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人们,并不知道中药有什么样的药性,或者是药性的猛烈,会不会给我们的疾病带来非常大的困扰,有时候还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非常大的疾病的,并发症,那么你知道吗?中药药性,顺口溜,对症下药,一看全都对了,到底是什么样的顺口溜,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荆防麻桂紫苏姜,香白羌细辛夷苍。
麻黄发汗治伤寒,利水痹痛与咳喘。桂枝温胃善助阳,温经通络化水强。紫苏散寒兼中宽,气胀解毒胎能安。荆芥祛风解肌表,痒疹出血及感冒。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痛痉。羌活祛风寒湿气,太阳头疼上肢痹。白芷通窍阳明疼,燥湿止带消痈脓。细辛祛风通鼻窍,诸班寒痛肺饮消。
2.辛凉解表药
蔓荆牛蒡二子凉,薄荷蜕豆饮菊桑,葛根生柴兼升阳。
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牛蒡散热利二便,解毒透疹消肿疮,宣肺利咽痄腮强。蝉蜕疏风透痒疹,明目息风痉开音。桑叶清肺兼平肝,止血燥咳目昏眩。菊花疏散外感热,明目平肝热毒解。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治下陷。葛根解肌治颈项,透疹生津升泄阳。升麻发表又透疹,清热解毒升陷阳。蔓荆清利头目热,止痛祛风在经络。
3.清热泻火药
泻火石膏知芦竹,决明栀子粉夏苦。
石膏泻火清肺胃,除烦止渴高热退,煅用收敛又生肌,专配知母情相须。知母清胃又润肺,滋阴润燥虚热退。栀子泻火除烦湿,凉血解毒肿痛止。夏枯草清肝散结,高压消瘿珠痛解。芦根除烦又生津,止呕排脓利尿淋。决明益肾又清肝,明目润肠通大便。
4.清热燥湿药
三黄苦胆
黄芩清肺除湿热,解毒止血又安胎。黄连燥湿清心火,胃火痢疾疮毒瘥。黄柏入肾燥下湿,泻火解毒退虚热。胆草燥湿泄肝胆,带状疱疹小儿惊。苦参燥湿又杀虫,疮疹癣麻痢尿淋。
防风草
祛风,除湿,解毒。治感冒身热,呕吐,腹痛,筋骨疼痛,疮疡,湿疹,痔疾。①《生草药性备要》:"止痛,壮筋骨,消风散热,去毒疮,除筋骨疼痛,肾虚人取其头浸酒饮。""祛风湿,壮筋骨,乌须,明目,洗痔疮,洗疳,去肿。"②《陆川本草》:"驱风发表,行气疏滞。治感冒身热,呕吐,腹痛,四肢麻痹,蜂、蝎虫伤。"
油柑叶
治皮肤湿疹,疔疮,痔漏。①《岭南采药录》:"患疳疗毒。煎水洗。"②《陆川本草》:"杀菌去腐。治口烂,绣球风及疳、疔、漏、痔。"③《南宁市药物志》:"敷蜈蚣咬伤。"
木槿皮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治肠风泻血,痢疾,脱肛,白带,疥癣,痔疮。①《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次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②《纲目》:"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③《医林纂要》:"补肺渗湿,去热,安心神,通利关节。治肺痈,肠痈,衄血,消渴,心烦不眠。"
岗松
去瘀,止痛,利尿,杀虫。治跌打损伤,风湿痛,淋病,疥疮,脚癣。①《广州植物志》:"治热病。"②《陆川本草》:"消肿,止痛,去瘀,杀虫。治跌打昏迷,疥疮,溃疡,蛇咬伤。"③《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杀虫,止血,止痛,生肌。用洗疮疡、瘙痒。"④《广西中药志》:"有通淋利尿作用。治膀胱热,小便不利,阴痒,皮肤热。
木芙蓉叶
凉血,解毒,消肿,止痛。治痈疽焮肿,缠身蛇丹,烫伤,目赤肿痛,跌打损伤。①《本草图经》:"敷贴肿毒。"②《滇南本草》:"可箍疮出头。"③《纲目》:"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④《玉楸药解》:"清风泄热,凉血消肿。"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外用接骨。"
食茱萸
温中,燥湿,杀虫,止痛。治心腹冷痛,寒饮,泄泻,冷痢,湿痹,赤白带下,齿痛。①《药性论》:"治冷痹腰脚软弱,通身刺痛,肠风痔疾,杀肠中三虫,去虚冷。"②《千金·食治》:"止痛下气,除咳逆,去五脏中寒冷,温中,诸冷实不消。"③《唐本草》:"功用与吴茱萸同,少为劣耳,疗水气用之乃佳。"
石灰
燥湿,杀虫,止血,定痛,蚀恶肉。治疥癣,湿疮,创伤出血,汤火烫伤,痔疮,脱肛,赘疣。内服止泻痢,崩带。①《本经》:"主疽疡疥瘙,热气恶疮,癞疾死肌堕眉,杀痔虫,去黑子息肉。"②《别录》:"疗髓骨疽。"③《药性论》:"治瘑疥,蚀恶肉,不入汤服,止金疮血,和鸡于白、败船茹甚良。"
一、甘草
甘草甘甜性本温,调和诸药首为尊,
阴阳六脉皆能入,解毒能医活死人。
备注:甘草又名“国老”、“国公”,性味甘温,有调和诸药的功用。中医认为它能入十二经络,这几乎是“独一味”了。还可以解毒,前人经验是一些植物中毒、是可以用生甘草进行解毒的。
二、人参
人参甘美有微寒,止渴生津亦利痰
明目开心通血脉,安魂补气解虚烦。
备注:人参性味甘寒,可以补中益气提神醒脑,主要用于气虚诸症;古代由于普通人没钱用不起,多用党参替代,现代这情况不存在了;
三、芍药
芍药酸寒味不酸,犹能退热与清肝,
其中赤者能破血,白者生新痛可安。
备注:芍药性味酸寒,也有说是咸寒,有赤芍药和白芍药之分,赤芍药主破血祛瘀止痛,白芍药主柔肝缓急止痛,补血虚;
四、熟地
熟地甘温历九蒸,乌须黑发又填精,
既能养血柔肝肾,又可滋阴令目明。
备注:熟地黄甘温,传统的《雷公炮制》记载:熟地黄由生地黄拌酒九次蒸熟而成,最主要的功能是补血补肾,黑发明目;
五、白术
白术温中味苦浓,健脾燥湿有奇功,
调和自可医中满,止泻犹能令呕松。
备注:白术苦温燥湿之品,入中焦脾胃。主要功能是健脾燥湿,止泻止呕。由于是苦温之品,临床需要注意别伤中气;
泻火之最—黄连;降气之最—沉香;生津之最—石斛;化痰之最—半夏;平肝之最—羚羊角;辛凉之最—薄荷;止痛之最—元胡;止血之最—三七;补阳之最—鹿茸;清热解毒之最—金银花;芳香化湿之最—藿香;重镇安神之最—朱砂;利水渗湿之最—茯苓;芳香开窍之最—麝香;清热之最—石膏;补阴之最—女贞子;泻下之最—大黄;凉血之最—犀角;理气之最—枳实;
舒肝之最—郁金;活血之最—丹参;补气之最—人参;补血之最—当归;补脾之最—山药;消食之最—神曲;清痰之最—贝母;退黄之最—茵陈;祛风之最—独活;安神之最—枣仁;温里之最—附子。
由于中草药的数量实在太多,一个中医一生里,真正使用到的中药大多不足十分之一。所以,初学者大可不必死记硬背,也无需有那种“记住全部中药”的念头。有俗话说得好:“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才知天下无方可用”。中医药的特点是临床“辨证论治”,大多不拘泥于成方而多化裁加减。所以,对常用的一百味左右中草药的药性,还是熟悉、记忆为主,其它的也就了解即可。