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心得,用药原则中医健康

古之医者,其审病也,重以周,其用药也,轻以约。慎重诊治,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必然加速医生进步。轻妙用药,宜于急病、久病、小儿、老人,生效速,伐邪不伤正,少花钱,少浪费药品,此乃古人之精华处。《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概人得天地之全,物得一性之偏,用药治病,是借药性之偏,以矫正疾病之偏,治此经必连累彼经,故治一经必损一经(近似今日相传之副作用者)。

毒由偏来.毒生于偏,大毒医大病,小毒医小病,大毒损命,小毒损经,利害相参,未有有利而无害者。医之用药,在获益免损,或者多受益,少招损,因而说:“中病良,勿太过。"适可而止。必须留有余地,不能赶尽杀绝,纵属无毒之药,亦必性偏,而人人都是一经过旺,一经不健,及至樱病,不健之经必先受病,医生治此病,必治此经,若实其实,而虚其虚,以药之偏,错逢人之偏。虽饭菜中之生姜干姜,亦足以杀人,曾见心经薄弱之人,夏日中暑,腹痛呕恶,下浓姜汤一碗,覆杯而死。于此可见无毒之偏,不亚于有毒之偏,古人之重以周,轻以约,可不模乎?此其一。

对药有四时老嫩,年深年浅之养伐,根、梢、茎、皮、花、果之使用,水制、火制、水火并制之制法。小儿味少量轻。妇人胎前宜凉,产后宜温。久病人、老年人,易行温补。临证宜先开后补,先清后温。新入门之医者,先宜学开等,此虽医门常识,却关系到重以周,轻以约之规律办事,可不模乎?此其二。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曰:“大、小、缓,急、寄、偶、复(重)”,又谓“小则数少(味少量重)。大则数多(味多量轻)。多则九之。少则二之”。按阴阳数理推究,“药不过九”。九味药成一方。既多而且足。一次之处方,不需要过九味,其义理深远,堪足寻思推究。此其三。

执成方以治病,须知古人之立方,必先陈其因、病、证三者,然后云其药某方主之。若其证稍有出入,则加减之法附于方后,可知方中之药,必须与因、与病、与证相投合,无一味虚设之品,乃用此方。又云:一病而某方主之,某方亦主之者,此温凉补泻先后用药之次序,无他也。独怪乎今日之用药,曰肝炎也,曰高血压也、一号也、二号也,男女老幼千篇一律,全用此药,谓之合剂。用大包围汤者,二十味以上之方,比比皆是,用药如泥沙,信手挥霍,其相反误人者,屡见不鲜。此弊应速除,今后必须按因、按病、按证用药,不离成方以加减,此成方无效,另寻彼成方,循前人之通径较保险,勿道听途说,误人歧途!古人慎重周到之审,实足为模,吾侪宜志之。此其四。

另外,医贵自考,即每治一病,病人用药之后稍瘥,或痊愈,或无效,或相反,必须洞察其变化.功贵不骄,过贵不贰,错误之诊治,必深自痛惩。万不可模糊从事,腹无转计,碰好有功,碰坏无过,患者之为何愈而生,为何不愈而死,自心不明弄不清楚,如此为医,虽头童齿豁,竟死何裨耳!此其五。

中医简介:

白之炯(1913-1981),包头市人,祖籍江苏。祖父系清朝太医,父为清末翰林,因其祖父参与‘康梁变法’,被清廷流放到伊犁,后辗转到内蒙古。自幼受父训导,且颖慧敏悟,五经四书无不纯熟,16岁始读医书,秉承家训,以《内经》、《难经》、《伤寒》等经典为基石,旁及百家之说,20岁时以医为业。一生治学严谨,主张“习医必明训诂,医源于儒”之说。因治病多验,登门求医者应接不睱。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包头医学院中医科主任、副院长、中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中医学会理事,内蒙古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包头中医学会理事长等职。著有《痘诊指要》、《燥痹论》、《兰谷斋医药常识》等书。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中医方剂“君、臣、佐、使”组成原则并通过临床长期实践证实疗效确切的有效方剂,并按一定的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中成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同时中成药剂型随着制药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更多的剂型,主要有丸剂(包括水丸、蜜丸、水蜜丸、糊丸、蜡丸、浓缩丸和微丸)、散剂(如六一散)、膏剂(包括膏滋、药膏、膏药等)、丹剂(如白降丹)、茶剂(如甘和茶)、酒剂(如木瓜酒)、锭剂(如万应锭、紫金锭等)、曲剂(如六神曲)、露剂(如金银花露、荷叶露等)、胶剂(如阿胶、鹿角胶等)、栓剂(如化痔栓)、合剂(如复方甘草合剂)、颗粒剂(冲剂)、膜剂(如口腔溃疡膜)、片剂(包括内服片、口含片、咀嚼片、泡腾片等)、胶囊剂(包括硬胶囊、软胶囊、肠溶胶囊等)、滴丸剂(如藿香正气滴丸)、气雾剂、糖浆剂、注射剂(针剂)等等。因此中成药在使用上有一定的法则:

(1)补益类中成药:一般宜吃饭上服用,补阴的中成药可考虑晚上服药。

(2)镇静安神类中成药:宜睡前1~2小时服用。

(3)健胃消食类中成药:用于开胃的宜吃饭前服;用于消食导滞的宜吃饭后服。

(4)润肠通便类中成药:宜空腹或半空腹时服用。

(6)一般的无特殊规定的中成药:一日2~3次,于早中晚或饭前30~60min服用。或遵医嘱或详看说明书。

2.中成药给药方法:中成药给药方法可参照第一节给药途径和方法。但基本上以内服(包括送服、调服、含化、炖服和泡冲等)和外用(包括涂撒、调敷、贴、纳塞、滴、点眼、吹入等)为主,少数也有肌肉注射的。

3.中成药应用原则

(1)必须对证下药:中成药用于治疗疾病,必须对症下药,应辨证论治,因证制宜,因中成药的药物组成是固定的,虽有注明其特定的功效,但有时并非是固定治疗某种疾病或症状的特效药,它可以一种中成药用于多病多证(症),也可多种中成药同时可用于同一种病证,因此必须对症下药,选择更贴切更有疗效的药物。如滋补肝肾的六味地黄丸是用于肝肾阴虚证的常用中成药,不但可以用于现代的糖尿病、高血压、肾炎,也可用于损容疾病黄褐斑、雀斑等,但必须是肝肾阴虚型的证候才能使用。再如呕吐,若夏季外感风寒内伤食滞的呕吐宜选藿香正气水(或丸、片);若因食积内停的呕吐则选保和丸;若因脾胃虚弱引起呕吐则应该选用香砂六君丸为宜。

(2)必须合理用药:俗话说“凡药皆有毒,是药三分毒”,因此中成药用于治疗疾病必须严格把握用药指征,严格用药剂量,做到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和泛用。从理论上说合理用药就是要求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而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准确诊断,然后才是按证选药,尽量避免包围疗法。

(4)必须注意配伍:中成药治疗疾病也要注意配伍用药,有时当疾病出现复杂症状时,使用一种中成药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利用中成药配伍用药有时可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配伍禁忌,特别是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时更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

【完】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指的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学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未病先防的理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的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即在未得病的时候,加强调养,防止疾病的发生。发生疾病以后,就要注意遏止疾病向深层次发展。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关键在于注重养生。扶持人体正气,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同时有效地做好防范。《素问》中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强调预防疾病发生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精神修养,注重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情绪;二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躲避病邪的侵袭;三是注意生活调适,饮食有节,力戒偏嗜,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从而提高抗病能力,使机体远离疾病。另外,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里,还可采用药物进行消毒防病,如用雄黄、艾叶、苍术等熏烟以防疫疠。

(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指对疾病要积极地进行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一定的发展传变规律,如伤寒论的六经传变、脏腑辨证中的脏腑传变、卫气营血辨证中的传变等,我们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传变规律以后,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要积极预防,阻断病邪的深入。如《金匮要略》所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既病早治、注意防变对于控制疾病的发展,减轻疾病的恶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标本论治

“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传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标,即现象;本,即本质。标与本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标本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从正邪两方面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疾病而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病位内外而分,脏腑为本,肌表为标;从发病先后来分,原发病(先病)为本,继发病(后病)为标。总之,“本”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义;“标”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义。标本的原则一般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三条。

(一)急则治其标

指“标”危急,先采用治标的原则,多采用驱邪的方法进行治疗,若不及时治之,会危及病人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如胀满、大出血、剧痛等病,皆宜先除胀、止血、止痛。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先热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治疗本病。

(二)缓则治其本

指“标”不甚急的情况下,采取治本的原则,即针对主要病因、病证进行治疗,以解除病之根本。如阴虚发热,只要滋阴养液治其本,发热标乃不治自退。故《素问标本病传论》说: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调之,乃治其他病。”

(三)标本同治

标本论治还必须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即谓治疗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医者必须透过现象找到疾病之本质所在,然后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只有从根本上除去了发病原因,疾病的各种症状才会得以彻底消除。

疾病的标本关系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临证中要认真观察,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以便正确地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扶正祛邪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正气邪气斗争的过程。正气充沛,则人体抗病能力强,较少罹患疾病,或者患病较轻;若正气不足,疾病就会发生和发展,因此,治疗的关键就是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好转或痊愈。各种治疗措施皆离不开“扶正”与“祛邪”这两方面。

(一)扶正

扶正即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这种“扶正以祛邪”的原则,适用于正气虚为主的疾病,是《内经》“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的运用,包括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不同方法。

(二)祛邪

祛邪即使用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邪气,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这种“祛邪以扶正”的原则,适用于邪气盛为主的疾病,是《内经》“实则泻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的运用,包括攻下、清解、消导、催吐、发汗等不同方法。

总之,运用扶正祛邪这一原则,要认真细致地观察邪正消长的盛衰情况,根据正邪双方在疾病过程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分清主次、先后,灵活地运用。单纯扶正仅适用于正虚为主者,单纯祛邪仅适用于邪盛为主者,先祛邪后扶正则适用于邪盛而正不甚虚者,先扶正后祛邪则适用于正虚而邪不甚者,扶正与祛邪并用则适用于正虚邪实者,即所谓“攻补兼施”,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一)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指不同季节治疗用药要有所不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夏暑之季,酷暑炎炎,腠理开泄,用药应避免过用温热药,以防开泄太过,损伤气津;严冬之时,腠理致密,阳气内藏,用药应避免过用寒凉药,以防折伤阳气,故皆曰“远”之。

(二)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来考虑不同的治疗用药。如我国西北地高气寒,病多寒证,寒凉剂必须慎用,而温热剂则为常用;东南地区地处气热,雨湿绵绵,病多湿热,温热剂必须慎用,寒凉剂、化湿剂较为常用。

(三)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指治疗用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人药量宜大,儿童宜小;形体魁梧者药量宜大,形体弱小者宜小;素体阳虚者用药宜偏温,阳盛者用药宜偏凉;妇人有经、带、胎、产之特点,用药与男子则差别更大。

THE END
1.含盐酸苯并咪唑类药物的兽用粉针注射剂的制作方法与可溶性淀粉或聚乙二醇组成固体分散体状态存在;(2)使用方法使用时,将水与该粉剂混合,制备成含大环内酯类驱虫药物0.2~0.4%(W/V),含盐酸丙硫咪唑亚砜5~9%(W/V)的混悬液,该混悬液用于动物寄生蠕虫病和外寄生虫病防治,经口灌服,给药剂量为盐酸丙硫咪唑亚砜5~9mg/kg b.w.,大环内酯类驱虫药0.2~0.4mg/...https://www.xjishu.com/zhuanli/05/200410006428.html
1.牛驱虫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农技学堂1.怀孕母牛、驱虫 不少驱虫药物虽然标有孕畜可用,但仍需要谨慎。因为打针抓牛或驱虫药毒性都可造成牛的流产,将驱虫时间调整到母牛空怀期,特别怀孕前45天和临产前30天一定要避免使用驱虫药物。 2.切记不要单独的用一种驱虫药。 3.严格按药品的使用方法用药。 https://m.cnhnb.com/xt/article-101359.html
2.给牛常用的驱虫药及常规驱虫方法体外驱虫天气不冷的气候中可用药浴,体内寄生虫用拌料或注射。怀孕的母牛经验不足的人最好不要选择驱虫,只有在牛孕前每隔一段时间驱虫,怀孕了就不要再驱虫。具体哪种寄生虫用哪种药,以下供参考: 驱虫应先搞小群实验,然后再大群推行: (1)、线虫:伊(阿)维菌素、左旋咪唑、丙硫咪唑; (2)、绦虫:碘醚柳胺;(3...http://www.nyzj123.com/Home/Page/index/id/2470
3.养牛用药大全及使用方法(必备)左旋咪唑 对蛔虫、钩虫、丝虫均有较好的驱虫效果。常用于消化道寄生虫、肺丝虫。口服给药。 阿苯达唑 对蛔虫、蛲虫、绦虫、鞭虫、钩虫、粪圆线虫等均有较好的驱虫效果。口服给药。 硝氯酚硝氯酚、硫双二氯酚、溴酚磷(蛭得净) 驱肝片吸虫。 贝尼尔、黄色素、咪唑苯脲 驱牛焦虫。 https://www.douban.com/note/687542088/
4.羊常用驱虫药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羊常用驱虫药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阿苯达唑:片剂,内服,一次量,每公斤体重十至十五毫克。理论休药期二十七天。 双甲脒:溶液,药浴,喷洒,涂擦,配成0.025%---0.05%的溶液。休药期1天 青蒿琥脂:片剂,内服,一次量5mg/kg体重,首次量加倍,2次/日,连用2---4日 ?...http://hebxmw.com/view.asp?nid=6955
5.肉牛常见驱虫药的种类及驱虫方法维普期刊官网一旦肉牛感染寄生虫病,不仅...展开更多 作者 刘扬 机构地区 四川省新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年第8期111-113,共3页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关键词 肉牛养殖 常见驱虫药 驱虫方法 分类号 S85 [农业科学—兽医学] ...https://cstj.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13061428
6.兽用驱虫药—伊维菌素残留量测定的前处理方法兽用驱虫药—伊维菌素残留量测定的前处理方法 伊维菌素的危害及检测目的 阿维菌素类药物(Avermectins,AVMs)由链霉菌的发酵产物中分离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伊维菌素、多拉菌素、阿维菌素、爱普菌素等品种。阿维菌素类药物是目前兽医临床上应用Z广泛的兽用驱虫药,被广泛应用于牛、羊等动物,其作用机理是干扰害虫...https://www.yiqi.com/zt5255/article_16609.html
7.给牛驱虫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最新牛羊疾病诊疗动物疾病诊疗(2)切记不要单独的用一种驱虫药,建议3种以上配合轮番使用。 (3)严格按药品的使用方法用药。 大家在给牛驱虫时一定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千万不要不把牛驱虫工作当回事,只有牛驱虫工作做好,牛只才能生长发育更健康。 技术咨询与购买产品请联系我们业技术员:技术联系电话:梁玉松18878794730(微信同号) 韦秀连138...http://www.zn99.com/zl/ny/369805154627.html
8.郑州大学考研辅导班:2020年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学综合...驱虫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配伍方法、使用注意事项:槟榔、使君子、苦楝 皮、雷丸、榧子 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配伍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小蓟、地榆、 大蓟、槐花、侧柏叶、白茅根 2.大蓟与小蓟、芦根与白茅根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http://www.xxxedu.net/article.php?id=75987
9.实用技术灾害环境下肉牛牦牛产业应急技术指南以上均以玉米喂量估算牛的能量需要量,饲喂其他饲料时需要将这些饲料的能量营养价值折算为玉米。折算的方法是将饲料的喂量乘以折算系数(见表1-3)。如稻草的折算系数为0.24,即1千克(2斤)稻草的能量含量仅相当于0.24千克(4两8钱)玉米,或用1÷0.24=4.2千克(8斤4两)稻草可代替1千克(2斤)玉米。 https://www.nfncb.cn/xumu/1320.html
10.芬苯达唑驱虫药怎么吃(常见驱虫药物与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机磷酸酯类药物有机磷酸酯类药物主要是具有较低毒性的有机磷化合物,在农业生产中常作为杀虫药和驱虫药应用,常见的有机磷酸酯类药物包括敌敌畏、敌百虫等,其中敌百虫在畜禽养殖中应用较为广泛,敌百虫属于一种广谱的驱虫药,在牛养殖中对于牛消化道中大部分寄生虫,例如蛔虫、线虫等均有良好的杀灭、驱虫效果。实际养殖...https://www.welltone.com.cn/zqkj/29869.html
11.使用驱虫药时,常如何配伍?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https://www.shuashuati.com/ti/7910da7b2e8949318131ed0abc34089a.html
12.牛驱虫用什么药效果好?会东网但需要注意的是,吡喹酮不能与某些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同时使用,否则可能会影响药效。 总之,牛驱虫用什么药效果好取决于牛的具体病情和寄生虫种类。在选择驱虫药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禁忌。同时,为了确保牛的健康生长,建议定期进行驱虫处理,以减少寄生虫对牛的危害。https://www.huidongwang.cn/73262.html
13.肉牛养殖场管理制度5篇3.驱虫:育肥前要驱虫(包括体内和体外寄生虫),并严格清扫和消毒房舍。常用驱虫药有丙硫咪唑、敌百虫、螨净。 4.运动:要尽量减少其活动,以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提高肥育效果。采取的方法是,每次喂完后,每头牛单木桩拴系或圈于休息栏内,为减少其活动范围,缰绳的长度以牛能卧下为好。 https://www.ruiwen.com/zhidu/755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