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年轻人“搞钱”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前有“谈恋爱不如搞钱”的宣言,后有每次聚会不聊八卦不吹水,话题永远是如何搞钱的“深圳女孩”。
有复旦毕业女生,因大厂工作的无力感,辞职送外卖、做平台账号运营,换来自我成就感;有宝妈,从金钱焦虑到用团购创业,寻找到家庭之外的个人意义;也有普通女孩做口罩流水线女工,用忙碌换来为热爱消费。
这些女孩们所追求的,并不仅是数字意义上的钱。搞钱的背后,有的是为了突破迷茫,寻找人生意义感,有的是为了应对苟且的生活转身创业,有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用钱去做更多热爱的事。
这些故事,都被喜马拉雅播客主小辉和陈雪记录在播客《搞钱女孩》里,这档播客也成为当代“搞钱女子图鉴”。
一、什么是“搞钱女孩”?
《搞钱女孩》播客主:雪姨、小辉
有了这个目标后,陈雪开始研究各种赚钱路子,做过社群运营、把自己的运营思路做成付费课程。一路“搞钱”的摸爬滚打,陈雪在自由职业的3年后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这期节目上线,陈雪的经历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播放量从几百涨到大几千。这个信号,让小辉和陈雪决定把搞钱女孩开成一个单独的播客。
但搞钱就是爱钱吗?什么才是真正的搞钱女孩呢?小辉和陈雪在讨论“搞钱女孩”的定义时,多次争论,他们认为,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搞钱背后的动机,以及实现过程中的目标感。如果要给搞钱女孩贴个标签的话:爱折腾、执行力强、不内耗。这是他们心中最具能量的新时代女孩。
正如陈雪在播客中说的,搞钱之前,先要弄懂的问题是“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不浮躁、不焦虑,在赚钱这个过程中为自己留下一定的成长周期,但又不盲目、不迷茫,制定好每年、每月、每日的计划。搞钱女孩的身上,是在平凡的世界里脚踏实地,用跬步积攒千里人生,实现自我的蜕变。
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搞钱女孩们的故事借由喜马拉雅播客,成为实用主义的具象表现。
然而,搞钱女孩们的故事并不是简单几句话能概括的,她们的生活不是爽文女主角,而是历经各种内心焦虑的女性成长史。她们在播客中传递出克服困难、寻找自我的情绪价值,对听众而言,也生成了浇灌积极内心的养分。
在节目中,小辉和陈雪都会问嘉宾一个问题:“在人生的至暗时刻,你是怎么度过的?”在采访龙黑黑——一位转型做自由职业的女生时,她提到自己为拿下客户,倾注心血做方案,以为一定能签约成功时,最终却收到对方不合作的消息。情绪崩溃后,在家里躺了一周“收拾心情”,还是要接着复盘,继续前进。
每次在播客中收到这些正反馈,让小辉和陈雪都再次坚信做《搞钱女孩》的意义,他们的播客,像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对未来充满希望时,又小心谨慎地前行;又像是你生活里的朋友,叙述生活中的冒险故事。当故事投射到自己身上时,会发现,和她们一样,行动起来,自然会找到出路。
三、实用播客,让内容焕发时代价值
选择“搞钱女孩”的样本像是一个创意输出过程,创意的生成并不是一拍脑袋,而是根据听众、文化环境等各因素,扎实做好每一个环境。小辉和陈雪做播客之初,就列好了100个搞钱女孩的选题库,他们将此叫做“搞钱女子图鉴”,让节目尽量将“搞钱女孩”的样本覆盖完全。例如大厂离职员工、自媒体、宝妈、负债翻身等等。
除了丰富“搞钱女孩”样本,他们还计划推出不同主题的女性搞钱故事,例如聚焦“30岁40岁50岁”的女性创业故事;从行业专家视角出发的搞钱心法……这些新的尝试正是因为小辉和陈雪看到了播客听友们对实用、干货、有价值信息回馈感的内容消费需求。
搞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播客世界中,搞钱背后是社会中的人物故事,是宏大议题下的真实奋斗史,更是每个生活主人公的探寻自我历险记。在声音与故事的共振中,播客让这些经历焕发时代的价值。
以“搞钱女孩”为代表的众多“实用播客”,正成为中文播客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大动因。小辉和雪姨也将参加喜马拉雅10月18日即将在深圳举行的播客“发发大会”,播客因为其干货内容、实用性和对信息差的充分打破,将更接地气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