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剂学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出现多种药剂学新技术,在改善药物功效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这些年出现的新技术及其在改善药物功效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的总结。
1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剂系统,主要是通过微粉化、粉状溶液、固体分散体和溶剂沉积等技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固体载体材料中,显著增加难溶药物的溶解性能,从而提高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1]。近年来,发展了将固体分散体直接填充入胶囊的技术[2],固体分散体作为一种中间剂型,可根据需要制成软胶囊剂、硬胶囊剂等,便于临床上缓控释制剂的开发。另外,表面活性载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由于载体对于游离性药物而言,是作为分散剂或乳化剂的,从而阻止了任何水不溶性表面层的形成,药物被分散或乳化成了极细的状态,显著提高了药物的溶解度。
现在利用固体分散体制备的缓控释制剂越来越多,如对于难溶性药物伊曲康唑,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其固体分散体,由于选用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为载体,显著提高了伊曲康唑的溶解度及体外溶出速率[3]。黄曙宾等[4]以乙基纤维素为载体,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的葛根素缓释胶囊有很明显的缓释效果,并显著提高了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杜江等[5]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黄褐毛忍冬总皂苷的肠溶型固体分散体能达到肠溶和粉末化。吕文莉等[6]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使番茄红素以分子复合物的状态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显著改善了难溶性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
2包合物制备技术
包合物(inclusioncomplex)系指一种特殊的络合物,是由一种分子被全部或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而形成的。这种包合物由具有一定空穴结构的主分子(包合材料)和客分子(通常为有机药物)两种成分组成。主分子的空穴结构,足以将客分子容纳在内,通常按1∶1比例形成分子囊。目前常用的包合材料为环糊精及其衍生物[7]。
3聚合物胶束、纳米乳与亚微乳制备技术
胶束是由过量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一种热力学稳定系统,其疏水核心能较大量地包载疏水性药物,具有缓释作用[8]。由于进入体内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胶束会被血液稀释,从而容易解缔合,无法将药物送至靶区。而聚合物胶束却是一种优良的药物载体,且有天然的被动靶向作用。粒径较小的聚合物胶束,有很好的阻止透过性,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能在有渗透性血管的组织(如肿瘤、炎症区或梗死区)聚集;粒径大的聚合物胶束,主要浓集在巨噬细胞丰富的肝脾等部位。胶束的疏水中心能大量地包载疏水性药物,如包载的药物是液态,则形成纳米乳或亚微乳;如包载的药物是固态,则形成纳米囊或亚微囊。
聚合物胶束、纳米乳和亚微乳均可作为药物的载体,但目前在药剂学中还主要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已广泛应用的实例有抗排斥反应的环孢素浓乳,其在体内可自发地形成纳米乳。
4微囊与微球制备技术
微囊和微球的粒径范围为1~250nm,属微米级,又统称微粒[9]。微囊(microcapsules)系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膜(membranewall)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包裹而成的药壳型微囊;微球(microspheres)则指使药物溶解和(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的骨架型微小球状实体。
蛋白质和多肽类大分子物质以及抗生素等药物对一些难治愈疾病有很强的药理作用,且副作用少,但是稳定性差。近年来,微囊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10],将一些生物大分子物质微囊化后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药物的生物活性。另外,还可通过调节微囊或微球壁厚度和孔径大小,以达到缓释或控释的目的。如李药兰等[11]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技术制备的茶多酚缓释胶囊,达到了提高茶多酚稳定性和缓释的双重作用。易金娥等[12]以生物可降解型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的阿维菌素微囊,显著提高了阿维菌素的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
5纳米粒与亚微粒制备技术
纳米粒(nanoparticles)由高分子物质组成,粒径为10~100nm,其可分为骨架实体型的纳米球和膜壳药库型的纳米囊。如果粒径为100~1000nm,则为亚微粒。
6脂质体与泡囊制备技术
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同心的脂质双分子膜包封而成的球状体,其作为药物的载体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14]。目前,脂质体已用于抗癌药物、抗菌和抗寄生虫病药物、抗病毒药物、酶和激素等的载体,并还可作为免疫激活剂,用于抗肿瘤的转移等,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另外,最近还新开发了温度敏感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掺入糖脂的脂质体、前体脂质体、聚合脂质体、磁性脂质体等等,这些新型脂质体在包封率、稳定性和靶向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大大扩大了脂质体的应用范围。陆伟跃等[15]研制的一种叶酸-脂质体,能通过叶酸受体途径内吞入胞,显著靶向富集F受体的肿瘤细胞。张磊等[16]采用逆相蒸发-超声法制备了胰岛素纳米脂质体,证实制备的脂质体能保护胰岛素在小肠中的活性,且能促进胰岛素的吸收。陈凝等[17]运用实验证明紫杉醇脂质体体内给药对外周白细胞的抑制作用要小于紫杉醇注射液,且其脂质体的抑瘤效果显著优于其注射液。
[参考文献]
[1]张晓静.固体分散制剂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医学杂志,2004,2(2):53-54.
[2]任秀华,李高.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及进展[J].医药导报,2003,22(2):110-112.
[3]孙伟张,曾仁杰,于波涛,等.伊曲康唑固体分散体制备及体外溶出实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10):617-619.
[4]王曙宾,黄兰芷.葛根素缓释固体分散体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评价[J].中成药,2007,29(9):1285-1288.
[5]杜江,丁宁.黄褐毛忍冬总皂甙肠溶型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释放度考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7):513-514.
[6]吕文莉,戎飞,平其能.番茄红素-泊洛沙姆188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9,40(6):5.
[7]钟秀英.药用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检验技术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4):301-305.
[8]陆彬.作为载药系统的聚合物胶束和泡囊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7(1):1-7.
[9]崔福德.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0]邢福保,成国祥,杨炳兴,等.微囊微球的物理化学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胶体与聚合物,2003,(2):39-42.
[11]李药兰,黄才欢.茶多酚缓释微囊的制备研究[J].中药材,2000,23(5):281-283.
[12]易金娥,孙志良,刘进辉,等.阿维菌素微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67-69.
[13]张玮,张学农.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抗感染药学,2008,5(2):65-69.
[14]赵海霞,郭兴奎,孔德亮,等.脂质体制备技术[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7):435-437.
[16]张磊,平其能.口服胰岛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降血糖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1):25-29.
1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生物医学发展至今,各项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中医药必须加紧现代化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以下几方面阐述现阶段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变化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替代感染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这类复杂性疾病是多基因、多步骤作用的结果。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单靶点高选择性药物显示出了治疗效果差、副作用大等弊端。而在诊断上注重整体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力求从整体水平上调控机体,从而治疗局部性病变和恢复整体功能平衡的传统中医药学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8]。
2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现代化是形式所迫、大势所趋,寻找适合中医药体系研究的模式和方法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现阶段兴起的网络药理学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3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的结合及应用
中医治疗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具有“君、臣、佐、使”配伍原则的中药复方则为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22]。网络药理学本着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倡导多靶点、多途径的给药原则。因此,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中医药研究者借鉴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探索中医药“病证方”的本质属性,揭示中药及其复方多途径、多靶点、多成分的综合整体效应[2326],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1绩效管理在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1工作量方面
各个药房小组应将取药处方数的统计作为重要依据,且组长应每个月开展评分工作。而药库需要根据具体岗位设定出个人工作量,同时针对工作质量与药品计划完整性进行评价,另外,验收工作的完善性、出入库的及时性、与临床应用的配合效果也同样是评价的重要内容[1-2]。而制剂室应始终根据《医疗机构制剂配置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必须要保证卫生记录、操作记录与生产记录满足GPP规范,且有效期以内的药品抽检工作要合格。与此同时,会计岗位需贯彻并落实会计法律规章制度,确保账目的清晰性,完整地保存账本和票据,最关键的就是会计数据信息应真实准确且合法。所有班组管理岗位均必须根据具体要求将药品摆放整齐,且不存在药品短缺的情况。除此之外,账物要吻合,有效期以内的药品管理要全面,确保药品冰箱内部不存在杂物。以上工作任务属绩效考核中的重要内容,并且由班组长与科主任负责并评价,将工作量和奖金挂钩,比重在50%。
1.2工作态度方面
工作态度具体包括工作的积极性,是否具备主人翁意识与敬业精神,能主动为班组着想,对工作过程中的非常规问题予以妥善处理。工作服务要到位,对待患者与科内外工作人员要耐心且礼貌,一旦遇到问题需要向组长或者科主任及时上报。另外,要服从工作的安排,按时完成组长所分配的工作,并且遵循工作的调动,不应抱有应付的心理[3-4]。只有科室与班组内部团结和协作,才能保证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还应当定期打扫环境卫生并时刻维护,确保工作区域的干净与整洁。对于工作缺勤或迟到、病假或事假等情况应扣除相应的分数。工作态度在绩效考核成绩中所占比重为30%。
1.3奖惩方面
医院药学管理人员受到患者与院里的表彰,工作中规避损失并克服隐患,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工作进行改进,以保证工作效益的全面提升,提供更加合理的建议。与此同时,需对药品咨询进行详细地填写,对不良反应进行相应的记录,进而向科室《医院药讯》提供所需的稿件。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地加分,而奖惩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为20%。
2医院药学管理中应用绩效考核的具体途径
2.1绩效考核目标的构建
2.2各岗位工作评价的标准
根据上述四个维度考核指标,对其在各岗位中的应用展开分析。由此可见,对不同岗位工作指标评判标准来说,应将考核标准量化。其中,具体的计算方法就是将日常工作指标确定为百分制,同时,将患者评价、内部流程及学习成长的指标与不同工作内容相结合,采取加分亦或减分的处理方式,对分值占比统计结果进行加权分析和研究[9]。因岗位存在差异,所以工作内容、职责、患者评价及内部流程指标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应当与医院药学管理内容相互结合,进而对三个岗位展开分析。医院药学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很多,除以上三个岗位还设置了管理工作人员与管账人员。而这种情况下,工作内容也大概相似,起到辅作用。为此,将这三个岗位评价标准作为重点开展绩效考核。其中,药房岗位日常工作指标的工作量比重均是50%,而工作质量占据30%比重,工作态度比重是20%。
3绩效目标管理的过程分析
(1)贯彻并落实定期检查工作
在考评前后需要组织召开班组会议,完成信息反馈工作,同时需要对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以便互相协调,对于科室目标与绩效标准的实行效果进行深入地了解,倾听科室意见与建议。
(2)对后期目标计划进行完善与制定
对工作问题进行解决,并对目标予以合理地调整[10]。
(3)培训计划的制定
对于职业培训应将周期确定为每年1次,邀请专业培训人员讲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内容。对专业培训,可参与到学会、医院培训中,也可在科室内部组织讲课。对岗前培训,应针对刚上岗的工作人员培训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
4小结
绩效管理工作的落实能根据各岗位与实际的工作表现确定奖金报酬,而且,工作人员能正确认知自我,以期个人成果获得他人尊重和认可,确定未来工作方向与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边宝生,颜冰,马小磊,等.绩效考核促进医院药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7):524-527.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5.07.010.
[2]聂浩鸿.绩效管理在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6):167.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46.127.
[3]甄健存,闫素英,王家伟,等.医院药学部门绩效管理方法设计[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2):118-121.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2.02.012.
[4]杨丽娟,甄健存.临床药师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5):379-381.
[5]所伟,石秀锦,周洋,等.我院用药咨询服务绩效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药房,2016,27(10):1386-1388.
[6]秦志福.探讨绩效管理在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3):240-241.DOI:10.3969/j.issn.1673-9523.2010.13.230.
[7]卜书红,李方,李莉霞,等.临床药师人才梯队建设与绩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2,12(2):107-110.DOI:10.5428/pcar20120209.
[8]母玉清,蒲川.我国医疗机构绩效管理历程的文献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4):472-473,475.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3.04.047.
[9]高燕文,廖靖萍,于西全,等.医院门诊药房绩效管理实践与体会[J].中国药业,2015(14):89-91.
关键词:雪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食同源;活性药物文献标识码:A
1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
1.1黄酮类
郑大成等利用薄层色谱法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常规显色反应,对从雪菊提取出的水溶性总黄酮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鉴定,发现水溶性总黄酮包括二氢黄酮、黄酮醇、黄酮、查耳酮及异黄酮类化合物。杨英士等从昆仑雪菊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了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是2’,3,4,4’-四羟基查尔酮、4,2’,4’-三羟基查尔酮。
1.2挥发油类
张彦丽等根据《中国药典》(2010版)中记录的甲法挥发油测定法对雪菊中的挥发油进行了提取,按照挥发油成分分析(GC/MS)的条件对其进行分析,配以计算机检索,初步确定了23个色谱峰中的22种化合物。再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检测出的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中r烯(63.23%)、3-蒈烯(7.05%)、β-对伞花烃(5.23%)等的含量相对较高。刘恩乾等在雪菊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中,采用了微波提取法提取出了雪菊中的挥发油成分,利用了与张彦丽相类似的方法研究雪菊中的挥发油成分,确定了其中的43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1R)-右旋樟脑(3.68%)、大根香叶烯(4.63%)、二十烷(5.20%)、2-乙基-4-甲基咪唑(8.32%)、(2R-cis)-1,2,3,4,4a,5,6,7-八氢-α,α,4,8-四甲基-2-萘甲醇(18.30%)等。
1.3糖类
曹志龙等在其研究中采用柱前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气象色谱法进行实验,测定雪菊多糖提取物中单糖的组成,发现雪菊中多糖的含有6种单糖,分别为葡萄糖、拉伯糖、甘露糖、半乳糖、鼠李糖,相对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42∶2.51∶0.48∶0.83∶6.38∶2.07。
1.4氨基酸类
杨旭超等对雪菊中的氨基酸种类及含量进行了鉴别分析,发现雪菊中属于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17种之多,其中还包含了赖氨酸、组氨酸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的含量为10.80%,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为4.33%。
1.5其他
2药理作用的研究
2.1降血压
崔康康等在其研究中模拟人体的饮用茶的习惯,以50只健康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试验对象,进行分组试验。将试验大鼠随机分为SHR模型组、降压药物组(替米沙坦)、雪菊水提液灌胃高、中、低剂量组,共5组,每组10只。试验期间所有大鼠均在SPF级饲养环境下采用普通饲喂方式饲养,自由进食饮水,试验周期42d,检测试验前后SHR的收缩压的变化。研究后发现用雪菊的水提液灌胃,可显著降低实验大鼠尾动脉的收缩压,有降血压的作用。梁淑红等取大鼠胸主动脉制备成环并对其进行稳定处理,用雪菊提取物(总提取物、醋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氯仿提取物)对离体动脉环进行干预,各提取物以累计加药法给药,再与空白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普萘洛尔)进行对比,去探讨雪菊不同提取物对基础状态下和氯化钾预收缩状态下的血管环张力的影响,计算出各自的舒张率。结果显示雪菊的4个提取部位均能舒张氯化钾预收缩的离体动脉环,但舒张程度不同,其中以氯仿提取物的作用最明显,在终浓度时舒张率达115.24%,且对静息血管环张力均无显著影响,这就提示雪菊可能对正常的血压水平影响较小,降压作用较为安全。
2.2降血脂
2.3抗衰老
衰老是一种自然的生物现象,是诸多病理、生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表现为结构的退行性变和机能的衰退,也有研究发现雪菊具有抗衰老的作用。沙爱龙等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衰老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维生素E)、雪菊黄酮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D-半乳糖颈背部皮下注射小鼠来建立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由此研究昆仑雪菊黄酮对衰老模型小鼠脑及脏器指数的影响。用雪菊黄酮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和衰老组比较时发现,前3组的脑及脏器指数均高于衰老组,且在剂量上呈现出明显的依赖关系,这就提示雪菊黄酮有抗衰老、延缓动物脑和脏器萎缩与退化、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
2.4抗肿瘤
3结语
雪菊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作为一种饮品,它既有菊香又有上等红茶的味道,甘醇可口。作为一种活性药物,雪菊具有防治高血压、降低血糖、改善血脂、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等药理活性,这与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笔者翻阅近年的资料,发现文献研究报道多集中于有效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但鲜有对其药理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阐明的,这一点上很大限制了雪菊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因此可深入检测分析其化学成分,系统的研究其药理作用进而详细的阐明其药理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作指导,促进雪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1]张媛,木合布力阿布力孜,杨瑶B.维药雪菊的研究进展[A].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论文集[C].2012.
[2]郑大成,木合布力阿布力孜,阿依努尔吐鲁洪,热娜古丽买尼克.昆仑雪菊水溶性黄酮的制备及初步鉴定[J].亚太传统医药,2010,(10).
[3]杨英士,陈伟,杨海燕,等.昆仑雪菊中2个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其抗氧化活性u价[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37(4).
[4]张彦丽,韩艳春,阿依吐伦斯马义.对昆仑雪菊挥发油成分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11).
[5]刘恩乾,张枝润,邓媛元,等.雪菊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J].广西植物,2014,(5).
[6]曹志龙,马晓丽.气相色谱法测定新疆金鸡菊多糖中单糖的组成[J].武警医学,2012,23(10).
[7]杨旭超,西力扎提阿不来提,木合布力阿布力孜,任丙昭.昆仑雪菊营养成分的含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31).
[8]买买提艾买提,赵文惠,木合布力阿布力孜,李新霞.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昆仑雪菊中绿原酸的含量[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12).
[9]崔康康,姬凤彩,王志琴,钟代疆,姜玲玲,薛慧婷,姚刚.新疆昆仑雪菊水提液对大鼠血压的影响[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7).
[10]梁淑红,哈木拉提,庞市宾,孙玉华.金鸡菊提取物降血压化学成分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7).
[11]梁淑红,庞市宾,刘晓燕,等.金鸡菊提取物降血脂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8).
[12]沙爱龙,吴瑛,盛海燕,杨雪萍,王伟,郝海燕.昆仑雪菊黄酮对衰老模型小鼠脑及脏器指数的影响[J].动物医学进展,2013,(7).
[13]帕尔哈提买买提依明,令狐晨,朱青梅,阿依吐伦斯马义.昆仑雪菊对结肠癌细胞株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20).
[关键词]芳香开窍中药;血脑屏障;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石菖蒲
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是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是机体保持脑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结构基础和生理机制。BBB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阻止有害物质入脑,但同时也限制了许多药物的脑内转运,使药物在脑内难以达到适宜的浓度而不能满足脑部疾病治疗的要求。
中医学认为:“心藏神、主神明、主血脉”,“心窍通则神明有主,神志清醒”。凡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开窍药,又因其大多具有芳香、辛香之气,故称为芳香开窍药。该类药:“芳香之性走窜”,易透过BBB;引药上行,能促进药物跨过BBB入脑,增加药物在脑内的浓度[1];且具有脑保护功能。本文以常见芳香开窍中药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和石菖蒲为代表,综述了近年来芳香开窍中药对BBB通透性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1芳香开窍中药对BBB通透性的影响
1.1冰片
冰片(borneol)是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DipterocarpustubinatusGaertn.f.的树脂和挥发油加工品提取获得的结晶。冰片最早见于《名医别录》,称为龙脑香,其别称有龙脑、冰片脑、梅花脑、天然冰片、梅片等,属芳香开窍类药物,其性微寒、味辛苦,归心、肺、脾经。中医谓其作用特点为“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本草纲目》记载冰片能“通诸窍,散郁火”。
1.1.1本身易透过BBB
冰片相对分子质量为154.24,是一种小分子脂溶性单萜类物质。梁美荣等[2]发现大鼠在灌服冰片5min后,脑内冰片的浓度即与血清中相同,质量分数达到10μgg-1。李伟荣等[3-4]给小鼠灌胃天然冰片5min后即在脑内测得冰片,60min后浓度达到峰值。证实冰片极易透过BBB,其脑内浓度与血清浓度有较高的比值。
1.1.2能够引药上行,促进药物透过BBB
冰片不仅本身能透过BBB,还可与其他药物合用,促进药物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入脑量。
1.1.2.1注射冰片与亚砷酸[5]、尼莫司汀[6]、克林霉素[7]、舒络[8]、甲氨蝶呤[9]、头孢曲松[10]、栀子苷[11]、尼莫地平[12]等药物合用,能够促进这些药物经注射给药跨BBB入脑,提高它们在脑组织的含量。此外,以冰片修饰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后静脉给药,也能实现对包载药物的“引药上行”作用。
吴红兵等[13]制备了10%冰片修饰的齐多夫定棕榈酸酯脂质体,小鼠尾静脉注射后,与溶液剂相比,脑内齐多夫定的绝对摄取量由普通脂质体组的1.43倍增加到冰片修饰组的1.96倍(P
1.1.2.2口服冰片合用口服药物,亦可促进药物入脑。吴雪等[15]考察了冰片对灌服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透过BBB的影响;结果表明,HSYA配伍冰片后,AUC脑/AUC血显著升高(P
1.1.2.3鼻腔给药药物经不同给药途径进入脑内的量不同[19],鼻腔给药本身可以提高药物的入脑量,这是因为药物经鼻吸收入脑的途径有2种:一是经嗅黏膜吸收后直接入脑,二是经呼吸区黏膜吸收进入体循环后再经BBB转运入脑[20]。药物与冰片合用经鼻腔给药,还可进一步促进药物的经鼻入脑转运。刘煜德等[21]探讨了冰片对川芎嗪经鼻腔给药吸收入脑的影响,结果表明,芎冰喷雾剂组较川芎喷雾剂组中的川芎嗪能更迅速的入脑并达到更高的峰浓度;与芎冰灌胃剂组相比,芎冰喷雾剂组的吸收、分布和消除都更迅速。Lu等[22]将京尼平苷与冰片合用,鼻腔给予大鼠后发现合成冰片和天然冰片均能增加京尼平苷在脑部的吸收。
1.1.3降低BBB通透性体现脑保护作用
在生理状态下,冰片通常具有提高BBB通透性的作用,而在病理状态下,冰片则可通过降低BBB通透性体现出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刘亚敏、夏鑫华等[23-24]证实冰片可以显著性降低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的伊文思蓝(Evansblue,EB)含量。
1.2麝香
麝香为麝科动物林麝MoschusberezovskiiFlerov、马麝M.sifanicusPrzewalski或原麝M.moschiferus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麝香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香芳烈,为通关利窍之上药”(《本草经疏》),“通关透窍,上达肌肤,内入骨髓,与龙脑相同,而香窜又过之”(《医学入门》)。麝香性辛、温,味苦,归心、脾经,能够开窍醒神,用于各种闭证神昏。
1.2.1本身可透过BBB,具有脑保护作用
陈文垲等[25]发现麝香的主要有效成分麝香酮经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5min后,脑中浓度已达到峰值,表明麝香酮能够通过BBB进入脑组织,并有相当浓度的分布。且与其他主要脏器相比,麝香酮在脑中较为稳定、代谢慢,说明麝香酮对脑具有一种特殊的亲和性,能够醒脑开窍、归经入脑。此外,在病理状态下,麝香也表现出一定的脑保护作用,能对抗脑缺血后脑水肿、BBB通透性加大、脑体比值和脑组织含水量增加、病理组织改变等病理性损伤[26]。
1.2.2调节药物的BBB通透性
与冰片类似,在生理病理不同状态下,麝香对药物透过BBB的作用不同。倪彩霞等[27]发现,麝香全药与麝香石油醚提取部位对小鼠生理状态下的BBB具有一定的开放效应,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脑组织中的伊文思蓝EB含量。而对于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尾静脉注射EB,显示麝香全药与麝香石油醚提取部位均能显著性降低小鼠脑组织中EB的含量,表明麝香能够对抗不完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小鼠BBB通透性的异常升高,表现出病理状态下BBB功能的保护作用[28]。
1.3苏合香
苏合香是由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LiquidambarorientalisMill.的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苏合香“走窜,通窍开郁,辟一切不正之气”(《本草备要》),“气香窜,能通诸窍脏腑”(《本草纲目》)。苏合香辛、温,归心、脾经,可开窍醒神,辟秽,用于中风痰厥、猝然昏倒、惊痫等。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苏合香丸是中医芳香开窍的著名温开方。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脑震荡等病所致突然昏厥。
苏合香多配伍使用,关于其促进药物透过BBB的研究不多。刘萍等[29]观察中药苏合香对联用药舒必利口服给药后对血中与脑内舒必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连续口服给药1周后舒必利合用苏合香组的大鼠脑中和血中舒必利浓度明显高于单用舒必利组,与单用舒必利组相比,舒必利与苏合香合用组的舒必利脑浓度上升39%;说明苏合香能够增加BBB的通透性,促进舒必利透过BBB。
1.4安息香
安息香为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Styraxtonkinensis(Pierre)CraibexHart.、安息香树S.benzoinDryand.或苏门答腊安息香树S.paralleloneurumPerkins.的树脂;《本草经疏》记载:“安息香,气平而芬香,性无毒气厚味薄,阳也。入手少阴经,少阴主藏神,神昏则邪恶鬼气易侵,芬香通神明而辟诸邪,故能主鬼症恶气也。”安息香味辛、苦,性温,归心、脾经;具有开窍清神、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等。
安息香能够迅速进入血液,并能通过BBB进入大脑[30]。与麝香相似,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苏合香对BBB的通透性具有不同调节作用。对小鼠,安息香全药组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脑内EB含量(P
1.5石菖蒲
石菖蒲TatarinowSweetflagRhizome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AcorustatarinowiiSchott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微辛,性温,具芳香之气,行散之力较强。
方永奇等[31]发现石菖蒲挥发油中顺式甲基异丁香酚、榄香素、β-细辛醚、α-细辛醚4个成分能够进入脑组织。吴雪等[15,32]发现石菖蒲水提液能显著提高HSYA、葛根素和川芎嗪等药物的AUC脑/AUC血。说明石菖蒲能够有效提高BBB的通透性,促进药物透过BBB进入脑组织。
综合芳香开窍类中药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及石菖蒲对BBB通透性的影响,可知此类药物主要在3个层次调节BBB的通透性:①本身可自由通过BBB,发挥芳香开窍作用的成分主要为脂溶性、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成分,容易跨过BBB进入脑组织;②生理状态下与其他药物合用,引药上行,促进其他药物跨BBB入脑;③病理状态下降低BBB的通透性,表现出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2芳香开窍中药调节BBB通透性的机制
BBB通透性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关于芳香开窍类中药影响BBB通透性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见图1。
2.1影响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冰片可以通过影响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而调节BBB通透性。①影响5-HT,王刚等[33]研究了合成冰片影响BBB促进槲皮素入脑的情况,加入了5-HT抑制剂后,脑组织中槲皮素的含量显著下降;②影响氨基酸类递质,天然冰片能够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影响小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34-35];王道刚研究指出[36],冰片可以降低水合氯醛麻醉大鼠海马GABA的表达、增加β-内啡肽(β-EP)的表达,是冰片“开窍”的可能作用机制。
目前,关于芳香开窍类中药的研究众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复方配伍、部分机制研究方面。除了冰片,芳香开窍类中药促进其他药物透过BBB的研究及机制的探讨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配伍并不能有效地满足脑部疾病治疗要求。已有研究者将冰片制备成经鼻给药的微乳[62],或者制备冰片修饰的脂质体、纳米粒,以提高其脑内靶向性及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将传统芳香开窍药性与现代制剂技术相结合,研究新的递药系统,势必能拓宽芳香开窍药的应用、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策略。
[1]刘文娜.《温病条辨》芳香类药物治疗发热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2]梁美蓉,刘启德,黄天来,等.冰片在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3,4(4):38.
[3]李伟荣,陈瑞玉,黄天来,等.天然冰片对小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2):164.
[4]LiWR,ChenRY,YangL,etal.Pharmacokineticsofnaturalborneolafteroraladministrationinmicebrainanditseffectonexcitationratio[J].EurJDrugMetabPharmacokinet,2012,37:39.
[5]肖玉强,张良玉,唐海涛,等.冰片促进砷剂透过BBB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7,6(3):244.
[6]史卫忠,赵志刚.冰片作用下尼莫司汀透过BBB的药动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2):1933.
[7]褚建波,王玮,赵文霞,等.冰片对克林霉素透过小鼠血-脑脊液屏障的促进作用[J].医药导报,2008,27(7):743.
[8]喻斌,阮鸣,方泰惠,等.冰片对舒络干预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作用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9,13(3):169.
[9]高晨,高,史卫忠,等.冰片对甲氨蝶呤透过BBB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25(2):134.
[10]魏宇宁,刘萍,何新荣,等.微透析法研究冰片对头孢曲松在大鼠脑纹状体中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9):2605.
[12]WuC,LiaoQF,YaoMC,etal.Effectofnaturalborneolonthepharmacokineticsanddistributionofnimodipineinmice[J].EurJDrugMetabPharmacokinet,2013,doi:10.1007/s13318-013-0135-z.
[13]吴红兵,王绍宁,石莉,等.冰片对齐多夫定棕榈酸酯脂质体在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8):590.
[14]RenJG,ZouMJ,GaoP,etal.Tissuedistributionofborneol-modifiedganciclovir-loadedsolidlipidnanoparticlesinmiceafterintravenousadministration[J].EurJPharmBiopharm,2013,83:141.
[15]吴雪,欧阳丽娜,向大位,等.冰片及石菖蒲促进羟基红花黄色素A透过BBB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11,42(4):734.
[16]王平,王晨,楼一层.冰片、川芎对复方舒郁健脑方剂透过血脑屏障的作用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21.
[17]ZhangL,HanLM,QinJ,etal.Theuseofborneolasanenhancerfortargetingaprotinin-conjugatedPEG-PLGAnanoparticlestothebrain[J].PharmRes,2013,30:2560.
[18]CaiZ,HouS,LiY,etal.Effectofborneolonthedistributionofgastrodintothebraininmiceviaoraladministration[J].JDrugTarget,2008,16(2):178.
[19]ZhaoJY,LuY,DuSY,etal.Comparativepharmacokineticstudiesofborneolinmouseplasmaandbrainbydifferentadministrations[J].JZhejiangUniv-SciB(Biomed&Biotechnol),2012,13(12):990.
[20]WuHB,HuKL,JiangXG.Fromnosetobrain:understandingtransportcapacityandtransportrateofdrugs[J].ExpertOpinDrugDeliv,2008,5(10):1159.
[48]徐秋英,刘亚敏,沈强,等.人工麝香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MMP-9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11,11(8):875.
[49]王文,吕飒,周莹,等.急性肝衰竭小鼠血清TNFα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8):681.
[50]倪彩霞,曾南,汤奇,等.四味芳香开窍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影响[C].西宁:第十届全国抗炎免疫药理学学术会议,2010.
[51]何晓静,擎丽梅,刘玉兰.冰片注射液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2):171.
[52]何晓静,秦献辉,刘玉兰.冰片注射液的抗脑缺血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6,36(9):794.
[53]孙蓉,张作平,黄伟,等.麝香酮对完全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3):197.
[54]文雯,王玉.Aβ25-35体外诱导海马神经元及石菖蒲、远志有效成分合用对其SOD、MDA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8):1256.
[55]李跃,孙景波,黄燕.益脑康胶囊对脑梗死大鼠溶栓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对ZO-1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1):268.
[56]胡利民,姜民,凌霜,等.天然冰片与合成冰片对小鼠的一般生殖毒性[J].毒理学杂志,2006,20(4):275.
[57]潘嘉,张白嘉,喻舸,等.川芎嗪和冰片对鼻腔生化指标及鼻黏膜形态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6,21(3):234.
[59]施嘉琛,张晶,邵兵.人工合成麝香对胚胎干细胞发育毒性的初步研究[J].毒理学杂志,2012,26(6):412.
[60]张硕,宋衍芹,鞠传霞,等.麝香、麝香酮对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毒性的对比考察[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639.
[62]赖宝林.芎冰微乳鼻腔给药的脑靶向性及脑局部PK-PD结合模型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Progressinregulationeffectofaromaticrefreshing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onBBBpermeabilityanditsmechanism
WANGLi-ping,FENGJian-fang*,HUKai-li*
(MuradResearchCenterforModernizedChineseMedicine,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Shanghai201203,China)
[Abstract]Theblood-brainbarrier(BBB)protectsthebrainagainstunwantedsubstances,while,atthesametime,limitsthetransportofmanydrugsintothebrain.Aromaticrefresh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caninduceresuscitationandmodifythepermeabilityofBBB,promotingotherdrugsenteringintothebrainwithbrainprotectioneffect.ThispapermainlyreviewstheresearchprogressinregulationeffectsandmechanismofusualaromaticrefreshingTCM,suchasborneol,moschus,styrax,benzoinumandTatarinowSweetflagRhizome,onBBBpermeability.Tobroadentheapplicationofthesedrugsinmodernpharmaceuticsinthefuture,therelativelyresearchshouldemphasisoncombiningaromaticrefreshingTCMwithnewformulationsandtechnologiesinpharmaceutics,providingnovelpromisingstrategiesforbraindiseasestherapy.
丁苯酞软胶囊(butylphathlidesoftcapsules),商品名恩必普(NBP),又称丁基苯酞,其化学名称为消旋-3-正丁基苯酞(3-n-butylphathlide),分子式C12H14O2,相对分子质量190.24。dl-3-正丁基苯酞最初是由杨峻山从芹菜籽中提取出来的左旋体,故又名芹菜甲素(apiumgraveolenslinn)。后经人工合成为消旋体。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002年取得国家新药证书,经过临床试验由石药集团开始生产应用与临床。
药理作用
20世纪90年代,著名神经药理学家冯亦璞对丁基苯酞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发现其多种脑保护作用与机制,同时也有其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试验,具体如下。
抑制血小板、血栓形成方面:缺血性脑病发生后,血液处于高黏、高凝、高聚状态,血栓形成是脑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抗血栓治疗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有重要意义。冯亦璞等[4]用半血栓形成术及比浊法,观察左旋、右旋和消旋丁[6]基苯酞(l-NBP,d-NBP,dl-NBP)及阿司匹林,Ticlopidine对大鼠血栓湿重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NBP3种结构形式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其中:l-NBP作用最强,d-NBP作用较弱,dl-NBP介于l-NBP和d-NBP之间。NBP,Asp和Ticlopidine对不同类型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的作用强度有区别,表明其可能作用于不同的途径[1]。徐少峰等[2]研究了l-NBP、d-NBP和dl-NBP在小鼠急性肺栓塞实验中的作用。结果显示:l-NBP,dl-NBP均明显增加肺栓塞小鼠的生存率,作用强度为阿司匹林的65%,但d-NBP没有明显作用。另外,徐皓亮等[3]也进行了大鼠体内抗栓试验和体外抑制血小板功能,结果显示:3种NBP旋光异构体中,l-NBP的作用强度最为显著,对其机制初步分析,认为l-NBP有抑制血小板5-HT释放,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的作用,其抗血栓机制于其他抗血栓药不同。
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脑缺血过程中存在神经元凋亡,某些药物可使神经细胞凋亡过程减弱或停止,阻止梗死面积的扩大。董高翔等[4]研究了丁基苯酞对低氧低糖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含量及凋亡细胞百分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DNA断裂,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丁基苯酞能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百分率与形态学改变,抑制DNA在核小体间的断裂,从而把维持正常功能的神经元从凋亡中拯救出来。雄杰等[5]研究了丁基苯酞对低氧低糖引起神经细胞内钙升高的作用,结果显示:1-NBP和dl-NBP均能完全抑制有低氧低糖引起的神经细胞Ca2+升高。而大量文献的已有研究表明,在脑缺血和低糖低氧过程中,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都受到很大损伤,对钙离子的摄取和储存能力下降。而NBP可能大大增强线粒体对Ga2+的摄取存储能力,从而降低Ca2+水平。因而减少由于Ca2+升高造成的细胞损伤。
对局部脑缺血引起行为改变的改善作用:刘小光等[6]观察了丁基苯酞对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后行为和脑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显示:丁基苯酞口服或者静注均能降低局灶型脑缺血大鼠的梗死面积和改善各种神经症状,疗效优于尼莫地平(1.0mg/kg,口服)。胡盾等[7]观察了丁基苯酞对局部脑缺血大鼠记忆障碍的影响,结果表明:NBP10~100mg/kg静滴,可以有效的逆转或改善局部脑缺血引起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这一作用可能是继发产生的,通过显著增加MCAO侧纹状体的局部血流量,明显减小缺血区的梗死面积以及改善全脑缺血引起的能量代谢耗竭,从而改善中脑动脉分布区域的神经细胞功能,使因MCAO引起的记忆障碍得到改善。
其他作用:丁基苯酞的药理作用十分复杂,它能通过多个环节作用与改善局部循环,缩小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最终最大程度的恢复神经功能[8~10]。
体内药物分析
家兔体内的药动学:静注显示NBP从家兔体内迅速消除,给药后2小时的血药浓度下降到10分钟浓度的1/10以下,在家兔体内具有较大的表观分布容积,迅速被分布到体内组织中。口服给药,吸收迅速,30分钟可达最大血药浓度,消除迅速,但生物利用度低(<10%)。
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高中低3个剂量静注给药后,血药浓度成剂量依赖性,从体内迅速消除,给药后1小时的血药浓度
大鼠体内的分布:脑组织为NBP作用的靶器官,实验结果表明,10~30分钟时,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与血清中的浓度基本相等,NBP给药后能迅速分布到脑内。而60~90分钟时,NBP在脑组织中的浓度要显著高于在血清中的浓度,说明NBP在脑组织中的清除率小于血液中的清除速率。高中低3种浓度的实验结果显示NBP在脑组织中的浓度呈剂量依赖性,且在脑中各个部位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13,14]。
临床应用评价
对短暂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治疗:许多研究表明,对脑梗死,丁苯酞软胶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且均为可逆。比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和其他药物治疗效果均要显著,且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目前这方面的报道很多,丁苯酞已是治疗脑梗死的首选药物[15~19]。
药物的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据目前的研究报道,丁苯酞软胶囊在与复方丹参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时未发生明显的相互作用[29~32]。据目前的文献研究报道,未发现丁苯酞软胶囊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偶见转氨酶轻度升高、恶心、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均可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以消旋丁基苯酞为主要成分的丁苯酞软胶囊,经过多年的整体动物试验,临床三期试验,证明了其具有重构微循环、增加缺血区灌注、缩小脑梗死面积,保护线粒体等多种功能,在临床治疗缺血性脑病时可以应用于脑卒中、TIA等症状,并且为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药物。
1彭英,曾宪可,等.丁基苯酞对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的研究.中国药理通讯,2003,12(3):75.
2徐少峰,曾宪可,等.丁基苯酞抑制血栓形成的研究.中国药理通讯,2003,12(3):75.
3徐皓亮,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大鼠血栓形成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药学学报,2001,36(5):329-333.
4董高翔,冯亦璞.丁基苯酞抑制低氧低糖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凋亡.药学学报,1999,34(3):176-180.
5雄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低糖低氧引起神经细胞内钙升高的作用.药学学报,1999,34(12):893-897.
6刘小光,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局部脑缺血大鼠行为和病例改变的保护作用.药学学报,1995,30(12):896-903.
7胡盾,张丽英,等.丁基苯酞对局部脑缺血及大鼠记忆障碍的影响.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7,11(1):14-16.
8李晓玲.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5):466-467.
9沈瑞乐,王兴萍,等.丁基苯酞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hat蛋白表达的影响.山东医药,2008,48(4).
10雄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过程中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药学学报,2000,35(6):408-412.
11阎超华,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原代培养胎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外液NO及胞浆内cGMP水平的影响.药学学报,1998,33(6):418-423.
12种兆忠,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小鼠闭合性脑外伤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9,13(3):194-196.
13徐皓亮,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影响.药学学报,1999,34(3):172-175.
14董高翔,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层钙调磷酸酶和该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药学学报,2000,35(10):790-792.
15崔丽英,刘秀琴,等.Dl-3-正丁基苯酞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4):251-254.
16徐长水,徐军,等.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5(7):508-511.
17杨永刚,钱玉中,等.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39例临床观察.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7,5(5):40-41.
18罗高权,肖芳,等.恩必普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25例.广东医学,2005,26(11):1593.
19王永,胡为民,等.恩必普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2(7):161-163.
20邓茜,张仲,等.丁苯酞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6):48-49.
21徐长水,徐军,等.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国新药与临床,2006,25(7):508-510.
22韩海平,胡雪莲,等.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7,5(5):30-31.
23谭建萍,詹细平.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1):101-102.
24张进,蒋青青.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6,14(3):281-284.
25王静,栾维莉,等.恩必普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80例临床疗效观察.当代医学,2007,102:124-125.
26汤秀敏,王冰.恩必普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58-59.
27高杰.恩必普软胶囊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5):6086-6087.
28舒民,刘永刚,等.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8,6(1):60-61.
29夏磊,牛兴荣,等.恩必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3):46-47.
30范晓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08,6(11):165-166.
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资产评估业务的相应发展。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不同性质经济成份的产权变动和交易日益频繁。
1、评值功能;
2、界定功能;
资产评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与作用:
1、资产评估有助于维护和协调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权益作用是功能在实际中的体现和具体化。
[关键词]诵读积累;语文学科;有效途径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语文是一们积累学科。语文素质的高低跟人们积累语文知识多少有关。
从《庄子天下》中的“学富五车”到坡《稼说》中的“厚积薄发”无不说明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语文积累不只是抄抄写写,更不是死记硬背词语解释、语段、篇章,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理解文本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我们的语言积累指导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扩充,更要注重自主积累的意识、能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和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能读书。
从理解文本和写作的角度而言,具有广博的语文或者语言知识是更深刻地获得阅读体验的前提和养成深厚写作功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经过自己的探索与思考,把自己在积累教学中几点经验,说一说与大家共享:
一、多读,反复地读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理解的这个“少”有两层含义:一是读的少,二是记得少。因此,多读,反复记忆是增加积累的最为传统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我经常给同学们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你们的名字和你同桌的名字是什么,请以最快的速度回答”结果,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快地并且准确无误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同桌的名字。为什么自己的和同桌的名字学生能够快速的反应出来呢?原来是因为这些名字是同学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天之中起码重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所以,多读,反复读是加强记忆积累的良好方法。
二、趣味性背诵是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兴趣的跳台
诵读积累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在古代“头悬梁、锥刺股”是苦读的典型,因此很多学生都将埋头苦背的同学戏称为:“苦行僧”。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种诵读积累离开了兴趣就会成为一杯苦水,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排斥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曾采取多样灵活的形式进行背诵培养:如采用课堂五分钟背诵比赛;或采用分组分桌分男女擂台赛背诵;让学生专找背诵同学的错误加以纠正背诵;或采用"跟进式",即教师选择领起任意一段开头句,学生立即跟进背完整个段落;这些形式的背诵,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持续高涨,气氛一直活跃,在这种状态下,背功无疑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充分重视“尝试回忆”对于巩固诵读积累战果的重要作用。
尝试性回忆的方法源于心理学中的情景再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建议同学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尝试性回忆:催眠法和卡片法。在晚上临睡觉之前,静静地躺在床上梳理当天的积累的内容,慢慢地进入梦乡,这种方法不仅仅可以催眠,也可以让白天的记忆深深地在脑海中进一步反馈。卡片法是指导学生利用扑克牌大小的硬纸,将积累的内容和要点写在卡片上,在平常各个时段、各个地点进行回忆,提高积累的效果。
四、搜集是提高积累效果的有效途径
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接触搜集。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二是分类搜集。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积累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头脑中记住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下笔有神的梦想只有不断积累的积淀中才能春风化雨,逐渐实现。
参考文献:
[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浅谈语文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和方法.《管理学家》2012年6期.刘亚玲.
[2]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12期张艳婷
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figustruratueidumA.的干燥成熟果实,味甘苦,性平,有滋补肝肾、强腰膝、聪耳目的功能,主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头发早白、腰膝酸软、老年习惯性便秘等。笔者就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介绍如下。
1化学成分
女贞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最先发现的是女贞子含有较高含量的齐墩果酸,后又发现了乙酰齐墩果酸、熊果酸等。张兴辉等[1]对女贞子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后,得到7种化合物,分别是齐墩果酸、木犀草素7OBD葡萄糖苷、槲皮苷、胡萝卜苷、羟基苯乙醇BD葡萄糖苷、D甘露醇、己六醇。程晓芳等[2]对女贞子醇提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和正丁醇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得5个化合物,除文献报道过的齐墩果酸,乌索酸和甘露醇外,还首次从女贞子中分离到d乌索酸甲酯和萎陵菜酸。有人从女贞子的水溶性提取物中陆续分离得到一系列新的化合物,包括对羟基苯乙醇葡萄糖苷(d构型和B构型)和裂环环烯醚萜苷两类,后者有女贞苷、特女贞苷。并通过实验证实女贞子中齐墩果酸、对羟基苯乙醇BD葡萄糖苷含量较高,特女贞苷含量也较高。张立海等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女贞子中红景天苷的含量。有报道女贞子含有17种微量元素和5种常量元素,其中有9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Ni、Fe、ze、cr、Mo、Cu、Mn、Co、V)。女贞子的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酯、醇、醚类,其次是硫酮和烃类、少量胺和醛,不含萜烃类,这一点与一般植物所含挥发油不同。
2药理作用
2.1抗炎齐墩果酸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弗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都有抑制作用[4]。
2.2降血糖、降血脂彭小英等[5]报道女贞子煎剂、女贞子素、齐墩果酸均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女贞子30g/kg给小鼠灌胃10d,对由肾上腺、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小鼠的血糖水平及降低大鼠血清甘油三酯升高的作用。预防给药后能对抗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并能减少脂质在家兔主要脏器的沉积。
2.3保肝作用齐墩果酸(OLA)对于CCI诱导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对多种肝毒物都有抵抗作用,可以显著减少乙酰氨基苯酚对肝脏的毒害及镉诱导的肝损伤[7]。女贞子中红景天苷(B对羟基苯乙醇葡萄糖苷)对3种实验动物模型(CCI、DGaIN、BCG+LPS)的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红景天苷可显著降低肝损伤所致血清ALT、NO的升高,降低损伤肝组织MDA、TG的含量。提示红景天苷具有明显的肝脏保护作用[11]。
2.4免疫调节作用女贞子多糖能显著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抗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表明女贞子多糖能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及对抗原刺激的反应。女贞子多糖对小鼠的免疫作用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对非特异性免疫一般有增强作用,对正常小鼠的特异性免疫无显著影响,对免疫抑制状态小鼠的细胞免疫有增强作用。
[1]张兴辉,石力夫.中药女贞子化学成分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3):333334.
[2]程晓芳,何明芳,张颖,等.女贞子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31(3):169170.
[3]张立海,宋友华,孙春华,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女贞子中红景天苷的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11):760761.
[4]戴岳,杭秉茜,孟庆玉,等.女贞子的抗炎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7):4749.
[5]彭小英,李晴宇,侯芳,等.复方女贞子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1,21(2):103104.
塞尚在美术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几何形原理的认识理论并加以运用。从原始人绘制的壁画和儿童画来看,人类早期的思维里就存在归纳和概括能力。一个纺锤形加上一个三角形组成了一个鱼的形象,而在儿童画里,一个没有经过造型训练的儿童,他画的头像也是一种几何形的组合。圆形的脸,半圆的耳朵,三角形的鼻子,长方形的躯体,把这种单纯的视觉和形的总体感觉联系起来,使得我们不得不信服其概括本能的合理性、科学性。
在绘画上,这种感觉的单纯和合理的抽象是造型所需要的,绘画本身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具体与抽象的结合。这种结合就是艺术。几何形原理的运用就是单纯和抽象的运用。
我们的素描基础教学,在抓对象的研究、抓对象的形体结构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全面运用几何形原理的重要性。在对形体的体积结构研究时运用几何形的原理把握住最基本的整体形象;表现对象的动态结构要注意运用几何形的原理,从几何形的组织搭配中,从各种几何形体的关系中找到运动的规律和动态的节奏,在具体局部塑造中也要注重运用几何形原理。在具体塑造中就先要注意这些局部的几何形和整体基本型的关系,再注意画面的空间。画面对象占有空间的几何形与它周围留下副空间的几何形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也是值得在绘画时整体研究的。如果对几何形体积面的转折,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方法,那么面的塑造问题也就基本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