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说,温热药多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风寒湿痹、血寒经闭等阴寒证;寒凉药则主治实热烦渴、温度发斑、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痰热咳喘、高热神昏等阳热证。
2.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若为寒热错杂、阴阳格拒者,当采用寒热并用佐治之法治之。掌握四气理论根据季节不同指导临床用药。寒冬时无实热证,不要随便使用寒药,以免伤阳;在炎热的夏季无寒证者不可随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
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
1、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2、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用。
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如甘草、绿豆等。
淡味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等。
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具酸味。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涩味附属于酸,亦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所不具备的。
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喘为降泄,栀子清热泻火为清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故苦味药相应地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如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坚阴含义有二,一是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亏而相火亢盛之证。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柏有厚肠止泄作用。
因苦能燥,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此外,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如紫河车、鹿茸、蛤蚧等能补肾壮阳益精。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入血分而有凉血的作用。
但咸味药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药有伤脾胃,如芒硝,脾虚便溏者慎用。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4、气味配合
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黄、紫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如浮萍辛寒能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能清热泻火,牡蛎咸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凉清热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肾;一气多味,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苦能燥湿,甘能补脾。
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升降浮沉的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影响因素
(1)药物的性味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2)药物的质地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但有特例:旋覆花功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川芎上行头目、下行气海,白花蛇内走脏腑,外彻皮肤,具有双向性。。
(3)炮制和配伍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减弱。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3、升浮于沉降的不同作用
(1)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轻清,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行气开郁、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功效,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故解表药、温里药、祛风散寒药、行气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补益药、涌吐药等多具升浮之性。
(2)沉降药其性属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主要下行、向内。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故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降气平喘药、降逆和胃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收敛止血药、收涩药多具沉降药性。
4、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5、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
(2)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
(3)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4)病势下降陷,宜升不宜降
(5)升降并用是适应复杂病机,调节紊乱脏腑功能的有效方法。
如:表邪未解,邪热壅肺,汗出而喘的表寒里热证,常用石膏清泻肺火,肃降肺气,配麻黄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一清一宣,升降并用。
又如:心肾不交虚烦失眠,腰冷便溏,上热下寒证,用黄连清心降火安神,配肉桂补肾引火归原。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归经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
2、理论基础
药物的归经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如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人心经....。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期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3、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掌握归经,有助于临床辩证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治疗时必须考虑到药物的归经特点方可提高疗效。如:外感热病,热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当用银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若热入气分,当用石膏、知母等气分药宜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2)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如利尿药,麻黄宣肺利尿、黄芪健脾利尿、附子温阳利水、猪苓通利膀胱之水湿等不同。又如头痛的原因很多,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亦各有不同,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
(3)运用归经理论,还要依据脏腑经络学说,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药。
广义的毒有三个含义:
(1)“毒”为药物的总称。
(2)“毒”指药物的偏性
(3)“毒”性是毒性反应与副作用。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副作用指在正常剂量服用药物是出现的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2、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总体评价、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加强对有毒中药的管理。《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列入的中药品种: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3、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用量过大
2、误服伪品
3、炮制不当
4、制剂服法不当
5、配伍不当
6、其他:个体差异、药不对证、自行服药等。
4、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要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的各个环节,杜绝伪品。
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例题:
1、中药能治疗疾病是因为
A、药物的毒性B、药物五味C、药物的偏性
D、药物的四气E、药物具有的归经
答案:C
[2-4]
A四气B五味C归经D有毒无毒E升降浮沉
2、主以药效,参以口尝确定的是
3、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确定的是
4、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药物特性和药物疗效确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