药用植物与植物香料产业;林业工业原料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花卉苗木产业;特色经济林栽培产业;林下经济产业;森林康养产业。
教学要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根据当地现代林业产业调查结果策划某一产业发展方案。
11、林木遗传育种
课程目标:掌握动植物遗传学基础知识;掌握林木育种技术的基本技术;能进行特定林木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保存工作;能完成单株(优树)选择育种工作;能完成林木的有性杂交育种工作;能运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良种繁育工作。
主要内容:动植物遗传学基础;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与保存;选择育种技术、引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航天育种等新技术育种方法;组织培养技术;常见植物良种选育方法。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在完成植物组织培养基础上,考虑专升本同学的继续教育需求。
12、植物生理
课程目标:掌握植物生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主要内容:植物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和生态生理。
教学要求:采用理论授课和实验实训相结合教学模式,课内讲授结合课堂实验、现场教学及课程实习,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林业行政执法
课程目标:熟悉林业行政检查、处置、审批管理,征占用林地,行政处罚等执法工作流程。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完成一项林业行政执法项目的工作流程。
14、林业项目设计
课程目标:能熟练使用林业项目设计的常用软件工具(如ARC﹒GIS);熟悉林业项目设计的内容、程序;了解林业项目设计的方法、步骤;.会根据林业基层单位林业生产实际进行林业生产项目设计。
主要内容:林业项目设计的常用软件工具;林业项目设计的内容、程序;森林经营类型的组织;.林业生产环节经营措施的确定;分环节项目设计。
教学要求:采用实战教学或模拟仿真教学,完成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的项目设计书。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坚持“德为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坚持“技为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育学生学会做事,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做好德技双修的人才培养工作。统筹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见表2。
(一)理论教学
由任课教师组织实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组织安排教学,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实践教学
1、专业认知实习由专业教学团队统一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施,适当聘请企业人员进行指导,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企业实践锻炼、企业调查、个别访问等途径进行实施。
2、课程实训课程实训由各课程教学团队组织实施,系办统一协调管理,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集中或分散实施。课程实训由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以学校专职教师为主。
3、跟岗实习由专业教学团队统一组织,以小组为单位集中进行,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平台,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
4、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由专业教学团队统一组织实施。顶岗实习采用系里安排和学生自主选择的办法,确定顶岗实习企业及岗位。系部召开实习学生动员会,统一部署安排实习工作。校企联合制定实习计划,安排实习内容,确定实习指导教师及学生毕业设计题目。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学院专职教师进行巡回检查及通过顶岗实习互联网指导平台进行指导的方式,及时解决实习当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顶岗实习由校企共同管理,实行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机制,企业重点从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态度等方面考核,学校重点从巡回检查情况和实习报告等方面考核,并负责顶岗实习综合成绩评定。
(三)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通过专门课程、专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等途径实施。
1、公共课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军事理论、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专业实践活动通过课程认知实训、跟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安全与质量意识,提高专业基本素质。
3、社会实践通过参加专业调研、专业技术推广、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获得新知识、新技术与继续学习能力。
4、课外活动通过参加学生社团、集体活动、个人才能展示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自信心。
八、实施保障
林业技术专业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师资队伍
1、在校生与专任教师比例不高于25:1(不含公共课),专业带头人应具有教授职称。
2、要求全体专任教师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3、专任专业教师应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具有开发职业课程的能力。
4、聘请一些林业局、林场、林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的教学研究、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二)教学设施
林业技术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和场地条件应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室(实验室)教学要求。
教室一般配备黑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以林业生产过程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引入企业行业技术标准,按照“校场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建成集教学、林业生产、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师资培训、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林业技术实训中心。实训室应包括动植物标本制作室、植物与植物生理实验室、土壤与环境检测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实训室(重点实验室)、林业调查规划实训室、组织培养中心,森林培育实训室、林业机械实训室、计算机中心等实训场所,拥有各类先进实验实训仪器,保障每个教学班有八组(套)完整可靠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由于教学实训。
有50亩以上苗圃或林业科技示范园,设施先进,融实训、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需要。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开展覆盖专业核心能力的实训活动,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与专业建立紧密联系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达10个以上,保障学生在三年中在不同实习基地完成森林调查、造林绿化施工、病虫害防治、森林抚育、果园管理、行政执法等实训工作。
表2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
1、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
学时
学期课
程安排
考核
方式
040411
010507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
公共基础课
必修
4
64
一、二
考试
040403
04041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三、四
040402
形势与政策
*
16
一到五
040501
040502
公共英语
8
128
040601
040602
040603
体育
6
96
一、二、四
000003
军事理论
2
32
一
010406
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
000020
创新创业教育
五
考查
040208
040512
高等数学
限选
030584
信息技术
030185
公共艺术
四
010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
040312
化学
040404
就业指导
000021
健康教育
000022
马克思主义理论
000023
党史国史
030269
职业素养
040111
大学语文
040421
职业生涯规划
形势与政策1-5学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共8学分,限定选修公共基础课程共26学分,学生选修不少于16学分。全学程总学时28166,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720,公共基础课程学时至少占总学时的25.6%以上。
2、专业(技能)课
010234
010357
森林植物
核心专业课
010366
010305
森林环境
020318
020319
森林调查技术
核心技能课
010147
010148
010149
森林培育技术
(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营造技术、森林经营技术)
12
192
020328
森林资源管理与资产评估
0104035
010436
森林保护
020252
020253
果园丰产技术
扩展技能课
010512
林业行政执法
扩展专业课
010711
林业产业开发
040406
珍稀植物
识别与保护
010201
植物生理
010127
林木遗传育种
020212
林业项目设计
010695
野生动物保护
必修、限选、任选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75:20:5。全学程总学时2816,实践性教学学时1514,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53.8%以上。限定选修专业(技能)课28学分,学生选修不少于20学分。
3、其他
序号
项目名称
1
军事技能
实践课
112
劳实
30
3
认知、跟岗实习
实训课
150
二、三、四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540
五、六
5
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木材加工等。
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
扩展选修
课程
任选
9
144
二到五
任选课选修不少于9学分,必修、限选、任选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75:20:5。
确保所有课程按教学标准实现实验实训100%的开出率。
(三)教学资源
专业图书生均不少于100册,数字资源应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需要。与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项目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做到动态更新,满足教学要求。逐步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四)教学方法
构建基于林业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目标能力化,实践教学全程化,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环境职业化,教学手段多元化。做到教学内容与岗位职能对接,教学项目与生产任务对接,教学环节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效果与就业质量对接,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
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强化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针对林业的特殊性,使实习实训与生产紧密结合,把生产任务作为实习项目,按照林业生产的要求进行检查验收。专业核心课程至少要安排1项以上生产任务作为实训项目的实习。
(五)学习评价
凡列入培养方案的课程均要进行考核,,实行考试、考查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凡实践、实训、实习成绩达不到合格要求者,需重修。方案中不允许补考的课程考核不合格者须进行重修,允许补考的课程考核不合格者须进行补考,补考不合格者须进行重修。重修不合格者按学院有关文件规定处理。
公共基础课考核评价依据《河南林业职业学院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办法》执行。
理实一体化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考试成绩的比例是:过程评价占50%,结果评价占50%。过程评价的组成:综合能力(包括实验实训时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和组织协调的能力等)10%,学习态度10%,出勤15%,作业、实验(实训)报告15%。结果评价以教师考核为主。期末考核的具体形式因课程而异,可采用闭卷、开卷、口试、专业技能测试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
实训课程考核主要方式及考核比例构成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占70%,结果评价占30%。(1)过程考核评价内容为职业素质、生产流程的掌握程度、产品质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和组织协调的能力等综合能力。过程评价包括考勤分(30%)和过程评价分(40%)。过程评价分的组成教师评价占20%、小组评价占20%。(2)结果评价包括实习实训报告、设计、作品或成果占30%。
校外顶岗实习考核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顶岗实习成绩总分为100分,由实习报告评价、实习过程评价和实习单位评价三部分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20%、30%和50%。实习报告和实习过程评价由校内指导教师评定,实习单位评价由企业兼职指导教师评定。顶岗实习总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取得毕业资格。
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采取指导教师审核评分办法,根据真实性、规范性、可读性、简洁性、原创性等,,判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与评语。
(六)质量管理
紧跟林业产业发展趋势和林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林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与激励,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探索建设多方评价制度,真实评估林业技术专业建设质量、课程建设质量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网页、论坛等形式,实现多方评价信息的即时互动。全面采集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日常学习、教学、工作、培训信息,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实现科学决策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制度设计、办学成本核算等功能。
规范学校与家长沟通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师生座谈会制度。开通质量反馈信箱,全面畅通信息渠道。
九、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内容,修满规定学分,准予毕业。
本专业毕业学分规定为必修课程81学分(含军事理论及军事技能4学分,劳动1学分);限定选修课程36学分,任意选修课程学分9学分;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6学分。总计132学分。
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职业资格证、林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各类技能等级考核,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获得相应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比赛、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获得相应学分;鼓励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与科研课题,获得相应学分。根据学院有关规定获得的学分可以进行转换。学分转换依据《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执行。
其他依据《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学生管理规定》执行。
十、附录
学年与学期
项目与周数
周数
小计
壹
贰
叁
六
入学教育及军训、毕业教育
理实教学
80
实
践
教
学
认知实习实训
跟岗实习实训
劳动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18
学期、毕业考试
运动会、节假日、机动
学期教学活动周数
120
20
2、林业技术专业全学程教学项目分析表见附表2。
附表2林业技术专业全学程教学项目分析表
学时学分
项目类型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28
464
342
122
专业核心课
50
800
400
限选课
公共课
≧16
256
专业课
≧20
320
160
任选课
军事技能、劳动
142
合计
132
2816
1302
1514
公共基础课学时
与全学程学时占比
≧25%
16*16+464=256+464=720
720/2816=25.6%
实践学时与全学程
学时占比
≧50%
1514/2816=53.8%
3、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见附表3。
附录3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
(必修课程部分)
分类
学时数
学期与周学时分配
公共基础课(28学分)
思想政治教育
90
2*
专业核心课程
(50学分)
7
10
11
森林资源管理
48
1周
2周
军事技能、劳动实践
课程学分、学时
1556
742
814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学分、学时
16周
学分、学时总计
87
2096
1354
注:体育第四学期为专项选修课。
第二学期有一周劳动实践,计1学分。
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进行学期认知实习和跟岗实习,学分分散到各实训项目。
学时后带“*”者表示该学期为考查课程,其他均为考试课程。学时下面用下划线表示考核不及格后不允许补考的课程。
(选修课程部分)
专业限定选修课程(52学分
)
13
14
珍稀植物识别与保护
15
40
24
17
19
课程学分、学时小计
54
864
602
262
任意选修课程
(9学分)
含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木材加工等。
注;:林业技术专业选修学分要求,限定选修公共基础课程中,选修不少于16学分,限定选修课中专业课类选修不少于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选修不少于9学分。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审批表
专业名称
林业技术
专业代码
510201
专业负责人
任叔辉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简要说明:
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在进行了林业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由林业专业建设委员会全体成员共同制订的,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依据,紧跟林业产业发展趋势,服务林业行业人才需求,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适应河南林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我院办学特色,操作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