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间,只见医护人员低头进行手术,隐约中,不时听到彼此的交谈声、手术器械撞击声,还有监测生命征象的仪器发出的哔哔声,声音忽远忽近,影像忽明忽暗,让人有如梦似幻的错觉。当一阵阵的啼哭声悠悠传来,瞬间从恍惚中清醒,此时身体仍不听使唤,但只想将宝宝轻拥入怀。
剖宫产通常是经医师评估后,认为孕妇或胎儿在自然产过程中,可能会有安全问题,才不得已采取的一种生产方式。
本文详细介绍一下关于剖宫产的具体流程。(图片实拍,请做好心理准备)
1.下刀状况
下刀位置在耻骨联合上方3~4厘米处,长度要让足月儿的头部顺利取出,约要切开9厘米的伤口,腹中线左右各4指幅的长度,大概8~10厘米。
用皮刀划开皮肤后,再用肉刀依序切开皮下组织、筋膜、腹膜、子宫筋膜层、腹腔、子宫肌肉层,到羊膜层时,可见到羊水囊。
苏河仰医师说,下刀时要轻轻划开每一层,尤其到羊膜层时,若是产妇已破水,更要小心,因胎儿少了羊水保护,要避免刀子划到胎儿。
2.取出胎儿
如尚未破水,就用镍子刺破羊水囊,胎儿为头位时,头出来,身体就跟着出来。若是臀位,可能是屁股或脚先出来,无论如何,都要让手先于头部出来。
宝宝出来后,以器械夹住脐带的两端,再断脐,交由护理师进行新生儿护理。
然后,胎盘通常会自动剥离,取出胎盘后,用手刀清理子宫,再进行缝合。
医师协助胎盘娩出前,护理师会在点滴中加入抗生素与收缩子宫的药物,预防感染与产后出血。
3.仔细缝合求安全与美观
另外,缝合腹膜前,放置防沾黏贴片,可预防沾黏的发生。
不只是表面看不到的伤口要仔细缝,为求美观,皮肤表面的伤口要缝得更仔细。
他指出,缝完后,会贴上美容胶带,贴胶带前,先用镍子夹住伤口两边的皮肤,使其更为靠近,此举有助伤口的愈合,提升美观程度。之后,在伤口上覆盖纱布并稍作整理,将产妇由手术台换到病床,准备送至术后观察室。
4.术后观察
剖宫产结束后,因施打麻醉药物,产妇需要送到麻醉恢复室观察半小时,由麻醉科医护人员照顾,确认生命征象稳定后,再送回产后病房。
接受半身麻醉(脊髓麻醉)者,须平躺6~8小时,勿将头抬高,可避免头痛的并发症,硬脊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则无此限制。
5.观察生命征象
在麻醉恢复室的观察以呼吸、心跳、血压与血氧气浓度为主,也会观察是否有产后出血的状况。
若有产后出血的话,立即通知产房。接受麻醉的病人在恢复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血压低、恶心呕吐、寒颤等状况,医护人员都会立即给予适当的处理。
6.安装点滴式自控止痛
当麻醉药物失效后,伤口的疼痛会考验产妇的耐痛力,不只伤口痛,还有子宫收缩的痛,这时,需要止痛药物的帮助。
可通过适当的止痛药物控制疼痛,有助让产妇尽早恢复体力而提早下床活动,促进伤口恢复,减少并发症。
除经点滴给药外,产妇若选择自控式止痛,可恢复室完成点滴自控式止痛的安装并观察药物效果,经静脉输液建立止痛药专用泵。
7.给予保暖措施
当麻醉药物逐渐消退后,产妇通常会冷得发抖且直打寒颤。
林韦霖医师解释,这是因为除了手术房的温度较低,麻醉药物会让血管扩张,先是让人觉得热,之后又会出现失温现象。因此,术后要做好保暖措施,有利产后恢复。
在麻醉恢复室,用暖风机持续把热风送进被子内,帮助产妇维持体温,待麻醉药物完全消退后,就能恢复正常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