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型题:每小题0.50分01.B02.C03.B04.B05.E06.E07.B08.B09.D10.E
11.C12.B13.B14.D15.B16.D17.C18.E19.C20.D
21.E22.E23.D24.A25.B26.B27.A28.D29.E30.A
31.E32.E33.C34.B35.D36.C37.B38.A39.E40.B
41.C42.C43.D44.E45.B46.C47.D48.C49.B50.A
51.D52.D53.D54.C55.A56.E57.B58.A59.E60.D
61.D62.B63.D64.D65.A66.B67.B68.C69.A70.B
71.B72.E73.A74.D75.B76.C77.D78.B79.A80.B
81.E82.B83.A84.A85.B86.B87.C88.E89.A90.A
91.B92.A93.A94.C95.C96.C97.A98.B99.B100.C
二、X型题:每小题0.50分101.B、C、E、
102.A、B、C、D、E、
103.A、D、E、
104.B、D、
105.A、C、D、
106.C、E、
107.A、C、D、
108.A、C、E、
109.A、B、C、
110.A、B、C、
111.A、B、C、D、E、
112.A、B、C、E、
113.A、C、E、
114.A、B、C、D、E、
115.B、E、
116.A、B、C、E、
117.A、B、C、
118.D、E、
119.A、C、D、
120.C、E、
121.A、B、C、D、E、
122.A、B、C、E、
123.B、C、D、
124.C、D、
125.A、B、C、
126.A、B、D、E
127.A、B、C、D、E、
128.A、B、C、D
129.A、B、C、
130.B、C、
131.A、B、C、E、
132.B、C、
133.B、C、D、
134.C、D、E、
135.A、E、
136.B、C、E、
137.A、B、D、
138.A、B、E、
139.B、C、
140.D、E、
三、判断题:每小题0.50分141.A.正确
142.A.正确
143.B.错误
144.B.错误
145.B.错误
146.B.错误
147.A.正确
148.B.错误
149.A.正确
150.B.错误
151.A.正确
152.A.正确
153.B.错误
154.B.错误
155.B.错误
156.A.正确
157.B.错误
158.A.正确
159.A.正确
160.A.正确
四、填空题:每小题0.50分161.人源型、犬源型、自然疫源型、
162.平原、山丘、荒漠、白蛉、
163.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164.体液、
165.种、株、期(阶段)、
166.厚血膜、检出率、流行病学调查、
167.带虫者、感染者、
169.又称无鞭毛体,寄生于人或哺乳类动物的单核巨噬细胞中,光镜下呈圆或椭圆形,约为RBC直径的1/2~1/3,通常经瑞氏或姬氏染色后可见细胞质染成淡蓝色,并可见红色的核和紫红色的动基体各一个,核大而圆,位于虫体的一侧,动基体小,呈杆状在核的对侧。
170.在中间宿主有核细胞内营分裂的弓形虫集合体,一般为数个至十多个虫体,由宿主细胞膜包绕,其内虫体叫速殖子。
171.弓形虫滋养体在宿主有核细胞内寄生,以二芽殖法或二分裂繁殖到几个至十多个虫体。这个被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体称假包囊。假包囊常见于弓形虫病急性期患者。
172.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称为贾第虫病。蓝氏贾第鞭毛呈世界性分布,此病旅游者中多见,故又称旅游者腹泻。
173.雌雄配子体在按蚊胃内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雌雄配子,活动的雌雄配子在蚊胃内结合受精,形成圆形的合子,合子很快变为一端较尖,一端较钝圆并能蠕动的动合子,这种从雌雄配子结合受精形成合子,再发育成动合子的过程称配子生殖。
175.红细胞内期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的时期,是疟原虫的致病阶段。简称红内期。
176.间日疟原虫经过了几代红内期裂体增殖后,一部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不再分裂,发育成为雌雄配子体的过程称配子体形成。
181.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对宿主组织的粘附、杀伤、溶噬的连锁侵袭过程,是由酶溶、细胞毒、胞噬及协同损伤等构成的综合致病机制。
182.通过皮肤伤口或粘膜感染的致病性营自生生活的棘阿米巴经血流入脑,引起的脑膜脑炎和肉芽肿型的大脑炎,病程较慢,严重者可致死。
183.肠阿米巴病的慢性期,肠壁溃疡反复发作,结缔组织不断增生,肠壁增厚,在腹部摸上去似有一个包块,故称阿米巴肿(amoeboma)。
185.滋养体是原虫具有运动、摄食、生殖能力的生活史期,是多数原虫的基本生活型和主要致病阶段。它以二分裂法繁殖。
186.是包括利什曼原虫,锥虫在内在动基体目原虫所共有的形态学特征。其主要由许多大、小环状DNA组成,不同的种类其环状DNA的数目及核酸结构有所不同。分析动基体DNA(K-DNA)的同源性,是区别不同种、株的有效手段。
187.拟染色体是见于多种阿米巴的不成熟包囊中的一种特殊营养储存结构,其主要成份是核糖核蛋白体,能被深染,不同的虫种其拟染色体的形状不同,如草束状或短棒状,是鉴别虫种的一个重要的形态学特征。
六、问答题:每小题0.50分188.人是刚地弓形虫的中间宿主,对刚地弓形虫普遍易感,但弓形虫是机会致病寄生虫,所以免疫功能正常者大多无明显症状,不致病,为隐性感染。转为急性弓形虫病的条件有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或后天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等。
191.疟疾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薄血膜和厚血膜涂片。经姬氏或瑞氏染色,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或经荧光染色法,用荧光显微镜检查疟原虫。在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患者血涂片上可查见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而在恶性疟原虫患者主要检查环状体和配子体。厚、薄血膜涂片优缺点:在薄血膜涂片上,染色后疟原虫清晰,形态完整,容易辨认疟原虫的种类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但由于血膜薄,虫数较少,容易漏诊。厚血膜涂片在染色过程中,红细胞被溶解,疟原虫皱缩变形,而致疟原虫形态不典型,鉴别有困难,但由于血膜厚,原虫较集中,可提高检出率。
192.疟疾发作的原因:红内期成熟裂殖体胀破寄生的红细胞,裂殖子、疟原虫代谢产物、残余和变性的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被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吞噬,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节发生紊乱,而出现发作。体温升高数小时后,血中的上述致病物质被吞噬或降解,内源性热原质不再产生,体温调节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人体通过大量出汗,体温下降至正常。
193.①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②脾功能亢进,大量吞噬感染的和正常的红细胞;③免疫溶血;④骨髓中红细胞生成障碍。
195.人体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后大多数为带虫者,少数出现阿米巴痢疾或者阿米巴肝脓肿等疾病。这是因为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与虫株毒力、虫体寄生的环境及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有关。四核包囊进入人体后,基本过程是包囊→肠腔内滋养体→包囊,此时人体呈带虫状态。只有当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肠壁组织发生损伤或肠功能紊乱时,滋养体才侵入肠壁,破坏组织细胞,造成肠壁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病人出现腹泻、腹痛、排粘液血便、粪便腥臭味等典型的阿米巴痢疾的表现。侵入肠壁的滋养体也可随血流到达肝脏等组织器官大量繁殖,形成阿米巴肝脓肿等疾病。
196.阴道毛滴虫对宿主的致病机制主要有:(1)虫体本身毒力:滴虫产生毒素、机械活动及吞噬作用使附着处上皮细胞破坏。(2)破坏阴道自净作用。(3)阴道滴虫可吞噬精子,其分泌物阻碍精子存活,与不孕症有关。
197.医学原虫对人体的致病特点有①增殖致病;②播散致病;③机会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